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石门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姚中华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2_16eb8ece.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3_a2871be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1_7d8ab1f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0_a82e374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7_9110b1da.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6_108af79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4_581b8eaa.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5_7287faec.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0_a82e374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865/00300386528_ea2b0d38.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石门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姚中华先生,他将和大家一起聊聊河山镇华台村,说说华台村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如果你对桐乡历史文化,对我们桐乡的老村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你有好的建议想提供,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姚中华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姚院长,您好!
姚中华: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姚中华:谢谢,很高兴来到《旅游桐乡》。
卢珊:姚院长,您是河山华台村人,平时又喜欢探究地方历史文化,参与编辑了《人文河山》一书,了解河山的人文历史,今天就是想请您和我们说说您老家华台村的的历史文化、说说华台老底子的事,好吗?
姚中华:华台村位于河山镇西北方,东面与五泾村接壤,西面与河山村相邻,北面与王介弄村为伍,南面包饶镇区,是典型的城镇结合部型村庄。全村区域面积2.99平方公里,村所辖2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08户,人口2131人。
卢珊:华台这个名字蛮特别,是怎么来的?
姚中华: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法是,华台村地势比较低洼,古时候被称为河潭,河道的“河”,水潭的“潭”,后来慢慢地因为读音的相似,由“河潭”变为“华台”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华台村原有座华台庙,坐落在村东南角的卫廊,村就以庙名来命名了。
卢珊:两个说法都有道理。有关华台的由来,我听村里人说,还有一个与机智聪明相关的传说。
姚中华:对!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个光棍,父母双亡,单身一人,住在一间茅草房里。虽然家徒四壁,但是他总是一副乐哈哈的样子,凭着几分薄田,和自己的勤劳,过着苦中有乐的生活。这光棍有两怪,先是长相怪,虽是穷苦人家却有一个奇大的肚子,走路时像是挺着一个大水桶;第二是嘴巴怪,身为庄稼汉却有好口才。他能辨是非、调纠纷,因此,村民间有个争执,或者谁家夫妻有个吵架,便请他去做老娘舅。有人问他为什么怎么会说话,他便拍拍自己的大肚子,笑哈哈地说道:“看这个大坛子,我的话都装在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能不会说吗?!”从此,光棍得了个“话坛子”的绰号,其真名反被遗忘。有一天,话坛子正在田间劳作,有人喘着气跑来说:“快,话坛子,杨家媳妇要跳河自杀了!”话坛子跟着那人跑跑到河边,只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正在一座木桥上对着河水发呆,话坛子问清了事情的原委,便走到桥边,大声对那女子说:“杨家嫂子,你不要着急,让我走过来你再跳!”“你别过来!你过来我就要跳了!”女子歇斯底里地喊道。“我不是过来救你,我也是过来跳河的,我们一起跳吧!我也活厌了,我这个光棍子,上无父母可以孝敬,下无子女可以疼爱,住的是茅草棚,吃得是薄粥汤,穷得叮当响,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不如同你一道跳到河里死掉算了!”话坛子说罢,便使眼色让那两个孩子喊叫妈妈。两个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姆妈”。“等下……”女子若有所思,猛然醒悟,就不跳了。聪明乐观的话坛子以他的话语能力赢得了四方百姓的尊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村名改为“话坛”,后来就演变为“华台”,村名由此而来。
卢珊: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哦,抗战时期,国军曾在华台与日军展开过激战,是吗?
姚中华:是的。抗日战争时,在村东南角的卫廊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鬼子合伪兵四五十人盘踞那里修整。国民革命军六十二师(俗称LV帽兵),得到村民提供的情报后组织优势兵力进行袭击,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他们受挡不了国军的猛烈攻击,就扔下几具尸体,绕道俞家湾逃回了石门。第二天日本人派来了一支强化部队进驻华台,然而国军早已不见踪影。虽然这场战斗国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伤亡代价,但是它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老百姓的抗日斗志,也在村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卢珊:的确,这是非常光彩的一页。姚院长,前面您介绍了华台的区域范围,我们桐乡好多村在2000年的时候行政区划调整过,华台村调整了吗?
