...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国内·国际新闻
 最近更新
  • 如何保卫威胁超往届的北京
  • 中组部委托统计局进行干部
  • 浙江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 次贷危机引发美国富豪资产
  • 武汉拟8年跨入中国"万亿
  • 北京7月20日起错峰上下
  • 烈日下的北京环卫工人
    烈日下的北京环卫工人
    法总统夫人新专辑上市
    法总统夫人新专辑上市
    奥运疯狂创意大比拼
    奥运疯狂创意大比拼
    上路执勤
    上路执勤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从东部到西部职教老师缺口40万

      用正在崛起的“半壁江山”来形容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一点也不为过。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2007年,高职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校的50%。

      “规模发展迅速,质量提高艰难。”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英波这样形容高职教育的处境。

      教育界人士最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指出,如果再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撑这“半壁江山”的基石随时面临危险。

      6月28日,在天津举行的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坦言,我国职业教育当前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投入不够,二是师资不足。

      “这几年,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达到了810万人,2002年时还不到400万人,如今翻了一番。但是教师的数量还基本上维持在上世纪末的水平。大体上换算,缺40万人左右。”他还说,从事职教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还比较弱,这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实明显不相适应。下一步职业教育要想提高质量、加快发展,解决师资缺口问题迫在眉睫。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字,在中职连年扩招的情况下,生师比也在逐年升高, 2000年为16∶1,2003年不到18∶1,2005年就已超过21∶1。据测算,2010年中职在校生可达到2200万左右,即使按照生师比21∶1计算,至少还有30万的缺口。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生师比并未达到教育部制定的18∶1至15∶1标准。

      虽然上海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达到了教育部18∶1的合格标准,但是还存在着专职专任教师不足、年轻教师和兼课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说,该市高职高专师资结构呈哑铃形,两头大中间小,专任教师中新教师多,兼职教师多为本科院校退休教师,中年教师缺乏。根据在1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总体数量接近50%,有5所学校青年教师占60%,比重最高的学校占78%。大学毕业直接任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占70%左右,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不超过10%。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问题尤为突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谈奕认为,招生规模的扩大、老职业学校的扩建、新职业学校的上马,“对贵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据她分析,贵州的职业教育师资大多来自中专和初高中学校,大都没有系统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训,大都少有甚至没有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贵州省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大部分输出到沿海地区,然而能很快在沿海地区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却微乎其微。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但贵州的职教师资对此毫无接触或知之甚少。

      更为严重的是,贵州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应用型专业教师流失几率远远大于理论课教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记者 李新玲 张国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