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当春乃发。
由中华书局和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伯鸿讲堂(桐乡)”在2018年的春天里启动了。
陆费逵先生,字伯鸿,祖籍桐乡,中华书局创始人。为示缅仰,讲堂以其字名。
中华书局积百年厚重,名家迭出,海内驰闻,此次与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家乡合作开坛,举出版界优质资源落地于风雅桐乡,实为桐城文化之盛事。
讲座所涉,内容涵盖时政经济,人文美学,诗词歌赋,科学修养等多类学科,由各界权威学者亲授。
讲座所期,旨在为大众构筑优秀文化的全阅读平台,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进文化精品的分享传播。
讲座所施,伯鸿讲堂(桐乡)每月第三个周末如期开讲。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市民朋友们、同学们,以及正在收看直播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由中华书局、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主办,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伯鸿讲堂。大家好,我是桐乡市传媒中心的主持人。
《唐诗三百首》是所有唐诗选本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诗句,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兴陆教授将做客第41期伯鸿讲堂,以《唐诗三百首》为核心,深入浅出地带领大家感受唐诗的精神风貌。
我们今天的讲座同样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有请周教授为我们带来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授课。第二个环节是互动提问环节。
接下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周兴陆老师上台授课,大家欢迎。
周兴陆: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来跟各位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今天 我到这里来讲的题目,因为跟我们最近已经开播,已经看过的电影,动画片电影叫《长安三万里》,有一点关系,就是说刚才说开篇,等会大家有的同学可以领到电影票看《长安三万里》。等于是辅导大家来把《长安三万里》的背景搞清楚,因为前两天有一个相关的内容,我把它写在这里,先让大家了解一下。
《长安三万里》记得这样几点,第一个公元755年,这个时间记着,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十月份安史之乱爆发,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中国的历史到了开元天宝年间进入了高峰,进入了一个高峰的时期,到开元天宝十五载的时候,755年十月份,安禄山的军队从河北造反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个时间我们记住。再往前推十五年,755年再妄前推十五年,740年,今天的故事大体上在740年左右开始。再往后面十五年,到了770年,讲的李白、杜甫、高适,盛唐的诗人基本上去世了,所以740年到770年,这样的三十年,这个风云变幻,是整个大唐江山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或者说是整个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当然历史很长,我们这里说的是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几千年的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所以这30年特别重要,今天讲的故事就是《长安三万里》的故事就是这30年。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李白和高适,两个人基本上是同年,李白生于701年,高适生于哪一年呢?不是很确切,基本上702、704,有的说700年,高适和李白是同年,杜甫是712年,比李白小12岁,我们知道大致这个年龄就行了。李白和杜甫和高适,最早的时候关系非常之好!到最后就是因为安史之乱以后,他们处于不同的阵营,大体上怎么回事呢?李白大约在730年到740年之间,这个时候,他是在长安那个地区谋取官职,那个时候杜甫19岁从家里出来一直在外面流荡也到长安洛阳去,高适也是一样,这个时候都没有建立功业,几个年轻人,几个小伙子,唐朝有漫游之风,你要到很多权贵、达官贵人的幕府里面漫游,通过他们的推荐可以得到一官半职。这个漫游很著名的漫游梁宋,历史上一个佳话,李白、高适、杜甫几个人漫游梁宋,他们又在河南商丘一带的漫游的经历。在山东游荡过,杜甫在山东写过非常著名的一首诗,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没有上泰山,而是在泰山下写的。这个时候他们三个人在齐鲁游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友谊高适在诗里面提到过,李白在诗里面基本上没有提到过,杜甫反复提到,因为那个时候,杜甫这个时候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杜甫的前期生活在盛唐的时候,盛到什么地步呢?有一首诗,《忆昔》,说的是这个官家和私人家的仓库都是满满的,稻子都流油了,道路上面,社会非常安定,出门不要选择吉日,当年他们浪游的时候是天下太平,处于太平盛世的时候。
但是刚才讲了755年的安史之乱,一下子整个历史变了。755年安史之乱,河北很快打到洛阳,大家脑子里有一点历史概念,继续往北打到长安。一打到长安以后唐玄宗带着皇室一起从长安城跑了,当时杜甫困在长安,写过很著名的诗叫《哀王孙》,在路上看到,仔细看是皇族的孩子,大家乱跑,皇帝宗族的孩子在路上没人管,写一首诗叫《哀王孙》,那时候他在长安城。唐玄宗带着皇室顺着往陕西,往秦岭、四川跑,到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杜甫当时在长安城里面,乱得不得了。王维在长安城里面,王维后来授了伪官,这是后来很大的事情。
