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崇福镇芦母村村官 钱湘妃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1/00300408100_e2b0aa2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1/00300408104_9291631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1/00300408101_4d6a3c1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1/00300408102_b5c10bd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1/00300408103_a9095a8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0/00300408098_6acc60f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0/00300408096_5f4edae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0/00300408097_b6df357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1/00300408100_e2b0aa2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080/00300408099_ff088803.jpg
大力: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大力。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崇福镇芦母村村官钱湘妃女士,他将和大家一起聊聊崇福镇芦母村,说说芦母村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如果你对桐乡历史文化,对我们桐乡的老村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你有好的建议想提供,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听众朋友,在我们访谈开始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认识一下今天直播访谈的嘉宾——钱湘妃女士。
大 力:听众朋友,现在钱湘妃女士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
小钱,您好!
钱湘妃: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大 力: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钱湘妃:谢谢,很高兴能来到《旅游桐乡》节目,分享我们芦母村的故事。
大 力:小钱,你是芦母村人,又生活工作在芦母,因着工作的关系,比较熟悉和了解芦母村的人文历史文化,今天就是想请您和我们说说芦母村的的历史文化、说说芦母老底子的事,好吗?
钱湘妃:好的。我们芦母村,位于崇福镇东部,东面与店街塘村、陈家埭村相邻,南面与李家浜村相连,西面与景卫村隔蔡阳桥相望,北面与中夫村接壤。我们村北面紧靠320国道,北沙渚塘穿村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全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533户,2100多人,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是桐乡水乡民俗文化村。
大 力:我们桐乡好多村在2000年的时候行政区划调整过,芦母村调整了吗?
钱湘妃:我们芦母村1949年后定了村区域范围之后就没有调整过,没有跟其它邻村合并过,一直保持到现在。
大 力:那芦母村的历史沿革、隶属关系是怎样的呢?
钱湘妃:民国时期,属虎啸乡第五保和第八保;1949年后,为芦母乡2村;1956年,芦母乡并入虎啸乡,为虎啸乡第4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留良公社,虎啸乡并入,当时的芦母为留良公社十三大队;1961年,又成立虎啸公社,就为虎啸公社芦母大队;1983年,撤销公社、大队建制为乡、村,于是,为虎啸乡芦母村。2001年10月,撤销虎啸乡建制,芦母村随虎啸乡并入崇福镇,即改为崇福镇芦母村。
大 力:芦母村这个名字蛮特别,是怎么来的?
钱湘妃:首先要说的是,这个芦字,原来是姓卢的“卢”,后来也说不清,为什么变成了这个芦苇的“芦”了。“芦母村”这个村名是因桥而来的,我们村有座芦母桥,而有关这桥的由来是有故事的。相传,在晋朝的时候,这里有一户姓卢的官宦大户人家,但是男主人年过四十了还没有孩子,他母亲就非常着急。有一天,他们家门前来了一位云游和尚化缘找老太太,老太太不见他,那和尚去村里转了一圈后,坚持要见老太太,见了之后,那人就对老太太说,你想要得儿子就要做善事,要建一座桥。老太太想到自家后面的北沙渚塘上没有桥,四周村民出行很不方便。于是,老太太就带头捐资造桥。因这桥是卢老太太发起造的,周围村民为感谢纪念她,就把这桥称为卢母桥。
大 力:原来有关芦母的由来背后有这么一个故事。我听村里人说,就在芦母桥边这个小集镇老底子的时候是非常热闹的。
钱湘妃:说起这个小集镇,我们那边的人都习惯叫它芦母小镇。小镇历史悠久。据说,明朝的时候兴起的,是个典型的水乡村镇,依北沙渚塘而建,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这里经过。水运发达的年代,过往卢母的航船有亭桥、李家浜和陈家埭三个班次,卢母桥下的河埠迎接东去西来的过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镇规模较大。临河东西一条街,最东面是出售生活用品的下乡店,旁边是出售农用器物化肥的生资商店;西面桥堍头是茶馆肉铺小菜市场,附近乡村的人来赶早市喝茶聊天买东西,那时的小集镇街市长足有250多米,光肉铺就有7个,茶馆就有3家,就此当时的热闹就可窥见一斑。到了九十年代,船只渐渐被各种车辆替代,小镇就没有了南来北往的热闹场景。随着时代发展,卢母小镇的区域变小了,还剩下理发店、日用品小店和车辆修理铺。
大 力:抗战时期,芦母曾毁于日本人之手,是吗?
钱湘妃:是的。那时候小镇几乎被日本人烧光,他们从这里一路往东,一直烧杀抢掠到亭子桥。
大 力:小集镇的生命力还是非常旺盛的,在小集镇边还有一个建于明朝的“三圣堂”,对吧?
