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蒋建良 凤鸣街道红旗村村党总支书记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40_3ceed39b.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39_c5898a3a.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37_1aa5a23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38_4223f7da.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35_4f0c6b8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36_a72c0f1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34_5a29ff1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33_e0e3ff8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33_e0e3ff8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010/00300301041_dc41db73.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凤鸣街道红旗村村党总支书记蒋建良先生,他要和我们说说红旗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红旗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蒋建良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蒋书记,您好!
蒋建良: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蒋建良:很高兴作客971,也感谢你们节目,让我有机会和大家说说我们红旗村。
卢珊:蒋书记,您是红旗人,又一直生活和工作在红旗,对红旗村一带的历史文化是蛮熟悉和了解的,今天就想请您来和我们说说红旗村的人文历史,说说红旗老底子的故事。
蒋建良:好的。我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红旗村的区域地理位置,红旗村位于凤鸣街道的中部,东面隔面丈港与李介弄村相望,南面与新农村村相邻,西面与路家园村相连,北面则靠灵安港与灵安村相接。320国道与长山河纵横交错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4.68平方公里,有33个村民小组,农户980多户,人口近4000人。
卢珊:红旗村是否与其它村合并过呢?因为2000年左右的时候,全市许多村的行政区域做了调整。
蒋建良:合并过的,2001年由原来的红旗村、惠桥村和蚕桑场村,这三个村合并而成的。
卢珊:那三个村合并,为什么沿用了红旗村这个村名呢?
蒋建良:因为当时这三个村,红旗村区域面积最大,所以就沿用了红旗村这个村名。
卢珊:“红旗”是个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名字,我想,它应该是后来取的吧?
蒋建良:是后来取的,红旗这个村名是“文革”时期的产物。“文革”期间,原来灵安公社所属的生产大队都改了村名,大多都以“红”字开头命名,除了我们红旗,还有红胜、红联、红武、红心、红合、红光、红卫等等。
卢珊:现在的红旗村是三个村合并而成的,而且我了解到,它们相互之间有归属关系,因此,它的历史沿革是否要比较复杂些?
蒋建良:红旗村的历史沿革的确比较复杂。明清时期,属于崇德县千乘乡;民国时期,原红旗村和惠桥村同属纪目乡;解放初,则分属惠桥乡第4和第5村;1956年,分别为灵安乡第9和第8高级社;1958年,分别属灵安公社蒋主庙大队和惠桥大队;而蚕桑场村是1961年,从惠桥村划出,作为当时农业局的定点饲养种蚕的基地,成为蚕桑场大队;“文革”期间,拆除蒋主庙后,蒋主庙大队改称红旗大队、惠桥大队改称立新大队,蚕桑场大队改称红合大队;1981年,分别改回原来的村名;1984年,撤销公社和大队建制为乡和村,分别为灵安乡红旗村、惠桥村和蚕桑场村;1985年,灵安撤乡建镇,分别为灵安镇红旗村、惠桥村和蚕桑场村;2001年;撤销灵安镇建制,设立凤鸣街道,也就在这一年,红旗村、惠桥村和蚕桑场三村合并,为凤鸣街道红旗村。
卢珊:那这红旗村村名很现代,但它历史却是很悠久的。
蒋建良:我们红旗村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天花荡和纪目墩两个战国时期的遗址就在我们红旗村的南面和西面不远,相传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军队在天花荡和纪目墩打仗的,也有地方史书上则说是吴国将军白喜教士兵演习车战的地方。桐乡的一些地方史籍,如《桐乡县志》《石门县志》等,都记载了这一吴越战场,《桐乡县志》还说,当地百姓耕种土地,常发现一些古时候遗留下来的武器残片。而历史更为悠久的是还有一个史前遗址,叫路家园遗址,它也在我们村边上。这个遗址是1972年,村民在平土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石器、骨器和玉器,专家推断应当属于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属于良渚文化时期,也就是说,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我们这一带栖息、生活,繁衍后代了。
卢珊:红旗村不仅村名很有时代特色,而且我了解到,你们村还保留着一块毛主席语录碑,是吗?
蒋建良:是的,在我们村的新屋里,“文革”时期制作的,是一块水泥宣传牌,高两米多,上面有毛泽东的《送瘟神》等诗词两首,碑面第一行镌刻着“毛主席诗词”五个大字,紧跟着的便是诗的题目和内容,均采用阳刻手法,字体铿锵有力,字迹工整清秀。也是全市唯一一块保存完整的毛主席语录碑。
卢珊:为什么村里会有这么一块碑呢?
