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高桥,不仅仅有一座高高的桥……

一一 高桥街道高桥村村委会主任 钱金海

嘉宾介绍

钱金海,高桥街道高桥村人,曾在企业工作多年,2002年通过公开招聘来到村里工作,2011年起,任高桥村党支部副书记,2013年担任高桥村村委会主任,平时爱好书法,喜爱家乡的历史文化,熟悉和了解家乡高桥村一带的历史文化。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53_754c75ee.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55_887104db.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57_94111ee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58_40b4ffe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59_88be608c.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60_7a2e494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61_5b68bc4c.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62_2236875c.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52_e9886d9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593/00300259364_b497f6e7.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高桥街道高桥村村委会主任钱金海先生,他要和大家一起聊聊高桥街道高桥村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钱金海主任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钱主任,您好!

  钱金海: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钱金海: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听众!

  卢珊:钱主任,您是高桥街道高桥村人,又喜欢家乡的历史文化,对高桥村的人文历史文化非常熟悉和了解,今天就请您来和我们聊聊高桥村悠久的历史文化,说说高桥村老底子的事。

  钱金海:好的。高桥村位于高桥街道的中心,也是高桥街道行政中心所在地,距市区10公里,东邻楼下谷村,西与亭桥村相邻,北接范桥村和永安村,南面隔崇新线与落晚村相连,迎宾大道和沪杭高速交接处位于本村中心,交通十分便捷。

  卢珊:现在的高桥村是否与其它村合并过呢?

  钱金海:我们高桥村在2000年由原来的高桥村与王良村合并而成的,现在区域面积约3.2平方公里,有45个村民小组,有1097户农户,4360多人。

  卢珊:原来是由高桥村与王良村两个村合并而成的,难怪感觉现在的高桥村比原来的大许多,那原来高桥镇区的范围是否就是在高桥村呢?

  钱金海:是的,现在高桥镇区就坐落在我们村区域中心。高介路西侧属于我们原来王良片的。东侧属于原来高桥村片的,所以说镇区就坐落在我们高桥村的四周。

  卢珊:高桥村一直是叫高桥吗?它的历史沿革又是怎样的呢?

  钱金海:高桥村老底子属于崇德县语儿乡第四都,民国时期属崇德县梵山乡,解放初,高桥村与王良村分别被称为崇德县高桥乡第1村和第3村;1956年,又分别称为高桥乡第5和第7高级社;1958年,划归了留良人民公社,分别为留良人民公社第9和第10大队;1961年,重新划归高桥人民公社,分别是高桥大队和王良大队;其中1966年文革期间,王良村一度曾改名为东方红大队,1980年重新恢复王良大队;1983年,改为高桥乡高桥村和王良村;1992年,随高桥乡并入高桥镇,为高桥镇高桥村和王良村,直到2000年高桥村与王良村合并为高桥村;今年,2017年9月,随高桥镇改为高桥街道,高桥村也成为高桥街道高桥村。

  卢珊:真是有点复杂的。高桥村的历史是非常悠久,我听说,你们高桥村曾挖掘过唐朝开元年间的钱币,是吗?

  钱金海:有这回事,大概是1998年左右,我村庵后头组的村民在开挖菜窖的时候,曾挖出过一大块唐朝开元铜宝。已经铜锈斑斑,总共将近有60公斤重。因此那么多钱币在我们村上出土,由此可以追溯到我们先辈在唐朝就此居住、经商和生活了。

  卢珊:您当时有看到这个场景吗?

  钱金海:看到了那农户因为挖到了以后知道我这方面也比较有兴趣,他就问我这么多钱币放在天井里面一个洞里洗,拿井水泡着在洗,当时我看了以后也不知道这个是钱不是钱。

  卢珊:那后来这些珍贵的古钱币去哪儿了呢?

  钱金海:由于村民当时对古钱币也不是很了解,被收废铁的收走了。

  卢珊:其实,高桥村的历史远不止可追溯到唐朝,它最早可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因为村里曾挖掘出过属良渚时期的文物,是吧?

