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鸿讲堂

好雨知时,当春乃发。

由中华书局和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伯鸿讲堂(桐乡)”在2018年的春天里启动了。

陆费逵先生,字伯鸿,祖籍桐乡,中华书局创始人。为示缅仰,讲堂以其字名。

中华书局积百年厚重,名家迭出,海内驰闻,此次与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家乡合作开坛,举出版界优质资源落地于风雅桐乡,实为桐城文化之盛事。

讲座所涉,内容涵盖时政经济,人文美学,诗词歌赋,科学修养等多类学科,由各界权威学者亲授。

讲座所期,旨在为大众构筑优秀文化的全阅读平台,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进文化精品的分享传播。

讲座所施,伯鸿讲堂(桐乡)每月第三个周末如期开讲。

第四十二期:《认识身边的本草》 发布时间:2023/11/27
王家葵 教授、博士生导师嘉宾介绍>>
王家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市民朋友们,同学们,以及正在收看直播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由中华书局、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主办,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伯鸿讲堂。大家好,我是桐乡市传媒中心的主持人。

  《本草纲目》为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他以毕生精力、亲身实践,广搜博采,历时数十年,完成了这部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今天,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教授将做客第42期伯鸿讲堂,从李时珍纪念邮票的故事讲起,深入浅出,带大家共同走进本草的奇妙世界。我们今天的讲座同样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有请王教授为我们带来近一个半小时的授课。第二个环节是互动提问环节。接下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王家葵教授上台授课,大家掌声欢。

  王家葵:谢谢大家,谢谢各位朋友,在这样大热的天来到桐乡图书馆,来到伯鸿讲堂。听我给大家讲一个半小时的本草,谢谢大家。

  刚才在给图书馆纪念册上提字,“伯鸿讲堂”是为纪念伟大的出版家陆先生,所以,我提了“致敬陆费先生,传播中华文化”,12个字。今天的讲题,也是围绕着中华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来展开讨论。

  首先谈谈本草。本草对我们多数朋友来说,或许听到过,可是未必真正了解本草的意思。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或许在广告词里面听到过这样的话,你看我这一款洗发水特别好,怎么好呢?它含有天然本草精华。其实这里的“本草”用错了,怎么说呢?它想表达的是我这款洗发水里面含有纯天然的植物草本精华,错将把草本当成了本草。对,本草不是这个意思。本草又是什么意思呢?本草在古代,是药物学书的专名。药学著作,今天你到新华书店、图书馆看到各种各样、各种类型的书籍,有自然科学的、人文科学的。自然科学里面一小门类医药卫生类,医药卫生类又有一小门类,药物学的著作。古代同样的也有医药书,古代医药书里面的药学部分著作,它的名字就叫做本草。如果我们稍微有点古代医药知识的话,甚至还想得起一些古代药物书的名字,你看名字里面都带有本草两字,清代人著的《本草备药》《本草丛书》,更不要说今天要讲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再往前边追根溯源,我们还可以找得到或者提得到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以及一系列的像念贯口一样的梁代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绍兴本草》,包括我们浙江的《履巉岩本草》,等等。这一些药物书往往都有本草两个字在书名里面,所以我们说的本草它可以说是古代药物书的专名,古代的一些药学著作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对后世影响更大,直到今天仍然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标志物,作为传统中医药学术的一个重要经典,我们当然提到的是《本草纲目》和它的作者李时珍。

  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李时珍《本草纲目》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除了早期由赵丹饰演的电影《李时珍》里面能隐约了解李时珍的生平梗概以外,在坐的绝大多数朋友没有机会真正的接触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尽管书的名字,我们如雷贯耳,却没有机会打开《本草纲目》。甚至我们打开《本草纲目》,看到52卷的庞大篇幅,也会觉得非常迷茫,找不到阅读的途径。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说我还读过很多书,为什么本草看不懂?又回到开始说的主题,毕竟本草是一个药物学,药物学也是一个专门的学问,需要专门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训练。那么阅读本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阅读本草不是容易的事情,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层次,除了本草本身的涉及到的医药学背景,医药学的基础知识以外,还有另一方面,你看我们说古代药物,古代的药物不外乎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还有少数的人工制成品。这一些关联的知识在本草里面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相对陌生,且不仅如此,古代的本草学家,应该说从梁代的陶弘景开始,到唐代的苏敬《新修本草》,再到明代的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他们都有特别好的习惯。他们的本草当然是药学著作,记载了动、植、矿物的药用价值,除此之外,他们把动、植、矿物的相关的人文信息也包含在其所著的本草里面。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已经失传或者大众中间不太流行的跟药物有关的文化信息,不仅仅是药物信息、治疗信息,也推动了本草书地保存。基于这样的理由,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本草就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名称,古代知识文化的百科全书。