唐玄宗,皇帝跑掉了,往四川跑,路上,皇帝跑了不行,需要有人出来领头干事抵抗,扫平叛乱,这个时候他就命令他的大儿子,就是嫡长子,就是太子,往北到了甘肃的临武,回去往北方让他平定长安的叛乱。他的皇太子当时授他一个大元帅,很大的官职。他到了临武就自己即位了,那个地方老皇帝他爸还是皇帝还在,但是他自己到了今天的甘肃的临武那个地方自己即位,就是肃宗,唐玄宗之后就是唐肃宗。这个时候唐玄宗封他第16个儿子永王李璘,作为江陵这个地方的大都督,做了湖北荆州的大都督,两个儿子一个向北一个向南。第一个,嫡长子到了临武即位成了唐肃宗,自己做皇帝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封到了江陵做大都督,他叛乱了,一路往扬州打。这个就是唐朝历史上非常大的事情,永王叛乱。这时候安禄山的军队在中国的北方,河北河南陕西,长安、洛阳都被安禄山的军队占领了,皇帝已经打道准备去四川了,这个时候嫡长子自己即位了,而且永王李璘居然在湖北江陵这个地方叛乱。我们回想唐朝的历史,当时这种状况下如果江南乱了,唐朝的江山就不存在了,因为当时北方黄河流域基本上已经乱了,这个地方江南是屏障,江南是当时大唐江山主要的财政的来源。所以这个时候李璘从江陵到扬州这个地方再叛乱,这个问题非常大。
现在讲了这两个人,一个高适,一个李璘。
先讲高适。高适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就在西北,在今天的甘肃宁夏那个地方去投靠当时的非常大的将军叫郭子仪,投靠郭子仪做郭子仪幕下的幕僚,他当时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他曾经参与郭子仪的幕僚平定安史之乱的叛乱,但是打一仗打失败了。失败了以后,他也去追随唐玄宗到了去四川的路上,唐玄宗又让他去又回到临武去跟肃宗,他指派高适,这时候已经有很高的官职,指派高适为扬州都督这样的官职平定李璘之乱。高适接受朝廷的任命然后到地方平定李璘的叛乱。而李白在当时在江南一带游荡,在当时的安徽,在湖北,在安徽,江浙一带,在江西等,简单来说在长江以南游荡。李璘就招纳李白进入了自己的幕下。所以这样来说李白和高适两个处于对立的阵营。李白稀里糊涂地参与了永王李璘的叛乱。永王李璘的叛乱很快平息,他在路上被杀了,没有成功。这个时候北方的是高适受朝廷肃宗之命要到扬州做扬州都督平定李璘的叛乱,这样就高适和李白就处于一个不同的政治阵营。这就是我们《长安三万里》这个故事的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历史背景。
所以前面有人问,高适你到底跟李白是什么关系?最年轻的时候,他们曾经一起浪游梁宋,有过这个经历,后来没有太多的交往。李璘叛乱平定以后李白被关在监狱里面,李白曾经托人写信让高适救他,他当时的任务是平定李璘的叛乱,当时没有理他。当时是另外两个其他的人救了李白,所以李白就是从监狱里面出来,但是被流放到夜郎国,今天贵州的某个地方。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还没有到达夜郎,到达了白帝城,听说过白帝城这个地方,遇到朝廷的赦令,大赦天下,他很高兴,因为没有大赦,就要流放夜郎国,这时候一下没有了,非常地轻松,所以写了《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高适没有真正地救李白。
这里前面讲的,大体上是《长安三万里》这个故事的背景。我想讲,在前面这样讲讲,有利于大家看《长安三万里》这个电影、动画片,比较容易能够理解。里面你会知道,里面讲到的玉真公主,还有岐王、汝阳王李琎等等这样的一些,你去看电影就会知道了。
今天我要讲的是另外一个问题,跟《长安三万里》密切相关。《长安三万里》里面,提到的诗歌有40多首,有大部分的诗歌被编在《唐诗三百首》里面。我因为做过一个《唐诗三百首》的通识,所以今天就大体上来讲一讲《唐诗三百首》的情况。
我用两句话来概括,我自己觉得概括得还是比较精确的:人性的花朵,语言的精粹。什么叫人性的花朵?所以我主要在,因为我写了这个书,觉得自己写得比较地用心,我想特别是我在写每一个词每一句都在想这样的词句对我的孩子来看是有利还是有弊,让我们的孩子来看他能不能接受,看了以后对他有教育还是有不好的影响,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所以下笔非常地慎重。
我概括为:人性的花朵和语言的精粹。这里用的图片是一扇门,我想打开一本书,就像推开一扇门一样,我们进入一个知识的世界,就进入到一片新的天地。如果有人读过《唐诗三百首》,那么大家可能已经对这样一个天地有所领略。如果没有读过《唐诗三百首》,我们今天就带大家做一次诗的旅游吧。
大体上要知道,《唐诗三百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首先,它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书。这个小孩子小到什么地步呢?这个没法说的,就是大体上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孙洙,用了一个号叫蘅塘退士,是朱自清在40年代考证出这个书的这个名字就是孙洙的号,这个作者编者是孙洙。晚年,他差不多退休的时候,为家塾家里面的私塾的学童编写的唐诗启蒙读物。当时唐诗启蒙读物最主要的叫《千家诗》,他觉得问题很多,就重新编了一部《唐诗三百首》,所以它是一部启蒙的读物,今天的话来说是青少年读物,或者中小学生看的一部唐诗的选本。所以这个书的特点是一个教育人的读本。
我这里用四个字,童蒙养正的读本。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教育,《易经》讲过,“《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放到世界来看东方文化最重视教育的,韩国日本都很重视教育,都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一代一代的知识,靠经验积累,要传送给后代,到现在工业文明更是如此,人类的知识要靠教育一代一代地传承给后代,通过后代发展。所以教育在东方文化非常重要,中国文化非常重视教育,放在世界上非常有特点。这里一句话叫物稚,物就是我们人,人小的时候不可不养,怎么养呢?“故受之以需”,除了物质性的需要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需要。物质上的需要就是父母亲给他吃得饱穿得暖,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需要,知识的营养。
中国人有一句话,“尊德性而道问学”,我上课反复讲这个问题,我们现在通常的教育,仅仅重视道问学,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尊德性的这一面做得不够。中国古代的教育里面这两个方面非常重要。后来的话叫做又红又专,红是尊德性,专就是道问学,这两方面要相济为用,不可偏废。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精粹,包括很多,因材施教,都是中国教育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
