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道村,拥有着从明朝到民国各代古桥

一一 洲泉镇道村村村干部 邱菲

嘉宾介绍

邱菲,一位80后,洲泉镇道村村人。大学毕业后,经公开招聘后成为一名道村村的村官。现任洲泉镇道村村党支部委员、分管村组织、纪检、宣传、统计等工作。文静又能干的她,平时爱好传统文化,工作之余,喜欢探究地方文史,和收集民间传说,尤其对道村村一带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72_fa28dac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84_489dfe9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76_7984dc2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82_72d8f2a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77_989c0ca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78_15c7523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80_c4ba1f7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81_2b7d24b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74_33c2260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481/00300248183_0c178df6.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洲泉镇道村村村干部邱菲女士,她要和我们说说洲泉道村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民利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邱菲女士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小邱,您好!

  邱菲:主持人,您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你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和我们说说你们道村村。

  邱菲:谢谢,非常荣幸能做客《旅游桐乡》节目,和大家说说我们道村村。

  卢珊:小邱,你是土生土长的道村村人,又在村里工作多年,可以说,熟悉和了解道村村的今生前世,角角落落。今天就是想请您来和我们说说道村村,说说道村村的老底子的事儿。

  邱菲:好的。道村村位于洲泉镇西北部,离洲泉镇区4.5公里,北面与河山镇石栏桥村相连,西面与德清县新市镇孟溪村、五龙桥村接壤,南面接晚村村,东面与岑山村毗邻,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共有23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745户,总人口3110多人,申嘉杭高速公路,桐德公路纵横穿越村内,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卢珊:感觉道村村还蛮大的,哎,道村村是否与其它村合并过呢?

  邱菲:是的。现在的道村村是2000年由原来的下塘村和道村村合并而成的。

  卢珊:噢,现在的道村村是由原来的道村村与下塘村合并而成的,那为什么合并后的村名仍然叫道村,而不是其它呢?

  邱菲:因为当时道村村的经济实力相对比下塘村要强,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靠近公路两侧,名气和影响力也要大些,所以就保留了道村这个村名。

  卢珊:我有些,用桐乡人的话来说,截树挖根,“道村”这个村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邱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很早以前,老底子的时候,道村的道不是现在这个道路的“道”,而是稻花香的“稻”。原来村里有一座寺庙,叫稻村庙,村名由此而得。后来渐渐变成了现在这个道路的道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道村有座寺庙,叫“道林寺”,后来村名由此叫道村。

  卢珊:噢,原来是稻花香的“稻”,是因寺庙而得名。那原来的下塘村又有什么含义呢?

  邱菲:下塘村位于含山塘港的下游,因此就得名下塘。

  卢珊:道村与下塘两村合并后,村的历史沿革也会相应要复杂些。

  邱菲:是的。我们道村村一带,春秋时期属于越国,宋朝以前是属于吴越国,后晋天福三年设立崇德县后,属崇德县。民国时期,道村村与下塘村分别属于崇德县张褚乡和晚村乡;解放初,道村村属于张褚乡第5村,又名通塘村,而下塘村则属于张褚乡第5村和晚村乡第6村; 1956年,道村村和下塘村分别为晚村乡第八和第四联高级社;1958年,道村村和识村村合并组建成洲泉人民公社第七营,下塘村和泉溪村合并组建成洲泉人民公社第八营;1959年,又分别为洲泉人民公社晚村管理区道村大队和下塘大队;1961年,分别为晚村公社道村大队和下塘大队;1984年,撤公社为乡,就分别为晚村乡道村村和下塘村;1998年,随晚村乡并入洲泉镇,分别为洲泉镇道村村、下塘村;2000年,道村和下塘合并为现在的道村村。

  卢珊:我了解到,其实道村村的历史远只是春秋,最早可追溯到良渚时期,因为就在你们邻村的晚村村就有邵家埭文化遗址。

  邱菲:晚村村是我们隔壁邻居,晚村村的邵家埭文化遗址离我们道村村不远。遗址是2007年12月村里平整土地的时候发现的。当时推土机推开的时候里面有三具棺材,棺材都很重,十几个人才能抬起来,是用整块的树干挖空做成的。墓室中几段木头已经高度腐烂,墓室的砖块大小和现在的实心砖差不多,颜色呈青灰色。还挖掘出许多陶片、玉制的钩子等等。

  卢珊:道村村的历史蛮悠久的。

  卢珊:小邱,刚才你和我们介绍道村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道村村的由来。那我去村里走走,是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听介绍,道村村几乎是四面环河,而且村落里浜浜兜兜也蛮多,是吗?