  这话还不是我们随便给的,宋代以来的一些大型综合性本草,比如说《证类本草》《本草纲目》都拥有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这样的盛誉。其实将本草与百科全书练习在一起是李约瑟先生的创意,他把《本草纲目》称作“十六世纪的百科全书”。虽然这一说法可能有点不准确,可是就大型本草的内容来看,确实如此。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人文、社科、宗教,各种题材,只要跟这个药物有关的,都可能收录在这个药物的条目下面。就此意义来说,本草已经超过了简单的药学著作的意义,更多是古代文化的一个汇总。

  所以在本次讲座中,我们就把本草里面,我个人学本草、读本草之后的一些小的心得,尤其是医药知识以外又见于本草的一些特别的文化信息,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交流、请教。

  故事可以从一张邮票说起。今天邮票已经成为快过时的东西。在坐的朋友应该多数还是知道邮票的,有的可能还曾经用过邮票,邮票是什么?邮票是邮资的凭据。以前的时代不像今天可以及时联络,我们通过Email,通过微信,通过其它的媒介进行信息交流,能够在瞬时把信息和在远方的朋友之间沟通起来。以前可没有这么方便!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需要写信。写信则需要通过国家邮政系统,今天还有几乎替代了邮政的快递系统。国家邮政系统把信送到收件人手中,你的邮资费用怎么给呢?交给邮递员吗?不是,而是预先在邮政局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表示四个字:邮资已付。此外,邮票随着邮件可以遍及世界各地,所以每个国家的邮政部门都特别重视这个邮票的图案。一张小小的邮票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所以任何国家的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的时候,邮票图案的选择都有特别的考量,有人文、风光,也有对特别历史事件的纪念。

  既然有这样的邮票大量出现,也就自然出现了收集邮票的爱好者。我们说集邮者收集邮票,特别注意的是,那些珍惜邮票,有流传少或者年代久远的,如清代的大龙票,而且大龙票加印花“小字当壹元“,那就变得非常珍贵了,这是一类邮票。

  还有一类邮票叫什么呢?错版票。什么叫错版票呢?既然邮票是国家的名片,上面的每一个信息都经过认真考量,如果从设计到印刷,中间任一环节出了某个差错,最后印出来的邮票有瑕疵,都是不行的。一般来说只要发现瑕疵就会及时地收回,然后重新发行正确的邮票。

  难免难免,就会存在漏网之鱼——没有收回的邮票,错版邮票流传到坊间,保留在了一般的收藏者手里面,成为了价值千万的错版邮票。今天一开始绕了一大弯,讲一张纪念李时珍的邮票,我们的本草主题,也从这儿开始。

  既然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我国邮电部发行过很多套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为题材的邮票,到现在已经发行了很多组。其中第一组是1955年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编号是纪—33。这套邮票纪念了中国古代四位杰出的科学家,第一位是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纪念他的数学圆周率和天文学历法的成就;第二位是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第三位汉代的文学家张衡,同时他又是天文历法学家,纪念他在历法上和发明地动仪的特别贡献;第四位是唐代密宗僧人一行禅师。这些邮票的图案来源于近代杰出的人物画家蒋兆和先生的手笔,其中李时珍像不光今天看着很熟悉,我们学校教材里面就用的这张李时珍像,而且这张像本身还有一段小故事。蒋先生当时应科学院的要求给李时珍画一个像,可李时珍并没有照片留下来。蒋先生就让他的岳父,萧龙友,当时北京四大名医之首,做模特,并加以修饰完成了这张李时珍的标准像。而祖冲之的像则是根据当时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的形像改造的。

  其实,“中国古代科学家”这套邮票在发行时就出现了一个重大乌龙事件。有一张重要的错版票,是1963年发行的第二组中国古代科学家中,纪念造纸术的发明人或者改良者,东汉后期的蔡伦。看这张邮票,它最初设计的时候在记载蔡伦的生卒年上闹了一笑话,蔡伦卒于121年,可是生年不详,出于思维惯性,设计者在问号前面、公元后面加了一个“前”字,这下了不得,因多一“前”字,至少让蔡伦活到了122岁。漏洞很快被发现,收回回版,然后重新发行“前”字去掉以后的正确邮票。正确的蔡伦邮票很常见,但是带公元前的则属于非常珍惜的错版票,在今天的邮票拍卖场上还能够卖到五六位数的价格。

  回到正题,1955年发行的第一组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里面,李时珍那一枚,其实也存在着错版信息。如果我们认真讨论的话,李时珍邮票上的错版信息比蔡伦邮票上的那个“前”字还要严重,只是因为这么几十年大家对于本草文化确实非常陌生,所以没有发现李时珍邮票上的错版信息,从而使得这张纪—33,关于李时珍的纪念邮票失去了成为错版票的机会。因为它没得到更正,所以谈不上错版邮票,但又确实存在比蔡伦邮票还要严重的错版信息。这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为了演讲编造的,且听我来分解。