小孩子养正,要用正确的理念、正确的知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他。《文心雕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说,“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看似好像很难理解,其实很简单,打个比喻,说每个人都有天资,我们在座的不管大人小孩,大一点的小孩,小一点的小孩,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然的禀赋,有的孩子这方面弱一点,但是另外一方面强一点,没有孩子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行是后天的教育的问题,后天教育要发现他的天赋,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天资。但是光有天资还不行,所以学更重要。但是学慎始习,后天的学习,最初入门,最初走向什么路,最初的那个门,路径非常重要,刚开始的学习非常重要。他举个例子,梓,木料木材,你做东西,第一刀砍下去很重要,可以做一个栋梁之材,但是一刀下去一切两断,最后不行了,废掉了,所以功在初化,第一刀非常重要。染丝也是一样,丝制品本来没色的,你染错颜色改不了。所以染丝也是一样功在初化,最初接受的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小孩子我们刚开始我们接触的教育,小树弯了,后来再想育直,非常困难。后来说器成彩定,器具做成或者彩色染好了,再想改成其他的颜色或者器具,难可翻移。所以故童子雕琢,雕琢就是一步一步的感染熏陶教育,必先雅制,一定要用雅正的作品,一定要用雅正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知识观来影响孩子。这是中国教育非常重要的思想,后代有人说的话叫做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个也可以给我们小孩子作为一个座右铭,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唐诗三百首》,是可以放在这样的一个中国的教育思想的这样一个童蒙教育的背景下来理解。
《唐诗三百首》,这个书,这里引用人家的说法,说是脍炙人口之作,是幼年成诵,至老不忘。好多的人,清朝广东的黄遵宪小的时候就对《唐诗三百首》背得滚瓜烂熟,毛主席也是上井冈山的时候带的《唐诗三百首》,后来写的好多文章句子都是来自《唐诗三百首》,对他一辈子都有影响的。
比如说他批点《将进酒》,说是好诗,这是他自己的批语。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叫三百首呢?我不详细地讲,因为中国古代的《诗经》305篇,三百,特别跟诗有关的三百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含义,经典性的含义,因为305篇的《诗经》305篇,是五经之一,所以三百就是带有经典性的意义,所以《唐诗三百首》从五万多首唐诗里面选了三百首,这个可以称之为精品中的精品。
《唐诗三百首》的思想,为什么我称之为它是一个适合小孩子看的教育小孩子的童蒙教育的一部经典呢?这个地方讲这几个特点。第一个是标举盛唐,兼顾中晚唐的诗歌。中国盛唐的时候,李白、杜甫、高适、王维、岑参、孟浩然一大批伟大的诗人都是一起而来,天才结伴而来的时代。到了中唐和晚唐,相对来说这个气就差了,不要讲中唐,杜甫,杜甫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四川到了今天的重庆这些地方,杜甫后期的诗歌,朱熹就是说叹老嗟卑,后期的诗歌叹老嗟卑,后期没有昂扬的精神,一辈子爱国,后期的时候叹老嗟卑,所以就杜甫,大致760年前后,杜甫已经开始有一点颓唐了。晚唐更是如此,所以这部书标举盛唐,兼顾中晚唐。
第二个标举格调和神韵并重的唐诗之美,看似很玄妙,这里让大家看一首诗,大家能不能感受到这里面的一种美?白居易《问刘十九》,二十个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用大白话讲,下雪了有空吗,今天晚上来喝一杯,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的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这样的意思用诗歌表现出来,所以这个韵味,这个情味油然而生。你发个短信今天很冷晚上喝一杯这样很无聊的,但是写成这样的一首诗,这首歌具有神韵之美。下面是我的解释,《唐诗三百首》通俗里面都有的。冬天将要飘雪的傍晚…这是普通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点化,便亲切温暖,诗意盎然,意趣无穷,这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诗歌就是写日常的生活,但是用诗意和审美的眼光把日常的生活写得超脱不俗,具有神韵之美。
再看一首诗。有一个人,到四川去做官了,你现在给他写一首诗,赠送他去四川做官的诗,就勉励他,你到四川好好做,就这句话。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这四句,就是李使君到梓州做刺史,送他,意思想你从路上一直到四川看到的情景,大体上,因为四川风景很优美,这就是前四句。大家去过四川,九寨沟,就了解这样的景象。这四句完全写景的没什么意思了,后面讲了有典故,说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是民风不好,老百姓老是要打官司,还有苛捐杂税很贵,但是希望你李使君到四川去,应该怎么样呢?像当年的文翁,文翁是历史上了不起的一个人物,汉景帝的时候文翁做蜀郡太守,李白就是蜀人,司马相如也是蜀人,陈子昂这些都是,蜀地出才子,但是四川这个地方的开化、文教最早的一个人物可以最著名的就是文翁,文翁到蜀郡去的时候建造学宫、哺育人才,致力于蜀地文教。今天我跟唐馆长说,做这个图书馆的工作非常了不起,这就是建造学宫、哺育人才,致力于桐乡的文教,当年的文翁就做这个事情。让四川这么偏远的地方,最后接受了中华汉文化的教化,中华华夏文化的教化。这个地方就说了,说你应该像文翁当年教育蜀地的老百姓一样,“不敢倚先贤”,怎么敢不这样做呢?这首诗我想是大家可以理解,现在没法用很理论的话来说,举这个例子,大家理解这个格调,调子不是很低沉,但是它也不是很直接,不是很直白,不是很粗豪,也不是很敷衍,这样的格高调古的诗篇,借这两个来谈。
他选的诗篇,都是这样的具有艺术美,在思想上比较的温柔敦厚,比较雅正的作品。
我举这样的例子,这里来考考大家,或者出一个选择题,大家看看,我刚才讲了《唐诗三百首》选诗遵循温柔敦厚的儒家思教传统,思想醇正,主旨温雅,不选离经叛道,怨怼愤激之作。这是《唐诗三百首》的特点。现在我们看这下面的四句诗,哪一首诗《唐诗三百首》选了?或者哪一首诗《唐诗三百首》没选?或者都选了,或者都没选?