蒋建良:那是因为我们红旗村曾是吸血虫病的重灾区,比如天王桥、祝家浜两个村坊的人全部死于吸血虫病,金家浜有3户人家2户被迫到外面谋生,到解放初全村只剩下1户人家1个人,据不完全统计,金家门25户人家有22户绝户。夏家里、北角落、吴家里3个小村坊的人遭吸血虫病,死的死,外迁的外迁,3个村坊都毁灭了。还有个沈家浜,17户人家,60个人中有13人是生吸血虫病的,那时真的是家家有哭声。1951年后,上面来建立了联合诊所,后来部队里也派医护人员来帮助,逐渐全部治愈。村里人为感谢党和政府,就制作了这块碑,现在一些村民还会背诵这首毛主席的诗词。当然如今血吸虫已然彻底退出了村民的生活。
卢珊:吸血虫病曾经在你们村这么严重,立这块碑是村里人的真情流露。
卢珊:蒋书记,刚才您和我们说了红旗悠久的历史,那我到你们村里走走说到江南水乡小村,肯定少不了要说水、说桥,“小桥、流水、人家”嘛,红旗村也是水系发达,村里的河道、浜兜挺多的。
蒋建良:我们红旗村的水系是很发达,前面说了,我们村两面靠水,各有2条河,东面是丈港,北面是灵安港;同时长山河又横穿我们红旗村;我们村还有…………共有22条河道
卢珊:那河多桥自然就多。
蒋建良:是的呀,我们桥也挺多的,有…………,一共有13座桥。
卢珊:那说到桥,我就想到了和睦桥,我在村里听到了它由来的故事。
蒋建良:和睦桥既是一座桥名,也是一个村坊的村名。据说,这个村很久以前,有座石桥,老底子桥西面住着两个很霸道的人,凡是骑马过这桥的人,他俩都要叫他们下马,因此,大家就称这座桥为“下马桥”。后来那两个霸道的人过世了,桥也渐渐需要修缮了,村里人就重修这桥,觉得原来的桥名有伤和气,于是就商量把桥名改了,称为和睦桥。
卢珊:有关和睦桥的由来我还听说了一个故事。
蒋建良:有关和睦桥是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清朝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姓章的老医生,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学医,小儿子务农,渐渐地大小两个儿子间就有了矛盾,小儿子甚至不愿意去田里干活了。老医生看看这样下去不行,就请来了儿子们的娘舅姑父来分家。这位娘舅想出了个办法,说:“他们之间既然有矛盾,就让他们分开住。让大儿子住浜东,小儿子住浜西,让他们绕道走,等他们和好了再造座小桥。”于是就这样分了家。时隔几年,小儿媳生病了,小儿子就去请父亲来看病,父亲说,“我年纪大了,绕道去你家吃不消,你去请你哥哥吧。”小儿子求医心切,就去请哥哥,哥哥就去了,病也看好了。为了感谢哥哥,这个小儿子常常给哥哥送米送农产品,慢慢地两家人家也和好了。老先生看到两个儿子和好了,就想起当年妹夫的话,就买来石料,请来师傅,建起了一座4,米长、2米宽的小石桥,并且取名和睦桥。这座桥如今已是水泥桥,但桥名却沿用到现在。
卢珊:这真是一座有故事的桥。说了和睦桥,还要说说这蒋主庙桥,我想收音机前的许多听众朋友会对它记忆犹新的。
蒋建良:蒋主庙桥是320国道上的一座公路桥,我想,大家对它记忆犹新是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因这座桥来去是两座桥,而且是有错落的,因此就经常发生事故。用我们桐乡话来说,三日不隔二地发生事故,使得蒋主庙桥这一地段常常发生长时间的大堵车,可以说,是那时候320国道上堵车堵得最厉害的一座桥,蒋主庙桥也因此而成名。
卢珊:的确是的。蒋书记,你们村还有好几座古石桥,是吧?
