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鸿讲堂

好雨知时,当春乃发。

由中华书局和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伯鸿讲堂(桐乡)”在2018年的春天里启动了。

陆费逵先生,字伯鸿,祖籍桐乡,中华书局创始人。为示缅仰,讲堂以其字名。

中华书局积百年厚重,名家迭出,海内驰闻,此次与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家乡合作开坛,举出版界优质资源落地于风雅桐乡,实为桐城文化之盛事。

讲座所涉,内容涵盖时政经济,人文美学,诗词歌赋,科学修养等多类学科,由各界权威学者亲授。

讲座所期,旨在为大众构筑优秀文化的全阅读平台,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进文化精品的分享传播。

讲座所施,伯鸿讲堂(桐乡)每月第三个周末如期开讲。

第三十四期:我们为什么要读点诗? 发布时间:2022/01/04
张羽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嘉宾介绍>>
张羽,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现就职于杭州师范大学,从事语文教育相关研究。代表作有《诗词总动员——影响孩子的70首经典古诗词》《像吃布丁一样品诗词》,同名诗词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APP”等诸多平台均有播出。《少儿论语365》视频节目在“学习强国APP”播出。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市民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到由中华书局,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主办,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桐乡伯鸿讲堂,我是本期讲座的主持人。今天我们是第34期伯鸿讲堂,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张羽博士为我们带来题为:我们为什么要读点诗讲座。今天讲座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张博士带来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第二部分是半个小时的互动交流。开启今天的讲座之前,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张羽博士。相信各位在座的小朋友一定会受益匪浅,接下来掌声欢迎今天的嘉宾张羽老师,有请。

  张羽:谢谢。我今天第一次来到桐乡。当我来到图书馆的时候,我看到这么一座现代化图书馆,我当时内心特别震撼。因为我一看到图书馆就有一种情结,我在复旦读书的时候,我的一半时间就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当年的复旦大学图书馆,没有今天我们这座图书馆这么现代,用的还是旧桌子、旧椅子,但它的馆藏非常丰富。我自己的学问没有做好,但是我在复旦大学的图书馆里坐坏过两把椅子。可能是椅子的质量不好,也有可能是我的坐姿不对。我对图书馆有一种深深的眷恋。直到今天,虽然我在杭州师范大学教书,但是我还是喜欢去图书馆里学习,看书,整理资料。我每当到一个城市里面去,我总是想到当地的图书馆里面去看一看,看看藏书,顺便看看读者的状态。因为一个地方读者的状态,能够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面貌。今天当我来到图书馆二楼的大厅,那个层高非常高,有一堵墙全是书,我当时非常激动,顺手拍了张照片,我想作为永久的纪念带回去。

  大家刚才都看到我的简介是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我博士毕业以后来到杭师大做的工作却是小学教育。具体方向是语文教育。我上一些课程,比如说《古代汉语》,《写作》,《国学经典必读》,目的是让未来的小学一线语文老师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我平时还有一项工作任务,那就是到杭州市的各个小学去听课,去看望实习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些语文教育的问题,让我内心触动比较大。在触动之余我认为有必要去做一些工作,让我们传统的文化经典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孩子。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家长朋友有没有读过一些学术的专著或者学术的论文,您会发现很多非专业的读者读到它们的时候,你只想说三个字:想睡觉。对不对?特别枯燥,里面那么多的文献,你感觉读起来头昏脑胀。一个成人读这些书困难,小孩子就更读不进去。所以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象牙塔里面高大上的学问,和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是绝缘的。你们想了解它,象牙塔里的学者其实也想被了解,但是问题出来了,很多学者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语言表述。

  于是,我从17年开始,我试图做点小小的工作,能不能在网络上给大家讲点诗歌,用我专业的知识,把它通俗易懂、有趣化地讲给听众来听一听。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反响还可以。于是我把整个的音频节目授予喜马拉雅,现在大家在喜马拉雅等听书平台都可以搜索到我的节目。我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希望让我们的青少年包括一线教学的老师,能够多一点专业的文化的素养,至少他们在讲诗歌的时候不会犯一些知识性的硬伤。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首诗歌,这两首诗歌可能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家长也好,我们的小朋友也好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歌,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我们学错了!

