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鸿讲堂

好雨知时,当春乃发。

由中华书局和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伯鸿讲堂(桐乡)”在2018年的春天里启动了。

陆费逵先生,字伯鸿,祖籍桐乡,中华书局创始人。为示缅仰,讲堂以其字名。

中华书局积百年厚重,名家迭出,海内驰闻,此次与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家乡合作开坛,举出版界优质资源落地于风雅桐乡,实为桐城文化之盛事。

讲座所涉,内容涵盖时政经济,人文美学,诗词歌赋,科学修养等多类学科,由各界权威学者亲授。

讲座所期,旨在为大众构筑优秀文化的全阅读平台,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进文化精品的分享传播。

讲座所施,伯鸿讲堂(桐乡)每月第三个周末如期开讲。

第二十一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花花草草和旅游 发布时间:2020/06/10
王稼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嘉宾介绍>>
王稼句是苏州人,先后供职苏州市文联、苏州杂志社、古吴轩出版社,现已退休。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编审。

  主持人:尊贵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市民朋友、同学们,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由中华书局、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主办,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桐乡伯鸿讲堂。大家好,我是桐乡市传媒中心的主持人唐琰铭。

  有人爱花木,如痴如醉,有人爱旅行,游踪所及,皆成文章,名山丽水在他的笔下都能变得绚丽多姿起来。今天,作家王稼句先生,将做客第21期伯鸿讲堂,带领读者朋友们一起,从周瘦鹃先生热爱的花木与旅行出发,带领大家探索爱好之情趣和因之而来的生命的丰赡。

  今天的讲座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有请王稼句先生为大家带来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第二个环节是互动提问环节。

  在开启今天的讲座之前,请允许我为为大家做一个简短的介绍:王稼句,苏州人,先后供职于苏州市文联、苏州杂志社、古吴轩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编审。著作近百种,所编周瘦鹃先生选本,有《紫兰记语》(古吴轩出版社版)、《人间花木》(九州出版社版)、《花花草草》(中华书局版)、《周瘦鹃游记》(上海三联书店版)。

  接下来,有请王稼句先生为我们带来精采的授课!大家欢迎!

  王稼句: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早晨从苏州赶过来,下午为大家讲一讲周瘦鹃。我和周瘦鹃先生,是没见过面的。周瘦鹃去世的那一年是1968年,那年我10岁,当然不会对这位老人有任何的印象,甚至也不知道周瘦鹃其人。80年代开始,我才知道周瘦鹃,并且和他最小的女儿周全,比较熟悉。1982年,我在南京的一个期刊上,开始做周瘦鹃的介绍。去年,是他去世50周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我选编的《花花草草》。这部《花花草草》,是有点意思的,我先把这个书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对周瘦鹃所有的书,现在的读者一般都知道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版的几部,前面特别有影响的是两个选本,一个选本叫做《花木丛中》,另一个选本叫《苏州游踪》,前一本是讲花木,后一本是谈苏州旅游的游记。这两本书,不是周瘦鹃经手的,是他去世了之后,他的朋友或者是熟人给他编辑的,编了以后,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因为当年80年代初,还是比较有忌讳的,但是这个忌讳完全是自己的忌讳,编者很不负责任,他把里面所有的“先生”改成了“同志”;《苏州游踪》中写东西洞庭西山那一篇即《杨梅时节到西山》,里面说采杨梅的姑娘,扭着腰肢从山坡上下来,编者竟然把“扭着腰肢”给圈掉了。所以这两个版不可靠,但是没办法,因为周瘦鹃先生的东西流传得很少。包括范伯群先生编的《周瘦鹃文集》,都用的都是这个本子里面的文章,而不是用原本。

  周瘦鹃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者,他写作的牵涉面非常广,著作很多,除了我们已经看到过的、已经印出来的书以外,还有很多文章没有结集出版。他的集外文,也很多。其他不说,就说他的散文,若收集起来,相当于十个《花花草草》那么厚、那么多。他太勤奋了。他是一个在多方面都有建树的人。

  这本《花花草草》,是根据周瘦鹃新中国成立以后写的六个单行本编集的,其价值在于保留其原来的面貌;因为是周瘦鹃自己编定的,所以特别有价值。

  这次中华书局把它印出来,真是不错。我们看一看当年的文化人,他们的爱好、生活。可以看出来,这些文章,大都是建国以后、五六十年代写的;但是也收入了一些解放前写的文章,但是是经过他本人修改的。这本书所收的文章,是周瘦鹃晚年散文创作的大部,所以我在这里也“鼓吹”一下,这书是有价值的。

