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桐乡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 沈卫林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79_0f84f36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77_52ef82f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76_5fdfbf4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74_54ca5a2b.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75_19c336ce.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73_8153221c.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72_8b94d6b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78_345f52eb.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72_8b94d6b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410/00300341080_819db9ad.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桐乡市科技局沈卫林先生,他将和大家一起聊聊凤鸣街道联庄村,说说联庄村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如果你对桐乡历史文化,对我们桐乡的老村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你有好的建议想提供,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沈卫林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沈老师,您好!
沈卫林: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沈卫林:非常高兴今天第三次来到旅游桐乡,继续聊一聊我们桐乡的老村落。
卢珊:沈老师,我知道您基本上跑遍了我们桐乡大多数行政的村,熟悉和了解这些村的历史文化,今天就是想请您来和我们说说凤鸣联庄村的的历史文化、说说联庄老底子的事。
沈卫林:谈不上熟悉和了解,只是略微知道一些面上的东西。我觉得对于不是专业搞学术研究的大多数人来讲,了解桐乡行政村的概况和一些代表性的人与事,能够更好地加深“我自爱桐乡”切身感受。今天要说的联庄村位于凤鸣街道中部,整个村的面积像一个椭圆形,所接壤的区域也特别多,东面与新农村、红旗村相接,南面是崇福镇中夫村,西面与建胜村相邻,北面与中群村、路家园村隔河相望。住户1000多户,面积5.3平方公里。
卢珊:联庄村范围好大,它的行政区划调整吗?
沈卫林:之前说过,原来的同福乡有8个联字辈的村,其中有6个被两两合并,而联庄村因为自身的区域面积大,所以没有被合并,即便是这样,2000年行政合并后,它的规模仍是原来同福乡最大的一个村,在桐乡所有的行政村之中也还是中等偏上的。
卢珊:49年以来,行政区域一直没有调整过,那相对来说,联庄的历史沿革、隶属关系是否要简单些呢?
沈卫林:联庄一带,在南朝之前,是属于千乘乡,南朝之后,属于福严乡,辛亥革命后,福严乡改为同福乡,即属同福乡;解放初,属于天福乡5村和中福乡3村、4村;1956年开始有了联庄之名,为同福乡联庄高级社;1958年,为灵安公社同福管理区联庄大队;1961年,为同福公社联庄大队;1983年,随着公社和大队建制的撤销,始称联庄村,为同福乡联庄村,并无特别的经历。2007年,撤销同福乡建制,与灵安镇合并设立凤鸣街道,即为凤鸣街道联庄村。但是,近几十年来同福的两个重要集镇都在联庄村,南北各一个,分别是北面的龙王庙集镇(龙王庙虽然属于中群,但因为地理位置关系,出市的都是联庄人),还有就是南面的草庵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替代了龙王庙集镇,成为同福乡的行政经济中心,2007年同福并入凤鸣街道后,街道办事处就设在草庵头,所以如果把一个镇比成一个市的话,联庄就是市区所在地了。
卢珊:也不简单哦。沈老师,刚才您说到了,凤鸣街道办事处就在联庄,所在的地方就叫草庵头,草庵头这个名字很特别哎。
沈卫林:在桐乡有30多个乡镇的时候,乡镇府驻地(也就是中心集镇)都有一个小地名,说起这个小地名,就知道是哪个乡,如虎啸乡的景家庙、安兴乡的同善堂、八泉乡的五河泾等等,同福乡就是草庵头。草庵头这个名字,确实很有特点,它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了,宋朝的时候就有《草庵歌》,至于确切的年代,正史中又没有太多的记载,我们也只有从名字来遥想它的历史了。
卢珊:那草庵头这个集市的形成也很久了吧?
