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鸿讲堂

好雨知时,当春乃发。

由中华书局和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伯鸿讲堂(桐乡)”在2018年的春天里启动了。

陆费逵先生,字伯鸿,祖籍桐乡,中华书局创始人。为示缅仰,讲堂以其字名。

中华书局积百年厚重,名家迭出,海内驰闻,此次与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家乡合作开坛,举出版界优质资源落地于风雅桐乡,实为桐城文化之盛事。

讲座所涉,内容涵盖时政经济,人文美学,诗词歌赋,科学修养等多类学科,由各界权威学者亲授。

讲座所期,旨在为大众构筑优秀文化的全阅读平台,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进文化精品的分享传播。

讲座所施,伯鸿讲堂(桐乡)每月第三个周末如期开讲。

第十期:藏书家与藏书楼 发布时间:2019/01/24
韦力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研究员嘉宾介绍>>
韦力,著名藏书家,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浸淫古书三十年,收藏各类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还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拥有个人藏书楼“芷兰斋”,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芷兰斋”与大众分享关于藏书的一切。

  韦力:感谢大家在今年的最后一天跑这么远听我胡扯。有首歌叫《2001年的第一场雪》,第一场没赶上,最后一场赶上了。昨天从苏州过来,一路上大雪。想到了《红楼梦》上说到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觉得很有味道。

  在伯鸿讲堂讲课,当然使我有崇敬之感,因为这是陆费逵先生的家乡。他是著名的出版家。昨天还专门向俞国林先生请教,是陆费(fèi)逵还是陆费(bì)逵,终于得到了标准答案。

  我为什么要确认这个呢?因为我现在一直在写另一个体系,有关《四库全书》,涉及到陆费墀,陆费墀这个遗迹一直找不到,我多次向范笑我先生请教,他告诉我说荡然无痕了,让我觉得很遗憾,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太大了。陆费家族在中国出版史上从乾隆以来影响至深,所以我能跑到这地方来胡扯,也很忐忑。

  这场讲座是命题作文,俞国林老师让我讲讲关于“藏书家和藏书楼”的话题,我就根据这个来展开我的看法。

  大家看PPT,引用的是黄丕烈的一首诗,我很喜欢他最后一句“多少藏书家俱在,姓名不逐幕云空”。藏书和家之间断开,指的是很多藏书不见了,但是家还在,也就是所谓的书楼。大藏书家黄丕烈那个时候就在感慨书去楼空。即便如此,曾经有很多书魂聚于此,这已经足以使人发思古之幽情。这是我所说藏书楼的基本概念,也就是今天我们聊的话题。

  做任何事情按照传统思路,“必也正名乎”——都要正名。我们的正名是:什么叫藏书?我在这地方也有点资料,不是掉书袋,而是讲讲基本的来源。

  上面谈到藏书的最早出处,第二谈到私人藏书家。孔子,儒学的创始人,他的伟大不用我置喙,但是他对藏书上的贡献是我的关注点。因为他做了一系列对《六经》的梳理,一定藏了大量的书。所以如果按照追溯,我们今天已知真正的个人藏书家,孔子算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位。我觉得我能够喜好藏书,有孔子在最前面,当然与有荣焉。

  谈到私人藏书家,最早的私人的藏书处,我所寻访到的当然是二酉洞。为什么呢?我点出四点出处,关于历史上的记载。从记载来看,在周穆王时代就有书了。这个事情当然大家有疑问,那个时代的书什么样的?今天看到了甲片、简册、缣帛这一切,周穆王时代怎么样?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说文献记载是如此。我们经常谈“书通二酉”,这一切典故出处在此。因此我把它列为最早的古代藏书遗迹的寻访目标。

  这个寻访比我想象的难,大家看到这个图,中间隔着一条江,江对面的一座山上,在山快到顶端的地方,画红圈的就是当年洞的所在。要登上这个书楼,首先要跨过这条江,而这条江是没有桥,也没有轮渡。在当地终于打听说有一个老艄公经常载人去。他高兴了拉你过去,不高兴他就收钱。这个县处在一个几省交界处,打车跑这么遥远到这个地方,当然就去找他。但找到他很难,当地出租司机有办法,他把我拉到一个小港口,站到船上大声喊,果真喊出一条船,把我拉到对岸。大家看其实从对岸一直到这个地方,还有很长的路。一般说来台阶都是有十几阶二十几阶,然后有个平台,平台之后再有多少阶再有一个平台,我们的台阶基本这么建,为什么?是给予行走人一个缓冲。一个台阶一通到底,是很危险的事。比如像我这种有恐高症的人基本上不敢回看,因为它一下通到底。也就是说一旦脚站不稳,往下滚,就会直接滚到江底去,中间没有任何的缓冲。那也没办法,已经来到那个地方了。好在,人没遇到,遇到一条狗,这条狗一直陪伴我,带我登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一直不敢回看,盯着那个狗的尾巴跟着它一直往上升,终于走到这地方。

  大家看到了旁边相应的文宝台,就是左手右上的小图写着“二酉藏书洞”,下面洞里面看到坐着一个伏生的像,据说伏生为了避秦火,就把这些书以竹简运了几车藏到这个地方,等秦朝灭亡之后,他又把书献出来了,使得六经得以留存。现场访完之后,我对这个故事略表怀疑,因为当年如果把几车书运到这地方,所费的功力不可想象。因为它太险峻了。更何况那个时代想来是竹简,把竹简运到这么高的地方,安全是安全了,但是否可行?不清楚。

  这就是前面谈的藏书起源。下面谈关于藏书的属性。中国人本能喜欢归类,现在我把藏书楼或者藏书分为四个门类:公共藏书、私家藏书、宗教藏书还有书院藏书,下面对这几类分别选几个所谓的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公共藏书中间首先列出来的殷墟甲骨甲骨。为什么?就是它虽然发现的晚,但是发现了大量的甲骨片,才产生了甲骨文。当然这个发现很具故事性,我们都会把故事追溯到王懿荣。王懿荣是山东的一个经史学家,很奇特的,八国联军打入北京的时候,慈禧不明白为什么,我到现在没有懂,让他守卫北京城。他本来是国子监祭酒,也就是说他是中央党校校长,这种人让他跟八国联军去打仗,让他来守北京城,不知道什么心思。任命完之后,慈禧太后就带着光绪皇帝一路西逃,逃到西安去了,王懿荣守着北京跟八国联军打,半天就被击溃了。不过这个人很有骨气,全家在院里跳井。这口井几十年前被填了。而他对甲骨学的贡献留下来了。按照传说,王懿荣有一天得病了——大概是1899年的事情,他得病之后,中国人那个时候没有西药,到中药铺抓药。中药铺给他的一味药有龙骨。拿到药之后,他看到那些古残片,发现上面有很多的纹饰,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古代文字。但是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跟八国联军打仗,他已经去世了。这批甲骨就流传出来,到了刘鹗手里。刘鹗我们搞文学史的人当然都会知道,他是《老残游记》的作者,著名的小说家。其实他还是中国第一部甲骨著作的出版人,这个身份就是我们所不留意的。