  李时珍图案下面有两行文字,代表了国家对李时珍的贡献的评价,我们来读下这一段话,“李时珍,公元1518年生1593年卒,医学与药物学家,辑成《本草纲目》。书中载有中国药用植物1892种”。短短的一句话至少有两处错误。

  错在哪?第一大错,在“书中载有中国药用植物1892种”。你一听就站起来举手说,那我知道,肯定是1892数错了,我说你坐下,听我说。1892种,这本书究竟载有多少种药物呢?因为药物条目是分开算还是合并在一起算一条,都是见仁见智。至于1892种的具体来历,既见于李时珍自己的说法,更见于《本草纲目》著成以后。李时珍去世,这本书刚好刻成,正好朝廷在征求各方的遗稿,所以李时珍的儿子就带着刻好的《本草纲目》到北京,同时带了一封给皇帝的书文,书文里说我爸爸的《本草纲目》,来源于宋代的《证类本草》,剪去繁复,收集1400多种,另外从其它的本草书里面收载39种,新增加了374种,所以合在一起共1892种,并无错误。那错在哪里了呢?错在设计者对本草两字理解错了,跟我开头说的一样,本草是药物书的专名,而不是特指草本植物。刚才说到传统药物来源于三大类:植物、动物、矿物,另外还有少量人工制成品。只是因为在所有药物里面,植物类居大宗。按照五代《蜀本草》的作者韩保升所说,为什么药物书叫本草?只是因为药物当中草类最多,并不是指本草只收植物药。就《本草纲目》来说,它的1892种里面,属于植物药的大约有1097种,只占了全书的一半多一点,其他则采自矿物、动物和少数的人工制成品。所以,正确的说法是《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而不能说《本草纲目》载有药用植物1892种,这显然是错的。

  这一大错里面,其实还套着一小错,小错是什么呢?“中国”两字,中国两个字也不妥。传统中医药看着是自成体系,这个体系其实是比较开放的,它也不断地吸纳周边的外国的一些医药信息,也把一些外国的药物通过进口进到中国,甚至一些外国已有用药经验的东西传到中国后也纳入到本草中。所以,实际上从最早的汉代《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已经载有通过进口的各类药物。唐代是一个进口药物的高峰,而到明代,与整个世界同步的,物种的交换,又达到另一个高峰。所以《本草纲目》所载的1892种药物里面,大约有200多种,还不是小两百种,来源于域外。比如今天我们还用的藏红花主要靠进口,今天也有本地摘种的,但在李时珍的时代藏红花还完全依靠进口的,所以也叫番红花、西红花。另外还有进口更早的马钱子,是一种有毒的药物,另一个名字叫番木鳖,听到“番”字我们知道它可能是外来的或者是少数民族的。明代正好是引进外来物种的高峰,一些农作物,比如玉米、南瓜,在《本草纲目》里都有记载,而且《本草纲目》也是记载这些外来物种比较早,甚至是最早的文献。

  这样一说你明白了,李时珍邮票上这句话“中国药用植物1892种”的错,是在“中国”和“药用植物”上。这个错,肯定比“公元前”可错得远了。

  再看这段话,“李时珍,医学与药物学家,辑成《本草纲目》”,“辑成”两个字是不严谨的。怎么说呢?今天在桐乡图书馆,中华书局的贾总也在,口头上说,编一本书或者著一本书,差别不大,一旦落到著作前页的时候,某某某编和某某某著便是完全不同性质的著作行为。

  写一本书可以用的动词,在古代大约有五种,如果按性质分类,可以分三类:一类是著或撰,代表全书的主体内容、框架结构完全由作者自己产生,是一种原创性的著作,可以形成新的知识积累。

  还有一类是编或辑。什么叫编呢?比如有一些情况需要做一个资料汇编,我把研究《金瓶梅》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就叫汇编本,《金瓶梅研究资料汇编》。这本书的著作人就只能是编或者辑,但也有其功劳在里面,与著书的原创性相比弱一些,通常使用的规范动词就是“编”。

  第三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著书方式,叫纂。往往集合多种论断并加以整合取舍,即自己有一些心得,类似综述。还有一些大型丛书需要大主编的时候,也用纂,今天少用,今天多用“主编”两个字代替以前的“纂”。