李白说《结客少年行》说,“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这个会给小孩子看吗?不会的,肯定没选。杜甫的《玉华宫》,他1400多首诗,但是杜甫的诗歌里面有一些也是有问题的,“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这就是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近似这个意思。《玉华宫》是初唐在长安城建立的宫殿,到杜甫的时候宫殿倒掉了,他讲到在废墟上发表感慨,说当年的美人,玉华宫,宫殿里面肯定很多的美人,当年的美人都肯定成为黄土了,一两百年了,更何况是不是美人?这些美人还是靠粉黛修饰起来的,意思是人生多么没有意义,一切的美好,一切的美丽在时间面前,都会灰飞烟灭。杜甫这两句诗,把生命的无意义,把美的悲剧性写得非常的惨刻。王士禛他批点杜甫的诗集把这两句诗特别抹了,用一笔画了,因为这两句写得很不好,你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就是非常具有悲剧性的意义。这样的诗,小孩子读了也不好,这样的诗《唐诗三百首》也没有选。
第三首白居易的《伤唐衢》,这首诗白居易在我们心目中是为民请命的诗人,写了大量的诗来讽刺贪官污吏,为老百姓的苦难叫屈,我们心目中是伟大的诗人。这句话,“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悲痛哀伤怜悯,但怜悯老百姓的病痛,老百姓的悲苦,不识时忌讳,不怕触犯朝廷的忌讳,我都要来表达老百姓的苦难,这是白居易最高的艺术精神。但是,大家想一想在清朝乾隆年间,专制,文字狱比较厉害的,所以这首诗也是没选的。
再看第四首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宋朝有一个人叫严羽,标举盛唐,就说中晚唐的诗人陈陶最差,为什么最差?就是这首写得非常可恶,把悲惨的事情写得非常地悲惨,血腥的写得非常地血腥。这里写的好多的边防的战士在西北那个地方,大体是甘肃宁夏有一条河,河的名字叫无定河,借这个名字双关,到了无定河打仗变成骨头枯骨了,但是家里的妻子还不知道,妻子在家里依然思念他的丈夫,丈夫在边疆变成枯骨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这个太为惨烈了,太为残酷,写得非常地直白,写得非常地狠,不符合中国温柔敦厚的原则。中国的文化讲究中庸,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悲痛,悲痛欲绝就是伤,这个地方体现出来。这样的诗篇《唐诗三百首》都没有选,反过来可以理解《唐诗三百首》它选诗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我用反面的例子说这个问题。
清朝道光年间有个人说了一句话,读尽《唐诗三百首》,大多哀怨变风多。《唐诗三百首》是不是哀怨变风多?这个可以打问号的,我觉得《唐诗三百首》里面不是哀怨变风多。就是它体现出来的还是盛唐时候的精神。这个地方说的大体上什么意思呢?因为韩愈说过一句话,这是我们所有的人类,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都是一样的,就是在外国在西方最高的艺术是悲剧,因为悲剧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在中国的诗歌里面,也体现出来以悲为美。我们听流行歌曲一样,流行歌曲热热闹闹的歌曲其实没有很大的印象,但是流行歌曲里面所表达的非常缠绵悱恻的爱情,朋友之情,离别之情,或者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的歌曲往往更容易触动我们的灵魂。这就是人类普遍的心态,以悲为美。韩愈说过一句话,他有一首诗,“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欢乐的声音打动不了人的,但是穷苦的话,愁思之深往往更能够触动人的灵魂。所以这样的普遍的心态,所以诗歌里面以怨为美的比较多。所以《唐诗三百首》可能也体现出这样一种情况,所以我们会得出来一个大多哀怨变风多,事实上我想不是这样的,全书里面,《唐诗三百首》作为一部蒙学课本,编者似不只是欣赏穷苦之言,我这里加了一个似,因为它的确有很多穷苦之言,因为最伟大的诗篇就是穷苦之言,是,但是不只是。
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和最后一首。第一首就是这首很有名的张九龄《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他用的比兴的手法,他讲的是春天的时候兰花草开的很旺盛,秋天的时候桂花开的很旺盛,所以它们都在不同的佳节里面绽放自己的美丽。因为草木有本心,这个草本就指兰叶和桂花,它有本质,有自己高洁的品格,所以何求美人折!这个美人就是林栖者的意思。我写这个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孙洙他在选《唐诗三百首》的时候,把这首诗放在第一篇,仅仅是因为这首诗是五言古诗,因为选的前面五言古诗,仅仅因为张九龄生活在初唐吗?可能不仅仅这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这个编选者他的一种人生的志趣。或者说他想把这样的一种人生的认同,人生的志趣传递给他的读者,希望他们什么呢?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要有自己的本质,有自己的节操,有自己的本心,有自己的独立的操守。你自己有自己的,用今天的话,有自己的品德、知识、才能、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社会用不用你不管它,何求美人折,能够发挥你的才能当然更好,不能为社会所用依然能够独善其身,最基本的儒家的哲学观,为人的世界观,叫达则兼济天下,达就是事业一路亨通,就是达,穷不是没钱,是你的志向没有实现就是穷,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有机会做事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仕途不顺利不能破罐子破摔,但是可以独善其身。这里至少是后一面。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是独善其身的一面,如果不能为社会所用,要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正直,高洁的人格,像兰叶和桂花一样有自己的香气和芬芳,这是他的第一篇,我想他选这一篇是有目的的,就不是哀怨变风多,绝对不是哀怨变风多。
再看最后一首诗,最后这首诗其实从诗歌的角度来讲不是最好的,不是比较好的七言绝句,但是从意思上讲,它可能选这首诗作为压卷之作有它的目的的。它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它也是一个比兴的手法,所以有的人理解为及时行乐,甚至还有其他不好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折花,折桂的意思,获取功名的意思。所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给小孩子看的,要抓住青春大好的时机,等待时机,时机到了及时地猎取功名,哪怕为你自己或者家庭的荣光耀祖,更重要的为这个国家都是有意义的。所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两首诗可以用儒家的孟子的话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这首诗的意思。刚才我读的张九龄的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你可以理解为是穷则独善其身。所以这样的一头一尾的两首诗,体现出儒家的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这一点,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一点事情就应该达则兼济天下。不能为这个社会做一点事情,社会没有给你机会,你不能破罐子破摔,千万不要做到和社会对立的地步,但是可以做到穷则独善其身的这样一个地步。