  其实《铁云藏龟》这个书他只是把甲骨影印出版。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有石印技术,并且已经很发达了。

  刘铁云将甲骨影印出版,没有研究,这件事情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其中有一个外国人。这个外国人是齐鲁大学的创始人,叫明义士,一个加拿大人,他也开始收集。但是他收集的大部分,因为那时候已经开始造假——那些卖甲骨的人都发现这东西有利可图的时候,用很多的牛骨造了很多的东西——明义士花了很多的钱去买,买完之后,放在家里,逐渐都发臭了,他就明白上当了。后来他又买了一系列的,接着买。明义士批东西现在藏在加拿大一部分,藏在南京大学一部分。王懿荣的这批甲骨后来到了刘鹗的手里,刘鹗这批后来不知所踪。两个月前我在南京大学开讲座时终于打听清楚了,刘鹗的这批——也就是王懿荣的这批甲骨现在在南京大学。这件事情证明这个东西今天依然存在。所以殷墟甲骨在后来对重大的发现,成为最早的藏书处,而这个藏书处对它的系统研究产生了所谓的甲骨四堂。鼎堂等这些人系统地对它的研究产生了新的学术体系。所以古代文献的遗存,对于中国文化的阐释它至关重要。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历史上头已经淹没的不为人知的事情。

  公共藏书的第二点——为什么要谈到第二点呢?因为第一点当年的甲骨,并没有文献记载,最初谈到甲骨问题,属于从战国体系来考虑的。当年刘邦的军队打入长安之后,箫何就系统地去抢秦朝公共图书馆的资料,说明那个时候的藏书已经很成熟了。在这以后,建了石渠阁这一专门的藏书之处,也就是最早有记载的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所以公共藏书来自于秦朝。但是秦朝当年的藏书处叫什么,我们现在并没有文献记载。关于石渠阁,大家看到左边这个图,第一批全国级的文保单位,也就是说国家认定的最早的藏书处遗址。后代我们常用到,比如说清代乾隆皇帝有“石渠宝笈”,“石渠”就是来自这个典故。

  最早的公共藏书的图书馆馆长又是谁呢?我认定为老子。为什么?大家看到《史记》上明确记载了“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最早的记载他是替周朝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人。那个时代的公共图书馆,虽然跟今天概念有差异,但是现在已知早期的记载就是这样。后面谈到关于《史记索隐》、《张?丞相列传》的记载,都分别指向他对于我们典籍的重要贡献。

  公共藏书谈完。谈到私人藏书。这是我查到的关于最早的私人藏书的史料。这些史料中,上面三个配图没有,为啥呢?因为我也不知道墨子究竟长啥样,历史上的画像大同小异,没有办法,只好用几个名字搁在这地方,分别代表,底下也分别注名了他们的出处。比如中间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这一切记载现在还用的,比如“学富五车”。当然古代的书少,五车书容量不是很多,但是那个时代典籍少,不如现在如此浩瀚。现在一年出50多万册书,那时候几千年也没有这个几分之一的书,所以这个差异是巨大的。

  再往下谈就是谈分类了。分类来讲就是关于宗教藏书。宗教藏书中先讲佛教,因为佛教典籍流传最广。佛教典籍中最著名的藏书处就是敦煌藏经窟,同样业界也有很多故事。有很多东西可以这样讲,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比如敦煌藏书的发现人王圆箓,是一个道士,为什么由他来负责管理敦煌,并且没人来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到处募捐,得来的钱,用来清理敦煌藏经的窟。很多窟被沙子给填埋了,他往回清沙子。在清一个窟的时候他点了“芨芨草”——就是一种照明设备。他把它插在墙缝上,结果一插这个东西就掉下去了,才发现后面是空的。藏经洞被发现了,这是1900年的事情。发现之后,这个人倒不坏,就立即报告官府。官府对这个兴趣不大,没人理他。这个事情陆陆续续拖了六七年。这个过程中他为了修复其他洞窟,他从中间拿出一些来卖,卖的过程中有人逐渐传播出去了,就被英国人、法国人发现了。斯坦因迅速组织骆驼队专门来去跟他谈。但是王圆箓这个人也很怪异,他认为这是上天留下来的东西,不能轻易处理,他不卖。所以斯坦因也没有办法,只能去做工作。这个人比较聪明,有一天他就见到王圆箓跟他讲,我做了个梦,昨天释迦牟尼托梦给我,让我特意来感谢你,留下这么多的珍宝,让你守护得这么好。但是释迦牟尼很怀念这些东西,想让我从中挑一批带回去让他看。王圆箓很相信,于是第一次让一个人走进这个洞,系统地挑了一遍。

  为什么这个挑很重要?因为敦煌藏经洞发现当初大约是6万多卷,这6万多卷中间什么东西都有,不单纯是我们的佛教文献。历代都有争论,就是敦煌藏经洞究竟是藏宝窟还是垃圾堆?因为里头各种的东西堆放着。这个争论到现在没有答案,我们不去管它,总之这个发现很重要。而斯坦因又把其中很多重要的典籍全部挑走了。他挑什么呢?因为敦煌处在一个文化交流点上,里面藏着很多文献属于非汉文的,有很多文字已经消失了,同时还有很多俗文学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知道唐代的诗,虽然我们进行大量的收集,但是依然发现失传的唐诗。这个人很有眼力,把这些全部挑走了。所以他挑非汉文文献,挑非佛教文献,把这一切基本弄走了。那没办法,就这么着运走了,后来日本人也来买了一些。这个事情1907年逐渐发现,就报告朝廷,皇帝下令把藏经洞所有的东西运北京,这个事情就变成一个险学,很多人有很多关注。据说一路上被截留,截的最大的是天津,天津李盛铎的一个外甥,是押运人之一。他们把这些剩余的五万多卷又系统地挑了一遍。挑完之后,就发现了问题,它的件数碰不上了,从甘肃起运时候来的件数,到了北京不够了,怎么办?就是因为当年押运的时候只说按照一卷一卷来数,但并不说长度。古代的佛经大多数八到九米长一卷,长于十米的很少。怎么办?他们就把长的一撕为二。比如李盛铎总共挑出来600多卷,那么他必须要把600多卷变成1200卷,添成这个数,结果押到北京。这一切现在藏在国家图书馆。李盛铎的这一批现在辗转落在一个日本人手里,这个日本人到现在也不卖。今后大家有幸能买到,将是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在斯坦因之外最精的一批都在李盛铎手里,而现在在日本藏家手里。

  这个过程中间我前面谈到还有私人截留,私人截留这一块后来陆陆续续出现在市场上。十几年前比较便宜,基本行市是一米一万块钱,涨到现在基本上是一行一万块钱,就是大概的唐人写经的市场价。这里谈的还不是精品,就是普通的。在20年前,我就意识到这个东西毕竟很珍贵,因为最晚到了五代,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东西十分的珍贵。可是我们当初重视度并不够,一万块一米,便宜于很多的文本,包括明刻本都要贵过它,这是不对的。但是没有办法,人都是这样的,事后诸葛,当初并没有大量的买,所以我自己只有二十几卷而已。