  钱金海:是的,那是2002年的时候,我也刚进村工作,我们村里乡村改造,正在进行全面推土,平整土地,那时候在我们高桥村王良村小学的周边,相继出土了良渚时期文化的灰炕。出土了一些陶罐、石器和一些玉器等等,因此我们村一带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发源地。

  卢珊:6000多年,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在高桥一带繁衍生息了,而如今,高铁、高速同是这块土地上驰骋。

  钱金海:是的,作为高桥,又是桐乡的南大门,沪杭高速、高铁横穿我村,两个高速出口又同时建在我村。所以像这样的高速双门户在桐乡也不多见,境内交通也非常便利,去杭州、上海就好像我们去桐乡一样,非常方便。

  卢珊:这真的是现代交通文明与传统历史文明在高桥村交相辉映。

  卢珊:钱主任,刚才您和我们聊了高桥村悠久的历史,那高桥村的地理风貌很有江南水乡小村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风光。我们去村里,看到村里是河多浜多漾潭多。

  钱金海:主持人说得不错,江南水乡河湖交叉、小桥流水,炊烟人家是最恰当地形容我村的地形风貌了。全村有将近23条河浜,总长10多公里,中沙渚塘和北沙渚塘横穿我村,两条属于镇级河道。

  卢珊:三条沙渚塘河中,中沙渚塘是最有名的。

  钱金海:中沙渚塘是最有名的了,中沙渚塘在元朝以前就有了,西连接着崇福端,东通到海宁这一带。光绪《石门县志》记载嘉庆十四年重建,因此时间应该追溯到元朝以后,中沙渚塘俗称语儿中泾,语溪。相传明朝吕希周为了风水直塘改弯兜。这条中沙渚塘也是我们小时候最繁华、最主要的航道。90年代以前,水陆交通发达,这里也是水上要道。也是排洪灌溉,和百姓生活密切分不开的水资源流域。沙渚塘也是我们高桥百姓的母亲河,因此希望大家保护好,积极参与五水共治,让水更清、更美。

  卢珊:我们在节目中好多次说到这沙渚塘,为什么叫“沙渚”呢?

  钱金海:以“沙渚”名之,还真算上我所知的“高桥”里最雅的名。沙渚,水中之沙洲,大约跟古诗里的“鹦鹉洲”、“白蘋洲”是一回事。我查过,清朝有个叫谢宾王的诗人就写过“白鹭惊飞乱沙渚,白云浮动横轻舟”的诗句,而杜甫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及王勃在《滕王阁序》末尾题句中的“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则是辞稍异而意略近。

  卢珊:非常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名称。那说到这那河多桥也必多,我想,高桥村也会有许多桥,是吧?

  钱金海:是的,说到桥确实多。水多自然桥多。这里的老人经常说,你不要吹牛,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这证明我们江南水乡桥自然多,我村有20多座桥,有的都已经改造过了

  卢珊:我了解到,你们村还有好几座古石桥,是吗?这可是不多见的。

  钱金海:就是盐官桥,就坐落在我村盐官桥组,连接着港的东西两岸,该桥为单孔拱形石桥,在我村范围以南的街道,并保持较完整。2010年9月,被桐乡市人民政府已经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建造于清朝期间,桥两边石柱上面有两副对联,“跨虹连地脉,基石补天宫,南北通沙渚,东西聚语溪”。所以从诗句可以看出,“跨虹连地脉”我们好像这个彩虹桥,两边连地里,相当接地气的意思。基石,就是我们桥上面的一块块砖,包括两边的台阶,一块一块贴起来好像是补天宫一样。南北通沙渚,就是南面接着南沙渚塘,北面连着我们的中沙渚塘,东西聚语溪,语溪就是我们崇福以前叫语溪,因为我们中沙渚塘的水要从原来崇福运河这边引过来的。

  卢珊:我听说,这桥之所以取名叫盐官桥,还有一个故事的,是吗?