  对于《本草纲目》,显然李时珍“辑”和“撰”其著性质是不同的,而且当国家要对李时珍的行为做一个定性评价的时候,用“辑”更是不严谨的。

  李时珍自己在谈论他这本书的时候用的词是什么?问题就在这里,李时珍既用过“辑”,也用过“撰”,在《本草纲目》的两个地方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在扉页上,有点相当于今天书的著作权页,李时珍在“辑书姓氏”处,即《本草纲目》是谁编辑的,写的是“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蕲州李时珍编辑”,他自己说编辑的,那怎么邮票上不可以说辑成呢?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古人本身在行文时喜欢自谦,自居低下,把自己的行为弱化下来表示礼貌;其二是,李时珍真正评价他的《本草纲目》是在《本草纲目》卷首有一段“历代诸家本草”,其综述了从《神农本草经》以来的历代本草的优劣。以《神农本草经》开头,他的《本草纲目》殿后。上面用的是“《本草纲目》,李时珍撰”,这时候用第三人称,李时珍对他自己的书的十分客观评价说的是“李时珍撰”。接着还在提要里面说,我这书是怎么著成的。这书是通过“搜罗百氏,访采四方”而完成的,这八个字意味着两个重大的行为。“搜罗百氏”,就是说我是把历代有关的本草医书,经史子集,甚至佛书道教,相关文献我都梳理了,凡是跟药物和本草有关的我都阅读和提炼了有关信息收载在我的《本草纲目》里面,并加以评述,“收罗百氏”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为他作序的是李时珍时代的党史大儒——王世贞,王世贞在序中也说“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所罗列的都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引用书目,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参考文献。如果仅仅搜罗百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不足以达到今天这么高的地位,还得“访采四方”。什么是“访采四方”?就是,实地调研考察,也就是理学家说的格物致知。通过实践,去走访药工、老农,了解药物的栽种经验,了解具体植物的生长周期、生态特点;亲自到野外采集标本,甚至对于一些药用动物,比如说穿山甲,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提到他自己亲自解剖过穿山甲,观察到它们食用蚂蚁的情况。

  因为李时珍深入细致的观察,《本草纲目》也能很好的校正前人记载的错误。比如前人说百合这一类植物是蚯蚓所变,李时珍则说,我专门去山上看过,百合未必都是蚯蚓化的,为什么呢?因为蚯蚓多的地方没说一定生百合,我觉得这是“浪传耳”,即谣言。

  还有很多药物条目下都能看到李时珍调查实践的记录。在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位于大别山南麓,也是药物出产众多的地方,尤其有几味道地药材,是李时珍亲自观察和研究的。一个是白花蛇,蕲州产的也叫蕲蛇,另一个是蕲州的艾叶。因为在明代蕲州艾叶非常有名,不是因为李时珍记载而有名。李时珍对蕲州艾叶做了详细的调研和考察,并且特别指出蕲州艾叶和其它地方艾叶的不同。这一点便是“访采四方”的结果。

  所以,综合来看刚才邮票上的“辑成”二字。编辑只是收集前人的著作,汇编成书,撰和著需要著作者构思,有自己的用心,而且要有自己的观点陈述。通过刚才的举例能够看出,虽然李时珍在书中确实非常自谦地用了“编辑”这一个词汇,而后人看待、评价《本草纲目》,仍然应该称作“撰或著”才是实情。

  最后,邮票上关于李时珍的头衔倒是非常得体的,说李时珍是明代的医学与药物学家。尽管今天多数人理解李时珍因著《本草纲目》,所以是一个伟大的药物学家。其实,在古代医药不分家,往往本草学家也有足够的医学经历,甚至可以称为医学家。就李时珍来说,他对诊脉、切脉有专门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等医学著作。另外在《本草纲目》中也能看到许多临床治疗的成果,所以邮票上说李时珍是医学与药物学家,这个评价是没有问题的。

  综上,纪念邮票上寥寥数语不足以概括李时珍的成就。1956年为修建李时珍墓园,曾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墓园题词。郭沫若的题词说得非常得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还有小字说:“李时珍乃16世纪中国伟大医药家,在植物学研究方面亦为世界前驱。”所以,那张邮票可能是没有经过郭先生的审定,才闹了那么大的乌龙。

  说到本草文化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古人生活的多个角度,甚至利用本草学的知识也有助于我们破解一些遗留下来的一些谜团或者疑案。

  第二个话题谈一谈和书法有关的话题,书法也可以和本草扯上关系。

  王羲之是书圣,王羲之留下的片纸只字后人视作瑰宝,其实到唐代,王羲之的书法墨迹已经很少了,流传到今天1500年的沧海桑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可以说几乎片纸无存。可是还是有一些书法信息的保留,怎么保留呢?主要通过两个方式,一是依赖于双钩临摹,不像今天有照相影印,它是通过拷贝纸用双钩法先钩出空心字,然后填墨。用这样的方法把墨迹做成多件复制品,总有一件可能留下来。还有一种情况始于唐代,就是把重要的法书墨迹刻在石头上,通过拓本把刻的痕迹流传下来。王羲之的书法信息得以留存至今也主要依赖于双钩本和刻贴本。

  王羲之的法帖中有一件叫《狼毒帖》,为什么叫《狼毒帖》呢?古代人为法书命,往往取墨迹的前几个字作为标题,所以该帖的文字里面一定有“狼毒”两个字,狼毒是一个中药。《狼毒帖》到今天只留下一个刻帖,保存在《淳化阁帖》中,三行,共二十多个字:“须狼毒市求不可得足下或有者分三两停须故示”。