  佛教藏书,这里面的看到的一个特殊的,现有的例子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灵隐。佛教藏书一般情况下进各种寺院,寺院最后一进藏经楼,藏经楼基本上藏的是佛经,但是只有灵隐寺不同,因为当年阮元组织了灵隐私藏,是把各种文献都藏于此。所以他是建了这样一个体系。右下角的图是当年的老照片。左上角和左下角这两张图是我七八年前拍的,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后面是它的藏书楼的情形。它对中国藏书史上很重要,因为一个灵隐书藏,一个焦山书藏,这两个就是当年的有识的士大夫阶层意识到有很多典籍如果藏入佛教寺院中反而容易流传长久,而当初很多公藏整批的被毁掉了,这是一个特殊原因。

  但是这个事情可以插叙一句,当然日本人借鉴了这种办法,使得我们很多典籍无法回流。我们在1945年,当盟军将要把日本打败的时候,就召开了雅尔塔会议,会议上头日本同意投降,但提出的条件:第一个天皇不可清算;第二天皇的财产不可清算;第三宗教财产不可清算。结果这样的要求,盟军答应了。答应的第二天,就发现了问题,大量的各种的珍宝,包括典籍,一天之内统统往寺庙捐,因为全都不在战争清点之列了。所以现在为什么日本的寺庙中间藏了中国大量的典籍,就这个特殊原因形成的。这使得我们到今天为止,他们当年所劫走的东西基本上没办法回要。甚至我们一直传说,比如说我们人类学家最重要的北京人、山顶洞人那个头盖骨,据说现在还在天皇的地下室里头。但是不可清查,就是这么个情况。为什么插叙这个?当年阮元他们建立灵隐书藏的目的之一就是认为越分散越容易保留,就是古人所说的多藏必后亡,什么东西太过集中的时候就有风险。比如国家图书馆,跟大家讲,国家图书馆一直在建一个很远的地方一个战备库,我不便告诉大家在哪,反正离北京很远,挖了一个很大的地下山洞。目的是什么?就是一旦发生战争的时候不要让它一个原子弹全完了。灭一个民族首先灭其文化,灭其文化的方式就是烧书,这是历代为什么上来以后先烧书。

  宗教这个话题,既然谈到佛教了,接着当然是道教。道教大家看图是白云观,为什么拍它?金庸太有名了,金庸谈到全真七子,他写的几个世人皆知。全真七子中丘处机最有名了,我告诉大家,丘处机就葬在这里面。这葬法很奇特,他盘腿坐在那里,道教叫“遗蜕”,然后用泥衣把他裹起来,塑一个像,现在那他的尸骨实际就在像里面。丘处机现在还在,就在这里面。

  我们看左边这个图,左边这个图用的是《云笈七签》,这是有名的著作。这个版本很特别,这个叫蒙古乃马贞后三年刻的《玄都宝藏》本。玄都宝藏是道教典籍中很重要的著作,这个著作当时就被烧毁了,所以流传至今只有三页,这三页,国家图书馆藏一页。这一页著录在1958年版的赵万里编的《中国版刻图录》,这个58年版的图录,竟然也成为了收藏品,其中著录的一页就是这个《玄都宝藏》。离奇的是,30年来,我又发现了两页,一页是藏在我这地方,一页藏在黄裳先生家里。我说的奇特之处是这三页的版号是连着的,也就是说《玄都宝藏》流传至今这三页中间基本上是出自一卷,并且一卷是怎么拉散的不知道。所以大约十七八年前跟黄裳先生请教,这件怎么来的,他说当年是赵万里先生分的,总之他含糊其词过去了,我想这里有隐情,不去管他,反正跟大家讲清这东西的珍罕。从我自己得到这一片中间能够看到上面有很多的水渍痕,证明当年在焚毁的时候有人为救火,泼上水,总算留下这么三页,现在是这么个状况。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告诉大家道教典籍要比佛教典籍少得多得多,这是很奇怪的。按说道教是中国人的本教,佛教是外来教。但是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所以佛教的这种体系流传,导致佛经的完整度要比道教好太多太多。

  基督教从明万历年间开始,从利玛窦进入中国,在中国一直进行传教。天主教转基督教后来转为新教。宗教史我们就不去聊它,但是它对中国的很多书籍影响很大。一个就是当年利玛窦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西方的一些著作,使得我们更改了很多概念。比如说中国人传统的天圆地方,经过他的传播我们才知道地球是个圆形的,不但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地球也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些的改变有赖于科学的发展。所以西方的科学观对中国人影响至深。但是典籍的开放是很难的,当初有很多人都来质疑这些东西。后来因为特殊的原因,天主教参与到了关于康熙立皇太子之争,只是没有想到后来胤禛当了雍正帝,他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驱逐所有传教士,一律赶到澳门,基本上实行了海禁,中国的衰弱就从闭关锁国开始,从这时候算起。所以它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但即便这样子,在康熙年间流传了很多的典籍,比如说离我们很近的杭州有个传教士叫金尼阁,这个人很伟大,这个人曾经重新回到罗马,跟罗马教皇拿到一笔钱,用私人的钱捐了一批书,他把所有的书都镀上金运回来,这批书一直藏在北京一个教堂。具体在哪儿不便告诉大家,因为领导说不能说,属于宗教财产。而宗教财产在西方仍然有追索权,所以我们既没有编录,也不让人看,总之就是没了,但是告诉大家都还蛮好的在,但是要涉及到宗教财产权的问题。

  谈谈基督教藏书。基督教藏书这两大体系,一大就是北京的所谓的西什库教堂;第二大就是上海的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藏书楼的情况,这是我进去拍的照片,里头建得很漂亮,有很多空中走廊,这种书楼建设使我很受启发。我们一直谈到占地问题,占地的话现在无非就是沿着墙摆书架,中间再摆几排。大家看它房子高,改成二楼,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你取上面的书方便,有的书很高,上面几层取不到的,但是中间搭成空中走廊式的上下层的书,取书容易得多。所以外国人在这方面动的脑筋更加实用,虽然看上去不那么震撼。

  前头谈到中国的藏书史分四个特点,另一个特点关于书院藏书。书院藏书现在有一个普遍的认为,因为古代书院是讲学的地方。那我在这地方跟大家明确地说,书院藏书虽然古代就有,但是官家书院建于唐玄宗时期。玄宗当初明确地谈书院就是藏书的地方。所以说古代建造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藏书,藏书才是书院的第一大功能,而后才展延到教学。只是教学后来居上成为主要功能了。书院的第三大功能就是祭祀,所谓的祭祀就是祭孔,中国因为没有纯粹的国教,儒学起到中国准宗教的地位,所以祭祀就是祭孔,只是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孔庙,这是另一个的概念,但是它原来是书院的一部分,所以书院藏书才是它很正统的体系。这里举到了大家看到岳麓书院的一些藏书,这些书院都有历史记载,我们现在谈书院的书大部分谈关于它教学上的教化功能。而我因为喜欢藏书的原因,专门从藏书角度谈古代书院。这本书第一集已经写完了,关于书院藏书。