  钱金海:是的,这个我们也是听老人讲的,村里以前包括现在住的都是沈姓人家,盐官桥港是水上要道,很久以前说是一个官家粮仓之所,有酒厂,有马场,很气派,并有检粮官把守。河上当时没有桥,村民劳作、出行都靠摆渡。也很不方便,曾经有人落水,边上的检粮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心想造一座桥。后来这一年大饥荒,百姓饥饿,无以为生,检粮官私自打开了粮仓,救济百姓。但是私自开仓放粮触犯了法律,被朝廷法办了,法办就是杀头,后来老百姓为了以示纪念这个好官,家家户户筹集资金,建起了这座桥,也就是我们现在这座盐官桥。

  卢珊:可见,为百姓做好事的人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卢珊:钱主任,高桥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其实你们高桥村不仅仅这些桥啊、河啊很有人文气息,你们村的一些自然村名也是蛮有意思的。

  钱金海:是的,是蛮多的。

  卢珊:这个村叫王良,很象是一个人的名字,一个村怎么会取一个人名似的村名呢?蛮特别的。

  钱金海:以前这里有一个叫王良的书生出去读书后做了官,做了官以后,不忘乡里百姓,为乡里百姓出钱造桥,因此我们村民为了纪念他,建了一个亭子,取名王良亭子。人民公社的时候这个亭子里还供着菩萨,供方圆百姓祈福保平安的,门前东西向有一条小河,南北向建了一处石桥。村上有严家和李家居住,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村里一个办公所在地,因此取名为王良大队,后来这个亭子拆迁,在西面造了一个王良小学,大队也在那里办公。后来取名叫王良村,就是这样子来的。

  卢珊:原来是这样,那你说的这个叫大安坝的小村庄,是村有个大坝吗?

  钱金海:高桥南有大安坝,古今以来关于大安坝的传说有七十二只浜,所以以浜多得名。大安坝是村庄三面环水,一面连着落地,所以说也称得上是个坝,也像一个岛一样。小时候因为河边杂草、树木很多,像个迷宫。一般是外地人进去容易,出来难。解放前,大安坝的人家也多,现在我们有五个自然村小组,100多户人家,包括宋家埭、大安坝,郭介里组,还有庵后头组,河道错落,有湿地,原生态的感觉。

  卢珊:村里老人很自豪地告诉我,这个小村庄在抗战时期是抗日部队驻扎点,是吗?

  钱金海:是的,也是听老人讲述,大安坝因为地理位置独特,南面离斜桥镇,西面离崇德县,北面离桐乡都是比较近的,镇上都有日本人把守,当时的国民革命第62师,还有我们这一带商守先常来这里驻扎,听老人说部队的距离也是很严明的,队伍一旦来了以后,他们也有指挥部,指挥部就住在我们村上面。

  卢珊:抗战虽然过去已经七十多年了,但这些英勇的保家卫国军人依然被村民们纪念着。当然,村里人还记着村曾出过的那些人物。

  钱金海:是的,老百姓也很喜欢听这些故事,当时大家都恨日本人,打到家乡来了,还有这么多部队在顽强地抵抗着。

  卢珊:这个严松山是一个秀才,是吗?

  钱金海:严松山也是听我爷爷说起的,严家也算是大安坝最好的一户人家了,严松山父亲老底子是做生意的,房子造了两个圆堂,严松山在清朝宣统年间考取了嘉兴府秀才,后来在嘉兴当阆中,他为人和气,我记得在小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高桥镇的卫生院里做医生的,小时候我们上学放学回来去医院到他那里去玩玩,老先生经常给我们吃糖,如今他家里的老宅现在还在,我们现在还记得他的。

  卢珊:你们村上有过一位大老板,姓吕是吗?

  钱金海:是的,这个是解放前吕家,在高桥河南开油车,他叫吕继方,当时算得上是大户人家,榨油一年四季香飘四方,用牛拉磨,一般是拉磨是用驴,他是用牛,工人无数,镇上至今还保存着他的老宅子,所以现在高桥河南的那条街取名叫油车路,因此而得名。

  卢珊:我听说,还有是一个周家也很厉害,对吧?

  钱金海:周家就是在原高桥东边,一个周家弄,解放前也是做生意,开过米行,边上还有一个蒋家的厅,也算是大户人家,因为老底子东北方向我们高桥到街上一定要走过周家弄的,这条弄很宅,一米多宽。两面都是瓦房、灰墙,很气派,所以我们小时候上学也天天经过那里,印象较深,到现在周家老宅还保存着。

  卢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信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会使高桥村会越来越兴旺的。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

  进我们直播间的高桥街道高桥村村委会主任钱金海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开设了“渐行渐远的老村落”专题,你可以收听和收看;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可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05分和明天早晨7点35分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欢迎你继续锁定我们971。听众朋友,再见!

  钱金海: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