  想读懂《狼毒帖》,首先要为其加标点,关键则在“停”字上。什么是“停”?一份、两份叫停,“分三两停”,即分三两份给我。这个词一找到,《狼毒帖》的标点就顺了,你也能大致猜得到意思。“须狼毒,市求不可得”,“市”是动词,指买,同“市鞍马”的用法。“市求不可得”的意思是买不到。“足下”,即您,就是敬语,您那如果有的话,分我两三份。停的本意是百分比,但不能说你分我20%、30%,而是指给我一点点。“须故”的意思先放一放,看“示”,即告示,写信的后面说启示给您。

  关键在哪?《狼毒帖》就这二十几个字,除了“示”是书信常用语,每一个字在本草里面都能够找到解释,不信且听我说。

  先说“故”,什么叫“须故”?“故”在这儿是陈旧的意思,放久了的意思。我需要狼毒,您那如果有请给我一小点点,不要新熏的,要放陈的。这里为什么把故当成陈旧呢?“故”本身有陈旧、新旧的意思,而狼毒从本草来看就是要求四个字“陈久者良”。哪儿记载的?《名医别录》中记载。《名医别录》是魏晋时代的名医根据《本草经》提供的信息有所补充完成的本草,时代和王羲之正好接近。它说狼毒是陈而沉水者良。即狼毒需要陈旧,且比重大的能沉水的是好狼毒。不仅《名医别录》这样说,宋代的《开宝本草》还专门说了中药里面有六种需要放久才能用的药物,其中就包括狼毒。这六种药合在一起叫“六陈”。直到今天我们把橘皮都叫陈皮,就是这样来的。吃中药的人可能还听过一个方剂叫“二陈汤”,以陈皮、半夏为主,是因为半夏也要求陈久者良,并不是由姓陈的先生开的。

  王羲之给朋友写信说“须狼毒”,为什么须狼毒?“市求不可得”,狼毒为什么买不到,王羲之身为太守,城市的父母官,他要狼毒为什么还买不到?买不到也有真实的原因,与狼毒的产地有关。本草说,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在今天的甘肃一带。王羲之身处南晋,而狼毒的产地都在北方,由北朝所占据。当时虽然南北有互市,但是物资交换总会随时因为战争原因或者各种动荡而打断。所以北方的药材要到南方来,十分不易。这种情况到陶弘景时,已经过了一百年,依然如故。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也记载了狼毒“俗用稀,亦难得”,虽然用得很少,但是亦难得,也不好买。为什么难买?因为出在北方。

  既然说到狼毒得对狼毒的物种做一个解释。我们今天用的狼毒有两个物种,一类来自大戟科,一类来自瑞香科。王羲之想买买不到的狼毒,究竟是大戟科的狼毒还是瑞香科的瑞香狼毒呢?王羲之没有说,但陶弘景帮我们解答了。陶弘景与王羲之相隔一百多年,他和王羲之处的时代和地域是一样的。陶弘景在他的《本草经集注》里面关于狼毒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了解王羲之的时代狼毒的物种情况。陶弘景说,狼毒传说树生地深,而且蝮蛇要吃狼毒的根。而不管哪种狼毒都没有蛇吃狼毒根的情况,那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陶弘景看错了、听错了、记错了?今天的生物学家能够回答我们,瑞香狼毒的根是一种棕色田鼠的主要食物,棕色田鼠特别喜欢吃瑞香狼毒的根,种瑞香狼毒的地下田鼠多,所以吃田鼠的蛇也多。古时观察者没有弄清楚这个食物链的因果关系,误记为“蝮蛇食其根”。但我们通过一个错误的记载得到了正确的物种信息,所以说王羲之求的应该是瑞香狼毒。

  此外,王羲之为什么求狼毒?有一些猜测,至少有两个可能性。首先狼毒肯定是用来治病的,治什么病呢?一种可能是治肚子疼的。陶弘景虽说医方用的少,但是他还说,狼毒是“是疗腹内要药尔”,是治疗肚子不舒服的重要药物。宋代的《本草图经》说,葛洪“治心腹相连常胀痛者”,用的药物就是狼毒和附子。《本草图经》虽然是宋代的,但其所引内容是葛洪的,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化学家、文学家,和王羲之正好同时代。而且,在王羲之其他法帖里还记录了他有肚子痛的经历。其中一件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藏的《上虞帖》,宋代双钩本,又名《夜来腹痛帖》,也是写给朋友的道歉信。“得书知问”,得到您的信,谢谢您问候。“吾夜来腹痛”,我昨天半夜开始肚子痛。“不堪见卿,甚恨!”。所以,这是王羲之求狼毒的一种可能——用来治疗腹痛之疾。

  还有第二个可能,来自清代学者吴其濬的探究。吴其濬是嘉庆时的状元,偏爱药学,最后做官到云南巡抚,还跟李时珍一样,去采访植物。他亲自手绘本草图形,和古代的方书相关联,是伟大的植物学家。他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是沟通传统植物学和现代植物学的一个特别的桥梁和纽带。其中也说到狼毒。他说,我看书发现狼毒和野葛放耳朵里面可以治耳聋。野葛是一种毒药,现在称胡蔓草,毒性非常大,可以引起死亡。他又说,“王羲之有《求狼毒帖》,岂亦取其能治耳聋如天鼠膏耶?”王羲之有一《狼毒帖》,不跟他求天鼠膏治耳聋背景一样吗?