  书院藏书举了宋代的,举一个清代的,广雅书院。原因比较特殊,因为这些涉及到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开发所谓的南方,南方的经济当然很发达,但当年广东的文化程度,当然比不上江南,所以当地通过建书院的办法来去开发。广雅书院影响很大,当年他们除了教学之外,刊刻了大量的版片,所以书院刻书也是很重要的体系,我们从这儿看到他们当年刊刻的书。现在的藏书楼冠冕楼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这是比较难得的。

  通过这么多年的寻访,基本看到就是,凡是书院在解放之后挪为他用的,大部分保留下来了。尤其被政府机关占领的这些保留得更好。凡是被民居使用的,大部分衰败了,就这么个现况。但是这段历史我们不应该忘掉,因为正是它们对中国文化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前面聊到四大部分。再往下谈到最早的藏书楼。当然这是浙江人的骄傲了——天一阁,毕竟是中国流传最久的藏书楼。它的故事最多了,最动人的就是女子嫁夫的问题。对于天一阁我有很大的纠结,来源于哪里呢?就是我由它想到今天图书馆的问题,使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究竟怎么解决?可以这样说,如果书籍不断被翻阅,很就会脏兮兮的,这是一种本能。但是怎么保护好它?不用它,就保护得最好。可是书籍不动,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任何事情都是所谓的过犹不及。站这个角度而言,越极端的事情其实越容易成为一个事件,天一阁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首先从范钦藏书的角度来讲,。我对范钦的藏书也不理解,为什么?在座的各位都喜欢书,否则不会听我胡唠叨。喜欢书,喜欢宋元本,没有得到是一回事,心向往之总是有的。但是范钦其实是明嘉靖时候的人,他距宋代不远,藏书很有条件的,但是天一阁基本不藏这些,只藏当时的通行本,什么是通行本呢?就是今天到书店随便能买到的。甚至连这个都不藏,他专门藏什么?我们所谓的书拓本,相互的礼品书,地方的这种汇编志,比如说现在一个图书馆发行的学习材料之类的,他藏了大量的这种东西,还有科名录,还有什么某个考试的名录名单之类的,藏了一大堆没有任何藏书家要的东西。但是他成了事,为什么?因为他留存了460多年,他藏的东西中间只有他有的占了90%以上,这是很奇特的一个藏书观。那么这个藏书观让我想到了什么?你可以说这个范钦极有超前意识,他在那个时代就意识到了“无用之用”。举个例子来说,比如15年前,你们记得吗?骑自行车上下班,每个路口都有站那儿发小广告的,不要的话就塞在你车轴里头,这几年这个东西没了。如果说有识之士一一把那些收集起来,那将是独一份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一百年后研究商品流通史,那是第一手材料,发这种小纸片推送产品,我想一百年后的人绝对不能理解这件事的。但是估计在座的各位谁都没有那东西。那么就范钦有了,所以天一阁就伟大了。

  第一个是很吊诡。那么天一阁留存这么久的另一个吊诡之处在于,他去世前立了遗嘱,分了几房,各房分别拿一把钥匙,同时上几把锁,几房叫在一起才能开门。宗族制有好有坏,宗族制分家之后来往并不多,所以变得谁也看不成。因为你很难一一把几房人找来共同开门。所以当年有一位女子很有名,她叫什么我忘了,后来拍成了戏剧电影。她特别想看天一阁的书,想了一个她认为的妙招。她认为天一阁只让家族人看,那我变成天一阁的家人不就可以看了吗?所以就嫁给了范钦的后人。嫁进去之后发现了问题,因为她只能嫁给一房,无法嫁给那么多房,依然不可以开,所以这个女子到这时候才明白了,她所做出的牺牲原来是这个结果,所以就抑郁而终。这个事情就成了一个凄美的故事。后来家人对这个事情很感动,坟就葬在了天一阁阁楼的旁边,让她以死守护此楼,可惜这座坟不在了,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但天一阁就是因为这种办法,我所说的极端,使得它留下了大量的典籍。

  我们喜欢碑帖的人都知道,现在看到大量的简条本。简条本有什么好处呢?利于翻阅;简条本有什么弊端呢?它没有了行气,因为古人一个书法作品有揖让,相互之间有交错,这一切要用整纸才能表达。但是因为整纸太难保存,所以人们剪成简条,装成册页才利于流传。所以说我们现在见到的早期拓本——就是清中期之前的,都是简条本。后来人们到后来才意识到整纸的重要性,但是现在见到的整裱本基本都是民国的。这里加个但是,为什么?因为天一阁藏的碑帖全部都是整裱的明贴本,所以它每一幅都很珍贵,这是范钦的伟大。

  我经常想他为什么在400多年前就想到有一天人们重新的看中它,这是他的超前之处,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叫以古人的行为浇我心中块垒。但事实上他的确这么干了。这是范钦的伟大。而他的伟大还不在于此,我们接着往下聊。

  我们看到天一阁的情况,这个阁楼,这种情况,他不让人登楼,这是他的规定。列了一些东西。我们暂且放到后面,待会儿我接着讲对于中国藏书的影响。因为我按照时代往下讲,接下来讲钱谦益的故事。钱柳太有名了,经过陈寅恪所写的《柳如是别传》流传更广。但是大家看到的是红豆山庄,而不是他的降云楼,为什么?因为降云楼在他生前就被烧毁了。所以现在红豆山庄留了下来。红豆山庄的重要性在于哪里?历史上我们一直在谈钱谦益变节问题,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他当年和柳如是秘密隐于红豆山庄,就是支持反清革命的义士。所以一个人不要贴标签,他的好和坏,其实很多事情,重新审视一个人的时候,当你理解得越客观,你会必然的爱憎越模糊。

  这张图,是绛云楼主钱谦益和柳如是,两个墓葬离得很近。但是这个故事当然也让人读来唏嘘不已,为什么?因为钱谦益当年建绛云楼这个很著名的藏书楼,其目的就是为了娶柳如是,因为柳如是是妓女出身,有强烈的内在的自尊,她必须要求钱谦益明媒正娶。在古代官员纳妾纳多少没有规定,看你个人的爱好。但是娶妻只能一个,它有这样的规定。所以那时候钱谦益60多了,他当然一大家子了,不能娶柳如是,但是柳如是有这样的要求,他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船上举行婚礼,仍然被人发现了,用砖头砸他们的船。不管怎么样,他采取了折中办法娶了柳如是,这就是钱谦益的聪明。但娶完之后没法带回家,家里还有一个妻子。那怎么办呢?另外再建一个叫别院。建楼需要钱,钱谦益没钱,怎么办呢?那就去卖书。他卖给的人比较吊诡,因为他卖给谢象三,这谢象三第一个是有钱,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是柳如是的前男友。这个事情就比较难受了,等于说抢了人家女人还要再拿人家钱来建楼。谢象三恰恰代表了中国士大夫的另一种的遵从,遵从在哪里呢?为什么钱谦益敢这么做?就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师道尊严,谢象三是他的弟子。我们一直认为谢象三人品如何如何,我在这儿不评价。他能忍着这口气,就还了还价,要一千二大洋,他给了一千,总之建起了绛云楼,就这么来的。但是我们对谢象三有很多的看法,认为他好像就是玩弄女人,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柳如是跟了钱谦益20年后,谢象三还在写怀念的文章,还在怀念柳如是,这种情感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的,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建起这个楼来之后,钱谦益把自己的藏书基本放入了绛云楼,但没想到柳如是生的小女儿,被保姆抱的时候把蜡烛碰倒了,整个楼全烧了,这是当年是江南第一大藏书,又应了那句话,多藏必后亡。我用这个故事给自己敲警钟,有些事情利和弊很难一言以蔽之。他们去世之后,故事又多了,尤其对于钱曾。钱曾很重要——在版本学上,但是人品上头,历史上仍然有说法,也就是说柳如是之死一直说被他逼死的,因为他到那以后要钱,柳如氏就说上楼拿钱,上楼之后写了篇遗嘱,写给她女儿,然后就上吊了。钱曾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看已经气绝了,所有人开始骂钱曾。但是最有意思的是钱曾死后的十几年,对此只字不解释。他究竟什么心态?为什么这么讲?第一他是钱谦益的族孙;第二钱谦益晚年所有的诗文集全部靠钱曾整理,他帮着钱谦益整理总共有十二年之久,这个过程中钱谦益就把他作为托付人在看待,钱谦益极为看重钱曾。既然这样,他为什么要逼死柳如是?那不知道。另一,如果我们仔细抠柳如是遗言的字眼,就发现钱曾是个帮凶,那帮凶意味着什么?还有主谋,主谋是谁大家慢慢品《柳如是别传》,上面有很多的线索,大家看看。这里讲的就是唏嘘的故事,两个墓相隔三百米,至死也没葬在一起,但是离三百米远,这是很微妙的一些做法。