蒋建良:我们红旗村是还有两座小的古石桥,相对那些拱桥,这两座石桥是比较简易的。一座是单孔平梁石板桥,在西河坝港上,旁边就是320国道,叫西河坝桥;另一座叫庆丰桥,也是单孔平梁石板桥,就横跨在沈家浜上。这两座桥始建年代都不知道了,从整体的建造上来看,应该是建于清代的。
卢珊:一桥一景,就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魅力。
卢珊:蒋书记,红旗村不仅桥多河多故事也多,很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其实呢,我去你们村走走,觉得你们村的地形地貌很古朴,还保留着老底子农村里的那种味道,漫步其间很是一种享受。
蒋建良:我们红旗村尤如在凤鸣街道的凤翼之上,我们村的地形地貌是还很古朴,还保留着老底子农村里的那种味道。这其实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我们村的位置原来比较尴尬,位于经济等待开发的红线区内,既不能轰轰烈烈的进行土地整理,又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地形地貌与生产方式还是很多年前的样子。也正因为非本意地保留了这种古朴,当别的村都在推土机的轰鸣过后实现一马平川的时候,我们红旗原汁原味的稀缺感和新鲜感也随之而来,“屋脚边有只岸滩,翻过岸滩有只浜”的这种曾经见惯不怪的江南农村常见的景象转变成了难得一见的田间野趣。步入其间,身有感怀,一草一木一落叶,一砖一瓦一页窗,不无写尽转瞬即逝的烟云,偶尔出现的一淙流水让人心静如雨后新桑。越往深处,乡村的气息就浓起来,蜿蜒的水泥路迂回于前前后后交叠的村坊之间,虽不是很便,却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房前屋后的地势不一,有高地,有圩头,有老式水塔伫立在路的尽头,在老树横斜于河浜之上,绕在其中,还容易迷路。
卢珊:你们村还有一个地方被称为“天然氧吧”,是吧?
蒋建良:是的,这片天然氧吧是在曹将门和新桥头两个村坊间,当时还没有喊响“森林桐乡”口号,但那两村坊的村民就已经种起了树,如今形成了一片近400亩的森林,用现在时髦的叫法,叫“天然氧吧”。事实上,中间有一段小插曲,曹将门小组的村民种树种出了名气,曾经,灵安镇上的第一个万元户就出在这个村坊的种树村民中。由于是50多户农户自发栽种,少了“前瞻性”的规划,忘了留条“路”,所以,进入森林的路走起来有点吃力,踩过一片杂草,跨过一道沟渠,爬过一段土坡,沿路的树密密麻麻,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各具形色。不同的姿态代表不同的树种。有榉树、银杏树、香樟树、皂角树……共有五六十种树木,要论它是一个植物科普园也不为过。
卢珊: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哎,蒋主任,我去村里走走的时候,有一个小村坊三面环水,景色宜人。
蒋建良:你去的这个小村坊肯定就是钟家角,钟家角的东、西、北三面都有河浜围绕着,单单南面建起村落,整个环境非常优美,景色宜人。
卢珊:我还听到村里的一些小地名,觉得蛮有意思的。比如,有个叫羊眼庄。
蒋建良:羊眼庄是因为这个小村坊的地形的形状像羊的眼睛,所以叫羊眼庄。这个羊眼庄因为村里的人许多都姓姚,所以还有一个名称,叫姚家里。
卢珊:有一个叫溇园里的。
蒋建良:对!这个村里有一个圆形溇潭,村民大多数围溇潭而居,所以就叫溇园里。跟羊眼庄一样,因为村中姓汪的人多,所以也叫汪家里。
卢珊:还有一个叫卜角落,而且原来并不叫这个地名,是吗?
蒋建良:是的。这还蛮曲折的,据说,老底子叫老乌窟,意思是荒凉之地,乌鸦聚居的地方,后来有姓濮的人迁移来到这个地方落脚定居,是濮院的“濮”,而不是“卜”,渐渐这个地方就叫“濮角落”。再后来,又因桐乡土话的读音“濮”、“卜”是一样的,也许是为了写起来方便吧,所以就以讹传讹,变成了今天的“卜角落”。
卢珊:有一个村坊叫严家坝,说是因人名而得的,这有什么故事吗?
蒋建良:有啊!传说,村里老底子有一个姓严的大户人家,盘剥村里人,称霸一方,大家背地里就叫他严家霸,后来渐渐叫的人多了,就成了村坊的名字,村里人又觉得这个村名不好听,就把霸道的“霸”改成了大坝的“坝”。
卢珊:还有一个村坊,说是既叫唐家村,但又叫金家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蒋建良:噢,这个呀,相传村里老底子有唐、金两个大户人家,人称“唐半天、金百万”,所以这个村坊既可以叫唐家村,也可以叫金家门。
卢珊:红旗村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凤鸣街道红旗村村党总支书记蒋建良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和明天早晨7点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听众朋友,再见!
蒋建良: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