我想这样的两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这部书最基本的价值观。
我概括《唐诗三百首》,我在概括的时候我在想概括这个对我们的读者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我反复在想这个问题。对我们的社会老百姓有好处还是有坏处?所以我想,盛唐时候的诗歌,你精选出来能够体现出来盛唐的精神,这些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特别是我们年轻人,我们小孩子需要的。所以我把它概括为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游侠尚武的精神。当然现在不是叫小孩子尚武,但是游侠尚武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没法详细地讲,大体上来讲,就是唐朝前面的一两百年,都是一个不断地在扩张,国家不断地走向强盛,盛世的时期,这样的时期因为特别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特别大,因为在六朝之前,都是靠血统关系,氏族、庶族,血统关系出身不好没有关系,到科举制度执行的时候,出身不好的,社会底层的通过科举制度步入仕途。所以这个时候文人,很多人,从社会底层走出来通过科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步入政坛。所以有的从科举,有的从边塞,高适就是到边塞入幕,将军的幕府里面做秘书这样的工作,入幕也可以最后获得一官半职,高适后面的官很大。所以唐朝的时候,这些读书人或者年轻人,晋升的通道很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时代是上升的时代,这个时候文人的精神面貌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你看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尚武的精神。
王维,王维也有早年置身沙场,建功立业的想法,“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谁都知道到边庭打仗苦的,但是纵死尤闻侠骨香。
再看高适,高适跟李白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李白那是天马行空的人物,是飘逸,高适是脚踏实地,质朴,敦厚,所以他是建立功业。我刚才写的那个讲到中国古代《左传》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为三不朽”。那么孔子那是立德,孟子立德,秦皇汉武都是立功,像司马迁是立言,三不朽,三不朽之一立言。我们讲到唐朝诗人,立德的,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讲,杜甫的诗歌有一些精神可以理解为立德。杜甫比如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者“致君尧舜上”,但是真正立功的不多的。高适是一个立功的,高适防守潼关——杜甫有一首诗《潼关吏》——他防守潼关失败了,让他镇压南方的李璘的叛乱,高适是一个既立功又立言的人,所以他不朽。李白立言不朽,有千千万万的人,但是李白是不朽的。这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高适《塞下曲》里面说的,所以当时看不起文人,觉得什么呢?我要在边疆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这是当时建立的两个殿,把对国家有功劳的人放在里面,就是说我一定能够取得英名,取得很大的功劳,让我在国家的功劳簿上面,英雄纪念碑上面有自己的形象,这样的意思。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真是英雄一丈夫”。祖咏的《望蓟门》,这个地方,它有这两个典故,历史上著名的两个英雄人物平定边疆叛乱的一个英雄人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了游侠尚武的精神,这样的精神风貌在盛唐诗歌里面非常多。但是中唐以后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精神非常大的变化。
最重要的一点补充,这些好像都是为了个人的功劳?不是的,可贵的是他们把个人的仕途事功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忠君报国是他们的崇高理想。陈子昂说,“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骆宾王说《从军行》,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戴叔伦的《塞上曲》,即使不能进玉门关,也要拿生命报答自己的国家。这是唐人的精神风范,很重要的一面,不是我在边疆游侠是为了个人的功名,个人的功名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我想讲很重要的很可贵的一面,值得今天提倡的一面。
第二自信张扬的个性,这个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也很重要。我们的青少年也应该有这样的,天下舍我其谁的这样一种精神,有这样一种状态。就像李白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在李白的脑子里面,他欣赏的人是什么?是姜太公,欣赏的是谢安,谢安隐居在浙江的东山,东山再起的谢安大家应该知道,希望这样的一些人,要么隐居,要么一出来一举能够平定天下,天下太平,建立伟大的功业,他们都觉得他们非常地了不起。杜甫一样的,他把自己想象是尧舜时候的大臣,希望自己能够让这个国家一片清明,重新地“再使风俗淳”。王昌龄也是这样的,据说这个人品行有问题,在洛阳有一些不好的名声,被贬官了,后来他说“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用了一个典故,说我这个人清白的,自己给自己解脱。但是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他的话,也是讲得非常地大气,“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杜甫早年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概二十四岁的时候写的。后来到长安投靠韦济,没有给他很高的官做,因为他也无能为力。但是杜甫写过一首诗,“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就是现在一切具备就差机会。杜甫一辈子等待朝廷的召唤,他到了去了今天的四川重庆那一带,基本上在那一带,最后从那一带到老的时候从那一带往回走,顺着长江往回走到了湖南,最后死在湖南的潭州的小船上,一辈子没有回到长安城,回不来,回不到他的家乡,杜甫晚年的时候蛮可怜的。但是他一心向着,一辈子都等着朝廷的召唤。这首诗就是他,就是他是这个时候什么呢?高适已经死了,所以是《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就是朝廷里面还有好多坏人,还是被围困,“欲倾东海洗乾坤”,希望倾东海水让天下一片清明,依然有这样的一个梦想或者理想。那时候不能为朝廷做什么事情了,但是依然有这样的理想,希望自己做王佐之才。