  我想把周瘦鹃个人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周瘦鹃,1895年生在上海。早年家境还不错,他的母亲是家庭妇女,父亲是在船上做会计,养一家几口人没问题。但是5岁的时候,父亲就生病了,母亲给人家缝补浆洗将他和弟弟拉扯大。周瘦鹃生在上海,是安徽人,不是苏州人,1929年以后移居苏州,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苏州人。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的爷爷在苏州石湖上方山(也叫湖山、衡山),买了一块坟地,把祖宗的坟落在此处,所以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的小说上的署名叫吴门瘦鹃。

  念中学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富家女子,他在回忆里面说,她的名字叫周吟萍。当年很多的女孩子都有英文名字,周吟萍的英文名字叫紫罗兰,结果恋爱不成,成了周瘦鹃一生的眷念。他自己结婚了,甚至晚年老婆死,又续娶了一个,他仍然说,“一生低首紫罗兰”。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呢?是真的。这个人是谁?是我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先生的姑姑一辈的人,这个话题以后可以让陈子善先生来讲一讲。

  我刚才说了,周瘦鹃这个人很勤奋,做过很多事情,现在跟大家说几个,一个是翻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戏剧、小说。他最早是以翻译家的名义闻名的。他翻译小说拿到了8块钱的稿费,就跟母亲说,你抚养我这么大,我现在能够赚钱了,以后我就可以靠一支笔把家养起来了。因为当年8块钱可以算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民国初年的时候,8块钱可以够普通人家两个月的开销,算是比较好的收入了。

  当年,他翻译了《欧美名家小说丛刊》,也叫丛刊;有两个版本,最初的版本是《欧美名家小说丛刊》,后来改成《欧美名家小说丛刊》。这个《小说丛刊》,当年民国政府教育部评奖,鲁迅先生觉得这个翻译得很好。鲁迅当年住在北京,在教育部当科长,也不算科长,是科长下面的一个监事,科级科员。鲁迅是拿民国政府的钱的,所以他的文章里是不骂国民政府的。他发现这个小说以后,觉得非常好,回家由他的弟弟周作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开创者。鲁迅叫周树人)执笔,写了一个评语。虽然对于鲁迅来说是工作,但是作为推进周瘦鹃的翻译这个事儿,他是起了主要的功劳的。周作人执笔写评语,这个文章现在收在《周作人全集》里。

  这里面对于周瘦鹃的评价有两句话:“暗夜之微光”,夜晚好像有一些光亮;“鸡群之鸣鹤”,就是鸡里面有一个鹤,鹤立鸡群嘛,评价非常好。因为在这个小说里面,第一次翻译了高尔基的作品,翻译了外国很多小国家弱小民族的作品。这个书得了大奖,当年是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颁给他的一个大奖。这个奖状还在,原件已经交给中央了,很多的东西也交给了国家档案馆。他的很多东西,因为牵扯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所以都被中央档案馆收了。他后来又翻译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侦探小说,这个是周瘦鹃在翻译方面的功绩。

  第二,小说创作。我刚才讲了,紫罗兰事件,对于他一生的打击非常大,他是个用情很专一的人。所以,他的小说不外乎男女之情,并且这种情来的很哀怨;所以,文学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哀情巨子”。当年的周瘦鹃厉害,一天可以写几个东西,给几个报纸写连载,这个也是他的本事。

  他的小说在历史上,应该说是可以留得下来的。为什么?现在的情况大家可以理解,当时的文学确实有两大阵营,一个是新文学阵营,一个是旧派文学阵营,周瘦鹃肯定是旧派文人。但是新文学阵营的人的书卖得不好,这个是当年的一个状况。你们看鲁迅的散杂文集,出版多少?2000本,3000本。而那些旧派文人,发行量不要太高。我说的旧派文人,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一个牌子,这个牌子是周作人、郑振铎等人给制造出来的,叫鸳鸯蝴蝶派。阿英先生在文章里就明确提出这样一个文学阵营,包括郑振铎也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新文学作家的书,卖不掉,没有市场。广大的学生,都买旧派的书来看,为什么?通俗文学,好懂。我们当年的新文学作家小说很幼稚,反映工人生活的太幼稚,反映农民生活的也很幼稚,所以真正受到欢迎的是这批旧派文人作家的东西。