  谈到藏书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在刻书史上,汲古阁名气最大。汲古阁在书史上头名声不好,我们知道汲古阁刻本是不好的书的代名词。这个事情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它刊刻得很潦草,错误百出。我以前也接受这种传统的概念,后来读到陶湘写的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对此有了看法。因为他写了个详细的文章来辩诬,汲古阁当年刻书相当精美,只是因为名气太大,那时候没有版权法,有的书商翻刻统统盗用汲古阁的名称。就是坏币驱良币,其实市面上见到的汲古阁本大部分是翻刻本。这么多年来我收到的汲古阁十几种原刻本,相当的精彩。一个人不可能上下写东西差异那么大,刊刻东西也不可能差异那么大。一切都说明了是盗版的,所以基本可以认定陶湘的判断是正确的。

  但是汲古阁它在中国书史上的名气太响了,后世中间又少有人替他辩诬,这是一个遗憾。这里有一个插叙,为什么插叙他呢?因为他就是钱谦益的弟子。钱谦益对他的影响是什么?钱谦益因绛云楼失了火了,晚年研究佛经,思想上近似于遁入空门,他这个观念影响到汲古阁。当年毛晋刊刻了很多佛经名种,汇入了《嘉兴藏》,这个明代著名的大藏。为什么在这儿谈《嘉兴藏》?这个《嘉兴藏》的特点,就是其他的大藏都是由一个寺院主持来系统刊刻,由于当时嘉兴寺没有那么多钱,他们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列出行格,由个人自己去刊刻,之后连书带书版一块儿捐入寺庙,就算做功德了。作为条件,每一卷书后,刻一个牌记,写明你们家谁谁谁,你为谁做功德,比如为了父母庆寿,都可以刊刻在后面。所以中国历代二十二部大藏里头,只有《嘉兴藏》是这么一个刊刻方法。这种方法就发生了一个问题,直到乾隆年间,被弘历发现了。

  他发现里头有很多其实是反清复明的义士的著作插在里头。因为大藏刊刻没有那么多审核人员,没有什么要求,就把自己的一些内容,自己的一些作品掺杂进去了。而恰恰都是明遗民。这样当年的嘉兴藏就开始禁毁,把大量的各地嘉兴藏都抽出来跟这个有关的。为什么告诉大家这一点?大家就留意了,嘉兴藏明本到现在市场上还偶尔看到,看到的时候不要否定,不要认为这是遗种,你要细查其他大藏,很可能得到了一个禁毁书,很珍贵。到今天为止,没有一部嘉兴藏是完整的,经过这么多抽毁。所以说提议大家看嘉兴藏要细,很可能得到很珍贵的东西。而当年的毛氏汲古阁就刊刻了一系列的东西捐入了嘉兴藏的大藏。但是它当年的东西因为刊刻精雅的原因,今天见到的很少。我到这么多年就看到几种嘉兴藏是毛进汲古阁刊刻的,所以告诉大家,汲古阁曾经有过这样的刻书,这也是不为人注意的细节。

  但是这样一个算是伟大的刊刻人,很怪异。我们看这个图,古人的肖像是这样的,长的是一般。但是这人倒挺怪异的,如果今天说来我们读这段话,有点恶性竞争。大概说他在自家门口贴的广告,意思我收宋版书,论页算。经常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论页计价从他开始的。他的恶性竞争,大家看看他写的,别人家要出一百块页我出一百二,这样贴在门板上。这是他当年的一个广告,于是很多人都把书纷纷的送到他家去。汲古阁已经被毁了,大家知道有一个地方叫沙家浜,其实他就住在那。当年他就这么收书,用这样的办法获得了大量的底本。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身后比较落寞,这是他身后,我去寻找他。大家看到他的墓被一家人整个上面盖了一座房,右上角这个。旁边垃圾堆堆得这么多,碑给露出来了,女主人出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跟他讲。当地的朋友因为叫了当地的一个有关部门的领导,领导意思是说怎么可以这样呢?妇女看了还是怕领导,马上找来一个老大爷说赶快给人清出来,在这儿清。清出来以后,左边这图是清出来的结果,大家看到没有?汲古阁的毛晋墓四个字露出来了。

  人无忌我亦无忌,这个可以理解,并不在乎这个。但是毛晋我们谈到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刻书家,身后是这个样子,让我十分的感慨。中国人古人至少是敬鬼神而远之,至少是孔子思想,现在连这个好象也不在乎了,这个也没办法,所以缺乏敬畏之心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了,没辙了。

  接着谈清代。清代中首先讲的是什么?藏书家对于《四库全书》的贡献。这是什么呢?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工程庞大来讲没有超过《四库全书》的,大家看到七阁抄了二十多万册,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的,当年前后动用了三千多人。但是有人给皇帝报告是一千多人,当初的弘历挺高兴,以为用的人不如《永乐大典》多,但是他不知道实情,糊弄皇帝,也是正常的。

  七阁分别藏着这些书,因为每一部书很庞大,要建阁来藏,阁怎么建呢?我们又回到了天一阁。弘历按说当皇帝,对文化的确是爱好,他听说过天一阁,听说天一阁为什么保留这么多年不会损毁,他当初听到的情况是天一阁的楼整个是用石头盖的,所以他认为不失火。他就让江浙总督现场去看,看完之后告诉他也不是,也是木结构的。但是告诉他说这个不着火的原因在哪呢?是因为它有个特殊的要求——它的名字“天一阁”。古人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能压火,它的名字起的好。“地六成之”怎么解释呢?我们知道中国的建筑喜欢对称美,所有的都是左右左右这样,我们看天安门,一个大门洞,两边两个小门洞,五个七个之类的,六个为什么不好弄呢?你想六开门,你从哪个门进都是偏的,中国人讲究正大光明地进,六个就无法从正的进,那怎么办?如果建成单数就不能“地六成之”了。于是想个办法,到天一阁看到什么呢?其实它底下仍是五台阶,它把另一个最小的台阶其实是上楼的楼梯。这件事情对乾隆皇帝有影响,他说这事好,规定了这七阁都按照天一阁这个办法来建造。