  此话的背景是,王羲之还有一帖,就叫作《天鼠膏帖》,他写给友人请问一件事情,只有两行字,“天鼠膏治耳聋,有验否,有验者乃是要药”,我听说天鼠膏能够治疗耳聋,我不知道有没有效,如果有效对我们这种聋子可是大好消息。所以,吴其濬联想到王羲之的《天鼠膏帖》,理解王羲之应该有耳聋之疾。

  第三个跟本草有关的题目,是猫薄荷。今天在坐的朋友,可能也有一些是猫奴吧,喜欢养猫。从植物学的角度,你买来的猫薄荷有两类,一类是唇形科的植物,一般是把它的叶子做成干燥的粉末状。还有一种俗名也叫猫薄荷的,是猕猴桃科的一种植物叫拟荆芥,常用它的茎做成逗猫棒。成年猫对这两类植物都有特别的反应,就跟人喝醉的反应一样,特别兴奋。

  猫薄荷虽然叫薄荷,但它和我们一般可食用或药物里面的薄荷不是一类植物,而且猫对这种可以吃的薄荷是没兴趣的。现在的研究也已经能确定刚才说到的猫薄荷,它含有一类特别的化学物质,能够对猫科动物,不仅是猫,连动物园的老虎和狮子都会引起特别的兴奋反应。这一现象,生物学家称之为醉猫效应。

  薄荷在唐代就有明确的记载,且有广泛的栽种,除了入药也用来做蔬菜。一般来说这样的物种在演进过程中很少再有其他的物种串到它的名称概念上,所以我们一直以为薄荷自古以来就是指薄荷,没有猫薄荷,猫薄荷是另外一个物种。可当我们读到北宋《本草衍义》,就开始有所警惕了。《本草衍义》薄荷条有这样一句话:“薄荷,世谓之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故言南以别之。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薄荷分两类,一般叫南薄荷,除了南薄荷以外,还有一种叫龙脑薄荷。龙脑薄荷干什么的呢?治疗小儿惊风、发热,用这个做药引。下一句“猫食之即醉”,其原因古人解释为“物类相感”,即事物之间互相的交感。如果有刚才的知识背景——醉猫现象是猫薄荷引起的,就出现问题了,难道《本草衍义》谈的薄荷不是薄荷,是猫薄荷?还是它把猫薄荷当成薄荷了?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那个时代对薄荷的概念还包含有那一类能醉猫的猫薄荷,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再去看本草以外的文献。

  于是发现,说薄荷醉猫的提法居然是整个宋代人的常识。譬如,最早北宋初杨文公就谈到猫薄荷的事情。更明确提到猫薄荷的是欧阳修,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薄荷醉猫,死猫引竹之类,皆世俗常知。”薄荷醉猫这个世俗常知,每个人都知道的,用多说吗?还有陆佃,他是陆游的爷爷,其在《埤雅》中也提到“薄荷,猫之酒也”,跟猫薄荷又叫猫猫酒的命名完全是同一个意思。到了陆游,陆游可是宋代第一猫奴,他题了很多关于猫的诗,其中一首《题画薄荷扇》(“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自怜不及狸奴黠,烂醉篱边不用钱。”)用了薄荷醉猫的典故。南宋成都人李石作《博物志》续篇说:“鸠食桑椹则醉,猫食薄荷则醉,虎食狗则醉。”斑鸠吃了桑椹、老虎吃了狗会不会醉不知道,但是猫食薄荷会醉我们是知道的。甚至在《宣和画谱》记载的宋徽宗宣和内府所收藏的书画中,也有北宋初年的道士何尊师所画的《薄荷醉猫图》。