姚中华:华台村1949年之后基本没有调整过行政区划,一直保持着原来的区域范围。
卢珊:那华台村的历史沿革、隶属关系是怎样的呢?
姚中华:1949年前,华台属于崇德县五泾乡;1949年后,华台为新成立的河山乡第1村;1956年,为河山乡第1高级社;1958年,属石门公社河山管理区;1961年,撤销乡、村建制为公社、大队,华台为河山公社华台大队;文革期间,一度曾改为光明大队;1983年,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为乡、村,华台又改为河山乡华台村;1992年,撤乡为镇,就为河山镇华台村至今。
卢珊:其实,你们华台村的历史元比这记载悠久得多,史前遗址——王介弄遗址就就在你们隔壁村,离你们村没几里的地方。
姚中华:是的,王介弄遗址离华台村蛮近的。2002年,村里平整土地时发现的,有古墓及古村落等遗址遗存,当时出土了大量属马桥文化至春秋、战国时期陶片、原始瓷等遗物。经考古专家考证,王介弄遗址是属马桥文化,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介弄遗址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我们这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
卢珊:是的,华台村有着悠久的历史。
卢珊:姚院长,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华台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华台作为江南水乡一个老村落,它的风貌也是蛮有水乡特色的,我去村里,看到村里的河道、浜兜,还有漾潭众多,可以说是水网密布。
姚中华:华台村的南北界线就是两条比较大的河流,土话叫“大港”,南面是无量桥港,通新市、石门,北面是沈店桥港,通含山、石门。同时,村里还有许多的小浜小河,还有丰田漾等许多的漾潭。
卢珊:说到河,就一定要说这丰田漾,我听说,丰田漾有好几个名字。
姚中华:对!丰田漾老底子叫荒田漾,也叫呼头漾,后来办企业,嫌这些名字不吉利,所以改称“丰田漾”。
卢珊:据说,丰田漾老底子的时候是一块湿地,是吗?
姚中华:是的,四十多年前,它是一块不小的湿地,呈东西走向,总面积约四百五十亩,内有大小岛渚(乡人称为“独墩”)十多个,星罗棋布,东西两端各有一个漾潭,分别称“东、西荒田漾”,其中西荒田漾尤为开阔。我的老家在荒田洋南两三里,队里曾有一头耕牛,农闲时放在荒田洋岸边养牧,年幼的我偶尔也跟去玩耍。记忆中,站在南岸北望,但见烟波浩淼,水草茵茵,船只来来往往;划着菱桶采菱的妇女,驾着小舟撒网的渔夫,在水上劳作;更有那大小独墩披覆绿衣,好像海上仙山,引人遐想。
卢珊:有关这个独墩有过许多的传说呢。
姚中华:是的。大独墩位于荒田洋东部,约有百亩之大,占了整个水域的近三分之一。除了少量水田、桑地,墩上大多为荒滩野地;岸缘凹凸不齐,河水伸进独墩,形成大大小小、弯弯曲曲许多浜兜。浜兜多鱼虾,是村民捕鱼的好地方。但有一处例外,该浜底部有三条平行暗沟,状似凤凰的尾巴,渔民网鱼时鱼虾都从这些暗沟潜逃,浜名“凤尾巴”由此而来。传说有一只凤凰,贪恋荒田洋地旷水清,在此洗浴,留下痕迹。
卢珊:我了解到,在这独墩还诞生了河山第一家乡镇企业,是吧?
姚中华:是的,河山第一家乡镇企业就是曾大名鼎鼎的河山砖瓦一厂,就建在这独墩上,附近还有河山水泥厂、河山玻璃瓶厂等,所以有“河山工业出华台”之说。
卢珊:华台村真厉害。那华台水网密布,我想村里的桥也必是也蛮多的。
姚中华:是的,华台村的桥还是蛮多的,因现代公路建设的需要,原汁原味的老桥已经很少了,多在老桥原址上建成了钢筋水泥的新桥,比如,打子桥、倪字板桥、木桥头等等。
卢珊:打子桥,这桥名太特别了,有什么故事吗?