  我们看到这个文渊阁……我们看到什么?你看,什么叫天一生水,因为它的阳光折射的原因我们看不到。大家进到紫禁城以后什么感觉?所有都是红墙黄瓦,因为皇家气派。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整个故宫里头只有它的瓦是黑的。大家进入故宫的东华门进去的第一个大殿,看到的叫瓷器馆,瓷器馆的后面就是文渊阁,文渊阁的顶子全是黑瓦,镶嵌的绿边,就是因为黑生水。但是有个问题:天一阁比我们想像的小得多。我们现在见到的天一阁景区是不断扩大扩大,集结了很多地方形成的,原来是个很小的院落。但是《四库全书》太大了,根本放不下,怎么办?皇帝下了御旨了必须得听,按天一阁来建。怎么办呢?就用了一个叫偷工法,这个东西明二暗三。大家看到没有,上下层之间还有一层琉璃瓦,中间有一个夹层,其实它是三层楼。而底下的地六成之,大家看到没有,数数台阶,一二三四五六,最左边的一个很小,大家看到了,它既解决了从正中进门的问题,你看过了金水桥正冲是进门处。但是它是不对称的。你看左边有一个小阶,右边没有,就是为了成六台阶。这就是藏书家对于整个文化所做重大贡献,天一阁不但贡献了大量的书,同时整个的《四库全书》的楼也按照它仿制来的,观念一直留存到今天。

  《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除了天一阁的后人进献,还有各大家族的进献。其实当年乾隆皇帝整书很不容易,因为很多人都担心被抓把柄,按照以前的说法叫“引蛇出洞”:先让你捐,捐完之后再说你藏禁书。皇帝为了让大家捐书,连续几年,下了一道又一道命令,最后到没有办法了,近似于拍胸脯地说朕以个人名誉担保,捐了书,查出来禁毁著作,肯定不追究本人。我说的话你们还能不信吗?我是皇帝,已经说到这份上了。后来同时给各位大臣们下令,必须征,并且征来的书分别要弄一个牌,列明谁家献来的书,最后保证原样退回。最多的四家,大家看到,分别奖励了一部《古今图录集成》,但是——加了但是,东西还是没退,皇帝担保也就那么回事。所以那些书后来藏在了翰林院,翰林院运到了武英殿,四库底本后来藏到武英殿,经过了两次的战争,基本损毁了。现在为止市面上流通的带有这种墓祭的四库底本,真正的我只见过四种,著录的已知我看到二十多种。而当年进献的,光目录就有一万三千多种。两者之间的差异巨大。所以大家见到四库底本不要轻易放弃,大家也别着急着见书眼开,十有八九后弄的,因为民国年间造了一匹伪录,这么来的。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罪恶,这个没有办法。

  这是捐献大家中的小铃珑山馆,在扬州,当年扬州二王太有钱了,盐业专卖,藏了大量的书。当初很多的文人,就是浙派,其实都是这个人支撑的。浙派的诗虽然很有名。其实在国外也这样,我们很多看到中世纪歌里的贵妇,多么多么美,其实贵妇包养一些诗人,诗人来歌颂她们,一直是这么个关系。

  在这里谈到了跟我们当地有关的关于澹生堂的藏书,虽然它是山阴,是绍兴的。但是这里头有什么?大家看到了,就是因为吕晚村和黄宗羲为了争这批书闹翻了,虽然经过考证好像闹翻也没那么严重,俞国林先生对这个有研究,比我知道的细多了。但是这件事情就说明了那个时候对文献的重视。大家看诗谈到了“大担论斤换直银”,也就是说藏书家一定在身前解决自己的事情,身后事为什么?“说与痴儿休笑倒,难寻几世好书人。”所以只能像天一阁那样极端,否则的话这不也乱卖。为什么?“宣绫包角藏经签,不抵当年装订钱。”这个也挺怪,捡了便宜说这话,肯定买的很便宜,用不如装订钱就买到了。不管怎么样,因为曾静案的问题,结果全部被毁,他的墓也找不到了。范笑我先生就带着我到这地方专门找到了遗址,一抔黄土也看不到,但是基本上确定葬在这个地方。很遗憾,我也认实,坚持非要去找,逼迫他,没办法,使劲带着我转悠,见到这么个结果。但是看到这一切以后,人生总会由己及人,想有什么用?人生努力的结果能是什么呢?一念及此什么都干不下去。所以怎么办,我个人的概念,人生需要自欺,骗自己是有意义的,所以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精神支撑,这个支撑我称之为叫自欺。

  谈到下一个话题。我们前面谈了公共的藏书,寺庙的藏书,寺院的藏书,私人藏书,接下来谈论什么?就是皇帝的藏书。为什么皇帝的藏书为什么专门谈呢?皇帝算私家算公家?大家知道,按照梁启超的说法,中国是有家无国,这个很难界定,因为皇帝家天下,所以臣属对于皇帝的效忠是效忠国家还是皇帝本人,这个怎么界定,不是我们谈的话题。总之皇帝的藏书变成介于两者之间。乾隆皇帝很风雅,喜欢藏书。大家看到这是他的善本藏书室天禄琳琅。右上角就是当年里头藏书的状况。大家看到没有?架子上都是满的。右下角就是今天的情况,现在这里头封闭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对外开放,曾经作为故宫的报刊堆放室,但是现在已经空了,架子依然在,书去架空了。但是它对中国藏书史影响重大,它由此变成《天禄琳琅书目》,而《天禄琳琅书目》是中国第一部鉴赏类的藏书目录。大家记着,因为它著录了藏书印,注入了题识,讲了书的源流,跟讲内容不一样。所以天禄琳琅对中国藏书史影响很深,这个伟大意义很少人揭示。它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当初乾隆皇帝大量收集善本,收集完堆积在里面。可是宫里头因为特殊的原因,修书不行全部要从宫里拿到琉璃厂去修。太监天天跟皇帝在一起,知道皇帝根本无暇翻阅那玩意,就跟琉璃厂的书商勾结。因为中国书有影刻一说,从什么方面大小都一模一样,一部宋版比如值一百万,影刻书可能就值几千,就把这个书抽换掉,再做成影刻书,插到原有的架子上去,从外观看完全看不出来。可是到了乾隆六十年,弘历为了两个原因宣布退位:第一个他自称不愿超过他的祖父玄烨,因为玄烨在位六十一年,他认为在位六十年就可以了,不能超过自己的祖上。第二个关于接班人问题,因为他活太长,后面接班人等得太久,容易发生内乱。出于这两个原因,他宣布退位,做了四年太上皇。这时,他觉得自己也退位了,有闲暇了,就让太监打扫打扫天禄琳琅,准备去看书。他嘱咐完当天晚上这地方就失火了,一把火全部烧光。那乾隆皇帝就觉得怎么这么巧合呢?这不可能。太监一口咬定没注意踢翻了火盆所以烧了,后来不了了之。但是各种文献记载说,因为一旦翻书,皇帝眼力还是不错的,很容易看出来已经被替换了,怕出杀身之祸,不如一把火销赃灭迹,。但是嘉庆皇帝上台了不愿意,老头让位给他,他很感激,老头想看书没看成,他很生气。把那帮太监都给杀了。第二年又重新恢复了天禄琳琅。大家看到这个图是嘉庆二年恢复后的结果,一直到现在。恢复了楼,但没有书,所以立即征书,大量地从民间、宫中征书,征来了471部,重新填到这里面。为了让他爹高兴,天禄琳琅恢复了。