  先看《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在座的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语言启蒙的时候,首先就会给孩子讲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李白的《静夜思》和白居易的这首诗只要懂中国字的人都知道。小学里面我们节取这段课文的时候,课本只截取前四句,而不把后面的四句放进来。于是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就认为,这首诗可能只有四句。于是对这四句产生了很有意思的解读。特别是老师们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会对同学们说:你看那个小草,那个小嫩芽,大火燃烧,即便焦枯了,来年春天的时候它还会发芽。于是望文生义地说:诗歌在赞扬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还有老师会解读出这是一种革命的精神。我们以往理解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要看完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是写离别情的。“赋得”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命题诗歌。从诗题来看,这首诗歌与草相关,与送别相关。于是当我们把前后四句连接起来问题就出现了——难道白居易前面在说野草生命力好旺盛,后面在说送别朋友好伤心吗。您会发现,把这两个意思拼接在一起的时候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前言不搭后语。好比您上半身穿的衣服和下半截的衣服裤子不协调。以往我们的理解,今天仔细来看是不对的。白居易在前四句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有没有读者朋友或小朋友可以告诉我?可能我们的理解根深蒂固,一时改不过来。跟着我来,跟着我的思路来分析一下。

  草,即便是今年枯黄了,明年还会长出来。它的生长是有规律的,今年没了,明年肯定会有。但是,我送别的朋友呢?今年他离我而去,明年不见得他来到我的身边。前后四句和后四句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我们都知道天地间日月轮回,一年四季循环交替,它是一个定数,对不对?但是人的生离死别,特别是在中国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时代,人这一走,有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分别。所以说前后造成了一种反差。

  白居易当年进京赶考的时候,遇到一个大学者顾况,他把诗作呈上去,刚开始顾况还有点看不起他,还说你名字挺有意思啊,“居易”?在京城里面居住那不可容易,房子很贵,消费很高,你居住在京城大不易。当他看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之后,感觉真是人才,将来一定在京城里大有所为。白居易早年因为这首诗而出名。

  这才是这首诗的意思。我读小学应该是三十多年前,包括今天我在杭师大,我在各个小学里面,当我看到老师和我的学生依然对这首诗有一种错误的认知,甚至望文生义的时候,我就感觉内心有点凉,我觉得我有义务和使命把诗歌当中隐含的文化要义介绍给在座的各位朋友。

  我们再来看一首《江南》,熟悉不熟悉?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们今天的老师对于教材,有一种态度,就是像《圣经》一样看待。像《圣经》一样看待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认为教材里面所选的每一篇文字、或者每一篇诗歌一定是美和善的极致。所以老师们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逐字逐句地分析:“田田是什么意思?”“田田”很简单是荷花茂盛。然后再请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它。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好像《皇帝的新装》,皇帝本来没有穿衣服,大臣们都要干什么呢?赞扬:好漂亮,太华丽了?但是当我问同学:这首诗写得好吗?写得生动吗?写得精彩吗?说实话,就像流水帐。如果说写猫,也套用这首诗:我家有只猫。猫戏客厅间。猫卧沙发东,猫卧地毯西,猫来厨房南,猫到书房北。我只是把鱼换成猫而已!好吗?你一定会说不好。我勇敢地告诉大家,从文字的角度来考量它,它的确是不好的。那么很多听众朋友就会说,如果它不好、不精彩,为什么被选入我们国家法定的语文课本里面去呢?张老师你肯定在胡说八道。

  什么原因呢?我们先来审题,《江南》是题名,汉乐府诗是什么意思?对了,它是一首歌词。明白了吗?今天我们如果不知道曲调而去读歌词,你也会觉得歌词是干巴巴的。我们来听听这首诗现代的谱曲,一旦有音乐的附加,它会有多么的好听。这首诗歌在古代的时候是歌词,当时一定有音乐的外壳,一定相当美。而我刚才放的曲调是现代人的谱曲,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古人,今天我们的社会在发展,社会不断的在升级,但是我想讲一句话: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古人的某些能力、思维的高度,想象的空间,可能比我们要强很多。

  所以说我们今天读的是歌词,就好像您拿周杰伦的歌词来读。有些歌词当然读起来很美,但是有些歌词读起来也可能索然无味。再比如《小苹果》:“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那个曲调是不是很欢快,哪怕是婴儿,只要听到这首歌也能跳起来。但是单纯读它的歌词,它是不美的。

  我再给大家举一首民歌,比如说《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那首歌如果我们只是来读歌词的话,你会发现简直就是一个顺口溜。但是一旦有音乐的加持,我告诉你,哪怕再过一百年、两百年这首歌都能够流传永久。懂了吗?我们今天可以大胆的说,这首《江南》单从文字的角度讲,它是不美的!但是一旦是附加了音乐的外壳之后,它美的高度有可能我们现代的人想都想不到。