所以这里说自信张扬的个性,自信张扬的个性在李白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长安三万里》里面如何那么夸张地用大手笔来把李白的浪漫、飘逸的性格把它展现出来。李白的诗歌里面,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逸兴,这个词在整个唐代都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但是在李白的身上,李白的诗歌里面使用的频率最高。逸兴,逸是什么呢?就是兔子一样跑,脱缰的野马,兔子一样跑,摆脱一切的束缚,自由奔放,摆脱一切的规则束缚这样的纵逸、飘逸,他写了很多的。这里没法详细读,时间也不允许。你看看就知道诗歌里面用了逸兴最多,杜甫也有,初唐中唐晚唐也有,越来越少,李白用得最多,所以盛唐诗人多逸兴,活跃开放的精神状态。唐人是外放型的,用古人的话,中国古代有个词叫内圣外王,用这两个人生观比较唐宋,唐人是外王,我想应该能够理解吧?宋人强调内圣,内圣是加强内在的道德品德的修养,用我作为圣人的品格影响身边的老百姓。外王是我要拔剑出门去,看到身边有不平的事情让我自己亲自出来平定人间的不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外王,所以是两条不同的人生取向。唐人基本上是活跃的外放的精神状态,这种逸兴是风骨刚健的诗歌增添了一份萧散拔俗的光彩、悠远生动的思致。《长安三万里》的价值观站在高适的立场上看问题,我是比较肯定的,因为逸兴它有问题。 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讲过,有一个成语才华横溢,大家有才华是对的,但是才华不要横溢,每个人都要有才华,才华横溢什么意思呢?你把你的才华用到不用的地方了,把你的才华用完全不合法度正道的去放逸,诗才放旷,不是正确的人生取向。所以逸兴飞也是这样的道理,《长安三万里》站在高适的价值观的立场上看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对的。
但是你看,唐人的精神状态,在安史之乱以后,一下子就从顶峰往下滑落。你看我有几句诗看看。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的国势一落千丈,诗人的自信自负也大为收敛。代之以中唐的静穆淡漠,静穆淡漠就是江苏浙江有一批的诗人在中唐的时候崛起,起来了。江浙一带的经济的发展,江浙一带的经济的发展在历史上可以,因为江浙一带本来物质富庶,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人说过吴这个地方可以铸山为铜,煮海为盐,江浙本来经济富庶。但是文化开发有几个重要的时期,很重要的时期六朝,六朝的时候把国都转到南京,整个士大夫,经济文化中心转到江南,这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非常重要的开发。第二次就是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军阀割据,军事相对萧条。安史之乱对于唐朝的江南没有影响的,没有直接的影响至少,它的军队没有直接打过长江,所以安史之乱之后,江南这个地方的经济是相对比较发达的。这个地方后来也有好多文人。第三个时期就是南宋以后,国都就迁到杭州临安发展。
所以到明朝的时候,整个中国经济的中心就是江南,明朝的时候经济中心是江南,文化的中心,文人的渊薮是江南。到清朝的时候更是这样,康熙十七年有一次博学鸿词科的考试,考试有二百人,有五十个人是浙江人。所以可以想想这个江南文化的发展。明代的时候的江南已经是文化算是非常地发达了。大体上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转折。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国势一落千丈,诗人的自负自信大为收敛,代之以中唐的静默淡漠,晚唐的逼仄和自卑。从杜甫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到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再到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禹锡跟李商隐,刘禹锡是中唐,跟白居易一个时代,到了李商隐又过了几十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家都能体会到。通过两个诗人的诗的对比的阅读,可以发现自负自信,在中晚唐的诗人里面逐渐暗淡甚至熄灭了。再看晚唐的,典型地代表了晚唐的心态,“美人如新花,许嫁还独守。岂无青铜镜,终日自疑丑”。没有自信,这就是自我否定的自卑的心态!这是晚唐的心态,而初盛唐是没有的,初唐和盛唐都是没有这样的心态的。所以安史之乱对中国人精神状态的影响,就像甲午之战,对中国人的负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现在要重新提倡汉唐的精神,要提倡盛唐的这种游侠尚武,这样一种自信,这样一种张扬的精神状态,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尤其地重要,非常重要。
第三,博大仁厚的情怀。刚才讲的自信张扬,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纯粹无用的,你个人去发达去自信,还要强调另外一点就是博大仁厚的情怀。这一点在盛唐的诗人的身上都有所体现。尤其体现在杜甫的身上,我这里讲你看张九龄,大家知道张九龄,张九龄出生于广东韶关这个地方,从唐朝的时候是很偏远的地带,唐朝的时候湖南都很偏远,但是出身微贱,官至宰相,合儒学之士和王佐之才,是唐人诗人的理想。王维称张九龄“动为苍生谋”。杜甫“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以辅佐圣君的贤臣稷和契自期,而且认为自己忠君爱民的情怀就像葵花向阳一样,出于本性,因为这些唐人的诗人出身于社会底层。六朝不一样,六朝是有家无国的时代,六朝只要把家族的势力保存就可以了。唐朝的时候家和国是一体的,因为大家出身于社会底层,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这个地方说唐朝诗人多出身微贱,但精神弘毅,胸怀博大,奋发有为。你看这里,“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有国有家,国家没有,我什么都没有。韩愈的出身也不好的,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死了,他是哥哥嫂嫂带大的,但是这样的出身低微的人,他“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即使遭到贬谪,依然也是为了圣明要去除弊事,不希望年迈体老,但是我不来顾惜我自己,这把老骨头不管了,都是为国家为皇帝来进谏。这些人虽遭贬谪,但九死而不悔,百折不悔,这是唐人的精神,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国家。
这个地方举的是唐人,的确是以老百姓之心为心。举几个例子来看,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首诗写在755年的十二月份左右,755年的十月份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了,当时的消息闭塞他还不知道,写了这首诗。他知道的话,可能情况不一样。但是当时的国家,已经岌岌可危了,所以他写穷年,不是贫困的穷,是终年的意思,为百姓忧心。在诗篇的最后说自己的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说他自己,自己作为读书人,不需要交税,不需要抓壮丁去当兵,不需要服兵役、徭役,我不需要交税的服兵役的人,自己过成这样,你想想平凡人、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所以一首诗,中国的文人,中国古代的文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他缺少自我反思的精神,他对于自我的这种审视,我这里讲可能有一点绝对,往往他觉得自己不去反思自己,而认为他身边的老百姓好像都不如他,有好多的文人,我们所谓的自我清高,文人有这个毛病,这个毛病到了《儒林外史》有所改变。最大的改变是鲁迅,鲁迅开始把文人的自我解剖,解剖文人自我心态的劣根性,这是鲁迅非常了不起的,中国文人精神很大地提升。
这个地方讲中国的文人很少去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这个地方杜甫开始,我讲的几个人都是有这种,简单地来说叫自省的精神,中国文化里面的自省的精神,自我批判的精神,这个在唐人的诗歌里面我举几个例子来看。他说我不交税不服兵役,我的日子过不下去,老百姓怎么办?白居易说,“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白居易很多东西没法提出来,我作为谏官失职,对之终自愧。
“邑有流亡愧俸钱”,如果这地方有流氓,不能安居乐业,那么你拿到的工资就有愧,韦应物就是这么说的,如果老百姓有流亡,我拿这个薪水就有愧。这一点愧意就是诗人的仁厚情怀。这样的一种精神,我觉得我们今天是需要的,需要把它张扬出来的。身居一职,为官一方,日用所需,都是取自百姓,应时刻战战兢兢,心怀愧意。