  这次恢复之后,太上皇在位四年去世了,封闭了。一直封闭到1924年。溥仪1912年退位之后,按照袁世凯承诺的条件他仍然可以住在紫禁城的后半部分的,他依然是皇帝,只是他的皇权局限于紫禁城。但是溥仪是个聪明人,他意识到这么下去不能持久,他要给自己留后手。可是他怎么弄出去,得想办法。他想了个妙招,就是他当初有个弟弟溥杰,是他的伴读。溥杰在上学,宫里头没有学校的,所以溥杰每天要出宫上学。但是溥仪是皇帝,皇帝有赏赐权,他每天赏赐溥杰字画和括书,每天赏一包袱,连续赏了七个多月。溥杰每天由太监装上车往外运,藏在了北京的东郊民巷,他真正的亲叔父家里。果真他这个事情没干完,就被赶出了宫,并且要求他一天内出宫,他提出三个月,冯玉祥不答应,总之把他赶出来了。赶出来之后,这批东西又通过恭亲王家里的关系运到了天津的白房子。现在这个地方还在。在白房子藏了一段时间以后,由日本人的军舰通过塘沽大沽口运到了长春。在长春又建立了一个珍宝楼,现在的长春伪满宫的右后侧有一个独立的房子,就是当年的珍宝楼,就是藏这批书的。但是1945年溥仪被苏联红军抓到了莫斯科,之后这个地方全部乱了,所以天禄琳琅从此开始彻底的失散了。后来国家分别由不同部门,包括中共、包括国民党分别分别去收购了一些东西。但还是很多流散了。大部分书现在藏在当年的东北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还有一部分运到台湾。而故宫到现在为止一部都没有了,这是很遗憾的故事。上一任故宫院长到我家去,看到我这地方有十几部,就一直在感慨说,韦力咱们关系太好了,不然的话真的劝你捐了,我觉得十分的遗憾,那就是个空房子。我只好含糊其词,说没办法,因为它毕竟流传的故事太悠久了,并且每样就一部,也没有副本,否则的话我也可以拍拍胸脯大公无私一把。

  大家再看这个,中和殿侧边的一块有一个很小的房子,房子里面也就三平米大,就是著名的五经萃室。大家知道,所谓的经史子集分四部不是平等的关系,是等而下之的关系,也就是以经部为最尊,而经部中,又以五经为主(原来有六经,但乐经失传了,所以是五经),五经构成了中国人文的基础。十三经只是对五经的阐释而已。所以五经当年是很重要的,当年是所谓的岳珂相台五经,虽然经过现代研究其实不是岳珂,是岳飞的九世孙刻的,已经到了元代,且不去管,反正极为有名,就是因为那把大火彻底给烧了。所以五经到后来没有了。

  好在乾隆四十八年的时候,皇帝下令把它影刻出来了,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是乾隆四十八年的影刻本。而即便影刻本也很少,见到的大多的是翻刻乾隆四十八年的影刻本。由此大家就知道典籍的重要性,刊刻的重要性。所以书籍必须想办法让它孤本不孤,化身千百才不容易损毁,这是对于一个藏书家对于文献的重要贡献。

  再接着谈的话题是什么?看清代的私人藏书重要的一个就是黄丕烈,黄丕烈很怪异。为什么谈他呢?首先,黄丕烈当时并不受重视,原因就是他写了很多的书跋,把自己的心情、得书经过、买书的钱、个人的交往统统写入书跋中。学问家认为你这个很嘈杂,什么都乱写到里面。而古人认为的书跋是什么?是“某字当为某字”校勘记一样的东西。为什么?里面涉及中国的语文系统。我们知道中国语言系统是以元音发音为主的表意文字,它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同音不同意的字,我每说一句话的时候,我所说的话听到您的耳朵里头其实是您理解的,您认为我说的话,我不一定表述得清楚,您也不一定理解得对,但是您根据把这个记载下来,后世口口相传就成了历史。中国为什么校勘学很发达,就是因为太多的理解性的东西,而古人经常会举各种例子来讲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办法,比如说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搞过一档节目,就是让将近二十个人在舞台上排排坐,然后第一个人拿一个纸片,上面其实就写了两行字,一句话,让这个人看完之后用耳语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用耳语告诉第三个人,然后没几分钟说完了,其实就两句话。让最后一个人说出他听到的话,再由第一个人展示纸片给大家看,所有的观众都哈哈大笑,大家都发现了短短的几分钟传的一句话,已经面目全非了,因为每一个传导人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添油加醋是一种本能。这样的情况下传导到后面就有很大的失误。典籍也是这样的,每翻刻一段典籍,都加入了刊刻者对它的理解。刊刻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也许他理解是错的,但是中国是表意文字,错了以后你会不断的想法解读,解读不通只好曲意的来解,这就是中国文字之难。怎么办?就产生了校勘学,就是想办法一一恢复某个书真实的原意,就是它到底说了什么,作者究竟当年谈了什么,。这是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也就产生了中国的特殊的版本,就是校勘学极为发达。校勘学发达的结果就使得黄丕烈这个非校勘学的路数发生了问题。

  有意思的是他的这套理论竟然受到了后世的普遍赞赏。我们看这是历史对他的评价,黄丕烈像,没看出来长的啥样,但是可以看到他是文献之宗主。这个厉害之处在于哪里呢?他自己写了“百宋一廛”,就是把一百部宋板书放在一个房子里面,但是我们知道当时其实并没那么多钱,有些已经卖掉又买的,只是累计起来有超过了百部。即便这样子,称之为百宋一廛之时代。

  为什么?我们后世的理解是,他第一次让人知道历史典籍是跟人可以亲切的,而不单纯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校勘。书是有温度的,书跟人有呼应的,这是黄丕烈最大的贡献。他明确宣布书是可以玩赏的,在以前没人敢说这句话,因为总要道貌岸然一些,对吧?正是因为这样,黄跋成为后世的一个标志,。这个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到现在按照文物定级法,所有的黄跋本一律是国家一级文物。就像天一阁主人范钦那样的,敢为天下先,不在乎别人如何耻笑,坚持到底,最终就是胜利。

