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同心,不仅仅有一座百年老宅……

一一 梧桐街道同心村党总支书记 杨晓飞

嘉宾介绍

杨晓飞,一位八零后,梧桐街道同心村人。扛过枪,当过兵,从2003年从部队转业回来,2006年开始到梧桐街道同心村工作,2016年,任村党总支书记。平时收集村里的地方文史资料,熟悉和了解家乡同心一带的历史文化。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2_2ee1178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7_e4dbd66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5_63bb6b6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6_333449c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3_836c554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4_ce3d833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1_5752938e.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0_45eb2e3e.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0_45eb2e3e.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806/00300280618_86aed0c2.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梧桐街道同心村党总支书记杨晓飞先生,他要和我们说说同心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同心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杨晓飞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杨书记,你好!

  杨晓飞: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你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杨晓飞:很高兴今天来到971,作客《旅游桐乡》节目,和大家说说我们同心村,分享同心村。

  卢珊:杨书记,您是同心村人,在同心村工作多年,又喜欢村里的文史,对同心村一带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今天我们就想请您来和我们说说同心的人文历史,说说同心老底子的故事。

  杨晓飞:非常熟悉谈不上,对同心的人文历史是有一些的熟悉和了解。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同心村的区域范围吧。我们同心村南面与凤鸣街道的西牛桥村和灵安村交界,北面与城西村接壤,东面与城西村隔着胭脂桥港相望,西面又隔着黑板桥港与钱林村相连。全村区域面积大约4.2平方公里,有27个村民小组, 61户农户,有2552人。

  卢珊:我听着你的介绍,感觉现在同心村的区域范围比原来大了许多。

  杨晓飞:是比原来的同心村要大很多,因为现在的同心村是2000年的时候由同心和合心合并而成的。

  卢珊:原来现在的同心村是两村合并来的,那为什么沿用了“同心”这个村名,而不是“合心”呢?

  杨晓飞:那时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两个村合并时,因为原来合心村村委会的住址在桐石公路旁,既交通方便,又比较中心,新合并的同心村村委会就设在了老合心村村委会的区域上;第二,也就是考虑到既然村委会设在了合心村,出于平衡,就沿用了同心这个村名。

  卢珊:我了解到,同心村一度并不属于钱林乡,是吧?

  杨晓飞:这就要说到同心村的历史沿革,民国时候,同心和合心都属于崇德县钱林乡;解放初,同心村为崇德县太平乡第1村,合心村仍属崇德县钱林乡第5村;1956年,同心和合心分别为钱林乡太平高级社和合心高级社;1958年,崇德县与桐乡县合并,同心和合心分别为灵安公社钱林管理区11大队和灵安公社太平管理区合心大队;1961年,则分别为钱林公社同心大队和合心大队;1983年,撤销公社建制为乡,大队为村,即为钱林乡同心村和钱林乡合心村;1999年,随钱林乡并入梧桐街道;2000年,同心和合心合并为现在的同心村。

  卢珊:其实,同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村有个自然村就叫钱林寺。听村里人说,老底子的钱林寺就住落在这个小村坊上。

  杨晓飞:对,我们村里是有个小村坊就是以钱林寺为名的,就叫钱林寺,据说当年的钱林寺就建在这个小村坊上。这个寺院最早就是钱镠的房子,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吴越钱王镠微时,有旧馆于此,后贵,改为祖祠。”就是说钱镠没有发达的时候,曾经住在钱林,后来发达了,就把老房子改造成了祖祠。

  卢珊:原来印象中,钱林寺都以为就在钱林村的,而且据说县志上都有记载。

  杨晓飞:我想,过去县志上记载的“钱林村”的区域范围并不一定与现在钱林村的区域范围完全一模一样,极有可能当时的钱林村的范围是包括现在的钱林寺这个村民组的。因为现在钱林村所说的钱林寺遗址在庙后头组,而从地理位置上看,庙后头组就在钱林寺组的北面,因此,我们推断,当年的钱林寺就是建在我们同心村的钱林寺组的。