  邱菲:是的。我们道村村水系很发达,大范围来说,整个村是四面环河的,北面是石栏桥港,西面是含山塘港,东面和南面是西圣埭港。大的河道有含山塘港、西圣埭港、北道村港,还有村级河道,有东庄浜、北浜、范家浜、安全浜……等等,大约有15条河浜,至于那些小河小浜就更多了。

  卢珊:那河多自然桥也会多,你们村桥真的是蛮多的。

  邱菲:我们村的桥是很多的,齐思桥、北湾桥、鱼船桥、南塘桥、应塘桥、永林桥、下塘桥……等等,一共有29座桥梁。

  卢珊:我了解到,你们道村村不仅桥多,而且还保存了好多古石桥。

  邱菲:是的。我们村一共有杨家桥、中塘桥、太平桥、步安桥、里仁桥、冯家桥、利顺桥等7座古石桥,其中,最古老的是冯家桥,单孔平梁石板桥,建于明朝弘治十年,也就是1497年,距今已整整520年了,没有重建过。

  卢珊:一个村还保存着7座古石桥,是比较少见的。我了解到,你们村的这些桥都蛮有故事的。比如,大名鼎鼎的中塘桥。

  邱菲:中塘桥是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单孔石拱桥,在洲泉镇道村村石矶头自然村。全长34.5米,净跨10米,宽3.3米,各有27级石阶,桥顶有石栏,始建年代不详,大清光绪六年重建。中塘桥东西走向,横跨长虹大溪,今通称含山塘,《石门县志》对中塘桥有记载说:“长虹溪与湖州交壤,隶县境者十里,西南属德清,东北属归安,杭湖漕艘经此。”中塘桥位于桐乡与德清交界处,往西北二里就是德清县了。中塘桥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桥联为:“旧迹著中塘,通舟楫往还,港分南北;新题仍永禄,来轮蹄络绎,路别东西。”北侧桥联为:“虹影跨石矶,紧抱含山依荻岸;鸥波通钱市,平分语水下苕溪。”联中一连列举了石矶、含山、荻港、洲泉、语水、苕溪六处地名和水名,“石矶”是中塘桥所处的地方,村里人一直称石矶头,“钱市”就是洲钱,清末始称洲泉为钱洲,桥北面不远就是含山,再往北通荻港,桥下的含山塘南通语水,北通苕溪。联中除交代新旧桥名外,还有为来往船只指示方向的作用。东桥堍还有一个旧凉亭,四角翘然,石柱石凳,古风犹存。

  卢珊:我去过中塘桥,它的确是古风犹存。我听说,中塘桥的原来并不叫中塘桥。

  邱菲:对,原来叫永禄桥。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曾与日军在中塘桥一带激战过,桥上至今尚留有密密麻的枪眼

  卢珊:中塘桥另外还有一个桥名,是吧?

  邱菲:是的,叫四龙桥。含山港上有五座桥,人称五条龙,所谓的五龙就是五座桥,中塘桥就是其中之一。由北向南,这五座桥分别是含山塘桥、岑家埭桥、孟溪塘桥、中塘桥、南塘桥,中塘桥排名第四,也就被称为四龙桥。

  卢珊:说到一桥多名,我就想到了你们村的另一座古桥,那就是里仁桥,同时,它又叫蒲鞋桥,而这桥名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是吧?

  邱菲:是呀。里仁桥,又成为蒲鞋桥。相传造桥的时候,因资金不足,缺一块石桥梁。当地有一位老人将历年来所积攒的卖蒲鞋的钱悉数捐出,才使得这座桥建造成功,所以在这座桥的石梁上,一面刻着“里仁桥”的三个字,另一面刻着“蒲鞋桥”的字样,以纪念这位老人的奉献。这座桥也是目前洲泉在现存的旧石桥中是唯一的一座刻有两个桥名的古石桥。

  卢珊:老底子的许多桥都是大家捐款而建造起来的,那座太平桥也是由人发起建造起来的。

  邱菲:是的。始建于民国20年。太平桥是由省参议员、当地鸡树下自然村人沈阿方发起募捐,得到南浔“四象”之一的庞家的资助而建造的。的确,老底子的许多桥都是大家捐款而建造起来的,从前造桥是大事,是公认的造福乡里的善举,一般都是由当地士绅发起、全体百姓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并不是官府的政绩。

  卢珊:道村的桥,真的是一桥一故事,其身后都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

  卢珊:小邱,你们道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河多桥多故事也多,而且一些自然村的村名,比如兜里埭、鸡树下、石矶头等等,一听就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应该也有故事的吧?