我举一首诗,《又呈吴郎》,杜甫当时有一间房子,走了以后给吴郎,很年轻的姓吴的人,他住了杜甫的房子以后,把两边扎上篱笆。隔壁有一个寡妇偷打他家的枣子,他扎了篱笆墙,不让戈壁的夫人偷他家的枣子。杜甫知道这个消息写了一首诗,不要这样对人家。他说“堂前扑枣任西邻”,你西边的隔壁打你家的枣子,任她打吧。“无食无儿一妇人”。那个西邻就是这样的一个寡妇夫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她为什么要打你家的枣子,她没法活了,穷困没法过日子的地步才做这个事情,“只缘恐惧转须亲”。她偷人家的枣子她内心有愧,她填饱肚子,打人家的枣子肯定是不好的事情,她肯定害怕。你吴郎反而要亲爱地对待她,不应该扎篱笆墙。“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已经贫穷到什么地步了?到骨头的地步了,一无所有了,“正思戎马泪盈巾”。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一切,隔壁老夫人偷她家邻居的枣子?戎马,战争!是战争让老百姓的孤苦伶仃的走入绝境的老夫人打枣子,你把篱笆墙扎开。所以杜甫写这首诗,这首诗历史上所有研究杜甫的人,都看不起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写得不好。从艺术的角度讲,这首诗格调不高。但是我觉得,这首诗从思想、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讲它是有价值的。你把你身边的人当人看,你哪怕你多给予一点东西,对你一点是一点,对他可能是救命的东西。所以你做这样的一点点思索,对于你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他就是救命,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再举这个例子来看,这三首诗。杜甫一句,白居易一句,韩愈一句。第一首大家很熟悉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有一首诗叫《新制布裘》。到了韩愈有一首诗,说“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一无所有了,但是依然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这个是新做了一个布裘,他自己有了一个布裘,他想天下人都有这个裘就好了。这种境界也就是考虑到百姓,今天穿的很好的衣服,希望天下人都穿到这样的衣服就好了。韩愈这个是什么呢?韩愈得到一个赠簟,他朋友送他一个凉席子,他说我在凉席子上倒身就睡,非常地舒心,所有的病睡在上面都没了,却愿天日恒炎曦,希望老天每天都是40度高温,我可以睡在上面。这个韩愈有问题,这首诗有问题,其它方面难讲。这首诗你家里有空调,你希望天天40度,你总有没有空调的,就热死了。当然它的本意不是这意思,本意是感谢你送给我席子,但是这样不能写在诗里面,韩愈的思想是有些问题的。韩愈这个人在《原道》篇里面说皇帝就是发布命令的,各级大臣就是执行命令的人,老百姓就是提交租税供上面生活的人,他提倡这样的意思。老百姓不交租税就诛,他说君出政言,臣执政言,各级老百姓是提交租税,各种各样的兵役、徭役、租税,完成国家交给你的任务的。如果完成不了,诛,有的解释为杀,轻一点是处罚。不管是解释为杀也好,处罚也好,韩愈这个地方的思想都是有一点问题的。往前比,比不上孟子,往后比,比不上黄宗羲,明末清初浙江的黄宗羲听过吧?所以这一点我觉得这点有问题的。
第四个是山水自然的意趣。我想这个不详细地去讲了。因为这个内容比较复杂。但是有一点值得去重视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人很多的都,比如说有空的时候出去旅游,放飞自我,放飞心情。在中国古代,山水诗非常之多。这里举几个例子来看。第一个董其昌说过一句话,“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名山遇赋客,何异士遇知己”。中国和西方不一样的,西方的山水诗写的非常之晚,中国的山水自然诗兴起非常之早,诗经里面多多少少有,但是情况不一样,六朝的时候山水诗很多,最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所以我们今天讲生态文明,或者生态美学,或者讲人和自然的这种生态的关系,在中国文化里面的山水诗,山水文学,多多少少能够出现出这一点。
还有一个问题,我想举个例子,就是郁达夫说过一句话,这个我想在浙江的朋友们都能够知道,西湖跟九寨沟,九寨沟现在很多人写诗或者写文章。比如说九寨沟和西湖同样的两个水面,但是在中国文化里面,这两个的分量不一样,西湖它不仅仅是一个水面,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风景,它还有文化的蕴含,主要的就是苏轼和白居易,没有苏轼和白居易,西湖可能就像九寨沟一样。九寨沟在那个地方,历史上比较偏远,没有文人妆点写诗,九寨沟今天不敢讲,历史上一直只是自然的风景。在天下很多的地方都是一样,所以用郁达夫的一句话来讲,叫“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这句话写得太好了,就是西湖的堤柳到今天还叫苏柳,西湖为什么那么出名?就是因为有苏轼,往前面说白居易。所以我想将来可能有更多的文人到九寨沟旅游写下更好的诗篇,将来的九寨沟跟今天的西湖一样,也会成为中国文化里面的明珠。没有文人驻足的地方,永远只是自然的风景,进入不了文化。这样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诗歌山水文学的意义。
还有另外一个李白的例子,叫“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话什么意思?“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以只有这个山跟我是知己,我跟山相看两不厌,李白完全融入山水。反过来另外一想,世界上世俗的一切东西都不在我的眼里面。他是不是有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朝廷里面的我看得厌,身边的其他的人我看得厌,所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还有山水就是有的时候让我们从繁杂的,或者是完全的功利关系,比如我们每个人,王国维,晚清时候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就写过这个话,他受到西方的叔本华的影响,他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世俗的欲望之中,每个人都是受欲望的驱使,欲望就像一个洪水猛兽一样,在驱使我们。一个欲望实现了以后,我们要去追求另外一个欲望。我们成为欲望的奴隶。所以我们每个人活着都很痛苦,因为我们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一个欲望满足以后,又会有一个新的欲望在等待你,你不断地在追求欲望,所以人永远都是痛苦的。什么时候让人暂时摆脱痛苦呢?他说用艺术,比如画一个苹果在那个地方,苹果不能真正吃的,真正是一个苹果在那里,要想评估多少钱一斤,怎么种植怎么改良,科学家商人的态度,艺术家画苹果,审美的态度对待它。所以他用八个字叫“观者不欲,欲者不观”。艺术对我们人是“观者不欲”。所以山水就是让我们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功利性的欲望痛苦,徜徉山水,好像一个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这是山水诗之意趣之所在,所以中国古代写那么多的山水诗,山水文学的发达有这样的原因。王维的《秋夜独坐》有两句话,“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我喜欢这两句诗,原因就是现在能听到空调的声音吗?我听不到,我在讲话,但是我要静下来能听到。一个人心理闹得慌的时候听不到雨中山果落的声音的,灯下草虫鸣,你的心为其他占据的时候,听不到、感受不到。这时候你听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万籁寂静,你进入禅定的状态,听到的声音,这是宇宙的声音,在他的诗歌里面传达出来了。这是山水自然的意趣。