  茅盾来了,茅盾就发声了。茅盾发声以后,讲的很明白,就说这些学生应该读我们的书才对,为什么给他们赚去了?讲的很明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给旧派文人加上了一个帽子,当然这个帽子很难听,蝴蝶翩翩飞、鸳鸯蝴蝶都不是好词。

  我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考察,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十月》杂志,2万多字,我就客观分析,讲来龙去脉。应该讲,像这类作家,我们也要给他们一个客观的评价。新文学阵营当中,也有很多作者本来就是鸳鸯蝴蝶派,后来逐渐地转移到新文学阵营的。比较典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叶圣陶,过去也是写这种东西的,后来转变为新文学作家;还有一个北大教授刘半农。刘半农的农字,最早是侬,有单人旁的,后来才把这个单人旁拿掉,转入新文学阵营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瘦鹃就成为鸳鸯蝴蝶派的一面旗帜。他一直为这个事情抱不平,他说自己不是鸳鸯蝴蝶派,是礼拜六派。他是这么说,但是这个帽子一直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不是死罪,但是在当年确实不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第三,编期刊。周瘦鹃一生编了很多的期刊,编了很多的报纸。很早就是在《申报》做兼职。他在中华书局当过编辑,在大东书局页当过编辑,所以他编了很多期刊。想不到,这些期刊都太有影响了,凡是经他编的期刊,在30年代杂志潮兴起之前,林语堂这波人兴起之前,他是可是一把好手,很多杂志他都在编。当中最有名的是《礼拜六》,还有一个叫《紫罗兰》。

  知识界很多人都要定这个期刊,因为它的发行量大,很多作者也就给他写稿,众所周知,张爱玲的第一篇小说,就发表在《紫罗兰》上,周瘦鹃约的稿子。但是现在有一段回忆,说是张爱玲拿着自己的稿子去拜访周瘦鹃,周瘦鹃看了以后,觉得稿子很好,然后就发表了。也就是说,周瘦鹃对作者有慧眼,他能发现作者,这个使周瘦鹃在文坛上很大的影响。

  同时,他又是一个电影编剧。我们现在的编剧编得怎么样?对话、开门、枪响,都要写出来,当年可是没有这么复杂的。当年所谓的电影剧本,就是写一个故事的大概。有些小场景,一个稿子5000字就差不多能完成一个电影剧本。然后由演员自己发挥,演绎一段故事,对话完全是演员自己来编排的,编剧没有具体规定,导演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年的导演是非常厉害的,但是编剧就编一个故事,有一个什么样的场景,然后就交给他们了。这种剧本周瘦鹃也写了很多。

  当年苏州就有好几个,后来到苏州的也有好几个,都是搞编剧能手。我们知道的郑一民先生,也是编剧,也为明星电影公司编剧。不但编剧,还要给他们编刊物,编电影刊物。苏州还有一位叫范烟桥。他也做编剧,编了好多电影,有的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大家现在看电视,拍到抗战或者是解放战争的时候,歌舞剧场里面经常放的几首歌,一首是《夜上海》,还有一首是《红娘》,歌词作者就是范烟桥。编剧也是周瘦鹃的一大功劳,所以他当年在上海没有一个文化人不知道他,影响很大。

  抗战爆发之前,鲁迅还活着的时候,周瘦鹃就与鲁迅等人倡议,搞了一个中国文化人要抗日救亡的宣扬,总共有40多个人,鲁迅是第一个签的,周瘦鹃也签了。当年什么状况?当年的上海滩,周瘦鹃是一方文化人的代表,所以,他的创作生活应该是一直延续到40年代后期的。当然他写的最多的是散文、随笔,刚才说了,总量大概要十个《花花草草》那么厚。并且,内容非常复杂了,重复太多了,量太大,有的时候是跟人家到哪里拍电影,还记一些演员,有的时候记到上海公园里面游玩,还有一些实事,比如接待了什么人,参加过什么活动,内容非常复杂,量太大。他在《申报》上开辟专栏,写了有几百篇,在《上海画报》上开专栏,也二三百篇。零零碎碎的还有,比如,他自己办了杂志,都是他自己写的小文章,只要发一期就是很厉害的东西,每期八九万字,前后出了40多期。大家想想,这个量是不得了的。

  到了20年代,他开始对盆栽有兴趣,养花、养草,然后又制作盆景。他制作的盆景,还参加过上海的盆景比赛。参加比赛的日本人,对他这个也很有兴趣的。在盆景制作方面,他是要超过日本人的。确实,他这方面得过好几次奖。这个是周瘦鹃在盆景方面的功绩。应该说,周瘦鹃的一生,尽管不算太长,70多岁,但是贡献还是很大的。