  包括《诗经·国风》第一首《关雎》,今天我们读那首诗的时候,感觉到也像一个流水帐。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它的音乐!它不存了,不像今天可以录在光盘里面传下去。上个世纪初之前,我们没有办法把传统的音乐完整地保留下来,所以今天看到的只能是干巴巴的文字,我们只能想像它美的高度。

  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凭我的专业研究,把这些耳熟能详诗歌、容易发生误解的诗歌,给大家讲出来。所以说我先后出版了两本书,像《吃布丁一样品诗词》,那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一本小册子。第二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诗词总动员》,把每一首小诗用通俗易懂话的语言讲出来,这是我做这项工作的缘由。

  我们今天讲座的话题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点诗?”孔子有句话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有个学生叫子禽,他在《论语》中不是一个非常光彩的角色。子禽喜欢到处打探老师的隐私。有一天打探到了孔子的儿子这里了,“您作为老师的儿子,有没有学到一些不一样的知识呢?”孔鲤特别老实,他说:“有一次父亲在院子里站着,我有点怕父亲,我就弯腰快走过去,这个时候父亲问我,最近学习了吗?学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大家一定注意,孔子所说的诗和今天一般所讲的诗歌有所区别的。那个时候专指“诗三百”这一类的诗,和现在普通的诗歌不一样。孔子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你不学诗,将来走向社会就很难进行高层次的交流。春秋战国的时候,使臣与使臣见面,首先要赋诗一首。通过诗表达政治、外交的诉求。在那个时代,作为有文化的君子,一定要学学诗。子禽又问:“还有其它吗?”孔鲤说:父亲还告诉我,要去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就是立足于社会的立。一个孩子没有人际交往的规范和礼仪,在单位和同事面前是吃不开的。子禽听到后特满足,他知道了学诗、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圣人在教育自己儿子的时候也和普通学生一样,没有偏心。

  我先来讲“不学诗,无以言。”讲这个话题之前,我先讲一个常识。

  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我们中国社会,用文言书写,人与人交流的时候则用大白话交流。文言是一种书面的语言,口语、白话是日常生活当中交流的语言。新文化运动的倡议者有一种发现:当时的中国落后了,需要传播新的思想,让大众启蒙!传统的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词句,一般的老百姓听不懂,也写不出来,怎么办呢?我们必须要去讲白话。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千万不要把语言当成一种工具,语言其实在塑造着我们。您说什么样的话,您的思维的高度就有多高。一个普通的小商小贩,它的职业习惯里面,它大脑里面有一些词语:东西涨价了、跌价了、赚钱、赔了、是不是?但是书读得多的朋友,在大脑里面有更多词汇,除了涨价、亏了,还有仁、义、礼、智、信。所以说,不同的语言会把我们带到不同的高度、不同的空间。

  今天我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的是:当我们全民在使用白话在写文章,进行口语交流的时候,我们也掉入到一个语言的陷井。今天的我们使用的是一种实用性的语言,而不是一种更加形象的、生动的、唯美的语言。不妨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要表达“美”、“好看”这个意思时,还能说出多少个词汇来?是不是我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陷入一种失语的状态。当年白话推行的时候,胡适考他的学生:如果我的一个朋友请我去当官,我不想去,你们分别用文言和白话拟一个电报来看一看,到底是文言好呢还是白话好?于是那些学生们绞尽脑汁替胡适拟了一封电报。文言这么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说文言如此的复杂,用白话说,更简单:“干不了,谢谢。”当时北京大学的这学子们为之叫好。白话这么好,白话这么实用,发电报还能省钱。当时的学生叫好,他们觉得胡适太幽默了,太有才了。但是我们今天想一想,您的朋友请你去高就,您直接给他发条微信说:“干不了,谢谢”。虽然表达了拒绝,但是失礼了,对不对?显示出了你的不耐烦,或者说显示出了没素养。文言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显得非常高雅得体。

  今天我们说着实用的语言,但是中国人从此缺少了一种温润如玉的诗性的雅致。明白这个意思吧?我们的语言干瘪,没有一种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我们身上的一种诗性的美丧失了。复旦大学有一位教授认为“五四”之后很多的书是不需要读的。各位家长想一下,白话文发展到今天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用文言的创作整整经历了五千多年,有文献记载,三四千年。经过几千年历练的语言和经过一百年历练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我们今天在座的男士喜欢喝酒,你们喝酒选择的标准什么呢?窖藏时间,藏的时间越久越醇厚。