  卢珊:嗯,您这么分析蛮有道理的。那若要追溯同心村的历史,远不只是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追溯到在5000多年前,因为在你们村附近就有一个属良渚文化的遗址——徐家墩遗址。

  杨晓飞:徐家墩遗址是在钱林村的,但的确离我们村不远。这个遗址就在钱林村的徐家墩组,是2002年村里平整土地的时候,出土的玉器有玉块、玉璧、玉管等,造型精美,就跟桐乡博物馆联系,后经文物专家鉴定,出土的这些是当时部落头领地位高贵和身份显赫的象征,属于典型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珍贵。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我们这一带生息繁衍了。

  卢珊:同心村的历史还是蛮丰厚的。

  卢珊:杨书记,刚刚您跟我们介绍了同心村悠久的历史,而我们去村里走走,发现你们同心村的自然风光也是很有江南水乡的独有韵味的,村的四周是被河环绕的,村里的河道纵横交错。

  杨晓飞:我们村的水系比较发达的,主要河道有两条,分别是南北走向的胭脂桥港和东西走向的钱林横港,村的四周可以说是被河环绕的,东面就是胭脂桥港,南面是沙滩上浜,西面是黑板桥港,北面是钱林横港;同时,村内的河道也很多,有4条河道纵横交错,共有河浜20多条。

  卢珊:你们村有只浜叫洗粉浜,但也叫死魂浜,这两个名字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想必是有故事的。

  杨晓飞:你推断得很对,是有一个传说故事。据说,这个洗粉浜所在的村坊有一个姓曹的大户人家,洗粉浜只有一头通外河,当初曹家开挖这只浜就是为了给他们家的女眷洗脸什么用的,因此,村里人就叫它洗粉浜。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户人家陆陆续续全都死了,如今这个村上一户姓曹的人家都没有,因此,村里人又叫洗粉浜为死魂浜。

  卢珊:河道多,当然桥也就自然多了。

  杨晓飞:嗯,我们村的桥是算多的,有行驾桥、胭脂桥、高福桥、太平桥等,共有14座桥。

  卢珊:说到行驾桥、胭脂桥,我就想起了,还有一座圣驾桥,这三座桥,据说,它们与乾隆下江南有关,是吗?

  杨晓飞:是的。这圣驾桥不是我们村的,但这三座桥的确是应该连在一起讲的。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先是来到了这座横跨在城西和同心交界的石桥,由此这桥就被称为圣驾桥;然后,乾隆他们又乘船往西,经过胭脂桥的时候,随乾隆而来的宾妃女眷,在船边河旁洗漱,她们的胭脂染红了河水,因此,这桥就被叫做了胭脂桥;船一路往西,又经过一座桥,因乾隆经过,就叫行驾桥。但也有说,是因为乾隆来了,文武百官就到此迎候乾隆,因此也叫迎驾桥。而在桐乡土话中,“行”与“迎”读音是一样的。

  卢珊:看来叫行驾桥和迎驾桥都有道理。你们村有一座桥是与抗战有关的。

  杨晓飞:对!这座桥就叫太平桥,它横跨在菱塘浜上,原来是一座三孔平梁石板桥,现在则已改建成拱形水泥桥了。当初抗日战争的时候,有国军62师371团驻扎在太平桥附近,曾在太平桥上与日本人发生过激烈的战斗,那石桥上有好些枪弹孔。而就在桥附近的清末秀才范翰生家的范氏老宅院的前面墙门埭就是那时被烧毁的。范翰生有一个女儿,叫范剑秋,1911年,民国建国那年生的,抗战前曾留学日本。后嫁给了就驻扎在此地抗战的国民革命军62师371团(独立团)团长,叫瞿彪,字子颖,是湖南桃源人,后来有战功晋升为少将。1950年,范剑秋出走香港,2010年去世,享年99岁。

  卢珊:也算是高寿了。还有一座桥,它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叫张喊木桥,这桥名是怎么来的呢?