沈卫林:集市的形成时间并不长,1949年,中福乡政府所在地设在草庵头,1956年,同福、中福、天福三乡合并为同福乡后,乡政府所在地仍在草庵头;1969年,有一些商店开设,逐渐形成集镇;但是,之前说过,80年代之前的中心集镇在龙王庙。1969年,在全靠人工劳力的情况下,筑起了桐洲公路的雏形,形成了一条三四米宽的土路,之后,土路上铺了毛石,1980年浇筑水泥,正式通了汽车,正从那个时候起,草庵头集镇的规模才慢慢发展起来。周边老人称60年代的草庵头只有三家店:剃头店、裁缝店和百货小店。公路贯通之后,商场、电影院、农贸市场等慢慢建立,直到成为凤鸣街道的中心。
卢珊:公路的修筑使得草庵头的兴旺起来。那联庄村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它还曾是春秋吴越两国争霸的战场。
沈卫林:联庄村最值得一提的自然是天荒荡,当地人习惯称天花荡。清代之前,对于吴越战场的定义和划分比较复杂,沿用的都是旧时的区域建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建国之后对于吴越战场天花荡的定义就变得单一而集中,即302国道以西、联庄村平家岗以东,长山河以南、新农村西长浜以北,约长宽各约1.5公里的平坦荡田。如此大的面积,当然不可能属于某个村,所以天花荡是联庄村、路家园村、红旗村、新农村四个村所共有。相传是吴越交战之地,历经千年,草木阴繄,幽深广袤,似乎历史太过凝重,让附近许多人发出种种概叹。解放初期,因为农业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人们在上面耕作也是信心不足,许多土地都荒着,所有当地有一句俗语叫做“天荒荡,熟卜熟,喝清汤,吃薄粥”,熟卜熟的意思是收了这一季不知道下一季会是个什么样子,充分反映了那个时候天花荡的农业生产现状。后来,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天花荡的这一状态得到了改善,逐渐成为小苗桑、杭白菊的主要产区,天荒也就变成了天花。到了90年代之后,又在天花荡开避了工业园区,昔日两国兴亡、东风惆怅的景像已一去不复返了。
卢珊:天荒荡现在是属四个村,它的地形也是很有特色的。
沈卫林:江南水乡嘛,有村坊在,总有小桥流水相伴,有低洼田、有土墩、有坡地、有水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天花荡绝对是个例外,在漫长的岁月里,在这几千亩的土地上,没有人家,没有河流,有的只是成片的乌桕树和没过人高的蓬草花,正真的一马平川、坦荡无垠。纵观石门、桐乡两部县志,有大量的文人学者为它留下了诗篇,可以说既是对历史的吟唱,又是对这片特有的地形来历的一种猜测。
卢珊:联庄的历史很悠久,但它的名字却很有时代特征的,是解放后取的吧?
沈卫林:同福乡这8个联字辈的村,名字听起来比较俗,但每一个字都包含了积极向上的意见,比如联合,寓意为齐心合力,联星,寓意为星星之火,如联庄的庄,就可以解释为“康庄大道”。
卢珊:联合起来走康庄大道,蕴含着联庄人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卢珊:沈老师,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联庄村悠久的历史文化,联庄作为江南水乡一个老村落,它的河浜,它的小桥,都是蛮有特色的,我去联庄走走,看到村里的河道和浜兜蛮多的。
沈卫林:联庄村的南北各有一条大河,北面是著名的长山河,南面是京杭运河的支流六里港,南北向被金家桥港一分为二,这三条水系构成了联庄村的河流框架,所有小村落里的浜浜兜兜都是从这三条河里面延伸出来的,流到村上的河浜弯弯曲曲,十分复杂,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系风貌。
卢珊:说到这长山河,我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挖的时候,在河床底下挖出了许许多多的河蚌壳来,是有这回事吗?
沈卫林:关于这个千层蚌壳的事件至今还被人茶余饭后提及。70年代初,长山河拓宽,向两边挖土,在金家桥港与长山河交界处东南角的三块高地上,挖出了数以万以的千层蚌壳,这此白色的蚌壳已近石化,不知在地下埋了多少年。当时的建筑材料还很少,村庄之间是泥路,这些蚌壳正好被当成铺路的材料,从三斗村西面的石坝上一直铺到了中群村的渔船汇,名副其实地铺成了一条历史之路。这些千层蚌壳从何而来至今无人能说得清,只是在联庄有一句谚语叫:千层蚌壳比不尽,说得是做人要知足,要有良好的心态。现在虽然经过了土地整理,但致电那条路走走,应该还能拣到千层蚌壳。
卢珊:可见这河道是非常古老的。那河道、浜兜这么多,联庄的桥也很多吧?