  我给小朋友看一篇小学课文《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好长,不统计字数,估计可能有个三百多字。它讲的是什么呢?什么是生命。一只飞蛾在手心里的扑腾,这是生命。一个小瓜苗,在石缝当中生根发芽是生命的意志。听诊器里心脏、脉搏跳动也是生命。这三四百个文字要表达生命是一种能量,文字很多吧?但是,在中国传统里根本不屑于写这样的文章。一位诗人用20个字,就能把这篇课文想说的东西统统表达清楚。

  比如这首诗《苔》,大家可以在《经典咏流传》节目里,这首诗被谱成了歌曲,而且谱得相当好、相当精彩。诗写什么呢?“白日不到处”,那个苔藓就在阴暗的地方它生长,对不对?但是即便是那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苔藓,它也有自己的青春。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生物都有自己的芳华,都有自己的青春。有的人的青春辉煌,有的人的青春暗淡,但是他们都在各自努力,在释放着自己的光芒。明白这个意思吗?青春恰自来。小小的苔藓也绽放出了小花,那个小花可能太小了,太不受到世人的关注了,它就一丁点,也要学牡丹开!虽然我弱,虽然我小,虽然我就是那么的毫不起眼,但是也要有我自己的声音,要像牡丹那样努力绽放自己。是不是?就好像汪峰的一首歌里写的,“我要怒放的生命”,一朵苔花也是如此。

  我拿二者对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古典诗歌语言表达精炼,传神,白话文还需要好好去学习,因为白话文的创作只是一百多年的历史。今天我想和在座的家长分享这样一个观点: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您给孩子买的奶粉一定是您经济实力允许之内最好的奶粉,对不对?因为那个奶粉可是高精尖的科学配方。你绝对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吃低劣的奶粉。大家注意到没有,当我们对孩子的吃如此谨慎的同时,我们却对于孩子读什么样的书,读什么样的内容,却没有如此警惕。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燕子》是我们小学课本里一篇文章。不能否认,课文的表达已经很美了,我们小学写作文的时候恨不得自己的作文也写成这样。我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大脑中一直有一个诗词检索库,面对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描写,我能不能从古典文学当中找到经典范文呢?我一搜索找到了。我们看看杜甫的诗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现在改为xie,以前我们读xia。就一个“斜”字,就可以把燕子那种轻盈的动态写清楚了。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是要学习的。我们再看另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你看“落花人独立”,五个字。落花,一个诗人站在落花里,就像国画里面一样。这五个字背后的诗意空间很大。他站在那里本身就像一首诗。“微雨燕双飞”。我认为这已经是天下最为绝美的文字了。相反看看我们的白话文,就是这个白话文不是不好,而是相比我们这么高度凝练的诗歌来讲,它就显得有点光芒黯淡。明白我说的意思吧?我没有批判他们不好,如果当它们俩放在一起的时候,一定有高下之别,特别是语言的高下之别。

  我们再来看一篇小学生的文章,这是小学生写自己的妈妈。因为今天的小学里,老师在教小孩写人物的时候,教什么呢?一定要把一个人的外貌写精彩。这个小朋友写他妈妈,写得多么细致,多么肉麻。我们来看看:“她不爱讲话,就连我也很少听见她大声说笑,她总爱听别人谈笑风生,自己最多也只是淡淡一笑罢了。妈妈的眼睛水灵灵的”,我估计他妈妈戴的是美瞳,描写的如此细致。“妈妈的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简直是用放大镜看的。这篇文章如果放在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一定会用红笔打出一个一个的波浪线,这篇文章好极了。但是我想说,当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点读腻了的感觉,描写得太具体,太肉麻。描写蜡像馆里面的人物也是这种描写方法。并没有把人写活,对不对?

  我们来看我们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如何去写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我告诉在座的朋友们,“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写一个女孩子灵动的笑,古往今来,没有一句能够超过这八个字的。这两个“兮”还是语气词,还没有实际的意思。诗中没有写眼睛,没有写脸上的青春痘,但你看到了那种灵动的笑。我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今天写女孩子的笑无法超越这八个字,即便是我们能把火箭发到天上去。

  我们再来看一句。汉武帝旁边有一个音乐家叫李延年,李延年善歌舞。李夫人李延年他们是一家的,他们是兄妹关系。有一天李延年做广告,要把妹妹也接到宫里来。于是在跳舞的时候插播带货:“北方有佳人”,他们的确就在北方,老家在今天的河北一带。“绝世而独立”,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感觉如此与众不同。“一顾倾人城”,她转过头去,一个城里面的老百姓都要为之而倾倒,跪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再回头,一个国邦所有的老百姓都趴下了。就是这样一个倾城倾国的女子,想得到她好难啊!这是一个带着诱饵的广告。后来李夫人进宫之后,汉武帝宠爱得不得了。他们家人就这样,妙善歌舞。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里有具体的外貌描写吗?是不是和小学生的写作完全走上两个不同的轨道。今天我们要求孩子要把人物外貌写得更加具体,所以小学的作文经常出现雷同的描述。比如说一写到爷爷,就是精神矍铄,一写到奶奶就很慈祥,一说到自己的妈妈脸上带着酒窝,千篇一律,一幅面孔。我们却发现在经典文学中写人也可以不写面貌。但是我们依旧能感知到美,而且美得惊心动魄。