姚中华:相传明朝时,何家埭有一户人家,姓何夫妇俩年过四十多岁才生了一个儿子,欢天喜地,宠爱有加,尤其何母,极其溺爱,俗话“捧在手上怕摔,含在嘴里怕化”。男孩渐渐长大,由于担心他吃苦,何母也也不送他去读书,任凭他跟一些坏孩子混在一起,因此沾染上很多坏习气。何父实在看不下去,开始管教,挥拳要打,何母就为他求情,袒护着儿子。看着声泪俱下的老妻,何老只好作罢。因为没有管束,男孩的行为愈加放肆,有一次因为跟人斗嘴,竟然纵火将人家的草棚点燃,幸亏发现及时,没有酿成死伤惨剧。何父大怒,他抄起一根木棍,猛地向儿子扫去——儿子虽然愚顽,但反应敏捷,一看情势不对,拔脚就跑。何父就在后面猛追,儿子跑到东边的太保塘港,回头一看愤怒的老父挥舞木棍正气势汹汹地追来,他灵机一动,就跑上一旁的老木桥。那木桥年久失修,儿子长一脚短一脚地过了桥,就在站在对岸嬉皮笑脸地说:“来啊,过来啊,来打我啊……”何父怒不可遏,大步跨上木桥,不料脚下一踩空,就掉了下去。正好此时湖州一位员外的大船经过,把何父救起,等慢慢地何父醒来告诉了员外的情况。经历了这一事件,少年向老父亲认错,保证以后改过自新。少年终于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员外非常高兴,员外说,只要他真能改过自新,他就联合知交同道出资把这座木桥改建成一座石桥。后来那少年果真重新做人,员外也不食言,带头募集资金,在何家埭的太堡塘港上建造了一座石桥。石桥因“打儿子”而来,人们遂把这座桥命名为“打子桥”。
卢珊:原来打子桥的桥名是这么来的。
卢珊:姚院长,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华台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貌,孕育了华台一代又一代人,华台村也是人才辈出,曾出过一位能文能武的沈相公,是吧?
姚中华:是的,传说华台梳头村沈家门庭在道光年间出过一位文武全才的沈相公,他嫉恶如仇,不慕名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文革前,沈家的高宅大院还在,正大厅前还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有“道光XX年”字样,人民公社的时候兴修水利,用一群牛把石牌坊拉倒后,拆下来的石头运到太堡塘造了机埠。
卢珊:可惜了。华台村好地方,清朝时还吸引了一位将军夫人迁移过来定居。
姚中华:是的,清朝有位叫张容初的将军,后来跟随孙中山参加北伐。他的夫人李毓英,人称张太太,在抗战爆发后,从新市迁移到了河山华台梳头村定居,而且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与村里的人和睦相处,1949年后,户籍就落在了河山华台梳头村,成了名正言顺的华台人。
卢珊:那这位将军夫人不得了,在河山流传着许多她的故事。
姚中华:是的,传说这位张太太天资聪明,文武双全,能双手持枪左右开弓,着实了得。她利用自己在部队中的影响力,救了一个被误当作汉奸的普通老百姓的性命,还常为乡民排忧解难,因此很受乡里敬重。
卢珊:我听村里人说,将军夫人她有个独生女儿,很有母亲的风范,乐于帮助村里人,很得村里人称赞。
姚中华:是的,她有个女儿,叫移墨珠,继承了她母亲乐于助人的风范。62、63困难时期,移墨珠已跟随丈夫移居杭州,村民到杭州办事或者求医,她常常给予无私帮助。李南亨生急病,无钱医治,移墨珠慷慨解囊。
卢珊:这个梳头村,还曾有过好些大户人家的,是吧?
姚中华:是的,老底子梳头村是有好些大户人家,有关这些人家传说很多。比如有一户,李甫仁家的,传说他家娶媳妇,身披“珍珠宝衣”结婚,被太湖强盗知道了,三次前来抢劫,新娘是当时乡长陆址祥的女儿,半道上被连抢三次,他就重新陪嫁妆三次。再比如,也是一李家,叫李六庆,也是娶媳妇,墙门堂不够高,新娘子的花轿子抬不进去,李家人就用一袋袋大米堆起来,让新娘的花轿翻墙而过。
卢珊:这两个李家的确厉害,看来老底子华台村就很富裕了。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石门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姚中华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听众朋友,再见!
姚中华: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