  杨晓飞:这个桥名有个笑话的。这座张喊木桥在我们同心村大桑树下村民小组,以前这座桥在胭脂桥港上的,东西走向,现在改了另外的位置。以前在老的张喊木桥的北面有一座小窑厂,有一个张姓的妇女,她老公在窑厂上班的,每天吃饭的时候呢,她会在木桥的桥头喊,“老公,回来吃饭了!老公,回来吃饭了!”没有叫名字,而在窑厂上干活的都是男的,许多人就说,你在叫哪家老公啊。所以就把这桥叫做了张喊木桥。这是一个笑话。

  卢珊:同心村里的好些自然村坊的名字都是蛮有意思,让人感觉是很有故事的。

  杨晓飞:嗯,我们村的一些村坊的名字的确是蛮有意思的,比如,担勾浜、铜勺浜、哑子浜浜岸村、沙滩上等等

  卢珊:担勾浜,前面也说到了,这个名字有故事吗?

  杨晓飞:这个村坊叫担沟浜是因为这个村前有一只浜,浜的弯曲,象担沟形状,这浜就被叫住担沟浜,同时,这村坊也叫做担沟浜。

  卢珊:村和浜是同一个名。还有一个叫铜勺浜的呢?

  杨晓飞:这个村坊里有一只浜,据传,老底子的时候有一位铸铜匠住在浜前面,这位铜匠所做的铜勺远近闻名,所以这浜就被称为铜勺浜,同样,村坊也因此叫铜勺浜。

  卢珊:那这个叫哑子浜的呢?为什么叫哑子浜呢?是因为村里哑子多吗?

  杨晓飞:不是的。从字面上看呢,哑是哑巴的哑,别人以为这个村坊哑巴多,其实不是这样的。是因为这个村的形状像鸭子的嘴巴,我们桐乡话来说叫鸭子浜,鸭子浜、鸭子浜,桐乡话叫叫,就变成了哑子浜了。

  卢珊:同心村一条条河、一座座桥、一个个小村坊,都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卢珊:杨书记,同心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同心村人,也使得同心村人才辈出。那说到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钱镠王。

  杨晓飞:吴越王钱鏐,这位称雄东南、占有江浙十三州的吴越国创建者,虽然不能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但他勤政图治、保境安民,使东南一地免于干戈,保持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近百年,与当时改朝换代如同走马灯的中原迥然有别。而且吴越王竟还与桐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是临安大官山下钱坞人,年轻时贩过盐,做过草寇,也曾来当时的语儿,也就是如今桐乡设学馆,做过塾师。他设馆的地方叫证圣院,在今天的我们村这一带。这个前面已经说到过了。钱鏐于公元907年受后梁国君梁太祖朱温册封为吴越王,从此飞黄腾达,遂将证圣院改为祖祠,就是后来的钱林寺。清代洲泉诗人吴曹麟曾作《语溪棹歌》,中有“钱王馆”一首:文武全才佐太平,券书珍重倚干城。风流只在钱王馆,犹听当时弦诵声。