  由此可见,薄荷醉猫,几乎是宋代人的通识,甚至到南宋有一本《履巉岩本草》,颇为有趣。作者王介是一位画家,他在临安有一个别墅,雅名履巉岩,便仿照本草书把他住所附近,杭州慈云岭一带可以药用的物种画了下来,并在画旁记录它的名字和功效。这本书以前没有刊刻过,明代有抄本流传,现有抄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其卷上就有一条,直接在图上注名,猫儿薄荷,并说明猫儿薄荷治三风,为要切之药。特别提到人家园庭多种之。而且说“猫儿食之似觉醉倒,俗云薄荷乃猫儿酒也”。尽管这张猫儿薄荷的彩绘图没有画出花和花序的状态,还不敢确定他画的就是拟荆芥,但是从说明文字则基本可以肯定他所谈论的就是能够醉猫的猫薄荷,或者说拟荆芥。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相信宋代人所谈论的薄荷的概念,其实除了我们今天常说的薄荷,还包含了另一类植物,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猫薄荷的植物,拟荆芥。至于猫薄荷的物种后来怎么样了呢?明代以后它被淹没到另外的品种中了。明代人谈论的龙脑薄荷已经不再是猫薄荷,只有薄荷,而且明代人谈论龙脑薄荷说的是薄荷里面最好的品种,专指苏州观前街一带所产。

  今天我们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谈论了跟本草有关的三个话题。第一个话题,从李时珍邮票,让大家对李时珍,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个话题说到本草和本草文化,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有联系,以王羲之的法帖《狼毒帖》为例,从纯本草的角度做了解读。第三个有意思的话题跟猫有关,跟猫薄荷有关,其实也和植物学、物种有关,古代人所谈论的名词,在今天有着怎样的植物种属的变化。正好提到了一种特别的生物活性,醉猫,让我们发现古代人,特指宋代人所谈论的薄荷物种里面其实是包含了我们今天所称为猫薄荷的另一物种在内的。然而,今天我们谈论的薄荷就是薄荷,猫薄荷就是猫薄荷,不能等同。

  好了,今天的演讲就到这儿,耽误大家的时间,谢谢大家,谢谢!

  主持人:谢谢王教授带来的精彩授课,不仅带我们读懂了《本草纲目》书中的内容,更从一些有趣的冷知识中让我们感受到本草的生命与活力。接下来进入互动提问环节,大家有更多想了解的内容,现在可以向王教授提问。

  提问1:王教授除了现场的市民朋友以外,收看直播的网友朋友也有问题想请王教授解答,网上非常流行一种说法说中药可以治疗癌症,有一些网友就认为,这种说法其实是饮鸩止渴,或者说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结果。从中药学的角度来讲,您觉得这个说法成立吗?

  王家葵:经典的肿瘤治疗,手术治疗以外药物治疗主要是一些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其实并不是你理解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而是一些具有细胞毒性的物质,这个物质可以是天然来源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它的活性中包括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这是肿瘤病人需要的,但同时它的毒性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也很大,活性的大小即毒性的大小。其治疗作用跟它是天然来源还是人工合成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比如说在天然物里我们发现像紫杉树的紫杉醇有细胞毒性作用,能作为抗肿瘤的药物使用。

  再比如中药里面的青黛,它是从一种叫靛的染料里面提取制作的,所以是一种人工制成品。古人用青黛的凉性,治疗发热。1970年代,四川地区发现中医儿科用青黛散治疗小儿发热有很好的作用,还有一部分是对小儿白血病也有作用,通过更多的研究,我们发现真正起作用的是青黛,而青黛中起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化学物质。研究人员从青黛中分得了一种特别的成分叫靛玉红,用于治疗白血病,当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主持人:中药的角度从比较温和的方面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与西医虽然不同,二者都是殊途同归的,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提:2:教授你好,我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听了今天的讲座我感觉到本草是我们中医的基础,就是现在大家都生活在城市,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如何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普及本草,还有普及中医呢?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老师喝不喝酒,喝醉酒之后,一般人都会很难受,有没有解酒的本草或者剂方推荐一下?

  王家葵:整个中医药文化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以本草文化为例,有很多传统文化,社会科学的信息保留在了医药文化里面,同时医药文化也受当时的政治、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这个是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医药作为一个具体的诊断治疗技术,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以中医药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就像刚才我说本草的药物也是由《神农本草经》的365种,到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扩充到730种,到唐代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增加到844种,到李时珍的时代它更扩充到1892种,而且这些药物既有来源于本土的动、植、矿物,也有域外的药物。域外的药物我刚才没有详说,一类是从国外进口的,还有一类是,比如说印度医学或其它的国家民族的药学成就,流传到中国,被中国的医生所吸纳和改造。而在讨论研究这个体系的时候,它既有和文化相关一面,也有实用的那一面。

  所以第二个问题正好问的就是实用的那一面,有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酒精爱好者。有一段相声你有没有听到过,喝酒要喝就多喝,为什么呢?因为喝一滴也致癌,还不如多喝,反正致癌。从现代看来,寻求解酒药物首先看我们个体对酒精的反应,一是机体本身的中枢反应,更多与肝脏转化酒精的酶的活力有关。它需要两个酶,一个乙醇脱氢酶,多数人这一酶的活力还可以。而真正产生醉酒和难受反应的是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以后的乙醛脱氢酶,如果这一酶的活性很低,乙醛的浓度高便会导致很严重的酒精反应。有没有解酒的药物?除了少数以前说的吸附剂,饮酒以前用活性炭类的吸附药,让你胃里面的酒精吸附少,其它真没有。醉酒以后需要另外的醉酒抢救或者治疗措施。