  40年代后期,他就不大写东西了,定居在苏州,摆弄花花草草。在苏州城里,大概也就是四五亩地的样子,不小的一个院子。院子里面,有堆的小丘,也有亭子,还挖了一个池塘。他有一个儿子,在家里玩自行车,不小心溜到池塘里淹死了,后来就他把这个池塘给填了。到了解放初,他还是侍弄花花草草,也不写文章。他的这个心态很正常,当年也算是一个有名的文化人。

  一直到1953年,陈毅,上海市市长,到苏州来拜访他,就跟他说,周老,拥抱新社会,要用自己的笔,来记录新生活。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周瘦鹃是没有公职的,全是靠笔写出来的。家里孩子又多,那么多年不写东西,钱总归是越来越少,也想写东西。更主要的是,他还不甘穷,就开始写文章,开始在外面写文章。写文章,确实是用他的笔,来记录他的新生活,社会主义新生活。

  他没有下工厂、下农村这种经历,就只能是从侧面来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人们之间的感情,但也不是到农村去,热火朝天,他没有这么提。他家里的花草确实弄的很好,国家给他一份工作,是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主任,苏州文管会副主任,当然又是全国政协委员,后来就受到毛泽东的单独接见。毛泽东称他周老,希望他写诗。后来周瘦鹃确实写了不少诗,叫《学步集》,跟毛主席学,跟毛泽东同志学步。毛泽东还给了他一根香烟,中华牌的,他抽了一口就掐掉了,掐掉以后就在自己家的客厅当中做了一个锦盒,把抽过的烟放在里面珍藏着。这是毛泽东主席给他的,是不得了的事情。当年的老人就是这样的思想。

  周瘦鹃的花花草草做得非常好,所以苏州人称这个地方叫周家花园。大家都可以去观赏,经常不关门的。当年有不少人去过的,像我的母亲就去玩过。不但老百姓去,中央首长到苏州也都去过,有的是爱好花木的,像朱德夫妇(还送给周瘦鹃兰花,朱德喜欢兰花)、周恩来夫妇,太多了。他有一个本子,叫《嘉宾题名录》,哪些人来了,题一个名字,某某某,写一个时间。周恩来总理的题词就是这样,1962年几月几日,访苏州周瘦老。当年大家对周瘦鹃还是很尊重的。当时,周恩来总理到他家里是下午,苏州人下午要吃点心,周瘦鹃也准备了点心。周瘦鹃给周恩来总理一行每个人吃一碗什么东西呢?肉丝炒年糕。好吃。当天晚上周恩来就牙齿疼,马上被送到苏州最好的苏州第一人民医院,最好的一个牙科医生给总理医治,院长把盆托着,手都抖。万一出事情怎么办?这是一个细节。为什么牙齿疼?就是因为在周瘦鹃家里吃了年糕。

  按道理,这样一个人,应该说是可以平平稳稳的,度过他的晚年的,但是文化大革命来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1966年没有人动他,1967年还是没有人动他,1968年抄家什么的开始了,开始动他了。这跟跟张春桥有关系。张春桥在上海接见苏州的什么派,就说周瘦鹃你们怎么不弄?大概意思是这样。所以周瘦鹃家的花木全部被毁,盆子全部被打碎,所有收藏的东西都被抄掉。他看到家里的这么一个状况,感到人生无望,就投井自杀了。他家里有一口井,井水是用来浇灌花木的。他就这样去了。1967年,他还到上海去看了严独鹤。严独鹤也是1968年去世的,是生病走的,而周瘦鹃是自杀的。

  周瘦鹃的人生,种种艰难困苦。但我们说,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也是生活必须的。周瘦鹃有他的业余爱好,也是今天我想讲的两个主题。

  他当年在上海工作很忙,生活节奏很快。特别是早年,编报纸,编杂志,写文章,搞翻译,有的时候一天要做十几个小时,他称自己为文字劳工。当然在快节奏里也有小休闲,也有应酬,吃饭,喝咖啡,看电影,看戏。但是他最爱的是两方面,按照我现在对他的了解来说,业余爱好是两个,即花木、盆栽和旅游。

