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国内·国际新闻
 最近更新
  • 广州不明电台恶意干扰地铁
  • 80国首脑将出席北京奥运
  • 联合国及世界银行总部或迁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破6.
  • 胡锦涛欢迎墨西哥总统卡尔
  • 乌鲁木齐摧毁5个预谋破坏
  • “中国印”摩崖石刻
    “中国印”摩崖石刻
    墓地树桩现“鬼影”
    墓地树桩现“鬼影”
    虚“鲸”一场
    虚“鲸”一场
    五环扮靓多功能演播塔
    五环扮靓多功能演播塔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中国社会性资源不均 优势男性"多吃多占"

      今天是世界人口日,今年的主题是“生殖健康是一种权利,让我们将它变成现实”。

      作为一种“权利”,生殖健康问题已经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广东多位知名生殖健康领域的专家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均认为,性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隐患。

      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董玉整直言,性资源分配不公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性别比严重失衡,大量男性在婚姻问题上“未就业就失业”;经济、社会地位不平等,单身男性竞争力差距拉大;在道德层面,存在部分占据优势资源的男性“多吃多占”,“婚姻挤压”现状不容乐观。

      “婚荒”威胁上千万男青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20周岁以下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未来可能会有超过2500万人面临“婚荒”。

      《蓝皮书》指出,20多年来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的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如今逐步表现为20岁以下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的上升态势。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20岁以下的人口中,年龄段越低,性别比越高:19-15岁者性别比为107.88,14-10岁者性别比为114.20,9-5岁者性别比为119.30,4-0岁者性别比为122.66。

      广州的形势也不容盲目乐观,2007年广州户籍人口出生7.13万人,其中男性3.81万人,性别比为114.41。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0.22,但相比正常范围(103~107)依然偏高。

      《蓝皮书》预计,大约在2010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将大量进入婚恋时期,由婚龄人口性别失衡所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即使现在鼓励女性胎儿的养育,未来的“婚荒”也会颇为严重。

      年龄越大“婚姻挤压”越重

      生殖和性学专家对青年人口男多女少,婚姻市场对男性青年“挤压”现象严重并不断恶化表示忧虑。

      1995年,我国15—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51.54%,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38.23%;2000年,15—29岁、15—35岁组青年未婚比例分别为59.17%、40.8%,2005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45.71%。

      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人之初》杂志社社长董玉整认为,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已使少年儿童性别比超出正常范围,随着时间推移必将影响未来人口结构,在这批人到达婚育年龄时会产生“婚姻挤压”现象,在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意味着一部分较为贫困、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很难找到配偶。因为按照一般的社会心理习惯,婚配模式会遵循“男高女低”的规律,A男配B女,B男配C女,C男没得配。

      相关数据显示,“婚姻挤压”的累积效应非常明显,年龄越大,“挤压”现象越严重:25岁以后,未婚青年的性别比超过200;30岁以后,超过300;35岁左右,未婚人口性别比高达615。“婚姻挤压”会导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但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稳定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来源: 羊城晚报 作者: 记者 廖怀凌 通讯员 李燕 实习生 江赟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