  我们再看一段,《诗经·蒹葭》里面的一段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写景的,芦苇的叶子发出声音,既描写了茂密,又写出了声响。后面一段是写佳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家注意,这个“伊人”不是美人的意思,“伊人”是那个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厉害了。厉害到什么程度?你连这个人穿啥衣服都不知道,眼睛大小都不知道,脸上有没有雀斑都不知道,个子高矮都不知道,但是你会发现这一句诗写出来之后,让每一个人的大脑当中都产生了一种美的联想。都会把自己认为最美的那个人放在彼岸。对不对?你看,越放到后面越绝,前几句诗词还有外貌的描写,后面越来越虚。但是您会发现,也越来越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个字,哪一个人不会写?“床前明月光”,这几个字谁不会写?诗人就是诗人,他能够说出你想说却未曾说出的话。

  我们再看。写小孩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您知道,大概描写的就是五六岁的小孩子。“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你会发现应该是新婚不久的一个女子形象,她化着妆,很慵懒的样子,照着镜子。李清照《声声慢》,“落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你不会认为这是青春的少女,你会想到的是流落在临安城里,一位才女落寞的晚年。

  今天想给在座的朋友分享一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和中国的文化经典结缘。关于为什么要读点诗,还要讲孔子的名言。在《论语》当中,孔子这样说,“小子何莫学夫诗”。他说小朋友们、年轻人们,你为什么不去读点诗呢?诗是有很多的功能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前面几个词在座的朋友不一定很熟悉,我解读一下。“诗可以兴”,“兴”什么意思?让我们的情感起来。我发现,一二年级的孩子眼睛里面还闪烁着那种非常聪慧的光芒。到了五六年级的课堂里面,即便在课间,孩子们也死气沉沉,目光惨淡,毫无灵气,我说的是真话。我去的这些学校都是杭州市一些比较靠前的名校。我看到孩子眼睛被那些作业压迫得满眼无光的时候,我们需要读点诗让我们的情感再次激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种滋润。读书应该让我们血脉沸腾,而不是让我们沉沦沮丧。诗要让我们兴。诗还“可以观”,就通过读诗你可以去观察认识社会。“可以群”,群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当我们共唱一首歌,共读一首诗的时候,您会发现群体空前的凝聚。诗还“可以怨”,怨什么意思呢?我通过写诗来表达情绪,表达我的情感。那些快乐的、忧愁的情绪等等都可以发泄出去。因为人需要心灵的宣泄。在中国古人那里,诗就是一个人终身相伴的一门艺术。用诗来表达相思,爱国、忠君,包括哲学的思想。

  我们来看一首诗,《静夜思》。大家都会读,都会背。如果我们知道李白的一生的轨迹,我们就知道这首诗原来是李白在年青的时候写的。当身上所有的金钱挥霍一空后,他寓居在扬州一家客栈里。那个时候李白没有结婚成家。李白家很有钱,带着很多的钱在金陵城里挥霍。挥霍完怎么办?来到扬州,他在找寻希望,结果就在一个清冷的客栈里面,李白写下了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短吧,按照文字内容来算20个字。但是这20个字写成了之后,发现他不再只是属于李白了,是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华人共有的一首诗歌。我们在离开自己故乡的时候,一看到月亮,就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伟大的诗人有一种能力,他能找到共情,人类的共情。再把这种情感非常精准地表达来,于是成为了今天在座各位心底里流入的诗歌,这是古代的诗人他们擅长做的一件事情。新诗是随着我们白话发展起来的,但是我今天我说实话,能够背下一首完整新诗的孩子并不多。我们今天在座的朋友能够背下去的,记忆深刻的文学作品大量的都是传统的经典古诗词。为什么?第一它短小精炼。第二它琅琅上口,它是押韵的文字,是韵文。不知道我们今天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学语言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孩子们学语言的时候,他对于最后的那个押韵的字极度敏感。诗是最好的语言训练的载体。