  卢珊:这钱镠王的后裔好多留在桐乡,特别是洲泉就有好些。

  杨晓飞:吴越王后裔现在遍布海内外,但就人口而言,仍以江南分布最广,尤以苏南、浙北最为集中。万流溯源,洲泉是钱氏其中一支的源头,钱元弼、钱昱均在嘉兴为官,却都葬于洲泉,钱元弼,钱鏐第二十六子,被封为嘉兴侯。钱元瓘即位,置秀州府,元弼任刺史,官至金吾上将军。卒后葬于洲泉,乡人称为将军墓。明万历《崇德县志》记载其墓:“冢高数丈,岁久倾圮,下瞰黝深,甃壁广若堂宇,窗牖铁为之”。钱昱,钱鏐曾孙,也任秀州刺史一职,后归顺宋朝,曾将吴越王宫收藏的钟繇、王羲之传世真迹八卷进献,宋太宗大为赞赏。钱昱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著有《太平兴国录》、《贰卿文稿》、《竹谱》,文才深得宋太宗赏识,赐御书金花扇面。卒后追赠太师,追封富水侯。葬于洲泉,与钱元弼墓相距仅数十步。今洲泉屈家浜村有明代弘治三年建造的富墩桥,桥北偏西有地名富墩,上有古庙,不知祭祀何人。桐乡土话常将“坟墓”叫做“坟墩”,钱昱死后追封富水侯,一直以来,有人猜测富墩可能即是钱昱之墓。钱元弼、钱昱卒后百余年,绍兴初年,一个名叫钱枕的吴越王后裔,在北方为官,随宋室南渡,回到了他祖先建国立基的地方,凭吊先祖钱元弼、钱昱的墓茔,并修葺一新。此时,居住在洲泉一带的吴越王后裔已有很多。至于他们为何选择如此僻远的多水之乡作为身后之地,后人已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洲泉与吴越王有着割不断的渊源,洲泉是这个千年望族的源头之一。

  卢珊:你们村在清朝的时候出过一位进士,是吗?

  杨晓飞:是的。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村平整土地时曾挖出过一个进士的墓,挖出过一个墓碑,墓碑上的文字不是很清楚,但还可以看到几行字:“进士”两个字很清楚,还有“钱林寺”,这个地址出现在墓碑上,但具体这位进士是哪个朝代的,我们没有考证过。我们村秀才是有过的,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位范翰生,1882年出生,1950年去世,是一位清末的秀才。抗战的时候为国军提供住宿等,积极参与抗战。

  卢珊:说到这,我想到太平桥,听村里老人说,这太平桥原来是一个小集市。

  杨晓飞:是的,这个太平桥集市起于什么时候也说不清,但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蛮兴旺了,那时这个太平桥有老底子土话叫横船经过,并且是一个停靠的码头。据老人回忆,当时整个集市有100多米长,由太平桥两端延伸,有10多间店面,有药店、有豆制品店、有肉店、日杂店等,当然,少不了还有茶馆店。上世纪50年代开始衰落了,到文革时,号称破“四旧”,那些店面房子都被拆毁了,从此,太平桥集市再也不存在了,如今几乎已经找不到它存在过的痕迹了。

  卢珊:在那里我还看到了一幢老宅,据说原来是一个地主家的老宅。

  杨晓飞:哦,你说的这老宅就是我前面说到的那位清末秀才范翰生家的,大家叫它太平桥范宅。范氏老宅前临菱滩浜,老底子的时候,东面五十米处原有石桥一座,就是太平桥,屋后不远即是担勾桥。老宅原有五楹五进,现存西三楹后三进。老宅的式样,在当地俗称“墙门埭”,通常是具有一定财力和势力的乡绅居住的宅院。五进,第一进为墙门,平屋,一般连通,显得十分宽敞,穿过平屋便是一个大院子,两边有过道,第二进是正堂,正堂后又是一个院子,三进是厨房,四进是卧室,五进是饲养猪、羊的畜棚和柴草间。范氏老宅前原有一个大石埠,长条石铺叠整齐,石埠边长年停泊着船只,现已改建为水泥石埠。前面墙门埭惜于抗战时被烧毁。东二楹三进20年前被拆毁。现在第二个院子边的东厢房犹在,院子里已盖了房子,但还能辨认得出。后面的两层楼屋保存相当完好,雕窗精美。老宅虽然有些地方被作了零星改建,但保存还比较好的,这在现今农村中已是相当少见了。

  卢珊:这些古老的记忆都留存在老人们的口中和心里。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梧桐街道同心村党总支书记杨晓飞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好,听众朋友,《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和明天早晨7点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下期2月1日的《旅游桐乡》访谈版,依然是我们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访谈,我们将继续邀请大麻镇中心学校初中科学教师王健先生做客我们节目,和我们说说崇福星火村的历史文化,欢迎你到时收听,也期待着你们参与我们节目,欢迎你继续锁定我们971。再次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和参与。听众朋友,再见!

  杨晓飞: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