钱湘妃:对的,三圣堂建于明代,是为了纪念和祭拜海潮王、京都大帝和通天王这三人的。海潮王就是南宋抗战名将文天祥手下的将领张世杰,当年张世杰准备带南宋皇帝渡海去海南岛,结果风大浪高,船队飘到了福建的海上,元军抓捕了南宋皇帝和文天祥,张世杰英勇抗击,最后殉国。我们芦母三圣堂的蚕花旱会可媲美芝村的蚕花水会,迎会的大清早,通往三圣堂的条条小道旌旗飘扬,一支支队伍在锣鼓喧天声和悠扬的丝竹声里涌向三圣堂,三圣堂前万头攒动。三圣堂使让芦母远近闻名,崇福镇志记载三圣堂最后一次庙会是1947年,时过境迁,三圣堂解放后就萧条了,文革时几乎荡然无存。
大 力:其实,你们芦母村的历史远比这记载悠久得多,你们村有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窑下田遗址。
钱湘妃:是的,我们芦母村方家埭南有一处西周和战国时期的遗址,是1975年村里平整土地是发现的,面积约有7500平方米,文化层厚80-120厘米,当时出土过近百件原始瓷鼎、碗、盅、盉、豆、甑等。这一遗址在桐乡县志上有记载。
大 力:小小的芦母有着悠长绵延的历史。
大 力: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继续收听。我是卢珊。
今天我们节目的嘉宾——崇福镇芦母村村官钱湘妃女士,正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和大家一起聊聊崇福芦母村,说说芦母村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小钱,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芦母村悠久的历史文化,芦母村的地理风貌是蛮有江南水乡村落特色的,我去村里走走看看,发现村里的河道、浜兜,还有漾潭众多,水系发达。
钱湘妃:我们村的河道、浜兜是很多的,北沙渚塘、东干河、火胜场浜、太平桥浜、蔡阳桥浜、长木桥浜、方家浜、小桥村浜、孔家浜和范家浜。
大 力:说到河,就要说说刚才说到的北沙渚塘。
钱湘妃:沙渚塘还有个更文艺的前称:语溪、语儿溪。沙渚塘共有南、北、中三条河,北沙渚塘是其中之一,它是穿我们村而过,它西面的起点是崇福古镇著名的迎恩桥,迎恩桥在1971年冬天运河开挖时被拆除。往东经过亭桥就往东拐弯连接南日港。北沙渚塘的水总在日夜不停地流,动人的故事也在流传。北沙渚塘边的茅桥埭处有个歌舞庙,流传着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事。西施在赴吴国前,曾在里面进行严苛的礼仪、曲艺培训。她们庞大的船队就停泊在外姚庙处的河浜里,这河浜就叫做“歌舞浜”。北沙渚塘上有两个具有水乡特征的小镇,一个是芦母桥,一个是亭桥。
大 力:那芦母村水网密布,我想村里的桥也必是也蛮多的。
钱湘妃:对的,我们芦母村大大小小的桥梁一共有14座,有斜角木桥、方家浜桥、芦母桥、汪家角桥、水管桥、柘树下桥、长木桥、东文桥、西文桥、蔡阳桥、太平桥,还有几座没有命名的桥。
大 力:前面说了芦母桥由来的故事,这芦母桥曾是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的一座桥。
钱湘妃:老底子的卢母桥是座三孔平梁石板桥,南北是石砌桥基,各有六个石台阶,东西桥面条石上的中间都凿刻“卢母桥”三个字,桥柱上还刻着两副对联。可惜1979年冬,北沙渚塘开挖拓宽时卢母桥被拆除了。
大 力:小钱,你们芦母村不仅河有故事、桥有故事,你们好些小村坊的名字听听都觉得也是蛮有故事的。
钱湘妃:是呀,我们村一些村坊的名字是蛮有意思的,比如泥司门、丁兜里、火胜场等等。
大 力:这个叫泥司门的,是因为村里出能工巧匠吗?
钱湘妃:不是的。这个村坊的后面有一只浜兜,因浜浅说就很浑浊,这个浜就被叫做泥水浜,又因这浜的长度与村里人居住地差不多,这浜似乎是这村坊的一扇门,这村坊就被叫做了泥水门。
大 力:那这个叫丁兜里的呢?
钱湘妃:因为流经村里的一条河成丁字型,所以这个村坊就叫丁兜里。
大 力:火胜场,这个名字好特别,是怎么来的呢?