  《一剪梅》李清照。这首词我们今天已经谱成曲,有人觉得,这首歌好美,但他不知道这首词就是我们的大词人李清照写的。有机会大家读读李清照的传记,李清照早年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富贵之家,结婚之后和丈夫那段婚姻生活特别幸福。但是赵明诚经常出去游山玩水不带着她。怎么办呢?于是就在家里面写词。大家来看看,她的诗词中,语言特别的精简,而且通俗晓畅,没有那么多的难字,没有那么多语词的障碍。可是精准传神。“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人刚想让放下思念,让眉头舒展,然而那份思念又走进心里。微妙、传神至极。

  中秋刚刚过去。有一首词,大家耳熟能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很多人觉得这么唯美的词应该是写给谁的呢?应该是写给异性的吧。没有想到的是,苏轼这首词是写给他的弟弟苏辙的。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在哪里当官呢?在密州。他和他的弟弟有七年的时间没有见面了。他的弟弟此时此刻,在今天的济南,当时叫齐州,两地相聚不远,但是无法相见。于是苏轼就在那样一个月圆之夜,看着明月,然后写了这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人评价说他的这首词写出来之后,“余词尽废”,所有写中秋的词都黯然失色,你不要写了,写也白写,没用,它已经达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也写绝了。

  人来到世间,有悲伤、有离别、有快乐、有痛苦。“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会对人有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露出一个圆圆的笑脸。苏轼对着月亮在发问。苏轼的名字和他弟弟的名字都是苏洵费尽心力起的名字。苏洵很有道家的智慧,他说为什么给我两个儿子这么起名呢?轼,就是车上的扶手。辙,是车走过的痕迹,这两个都与车有关,但是他们都无足轻重。将来如果有一天车子毁了,那也不怪轼和辙,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的哲学。我在《像吃布丁一样品诗词》中说过一句话,虽然车子与他它们对车子来讲无足轻重,但是都要随车子游走天涯。他们的一生离多聚少,但是兄弟俩的情谊传为佳话。弟弟崇拜哥哥,哥哥关爱弟弟。这首词不只是文字这么简单,这些文字里面是有温度的。当我们在月圆之月看到天上的月亮的时候,因为有这些诗词在润泽着你,影响着你,即便夜晚有点凉意,也会心灵温暖。

  同学们知道吗,在中国古代,说你是一个诗人,这无疑是一个最高的褒奖,因为古代的诗人有一种大情怀,大视野。比如说杜甫,有人评价他“一饭未尝忘君”,吃一顿饭,喝一口水,他的心里面都是这个国家。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四处逃难,他也想找到肃宗皇帝,但是半路上被叛军截获了。当他在长安城里面被软禁起来的时候,看到了国破家亡的惨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花白,稀疏,连一根簪子也挂不住了。如果您有时间读一些杜甫的传记,就会发现,杜甫从青年的时候,立志考取功名未果,之后一路漂泊,好不容易安一个家,结果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晚年一路到湖北湖南,最后死在了今天湖南耒阳,死在了一条破船上。就是说在他不到60年的人生当中,大量的时间都在漂泊,颠沛流离。当杜甫听到国君把叛军消灭了或者打胜仗的时候,就写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他已经做着回家的美梦了,一条大道在自己的眼前。所以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那里,写诗绝对不是一种填词、填字游戏,字里行间所承载的是对于这个国家、民族、人民的爱。我们可以这样说,杜甫当然不是共产党员,但它的品质已经达到了共产党员的品质,这就是杜甫。杜甫活着的时候很狼狈,死在耒阳的时候,亲人没有钱去安葬他,他的骸骨和棺木,寄到寺庙里面。40多年之后他的孙子,拿着讨来的盘缠把杜甫的骸骨从湖南运到河南,终于落叶归根。杜甫活着的时候很辛酸,吃点别人剩下的菜。元稹写墓志铭时读了他的诗作,他发现杜甫的诗歌他达到了最高的水平。每一种题材杜甫都擅长。到了宋朝的时候,杜甫的位置高得不得了,宋代诗人写诗追溯到杜甫,杜甫是他们的师祖。

  我们今天看到这些诗歌里的文字,小朋友们觉得,可能会是试卷上的一个填空题,老师会让我默写。殊不知这些文字的背后凝结的是诗人的辛酸、心血,不容易。

  还有好多诗歌。郑板桥大家知道,在山东一带当官,当一个小官。我认为郑板桥也是一个党员,我们来看看他的诗。一天他就在官府里面,有点冷,卧听潇潇雨竹,我们说这不就是竹子和雨水的声音吗?郑板桥认为不是,“疑是民间疾苦声”,有那么多的老百姓可能吃不饱,穿不暖,有他们辛酸的故事。“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要把老百姓的事放在自己的心头,百姓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看看我们在诗里面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一个诗人对民族的情怀。我认为我们今天作爱国教育,思政教育的老师一定要注意,在我们的传统的文化当中有宝库,有资源。孩子们读这些诗的时候,身上会有一种气节。我不应该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不应该是一个庸俗的人,我们还应该是一个关注于民族的人。今天的青少年得有这种情怀,这种情怀我们可以从读诗中获得。