  先说他的花木。应该说是从20年代开始的,周瘦鹃经常参加上海的比赛,到40年代,文章写的不多了,他还在上海开过一家花木盆景店,专门出售他制作的盆景。这个地方还在,当然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这说明他可以用这个来换钱。他的盆景制作是一直有人帮着一起弄的。他用过几个花匠,一个最长的叫老张。侍弄花木很烦,各个季节要剪条,这个是盆栽。盆栽要到山上去挖树根,挖那种造型好的树苗,把它移到家里来。

  但是在这当中,有几个他特别喜欢的,比如说“五人墓”。苏州有一个五人墓,大家都知道,在中学里有一个文章《五人墓碑记》。他在五人墓挖到一个松树,就把这个小树命名为“五人墓”,它象征着明代中期抗暴的市民精神。还有一个是“铁骨红梅”。苏州可园的铁骨红梅,有几个名品。有的盆景在当时影响就很大。现在看到的有些盆景,是往下挂的,像瀑布一样往下挂,伸出去以后,有不少是周瘦鹃首创的造型。

  60年代初期,上海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盆景》,拍的就是周瘦鹃的盆景。这个纪录片现在估计只能在档案馆看到了。当时,还印行过周瘦鹃的一套盆景的明信片,现在也是收藏界的一个珍品,留存量应该不会太多。

  我们现在经常可以看到高速公路或者是高架上,有绿化带,一些爬藤排腾什么的,这是周瘦鹃提出来的。他当年到广州,看到高建筑比较多,多是垂直绿化,他觉得很好,就开始提倡。当时,我们苏州的建设还比较滞后,所以要像广州学习,走在前面,回来后,他就提出了垂直绿化的观念。

  散文,比如说《花花草草》这本书,里面有不少是谈盆栽的。周瘦鹃还写过盆景知识方面的书,是和他的儿子周铮合作的。周铮当时是在上海龙华植物园工作的,死于1967年,比周瘦鹃早一点。应该说,周瘦鹃是一个盆景专家。

  讲到《花花草草》,读者可能有疑问,周瘦鹃先生是不是念过很多书?未必,因为我在校对他的《花花草草》的时候,发现他的参考材料基本不出《群芳谱》。《群芳谱》,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植物方面的知识汇集起来,比如说菊花,《本草纲目》怎么说的,其他书是怎么说的,诗歌、词等皆收入其中。周瘦鹃的文章并不长,短小精悍。

  周瘦鹃非常喜欢菊花,书中写菊花的有好几篇,但是读下来一点儿也不让你感觉到重复,这就是他写文章的高妙之处。我们说他是作为二三十年代的风云人物,著名作家,跟我们当代作家来比,或许很多作家比他写的好,比他会写。但是他当年能够这么写,应该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家都感到周郎的文字是很好的。我们很多作家的作品,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拿到现在是不能发表的。文字在进步,在不断地发展,往前发展。同样一个题材,当代作家或许写得更好。

  周瘦鹃的周家花园还在,因为他子女比较多,整个院子被分割成一家一家的,已无复当年的境况。最好的办法是将他们家整体安置,然后把周家花园修整出来,建一个周瘦鹃纪念馆。我把这个建议跟周瘦鹃的小女儿周全说过,她说,不要不要,他们不肯搬,不肯离开这个地方。

  应该讲,周瘦鹃关于盆栽、盆景方面的见解、欣赏,这本《花花草草》里面都有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因为这个书,收了6种自编小品集,其中5种跟花草有关,1种跟旅行有关。应该讲,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们相信大家对盆景欣赏、花木姿色等都会有很多的收益的。

  再说说旅游。游览,没有人不喜欢。周瘦鹃很喜欢玩,自己还买了一架照相机,小型照相机,价格很贵。他自己拍了很多照片,当年在《旅行》杂志上发表的很多照片,都是他自己拍的。周瘦鹃当年在上海,有时候忙里偷闲出去游玩。现在的旅游跟过去不一样,过去的旅游,交通是个问题,但是到周瘦鹃时代已经好多了,至少有轮船、火车了。再往前,哪有轮船,哪有火车?所以说,徐霞客能跑这么多地方,称得上是一个大旅行家。现在今天在美国,明天到英国,很正常,非常方便,时空不一样了。

  作为周瘦鹃来讲,他的旅游圈非常狭窄,基本不出江、浙两省。抗战时候逃难,曾经到过黄山,解放以后到过九江,到过广州,到过北京。北京是开会,广州是参加全国的花卉节。他晚年的生活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也比较充实。早年,杭州去的比较多。嘉兴来过一次,很有意思,是陪袁世凯的第二个儿子袁克文来的。当时因北方水灾,他们来嘉兴义演募捐。他们在嘉兴待了几天,住在县政府招待所。他们游览了烟雨楼、南湖等景点。还到过富阳,七里泷、严子陵钓台,南京当然去的多一点。也到过无锡,惠山、寄畅园。

