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石门镇颜井桥村村委会主任 张云国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72_1733725e.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74_94e175f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75_eba3be0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78_1cde5d0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81_df96197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82_6eef2ea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84_c814536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85_f6fec8fa.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76_35d565b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311/00300231186_d8e37292.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石门镇颜井桥村村委会主任张云国先生,他要和我们说说石门镇颜井桥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颜井桥村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听众朋友,在节目的开始时,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张云国先生。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张云国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张主任,您好!
张云国: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张云国:非常荣幸能在《旅游桐乡》这个节目里和广大的听众朋友一起分享我们颜井桥村人文历史。
卢珊:张主任,您是土生土长的颜井桥村人,熟悉和了解颜井桥村一带的人文历史、民俗民风,今天我们就想请您来和我们说说颜井桥村的人文历史,说说颜井桥村老底子的故事。
张云国:好的。我先来介绍一下颜井桥村,我们村位于桐乡市石门镇东部,西面与镇工业区融汇一体,东面以大路径港与梧桐镇钱林村相望,南面与桂花村相连,北临京杭大运河,全村区域面积3.399平方公里,距桐乡市区10公里,桐德公路穿境而过,村域内河道纵横,村中段颜井桥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通过多年圩区整治工程,地形平坦,现有30个村民小组,本村共有农户813户,常住人口3332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角遗址所在地。
卢珊:听您的介绍,颜井桥村的区域范围好像比原来大了许多。
张云国:我们颜井桥村是2000年的时候,原来的利星村和颜井桥村合并而成的。
卢珊:噢,现在的颜井桥村是由颜井桥村和利星村合并,那这样两个村合并的,它的历史沿革是否要更复杂些呢?
张云国:是要更加复杂些。民国时期,颜井桥村和利星村属崇德县石湾乡二保和三保,解放初,颜井桥村和利星村分别被称为崇德县石门镇第2村和第3村;1956年,颜井桥村和利星村划入钱林乡,分别为钱林乡第17和18村;之后,颜井桥改为红星,分别改为钱林乡红星高级社和利星高级社;1958年,又都划归了灵安公社,为灵安公社红星管理区红星大队和利星大队;1959年,又分别为灵安公社钱林管理区红星大队和利星大队;1961年,重新划归石门公社,分别是红星大队和利星大队;1981年,重新由红星大队改为颜井桥大队;1984年,改为石门乡颜井桥村和利星村;1987年,随石门乡并入石门镇,为石门镇颜井桥村和利星村,直到2001年颜井桥村和利星村合并为颜井桥村。
卢珊:张主任,说起颜井桥村,我们首先想到它悠远的历史,因为大名鼎鼎的罗家角遗址就在你们颜井桥村。
张云国:罗家角遗址就在我们颜井桥村罗家角组。1956年,村民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了大批的兽骨和牙雕,因此开展考古调查。1979年至1980年间,对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遗址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4万平方米。根据所采集的标本,专家确认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遗址。
卢珊:据说,能发现罗家角这个遗址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或者说,也是一个偶然。
张云国:的确,说起罗家角遗址的发现,很有趣。1956年冬季,陈家村组农民谭源正、张金林、宋阿荣三人摇船去杭州扒垃圾肥。他们从农村来到热闹的省城,什么都想看看。一天,在扒垃圾之余,他们闯进了浙江博物馆,那里展出的古代动物骨骼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因为他们村里灰沙圩水田里也曾翻出过不少这类骨头。正巧,谭源正身边还带有一块藏着玩的野猪牙骨。他见到博物馆宝笼里展出的有块骨头,跟他身边的这块很相似,就兴致勃勃地摸出来作比较。这一举动被博物馆同志发现了,就查问他播手里的野猪牙骨是哪里来的。谭源正他们如实说了自己村里垦田垦出来很多这种骨头的情况,这事引起博物馆的关注。后来省文物管理部门得知这一信息,就派有关专家来罗家角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卢珊:这三位是有功之臣,当时是有重大发掘出了很多东西,是吗?