沈卫林:根据普查资料,联庄村共有桥梁23座,其中古桥梁还有5座,数量还是比较多的。
卢珊:联庄村的古石桥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沈卫林:联庄的五座古桥,一是位于最北面面的长山河五龙漾口的登龙桥,当地人称茅草桥,现在只剩下半座了;二是位于南面的万金桥,当地人称石桥头;三是桐洲公路边上跨于金家桥港的晟官桥,之前村委会的小集镇就在桥边上。最后还有两座桥在同一个村上,他们跨位于桑园埭后面的河浜之上,一东一西,相距约200米,我给他们取名为西太师桥与东太师桥。
卢珊:这两座东西太师桥,其中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太师桥呢?
沈卫林:东西太师桥这两个名称其实是我推测的,因为当地人或是近代资料上都称为塔水桥。为什么要改他的名呢,一则古人取桥名,意思都比较清晰的,但塔水二字构成桥名难通其意;第二,最重要的是据村上老人说在很早的时候,这两座桥之间有一座大坟,被称为太师坟,因此我觉得把这两座桥叫为太师桥更加合适。可惜的是史料并没有对这个所谓的太师坟作记载,详细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正所谓“东西两路皆太师,不知太师是何人”,我相信桐乡的村庄之中这样吊味口的传说还有许许多多。
卢珊:这桥名改得有道理,那一个小村坊里相距不远有两座古石桥是不多见的,据说,这西太师桥还是一座拱石桥,是吗?
沈卫林:不错,东太师桥是只有两块桥板的平桥,而西太师桥是难得一见的石拱桥。如果没错的话,这是整个凤鸣街道现存唯一的一座石拱桥,虽然桥面已被铺上了水泥,但整座桥的结构还非常完整,如果细看,下面还有桥联,东侧已风化不清,西侧为“再整庆洪济,功成紫薇临”,可见当时这座桥的建成对整个村庄是一件大事,即便是现在,这座掩映两岸桑林之间的小桥仍然是南北人家往来的重要步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太师往东两三百米,还有一个风景优美的河湾,名叫梓树湾,河湾的西面是孙家门,北面是大片的田野,南面与东面是一片片树林与古桥,流水的弧度恰到好处,又非常安静,今人想起“墙阴一径游人少,年年开遍梓树花”意境,是一个踏春的好地方。现在村里对梓树湾进行了一些建设,热闹了许多,也成为产附近村民休闲的一个去处。
卢珊:联庄村还保存着这么多古石桥,要为联庄人点个赞的。
卢珊:沈老师,前面说到了联庄村的河浜、小桥,都是蛮有特色,其实,不仅仅河浜,小桥有特色,联庄的地形地貌也是蛮有特色的,听村里人说,老底子的时候并非一马平川,有好些很高很高的土墩,是吗?
沈卫林:我们现在介绍桐乡是常称为一马平川,但在在70年代之前,如果你正真踏在这片土地上,这个词是不合适的,那时桐乡区域可以说是的桑基圩田地貌之大观园,所有的土地基本上分为三种:广头、圩头和村庄,广头就是高土墩,数量可以用连绵不绝来形容,被围在中间的低洼田称为圩头,面积从几亩到几十亩,两者高差多侧可达10几米,这种地貌在联庄村的三斗村以北至长山河一带特别突出。也就是说,即便没有河流的阻隔,在平原之上劳作也必须“翻山越岭”。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地貌结构给农业现代化造成了极大不便。于是,1973的箱子田改造就开始了,无以计数的农村青壮年浩浩荡荡地挑了四五个年头,无数个高高的土墩被移到了田里,保留下来的土墩已没有了土山的感觉。到了90年代初,砖瓦厂的建立又把一块块高地变成了红色的砖头。2000年之后,现代化的土地整理又开始了,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地形改造,时隔遥远,起伏的地势亦如出入的舟楫,已成隐隐的回忆。如果仅仅从文化和旅游的角度看,在这种原始多样性地农耕地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卢珊:联庄还有许多很有特色、很有趣,也很有意思和故事的小村坊的名字。
沈卫林:是的,联庄这个名称虽然通俗,但里面的20多个自然村落却各有特色,比堰坝头、紫竹园、三斗村、陈汇角、羊湾里等等,不但名字好听,而且都是有来历的。
卢珊:三斗村,为什么叫三斗村呢?