  最近我编了一本《周瘦鹃游记》,把能找到的他的游记都搜集到一起了。这里面70%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下面我把《周瘦鹃游记》的基本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想分析一下他的游记的特点。他的游记有几个特点。第一,记录的都是亲身经历,游程很清楚,脉络也非常清楚。第二,他喜欢引用一些前人的诗词文章,也经常引用自己写的诗词。第三,他的游记富有想象。他的想象,有的时候是一种个人的浮想联翩,让读者也会有一种美感;他能把你引进去,引入他描写的境界里。这个是文章的动人之处,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非常不容易的。第四,我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有些游记是真实的感受,但是是假的故事穿插其中。有这么几篇,特别要注意的,游历是真实的,其中穿插了虚构的故事,如《湖舫坐雨录》《古塔招魂记》《卅六鸳鸯楼》。这三篇都是游记,都是写的是杭州西湖风光,描写的非常真实。但是周瘦鹃对很多问题是不大记录的,我们讲到了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价值多少,这种记录很少。像他在文章中,偶尔会提到到南京夫子庙,但是没有具体的描写,这个是遗憾。前人写游记,角度、方法跟我们现在不大一样,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遗憾,遗憾在什么地方?遗憾在于我们缺少了一份人文地理资料,人文地理价值少了。

  看周瘦鹃的文章,看他山山水水的描写,看他的那种旅游心态,跟中国另外一位游记写作大家、浙江人郁达夫有相似之处。但是郁达夫的游记都写的比较长,周瘦鹃的游记则有长有短,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喜欢引用诗歌,特别是引用自己写的诗歌。

  种植花花草草也好,侍弄侍弄盆景也好,特别是他的水式盆景,但我感觉还是树桩盆景比较好。旅游,每一个人都喜欢旅游,但是在旅游的同时,又把旅游的感受、旅游的经历记录下来,这个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奉献。周瘦鹃尽管有很大的成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化人、编辑家,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也喜欢吃喝玩乐,经常要尝鲜。所以我想,他又是平凡的。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读者能够找一本周瘦鹃的书来看看,了解了解这位逝去的老人。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周瘦鹃,也是对周瘦鹃先生一个纪念。谢谢大家。

  主持人:现在进入到了我们的读者提问互动环节,有哪位想要提问的,可以现场进行提问。

  问:我认为他跟我们桐乡的土地肯定是有一定的渊源的。比如说,周先生是我们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的一个杰出代表人物。民国时期的话,有两大流派,一个紫色,一个红色,紫色的话是指《紫罗兰》,就是以周瘦鹃的《紫罗兰》为主,包括《游戏世界》这两个杂志系列的。我认为,这两个杂志是大东书局编辑的,而大东书局是由我们桐乡人创办的。

  王稼句:编辑,应该是个人编辑的,然后交给大东书局发行。

  问:周瘦鹃的很多文字都是通过大东书局来发行的。我手里有一幅周瘦鹃先生写给大东书局的字画,我想请王先生您看看。

  王稼句:下面的文字是没问题的,但是周瘦鹃一生大都是代笔。我过去看过他的楷书,应该说都是他的代笔。当年有很多人,字拿不出来,叫别人代笔。但是你有这个东西还是不容易的,它的价值还在。梅兰芳的很多东西都是代笔,也还是有价值的。

  问:我今天的问题是请问王先生,周瘦鹃跟桐乡的交往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王稼句:应该讲,周瘦鹃的交际很广,跟大东书局的老板肯定是有交集的。当年的期刊,书局主要是起发行作用,而编辑完全是个人化的,至于之间的交往,这个必须要从他很多的文章里面去找。周瘦鹃不像有的人,比如像范烟桥,有字,而周瘦鹃没有。周瘦鹃在临死之前,把家里能够找到的文字的东西都烧掉了,照片也全烧掉了,所以现在留下来的都是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现在我们看到的几张照片也都是意外留下来的。周瘦鹃自己把这种东西都弄烧光了,所以对于他的研究,我们只能从他的文本来着手,会比较可靠。

  至于他和大东书局的关系,要看他这一段时间,给人家写的一些文章,比如哪天跟某某人吃饭,哪天用了什么什么,大概会有这方面的记录。

  问:谢谢王先生。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教授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讲座,请您台下休息。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