张云国:是的。考古发掘发现灰坑53个,还发现带榫卯的建筑木构件、大量的动物遗骸及稻谷等自然遗存,出土石、骨、木、陶器等遗物800件,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亚于商代的白陶。还发现了一批典型器物群,如宽沿盆和多角沿盘,喇叭形圈足豆、小网坠等,其文化面貌明显有别于钱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家角遗址发现很多稻谷遗存。经碳十四测定,罗家角遗址的年代距今已有7000年多年,在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从而使嘉兴市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卢珊:我听考古专家介绍,罗家角遗址的发现与挖掘,在考古史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张云国:嗯,我也是听考古专家介绍的,罗家角遗址是浙江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年代最早的一处遗址,距今已有7040年,马家浜文化6900年。因此,考古学术上把罗家角遗址第三、笫四文化层称为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也就是说,罗家角遗址是马家浜文化的鼻祖。
卢珊:这罗家角遗址真是不得了,颜井桥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但它却是桐乡历史的源头。可以说,有了罗家角遗址,才有今天的桐乡。
卢珊:张主任,刚才您跟我们说到了颜井桥村悠远的历史,说到颜井桥村和利星村两村合并后,仍然保留了颜井桥作为村名,我前面就想要问了,颜井桥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叫颜井桥呢?
张云国:那是要于那口井说起了,以前每个村落都要开挖几口井来供应村民饮用水。就在我们村老村委的地方开挖了一口井,当修筑完好打算饮用水的时候老百姓发现是一口盐井,带有咸味。后来在井的旁边颜井桥港(现在叫凌家木桥港)修筑了一个石桥,村民故命名为盐井桥,因颜与盐同音逐讹作现在的颜井桥。如今那座石桥仍然横跨在那条清澈的河流之上。
卢珊:原来颜井桥这个名字是这么来的,其实,颜井桥村有好些村名、河名、桥名都是蛮有意思的。
张云国:我们村的好些村名、河名、桥名是蛮有意思的,像和睦桥、颜井桥、槐树头、钱家山、罗家角、螺蛳浜、鱼池、港圈、长浜等等。
卢珊:听听这些名字就觉得是有故事的,先说这个槐树头,它有怎样的故事呢?
张云国:槐树头,有这么一段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一带槐树丛生,枝叶密布,居住着七八户姓朱的人家,雇长工耕种着几百亩田地。一年春天,外地有一对姓谭的夫妻逃荒来到这里,因四美有孕,即将临产,不愿再四处流浪。朱家就借了一间房子让他们住下,丈夫就给朱家当长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年关已到,为了求助于神的保佑,姓朱的人家都买了猪头三牲准备大请神灵。谭家家里穷,哪来钱买猪头?为了做一做过年的规矩,丈夫就在槐树中翻出一段老槐树树墩,经过精心加工,代作“猪头”请了神。用槐树头请神的事,被村上的人家当笑话传,他们每次见到鸣天夫妻俩,就讥讽说“菩萨保佑槐树头”。又过了几年,谭家因在附近河滩上开垦荒地,过起了独立生活。男耕女织,孩子长大成人,生活越过越好,姓谭的慢慢兴旺起来,姓朱的逐渐衰败下去。大家认为,谭家的发展与槐树头有关系,所以就将这个村坊取名“槐树头”,相传至今。
卢珊:这个村坊叫钱家山,桐乡没有山,怎么会叫“山”呢?
张云国:相传,村前河底下有一块很大的石头突兀出来,大家就叫它暗山,这个村坊上的人又大多姓钱,所以,后来这个村坊就叫钱家山了。
卢珊:我听说,有个叫陈家村的,但村里并没有人家姓陈的,那为什么叫陈家村呢?
张云国:陈家村是我出生的小村庄,的确没有一个陈氏姓的。听老人传说这个村名是因为一个陈氏官臣在京城当官,此人比较清廉。但看不惯奸臣当道得罪了不少人,后来感觉自己在京城无法生存,偷偷的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这个小地方隐姓埋名长期居住在此。如今村西头还有一个大坟墓没有后人祭拜,老人都说这就是陈家坟。
还有一说法,说是明朝的时候村中有一座庙,叫顺风庙,村名就叫顺家村,“顺”跟“陈”在桐乡土话里音是相同的,渐渐地,顺家村就变成了陈家村了。
卢珊:我在村里还听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地名,叫打杀日本人头,这个地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又会怎样一个故事呢?