沈卫林:据桐乡地名志的记载是因为村的河浜形状像三只土?(就是水边的圩岸),故名三斗村,但其实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说法,就是这个村上有三个水塘,被称为丈量村上人前程命运的风水之斗,大约在20多年年,这三个水塘还存在,现在只剩下一个,依稀可见当年风貌。
卢珊:这叫羊湾里,又有什么故事呢?
沈卫林: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口头上的讹传,早些时候不识字的人比较多,人们也往往传于口头而不去追究文字上的写法,慢慢地许多字名就被误写了,比如把钱金桥传为前进桥,把葫芦浜传为活萝浜,把游屯泾传为牛德金等等。其实羊湾里是因为两条河浜在这里交叉,形成了一个漾潭,所以称为漾湾里,后来就被传成了羊湾里。
卢珊:紫竹园,很有诗意的名字,这个村都种紫竹吗?
沈卫林:诗意的名字曾戏确有诗意的存在,紫竹园是一个大约30户人家的村坊,其中一户人家的门前有曾有一个巨大的土墩,称为紫竹墩,大概因为这墩上种满了紫竹,村坊也得名紫竹园,后来,紫竹墩土地整理中被移平了,紫竹园这个地名却被永久保留了下来。其实联庄村还有两个地方称为竹园村和竹园里,都是因竹而得名。
卢珊:紫竹园是因曾种紫竹而得名,那这叫桑园埭呢?是因种桑树吗?
沈卫林:桑园埭就在东西太师桥的两边,这个村确实是联庄村种植小桑苗的中心区域,也是出了名的最勤劳的一个村,我想直接以桑园埭命名最能表达这个意思了。
卢珊:说到种桑养蚕,那联庄村是可以竖起大拇指的,最初的小桑苗的发展,联庄可以说是发源地
沈卫林:是的,前面说到中群是养蚕最的一个村,其实联庄也并不少。桑树的栽培分两种,一种多年生的,称为拳头桑,一种是一年出地的小桑苗,小桑苗的种植既能保障养蚕时节桑叶的供应,又能卖桑树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使得土地的使用更加灵活。在天花荡农业配套设施逐年完善之后,联庄也成了为小桑苗的主产区,每到清明前,整个荡田里两人一组的小桑苗嫁接配合得天衣无缝,场面也极为壮观。近年来蚕桑产业萎缩,小桑苗的栽培面积也大大缩小,但联庄村的许多人还是坚持了下来,每到年底,草庵头集镇上还随处可见收购小桑苗的热闹场面。值得安慰的是,去年桐乡市小桑苗的收购价达到了历史最高,也算给勤劳的联庄人带了一些实惠。
卢珊:我在村里听到一句话——说同福人最勤劳了,而联庄人是同福人里最勤劳的。
沈卫林:勤劳是事实,而且还会动脑筋相办法。就如小桑苗嫁接来说,以前都是要到田里去嫁接,风餐露宿非常辛苦不说,还要受到天气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后来联庄及周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方法,在开春前后,利用晚上或空余时间,在家里把小桑苗嫁接好,再用塑料膜包裹好,等天气回暖之后接到地里进行扦插即可。这样既减小的劳作的辛苦,又高效地利用了时间,这种看似平常的工艺改进其实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
卢珊:勤劳致富,相信勤劳的联庄人会越来越富裕的。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桐乡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沈卫林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和明天早晨7点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听众朋友,再见!
沈卫林: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