  邱菲:这些小地名是蛮有故事和意思的。象鸡树下,因为老底子村里种有很多的榉榆树,其中有一棵很大的古榉榆树,叫鸡油树,村民依树而居,一到夏天就会在树下乘风纳凉,孩子们在树下嬉戏玩耍,而榉榆树的桐乡土话读音就是“鸡油树”,因此,大家就简称那里为鸡树下。象这个兜里埭,是因为村里有一浜兜,这浜兜弯弯曲曲,大家就把这个小村坊称为兜里埭。石矶头是8个小村坊的总称。

  卢珊:小地名都这么蕴含丰富。那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道村虽只是一个村落,却也人才辈出。

  邱菲:的确,我们道村无论是文化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有人才。

  卢珊:清代的著名书画家钱卜年和钱汉冲兄弟俩就是你们道村人。

  邱菲:是的,钱卜年和钱汉冲兄弟俩是我们道村人,他们一个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一个是著名画家。钱卜年是兄长,擅长书法,他平时就在家里,练习书法,并不远郊。但虽然他足不出户,他的书法造诣高超,却依然远近闻名。钱汉冲是弟弟,画艺精湛,尤其擅长画神佛像,许多寺院里都有他的作品,或慈悲,或勇猛,都栩栩如生。

  卢珊:小邱,村里人还很自豪地向我介绍说,道村还出过一名医世家,特别是老爷子医德医术很受人称赞。

  邱菲:我们村里是有一个名医世家,老爷子叫张贵庆,是名外科医生,他的儿子、女婿也都是医生,儿子是内科,在海宁医院;女婿是外科,在河山医院。当初他为人看病时,厅堂里挂着一匾额,写着——贫病送诊,四个大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对贫苦人家是免费义诊,很受大家尊敬。但是在文革期间,因地主身份被枪毙。

  卢珊:那道村不仅出文人,还出企业家,我们桐乡第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沈耿亮也是你们道村人,是吧?

  邱菲:是的。沈耿亮是你们道村人,他在公司里,常穿了一身工作服,没有一丁点上市老总的架子,很随和。“双箭”的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桐乡晚福塑胶制品厂。几间简易厂房、30个工人,加上简陋设备,就是全部家当了。那时的产品是橡胶鞋底之类的橡胶小杂件,连年亏损,一度濒临倒闭。1989年,当时是销售员的沈耿亮和几个年轻人挺身而出、承包了企业。当时,沈耿亮看到处于鼎盛期的砖瓦业需要输送带,需求与市场往往是对等的这个市场需求,果断决定转产橡胶输送带,这一步,拯救了这个乡办小厂。沈耿亮从聘请星期日工程师到销售员的“四千”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输送带试制成功并赢得了市场。2010年4月2日,随着深交所一声锣响,“双箭股份”在国内上市,成为桐乡市首家上市公司。沈耿亮这样白手起家,从几间简易厂房、简陋设备、30个工人的小作坊,发展成年销售额10亿元、连续6年保持国内同行业第一的上市公司,从濒临倒闭到“全球橡胶输送带大王”。

  在做好企业的同时,对于困难群体,沈耿亮总会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还经常向慈善机构捐款,2001年以来累计捐款500多万元。2010年和2011年,还用1200万元成立了“双箭”冠名基金。原晚村乡敬老院内住着10多位孤寡老人,20多年来老人们的生活改善费、医疗费、丧葬费,沈耿亮主动包揽。后来,敬老院并入洲泉镇,孤寡老人也增加到了40多人,但老人们的这笔赡养费沈耿亮始终没有中断过。

  卢珊: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道村是一块福地。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洲泉镇道村村村干部邱菲女士,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好,听众朋友,《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05分和明天早晨7点钟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听众朋友,再见!

  邱菲: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