钱湘妃:传说老底子这个村坊上有个恶婆婆,经常虐待家里的童养媳,非打即骂,有一次她又打那位童养媳,竟然把人打死了。也就在那天晚上,她家的后屋无缘无故突然起火,整幢房子被大火烧毁了,那恶婆婆也被烧死了。因此,这个村坊就叫火烧场,后来改成了火胜场。
大 力:芦母真是一个有故事的村落。
大 力: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欢迎您继续收听《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我们今天的节目嘉宾崇福镇芦母村村官钱湘妃女士正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和大家一起聊聊崇福芦母村,说说芦母村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小钱,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芦母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貌,孕育了芦母一代又一代人,芦母村也是人才辈出,清末的时候曾有过一位秀才,他兴办教育使许多人受益。
钱湘妃:这位清末的秀才名叫方善荣,他在我们村里办私塾,正是因为有它这个私塾的雏形,我们芦母后来办起了完小。你可别小看完小,现在看看不起眼,只不过一所小学。但在当时是很厉害了,那时整个崇德县只有四所完小。
大 力:这位方老先生他的子女,用我们桐乡话来说,蛮出山的。
钱湘妃:是的,方氏家族是一个大家族,我们村的方家埭基本上就是他们一个家族的,整个村坊都姓方。他们方家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方老先生的儿子叫方乐如,是民国时期的县参议员,他的女儿叫方道义,非常能干,是民国时期崇德县妇委会的,代县妇理事长,出席省妇代会,还是省妇代会理事。方老先生的后人中也有很出色的,有的在公安战线,在嘉兴秀洲区公安局党领导的等等。
大 力:我听村里一位老先生说,这方氏家族中,有一位叫方鹤堂,与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有一段轶事,是吗?
钱湘妃:对,这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方鹤堂出生于我们卢母村方家埭,由于家庭贫穷,缺少田地,生活困难,方鹤堂二十岁那一年,到了杭州小和山寺院做香火。有一天,寺院来了一位客人。住持长老特地关照方鹤堂要好生招待,一日三餐用饭及其端茶送水,都委托方鹤堂料理。日子一长,方鹤堂才知道,这位客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寅初先生。当时,马寅初先生正遭到通缉,到杭州小和山避难。虽然,方鹤堂没有文化,但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评书他都听过,对于那些匡扶正义的人特别敬重。因此,他把马寅初先生照顾得非常周到。马寅初先生有时写作到深夜,方鹤堂总是陪着,给他热好饭菜,端好洗脚水。小和山离杭州市里有一段路,马寅初不便进城,要买笔墨纸张及其生活用品都委托方鹤堂办理。方鹤堂深得马寅初先生的信任,两人关系非常融洽。有一次,马寅初要到上海办一件急事。一个人去上海,感到危险性很大,决定和方鹤堂两个人去。他们乔装打扮成主仆二人。马寅初先生戴着瓜皮小帽,穿着长衫,布袋里放着一把算盘,像个账房先生。方鹤堂身穿土布衫黑长裤,光着头,腰大背粗,一副乡下农民打扮。方鹤堂十二三岁的时候,出过一次天花,满脸大麻子,见了相面,有些人就惧怕三分。从杭州上火车到上海,倒也相安无事。
大 力:还有一位叫董阿大的与民国党元老陈士英有过交情。
钱湘妃:是的,陈士英来崇福“善长典”当学徒的时候,还只有十四岁,是一个少年郎,陈士英体质娇弱、身体瘦小,但是为人和善,不分人等、一视同仁,深得当行员工的喜欢,当时芦母村小桥村有个董阿大,在“善长典”做伙计,因此就跟陈士英有了交往。
大 力:小钱,芦母村不仅出文才,还出武将,你们村还出了一位少将,是吧?
钱湘妃:是的。这位少将是我们芦母村泥司门人,就职于南京军区的少将,名叫沈****。
大 力:你们芦母经济上也厉害,当年桐乡第一家土制缫丝厂就在你们芦母村。
钱湘妃:对!那是1958年,当时因为北沙渚塘的水质好,就选择在了我们芦母村办丝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家丝厂并入了虎啸丝厂。
大 力:芦母人还有一项绝活,那就是养蜂,对吧?
钱湘妃:是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养蜂,曾是我们村的一大特色,那时候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养蜂村,也因着养蜂我们村农户的经济条件要比其它村的人家好好。当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家养了。
大 力:看来,芦母真的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
大 力: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崇福镇芦母村村官钱湘妃女士,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和明天早晨7点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下期7月31日的《旅游桐乡》,是我们的“风雅桐乡”的系列访谈,我们将邀请桐乡著名文物研究专家周伟民先生做客我们节目,和我们说说他的考古人生,欢迎你到时收听,也期待着你们参与我们节目,欢迎你继续锁定我们971。
听众朋友,再见!
钱湘妃: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