  我举了好多诗,再来给大家讲讲《游子吟》,孟郊,他活得很辛苦,都是苦吟的诗歌。他不像李白那样的天才。唐代的孟郊贾岛都是要骑着毛驴子,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写诗歌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首诗可以让孩子们心灵醇厚。我插几句。在明清的时候,有很多的基层的教育家编写诗集教育孩子,在中国古代的家训中,从来没有教育孩子说你一定要成为一个智力很高的人,不像我们今天首先想到给孩报奥数班,报各种学科辅导班。最近终于不让大家报了。中国古人从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聪明,就是那种所谓的鬼精灵的聪明,他们想让孩子忠厚,想让孩子有良知,有感恩。所以说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发现论语里面有一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夫子的教育的方法和今天的时代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大家想一下到底谁对了?孔子说,小孩子首先进到家里面做一个孝子。出了门,和你的平辈的兄弟姐妹交往的时候要懂得悌,关爱别人,严谨而诚信,广泛的去交友。最后一句话,孔子说得非常婉转或者不情愿——当你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吧。我们今天反了,我们先来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脑瓜子一定要聪明。等道德出了问题,然后再干什么呢?再找心理医生补救一下。我告诉大家迟了。所以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朝前走,其实我们的一些理念和想法,特别中国传统的教育,我觉得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需要去学习反思,反思它的价值。今天我们走得太快了,忘掉了一些久违的东西,忘掉了高雅,忘掉了从容,忘掉了诗,忘掉了孝弟,忘掉了忠义。但是这些在诗里面都有!只要你想找,一定能够从这些诗里面找到你精神的养分。

  此类的诗还有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再展开。我们回到我讲座的话题,为什么要读点诗呢?诗歌当中承载着语言、文化、思想!小小的诗歌,就好像浓缩的咖啡一样,就一小包,一但冲开,它的味道很浓,很足。反观今天很多的书,书太多了,它是摊开的,还是散的,你在那里面提取营养,太难了。所以说我想在这样一个场合里面,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包括家长们,一定要早早的与经典结缘。

  在今天的小学里面,老师们经常讲一句话,说书读得越多越好,我告诉大家错了,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一定要有择取,择取的标准是什么?择取的标准看它是不是语言、思想、文化经典的凝结。中华书局出了一大批好书,有《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著全译丛书》,那套书非常好,它是简体字,有翻译,有注释,当古文看不懂的时候我们看看翻译。我想你的孩子能够和这些经典结缘的时候,孩子的心智一定会成熟起来。我们今天很多爸妈怨自己的孩子作文写不好、不成熟、不懂礼貌,是因为你的孩子的心智没有达到那个高度,所以写不出来好东西,因为你的孩子每天都看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最终读成一个巨婴。身体长大了,但是思维的高度依然像一个孩子,这是最可怕的。所以说,我今天在这样一个讲座的结尾,我想告诉我们在座的孩子,家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读我们中国人的经典,要与我们的文化结缘,我们才是中国人。

  我今天的演讲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教授。您稍微留步,刚刚您称呼我们为学们,我也称呼您一声张老师,张老师的讲座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我是一个90后,您让我想起小学写作文,开头第一句大家肯定都写过,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到了初中不太理解就用到作文上。到高中读了很多的经典作品,包括现在才真正明白苏轼的那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中国特有的语言,代表了我们东方人独有的浪漫。如果说我们能够出口成章的话,对于我们自己个人的气质也是有很大升华的。我想起今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杨倩,我们浙江姑娘拿奥运首金,我们看电视的时候说真厉害,太棒了,我们的解说却是“天下谁人配白衣”。再说一个,如果说我们跟好友很久不见面,跟他说下一次什么时候再会,你能够说一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我想这个朋友一辈子都会把你记在心上的。今天再次掌声谢谢张老师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讲座。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互动交流环节,大家有什么问题想要求教的可以举手提问。

  提问:您说我们要让小朋友早点接触经典,但是我们知道诗人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成年人的东西,可能是一些抒发情怀,怀才不遇的,也可能是浪漫的爱情,小朋友可能读这个东西不太能理解、很难理解。怎么去做?