后面书的主体部分,我讲到《唐诗三百首》的艺术世界,讲了几个部分。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一个是抒怀序志,书的第60页讲到李白,当时跟高适的那些事情,讲到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亲情,亲情友谊,没有时间很可惜,但是每个在座的都知道这句诗。“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是《诗经》里面的一首诗。父母生我们,养我们,养育我们,劬劳,多么辛苦,《诗经》里面就有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恩情。第二首“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脊令是一种鸟,大雁一起飞,就像兄弟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脊令也是一样,像兄弟一样并列地齐飞,用鸟来比喻兄弟之情。下面一样用鸟,早晨四五点钟起来,早上听到鸟,这个鸟这样叫一声,那个鸟另外叫一声,互相地对答,这个地方说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是朋友之间相互照顾的情感,更何况《游子吟》,更著名了。
讲了山水田园。
烽火闺情。
佳偶姝丽。这里特别提到一首诗,浙江绍兴人徐渭,涉及到爱情诗,爱情诗我喜欢两首诗。一首徐渭的七律《节妇篇》,徐渭体会到她的心态,真实地表达出来了。节妇到了六十岁依然穿着孝服,为了家里的门第,为了名声。“六十年来老此身”,花了六十岁,空活了六十岁。后面两句话,“庭畔霜枝徒有夜,镜中云鬓久无春”。寡妇的生活像被霜打的枯枝,每一个夜晚都孤苦伶仃地等,像庭畔的霜枝一样从来没有见过春天,发过芽。“镜中云鬓久无春”,镜里面看一下,寡妇不能打扮的,不能涂口红画眉毛,“镜中云鬓久无春”。然后写她的心态,“每因顾影啼成雨”,每当没人的时候心里面孤独悲伤,眼泪像雨一样地流下来。但是一到有人的面前,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翻为旌门切作颦”,然后说出寡妇的真实的心态。“百岁双飞元所志,不求国难表忠臣”。我不想像国难忠臣一样,本来的志向要找一个跟我有感情的人白头到老,这就是本来的志向。中国古代的爱情只有徐渭的这首爱情诗非常真切地能把这个节妇的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把它表达出来。孟郊也有一个节妇诗,他说女子的心,像古井里面的水从来不起波澜。你怎么知道?说明不了解。
袁枚七绝《马嵬》,大家都在唱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大家读过杜甫的老头老太,战争分开了,这是苦难人真挚的爱情,安稳的生活破坏了,他们老头老太太的爱情没有得到保障,他们的爱情,是最真实的。唐明皇跟杨贵妃的爱情不一定很真实,更多的是一种色相,不是一种爱情。所以就是说把眼光真正盯到底层去看底层的老百姓,是袁枚的《马嵬》。
最后提到一点唐诗的域外传播。《唐诗三百首》,唐诗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不仅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滋养中华儿女的艺术心灵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维系世界华文文学圈的精神纽带。你哪怕跑到国外,但是大家一起,大家用唐诗能够把精神相通。同时,通过翻译和传播,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文艺的美学景观,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说唐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唐诗三百首》是中国的诗歌的艺术精粹,也是中华诗歌文化对外交流开放的一篇精美的名片。这是我讲的内容,错误很多,也有很多的问题,希望大家多批评,谢谢。
主持人:谢谢周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授课。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析了《唐诗三百首》里的格调和神韵。接下来进入互动提问环节,市民朋友如果有更多想了解的内容,现在可以向周教授提问。
提问:周老师我请教一个问题,为什么感觉现在这个文化有些断层,我想问刚才说的唐朝的时候李白、杜甫很多,当今时候再能出李白跟杜甫?
周兴陆:这个问题,应该讲一代有一代的文学。马克思讲过古希腊的文学是高峰,当然后来的文学再不可复制古希腊的神话史诗的时代。中国的文学也是一样的,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诗经》《楚辞》的时代在唐朝不可复制,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不可复制,宋朝出了苏轼、黄庭坚,到明朝不可复制,明朝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到了清朝的时候,有《红楼梦》或者其他的。现代不是出了鲁迅吗?现当代也有很多伟大的文人,假如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挑出来,唐朝挑一个杜甫,现代挑一个鲁迅,不能说鲁迅比杜甫,鲁迅80分,杜甫90分,鲁迅是现代的杜甫,杜甫是唐朝的鲁迅,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文人。
主持人:我来替现场观众问一个小小的问题,周教授刚才讲到《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是平时比较熟悉的,但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想要自如地运用却不是那么地顺畅,请问周教授能不能分享几个好方法让我们更好地学以致用?
周兴陆:这个运用,我想不一定是说比如说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引出一句《唐诗三百首》这就是运用,这个运用,读诗读得多,苏轼的话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的读诗最终是变化气质。中国人,非常重视这一点,就是你通过长期地读书,读书以后做人,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一言一行,自然而然地有变化,这样的一种变化就是运用,就是最好的运用,你这个人的整个你对世界的认知,你对自我的感受,对自我的认知,这个变化,就是说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知识观也是一种变化,知识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这是最好的运用。
至于说能不能在我们写文章,或者我们说话里面能够用两句唐诗,这个当年的毛泽东,早年的时候,他在上延安的时候带过《唐诗三百首》,对这个很熟,后来文章里面也运用很多的唐诗作为一个引言。我们今天在有必要的时候,当然你也可以引用一些诗句,更恰当地借古证今,引用古人的话来表达你的观点,借诗作为文章的素材或者引证。但是我想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人格上的、为人上面的这样一种审美观、价值观的这种变化。
如果说要在学习上,在我们的平时写作、言谈上面引用《唐诗三百首》,更多的还是熟能生巧的问题,熟了以后自然而然从你口里面蹦出来,不是一定要去想它,我想是这样的。
主持人:成效还是要在实践当中检验,很多时候读一本书,过后不太能够记住书里面讲的什么内容,但是作者的思想,包括周教授讲到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周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授课,谢谢您,谢谢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