  主持人:感谢王教授的耐心解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时候看待任何事物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的时代,我们的中药领域也将焕发出更多新的特点。

  提问3:王家葵老师的大名如雷贯耳,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我们桐乡见到他,特别在图书馆见到他。见到王老师也特别亲切,今天特意带了王老师的另一部大著请他签名。我顺便插播一段书源,这本书的出版者吴先生,王老师说是他的最好的哥们,称他为弘哥,几年前吴先生在海外旅游突然过世了,为什么要说到吴先生呢?我本人自己的第一本书也是吴先生当时在四川天地出版社做副社长的时候帮我出的,这是其中一层渊源。另外王家葵老师今天讲的虽然是本草,他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也是研究药物这方面的,这个领域的,特别是文献方面的专家,除此之外他还是我们当代非常有名的一位书法家,同时还有这部著作主要是谈他的碑帖的,还是非常了不起的碑帖方面的鉴赏家。就是我给大家再补充一点这方面的介绍。

  另外,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王老师,刚才我也看到你的PPT里面有不少《本草纲目》的典籍当中的插图,这个插图是谁配上去的?是出版商吗?这个插图的写实性是怎么样的?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而且很多版本还配上了一些现在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中的实物跟原来的古籍当中的插图有什么关系?是不是百分之百就是李时珍所提到的那个本草?请教一下这个问题。

  王家葵:谢谢夏老师,真是很好的问题。其实我们一直忽视一个问题,对于古代文献,如果有插图的话,这个插图其实也是文献的一部分。插图同样反应了原作者想表达的,想通过这本著作向后人传递的文化信息。而在我们整理古籍的时候,很少有不同版本的图像之间做比较或校勘。但这也有特别的原因,是电脑。原来,在铅与火的时代,即使文章只附一张插图都是很困难的,所以对《本草纲目》不同版本的不同图、同一个图的不同刻本做校勘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样图书的成本会上天,很少有人讨论这个问题。一些自然科学类型的古书,比如建筑类,特别是医药类里面的药物书和针灸书,必然会涉及到很多插图,当这些书在不同的翻刻传递过程中,它的版本、文字在被刻坏或者认错,或者被别人增加、删减的,不仅如此,里面的图示也可能被书商抽换或者改变,或者偶然的原因版坏了,使得某些信息的丢失,后来的人根据差的版本重新刻的时候图像信息无法恢复了,都有可能。而今天有两个好,一个是版本条件好,不需要你说从上图到国图再跑到桐乡图书馆,为了某一孤本,跑来跑去半年还遇上闭馆找不到。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地把世界各地的有关这个版本的图像迅速的汇到你的电脑里面,鼠标一点,各种信息便到眼前。足以快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进行校勘和研究。第二是今天的出版条件,不仅纸质出版物允许我们放大量的插图,并不会增加很多成本,更何况还有网上的信息公布平台,大家也能够对各种版本的图像变迁情况,一目了然。

  夏老师还问到一个特别的问题,《本草纲目》前面有1099幅药物插图,那些插图很有意思,且从明代以来,《本草纲目》有将近100个版本。其中至少有三个谱系,一是原本,刻成以后江西重刻本和《本草纲目》金陵本基本是一样的。第二个版本是明末崇祯时钱蔚起在杭州重新刻的,钱蔚起因特别有感于《本草纲目》的前面一半金陵本的插图太过草率,请了当时的版画家重新画了图,所配一千多幅图多数被改造了。改造过的图看起来更美观,也就是夏老师的问题,所表示的植物、动物还是原来的样子吗?还能够按图索骥吗?到清代,合肥张绍棠赞助下的刻书,又对《本草纲目》的图做了第二次的改良。怎么改良呢?因为确实《本草纲目》的原图比较差劲,而钱蔚起的版本虽然看着精美可是离实物的差距太大,张绍棠利用当时有的植物名实图考的一些图把《本草纲目》的原图给换了,代表了他的学术观念。所以《本草纲目》从图像来说至少有三个版本。金陵本的原本、钱蔚起的版本和张绍棠翻刻本的图像有非常大的差别,一千多幅图每幅都可以做比较。在刚才所说的两个便利条件下,我曾做过一本大书叫《本草纲目图考》,是对这三个版本的一千多幅图放在一起做出图像学的解释。

  主持人:谢谢王教授,其实古代典籍的传播不仅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有像王教授这样的中医药领域的众多学者对于古代典籍不断的深入研究、传承和发扬,才让我们今天在这里有这样好的授课环境和耳目一新的感受,拉近了与古代典籍的距离。由于时间的原因互动提问环节告一段落,再次用掌声欢迎王家葵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授课,谢谢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