  张羽: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专业,问的非常的好。在我们的教育当中,经常有一个说法叫呵护童心,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童心。但是我们一定要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有一天也会长大。所以说我们今天的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责任,带领孩子成长。我们不能说呵护童心,哄着孩子,而是要用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带领孩子从童心的世界慢慢走向成人的世界。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要用经典引导它。当然不能否认,中国古代很多的作品不是给孩子写的,但是有一点我们知道吗?比如说刚才那首《静夜思》,小的时候我们哪里知道什么是故乡?我每天都待在家里面。但是当你读了这首诗的时候你的内心当中就会掀起一点点涟漪,起一个波澜。读完那首诗之后,水面就平静了,但是过了十年、二十年,当我的人生境遇和李白的人生境遇出现相似或重叠的时候,水面的涟漪,那个同心圆会无限的放大。我们小时候哪知道父母对我们衣食住行操碎了心,但当我们有一天为人父母的时候,您会发现,《游子吟》里面的诗歌和我的生命发生了关联。那一刻,诗到了你的生命,融入了你的生命,这就是我们让孩子早一点和经典结缘的道理,早点相见。    

  提问:谢谢张老师,我是一个孩子的爸爸。我儿子的话现在是二年级,但是心智可能不是很成熟。他读大班的时候,我开始教他背诗,他现在大概能背个两百首左右。可是现在,有一点进入瓶颈了,我没办法让他对诗词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我想问一下张老师有什么切入点,针对这样年龄层次的小孩,怎么爱上诗词和传统文化?

  张羽:我说一个题外话。就是说我们今天在这样的一个内卷化的教育环境里面,每一位家长都很焦虑。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写字,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喜欢按照你的意图进行学习的时候,你就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焦虑。但是我觉得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每个孩子他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绝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我在小学的时候,我只关注于《十万个为什么》,喜欢天文地理,写作文一点不感兴趣。如果说我的语文老师还健在,她根本不会相信说我居然写出了诗词方面的书,她是不相信的。我觉得不要那么着急,我借王阳明先生的一句话,他说特别好,他说“初种根时”,我们在刚开始在栽一根树苗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不要去想太多,“只管栽培灌溉”。就你做一件事情,你给他提供很好的环境,你给他提供学习的必备,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这个时候自然就会长出枝干,结出叶子,开出花,最后有它自己的果实。“悬想何益”,在那里空想空着急有什么意义呢?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一条路,只要我们的家长上心,给他提供很好的家庭环境,我们做父母就够了。我今天虽然在讲诗词,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喜欢诗词只是一条。他不喜欢诗词,也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用更加多元的态度看待孩子未来的发展。不知道我的解释会不会让您满意,我就解答到这儿,谢谢。

  提问:张老师,我今天来了很开心,我一开始刚刚来的时候跟小孩说,如果你等下听听,听不下去的话你就先去看图书。他今天来了从头到尾在这里听。但是我这里稍微提个建议,我们题目上应该加一个字,“我们为什么要读点古诗”!所以我这里就提一个想法,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排斥新诗,我们的诗歌应该说我们的新诗和古诗是一起的。他们还是写出很多的好诗。包括汪国真他们很通俗的诗,他们很多诗歌还是写得非常好的。它还是需要的。

  张羽:这个建议我虚心接受,说得太好了,古典诗歌有古典诗歌的魅力,现代诗歌有现代诗歌的魅力。我虽然说我是一个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但是我经常读现代诗,海子的诗歌我喜欢读。还有湖北有一个脑瘫诗人余秀华,她的语言的敏锐度极高。她有先天的残疾,出生之后大脑受到损伤,说话不清楚,走路颤颤微微。他有一本诗集叫《月光落在左手上》。她对于诗歌意象的锤炼,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所以说,我感谢这位家长能够给我提出这样的建议。改为古诗,因为我今天讲的全是古诗,但是我同意新诗也有很精彩的表达,我们可以读读海子、余秀华的诗歌,获得现代意识。

  我在复旦大学学的专业其实是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我不但在学古,而且也在学今,而且在古今演进的脉络找到古今相通的地方。我发现凡是能够写出好诗的人,有一点是古今相通的,那就是他们都是至情至性的人,他们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这是古今诗人身上相通的点。再次感谢这位家长朋友。我不知道我这个回答能不能作为今天的结束。

  主持人:张老师虽然今天讲的是古诗词,但是古诗词和现代诗词有相通的地方,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都可以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都是我们中国人浪漫的情怀所在。

  我们伯鸿讲堂34期圆满结束,再次掌声感谢我们的张羽老师,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