张云国:这个小地名是因为在这个地方曾经打杀过两个日本鬼子。1940年初冬,石门广大农村被国军六二师“笠帽兵”所控制,日本鬼子龟缩在城里,后勤得不到保障,不得不经常出镇到镇脚边的乡下偷鸡摸狗。一天黄昏,两个日本鬼子来到东郊颜井桥村一个叫白象里的小村坊偷鸡,被六七个谭姓村民发现,村民们将鬼子团团围住,鬼子虽然扛着枪,但由于双手擒着许多只鸡,行动不便,村民们一下子将他们擒住了。一不做,二不休,村民们索性将鬼子五花大绑,拖到一处很荒芜的高地,先用铁耙铆头将鬼子砸死,然后挖了个坑深埋了。村民们回来后,歃血为盟,立下誓言:千刀万剐也决不透露半点风声。第二天,驻守石门湾的鬼子头目发觉有两名士兵失踪,率部来颜井桥村寻找,一无所获,放了把火将白象里小村坊烧光后,愤愤离去。直到抗战胜利后,这件事才大白于天下,那片埋葬了两个日本鬼子的很荒芜的高地也从此有了一个地名——打杀日本人头。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大搞土地平整运动,村民从那片荒地里挖出了两具骷髅,军皮带、军靴子还没完全烂光,骷髅里还发现了几枚中国银洋钿。现在这片荒高地早已被铲平了,但是附近的老百姓仍然称这个地方叫“打杀日本人头”。
卢珊:这真是一个名字背后就有一个故事。
卢珊:张主任,刚才您和我们说了颜井桥村的一些村名、河名、桥名的人文历史故事,那作为江南水乡的一个小村,颜井桥村自然风貌当然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我去村里走走,感觉村里的水系丰富,浜浜兜兜蛮多的。
张云国:是的,不但多而且都与运河贯通。有大路径港、小路径港、凌家木桥港等等15条河道,都与京杭大运河连接贯通的,其中大路径港没有水闸水系与梧桐街道多条水系贯通。现在都是靠陆路交通,记得小时候就在这个时期我们村组旁的河道里停留许多商船,有卖甘蔗的、番薯的、补缸补锅子的等等。当然我们都希望父母买好吃的甘蔗,最后总让我们失望而归。
卢珊:这儿时的记忆如今回想起来却很温馨了,你们村有的小村庄是四面环水,还有的是一个小村有好几个浜。
张云国:我们村四面环水的有好几个,像小庄桥组,原来它就是四面环水,依靠村南面的小庄桥与外面相通;还有像港圈,也就是现在的广圈组,整个小村被好几条小河环绕着的,所以就很形象地取名叫圈港;还有鱼池,村的四周有三个鱼池;还有就是槐树头组。当初这些小村都是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但如今已经在镇规划区内,征用开发了。
卢珊:那河多,也就意味着桥多。
张云国:我们村大小桥梁算起来有二十座,许多古石桥都有现在的水泥桥梁代替了,其中,目前保留完好的只有颜井桥、大庄桥、小庄桥、御赐桥、善福桥、虹桥、永安桥几座桥还保存完好。
卢珊:有座叫和睦桥的,据说,也是有故事的,是吗?
张云国:这个故事相传不远,解放后吃大锅饭的时候。此桥横跨在孟家浜上面,桥东是梧桐街道的钱林村,桥西是我们村和睦桥组。当时两边为了走亲戚方便,双方共同建了这个石桥,两边村民为了图个平安命名为永安桥。后来大队生产都是完成任务为目的,河东村民晚上偷偷来到河西割麦秧油菜给羊吃,被河西村民发现后还打了群架。双方互不谦让最终把桥梁拆了。过了一些时光大家慢慢褪去心头之火,从新建筑了一个桥梁,故命名为和睦桥,意思就是以后两岸村民要和睦相处。
卢珊:张主任,听您说颜井桥村老底子的事,就感受到颜井桥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了解到,颜井桥村不仅历史悠久,还有一件事是很令颜井桥村人骄傲,那就是桐乡第一个党支部的活动点就在颜井桥村,对吧?
张云国:对的,那是1926年冬,当时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的石门人池耕襄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展工农运动。在颜井桥东堍的公房内组建了崇德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石湾组织,这是桐乡境内第一个党组织。
卢珊:颜井桥村,真是个好地方,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石门镇颜井桥村村委会主任张云国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05分和明天早晨7点35分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再次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和参与。听众朋友,再见!
张云国: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