  黄跋在后世不断有人辑录再辑录,把所有的话语集合到现在,现在有个史学岩先生,已经集了四十多年了,一直说快出了,好像明年能够出来了,他把各种黄跋集在一起,进行了相应的校勘。也就是说黄丕烈对整个的文献影响巨大,所以才被称之为“百宋一廛之时代”。

  我们看到他的书的贡献,可是他的楼就是这么一个结果。先看看右边这张图,这是我2000年——大概不到20年前进去拍的。当初这地方是苏州丝绸厂,当初不让进。后来打听到,因为这个企业亏损,最怕记者曝光,以为我是化妆的要探人家的机密。没有办法,后来通过当地的江澄波老先生找到文化局的副局长总算让我进去拍,并且规定必须有人在旁边看着,规定我只能拍这儿。

  照片里这个情况,虽然很破烂,但是还留下了影踪。而现在大家看左边这图,已经被拆改为现在的状态了,虽然说它得到了另一种的叫“开发性保护”,但是我还是觉得老的东西更有味道,因为他毕竟一代宗主。出现了这种情况,没办法。更何况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现在很多开发都在这么做,很多历史遗迹拆真见假,这是现在很流行的保护方式,让人很遗憾。但是我们小人物无法阻止整个的社会大潮,但是总有一些影踪在,遗迹在,至少是有价值在,这又是我所说的自欺。

  相应的再看到这个,这个是吴骞。大家看到吴这个图,也是冬天,地毯也很漂亮,家里很豪华。但是他的书楼大家看看这种情况,范先生带着我在2008年,也有十年了,看到的结果。右下角这张图还找到他的后人,就是这个样子,好像跟祖上差不多,总体形体比较相符。但是总是让人看着衰败,不舒服,但是又能怎么样?人生有时候自欺——还得说这个自欺,你得想,毕竟还有遗迹在,没有被拆了,变成一个新楼,已经很好了。今天如何我不知道,今天见到了向老先生,没有向他请教今天这地方变成啥样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一些资料在,所谓的寥以自慰吧。

  接着谈四大藏书楼的问题,这四大中间其实三大在江南,只有一个在山东。从宋代之后,整个的中国文脉南移,基本上中部和整个的江南、江南省,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这一切使这个地方变得极为发达。藏书永远是跟文化发达相匹配的。

  分别聊到铁琴铜剑楼,已经复建了,书虽然大部分在国家图书馆——因为当初书捐掉了。书楼正在恢复,准备把国家图书馆做的一套影印本放在里头。已经举办了仪式,正好跟我时间冲突,我也就没去参加他们。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有人爱这种东西,有人愿意恢复这个,足可以让人觉得差强人意。

  后面就是山东聊城海源阁的情况。往后看到了归安陆心源以皕(音bì)宋为楼名,现在在湖州,离这儿不远。下面这个图很奇怪,墓,像一个碉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建成一个碉堡。陆心源的故事太多了,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这批书全部卖到了日本的静嘉堂。静嘉堂的后台其实就是三菱株式会社,所以当初日本也意识到了企业有钱之后要反哺于文化。很多人会诟病卖书的人,就是他的儿子陆树藩,其实人们不知道陆树藩做的善事。当初南北战争,很多的逃难难民,他组织同乡会,靠贷款来赈灾。赈灾完了,事没人管,全部他一个人兜着,他也没有办法,只好还债。家里没有,就把书卖掉,还了债。

  这是八千卷楼。

  现存最大的藏书楼嘉业堂,也在浙江,应该是浙江人的骄傲。当年刘承幹为了帮他父亲刘锦藻编《皇清文献通考》,建了一个最大的藏书楼。不管怎么样,它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到1968年,老先生就这个样子了。这是嘉业堂现有的状况。这里面回形的楼,这个楼跟整个的七阁、跟天一阁完全不同,但是藏书量,总体的藏书量大多了。光版片就刻了13万片。

  民国年间的藏书家的故事更多了,这是上海两大藏书家,他们的书到现在还流传。

  傅增湘当年喜欢搞雅集,他当年是我们的教育总长,我们知道鲁迅当年在教育部工作的时候他是直接领导,鲁迅当年没钱,拿了一些版片给他,他没买,鲁迅很生气,一直写文章在骂他。其实他的眼力很高,鲁迅藏的书的确是不太好。鲁迅的藏书的典籍部分是我整理的,,这里面确实没啥善本。不管怎么样,他最重要他搞了一个雅集,这个雅集大家看,叫“篷山话旧”,篷山指什么?他要求参加的人不但是进士,而且必须是要点过翰林的进士。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它应该相当于现在什么?院士?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雅集总共陆陆续续搞了十六届,这十六届一般都在东坡生日这一天,因为从翁方纲开始,这个故事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在东坡生日这天搞。我一直想恢复雅集,因为得到了当年翁方纲藏的宋版书,因为宋版书才引发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流传了两百多年。这个故事因为现在玩不下去了,所以想恢复。但是经过了解,玩雅集的时候必须每个人唱和一首诗,显然难度挺大,现在大家的诗才差点意思。后来想想也成,因为这个诗是所谓的七言四句,也算不上七绝,就是这意思,但是第一句总有了“东坡生日在今朝”,每个人写的第一句就这个,有了这一句就有了1/4的内容了,这个事还是可以的。今后还是想一想,北大的跟我商量很想恢复这个雅集,一直没搞起来。

  这就是我所说的书,宋版书,通过这样的递传,因为这本书延续了这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形成了一个事件,形成了祭书会。到了70年代,日本还在办。办的时候每个人拿一件跟东坡有关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多么珍贵,或者影印的小像,或者一个新出版的书,总之每个人拿一件跟东坡有关的东西参加这个会,然后编一个雅集。雅集有的影印,有的排印。每次这个书,来多少人出多少本,今天来了一百位,这个书就出一百本,一人一本,非卖品,这么多年我也得不到。我特别想得到,看他们写的到底怎么样,给自己打打气,我们也玩下去。

  后来就是书的流失,杨守敬的回归,杨守敬到那个地方,从日本买回来大量书,赶上日本明治维新,放弃了对于传统的关注,他们开始学西学。杨守敬抓住机会,大量地买,他带去了一大批的碑帖,用卖碑帖的钱买书,我列出了他买的数字。又刊刻了一系列书,这是《古逸丛书》。这一切都对文化的很大贡献。又谈到书的回归,大家看到了翁同龢的藏书,最后都流失海外,最后又回归了。1948年的时候,从天津港离散的。碑帖部分,因为后来就没有出手,书的部分带走了,碑帖部分辗转到1974年的时候,他的远房后人——他无后,过继过来的,他远房后人在天津也去世了,一些碑帖到我这了。

  这些是现代藏书家,这些有名的,对我有影响的。黄永年先生,黄裳先生,当年我编《藏书家》的时候,黄永年先生很不赞赏我,因为他们两人不同的玩法,黄裳先生赏鉴派的玩法,黄永年先生就是朴学家的玩法,他们两个是两路,也就是一个是学者路,一个是文人路。所以黄永年先生说韦力我说过不让你登黄裳的文章,怎么又登了,我说他受人民群众欢迎,咋办呢?黄永年先生就说,你要登他的就别登我的。我说别急别急,我给你岔开岔开。我也不容易。

  今天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