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桐乡市科技局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科长 沈卫林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18_d6de81e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19_3aa4a32c.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21_41a961b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23_0c23fe6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24_212081e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26_378c883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27_c44f30b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30_11237f5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28_3d0f19c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58/00300125831_d1e3066f.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桐乡市科技局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科长沈卫林先生,他将和大家一起聊聊龙翔街道元丰村,说说元丰村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如果你对桐乡历史文化,对我们桐乡的老村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你有好的建议想提供,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沈卫林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沈老师,您好!
沈卫林: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和我们说说龙翔街道元丰村。
沈卫林:很高兴再次来到971,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卢珊:沈老师,您虽然不是元丰村人,但是因着工作的缘故,对元丰村还是蛮熟悉和了解的,因此,今天就要请您这位不是元丰村的人来,和我们说说元丰村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
沈卫林:说实话,我第一次到元丰也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因为工作的原因和个人爱好吧,平时乡村走得比较多一些,再加上元丰村前几年创建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去的次数可能更多一些,所以有一些粗略的了解。但毕竟缺乏一种土生土长的积累,所以后面如果有讲得不对或不到位的地方,请多多批评指正。
卢珊:沈老师,我翻看《桐乡县志》,这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版的县志里,还没有元丰村的记载,那元丰村是否也是2001年全市行政村区划调整后的一个新村呢?
沈卫林:与上次的中群村一样,元丰之名也是由2001年的那次行政村大合并之中产生的,由南北两个村合并而成,南面的原来叫群丰村,北面的叫三元村,习惯性思维的命名方式,各取一字,成为元丰村。
卢珊:原来是勤丰与三元合并,有了今天的元丰。那元丰村之前,村落沿革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沈卫林:元丰村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东面紧靠镇区,南面与杨园村隔河相望,北面与乌镇相连。金牛塘贴村而过。在合并之前,两个村也是先后经历了高级社、大队等建制的经历,其中群丰村在1956年之前称为新民村,三元村则是以桥命名。合并之后共有农户700多户,人口2700多人。近年来通过两分两换,90%以上的自然村落都集聚到了新村点,所以元丰村的村庄结构布局和文化格调将面临全新的更迭。
卢珊:那说到元丰,我首先想到了元丰曾经有过一座山,这山的名称也很有意思,叫甑山。
沈卫林:桐乡没有真正的山,这是大家熟知的。但元丰村却有一座甑山,据清光绪桐乡县志记载:甑山高约五至六丈(现在约五六层楼),周半里许,因其形如甑,故名。据传山下原有小寺名顺庆,寺边有一眼泉水,终年不绝,此泉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即使逢上大旱之年,也不枯竭,二是用泉水来缫丝,色泽特别鲜艳,所以每到缫丝时节,附近老百姓纷纷来此取水。而当时桐乡县志的主编严辰亦曾亲自到甑山进行了走访和测量。并在县志中留下了“钱公梦得墓道犹存,石坊及石人石马皆无恙”等记录。钱梦得是吴越王的二十三世孙,甑山与吴越王一脉有了关联,那就更增添了它的文化底气。
卢珊:是真山,不是假山。这山也是现在的我们桐乡行政区域范围里,唯一曾经有过的一座山,因此,引来了许多文人墨客为它留下诗篇。
沈卫林:其实在七十年代箱子田改造和近年的土地整理之前,桐乡市被称为山而非山的土墩并不止一个。比如在它的南面原来有一座蟹山,因为长得像一只螃蟹而得并,当地人称为“假山”,而称甑山为“真山”,真假两山对峙倒也相映成趣。清代文字大家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曾写:榆钱阵阵麦纤纤,野菜花黄蝶易粘。记送郎船溪水曲,平芜一点甑山尖。把春阳三月炉头的温润景象写到了极致,三月麦浪生,春花开满地,乘船由京杭古运河驶来,进入金牛塘,穿过秀溪桥,两岸麦田、菜花、野草、绿树拥族着一曲清水之中的一叶小舟,远远眺望北面的九里松堍的甑山,与平芜尽处是春山有同工之妙。为了这些土山,我在前段时间经过实地走访,在王立老师的聚桂文会上发了一篇《寻访桐乡市四大名山》的作文,很可惜甑山已难觅踪迹了,否则其风韵定在现存的四山之上。
卢珊:那这座甑山后来怎么就没有了呢?我去村里没有看到它一点的遗迹。
沈卫林:据颜建明等老师的考证,甑山大部分挖平是因为抗战期间当地老百姓为了堵日军的船只而把甑山的土填到了金牛塘里,解放之后还剩下一个小土墩,之后的又经历了土地平整,甑山就彻底消失了。所幸的是,甑山脚下的那座石拱桥甑山桥依然横跨在金牛塘边。但是因为旧时金牛塘的塘路在河东,所在甑山桥不属于元丰村的。
卢珊:我看到有记载,历史上有炉头八景,甑山就是其中一景。
沈卫林:早些时候,每个县、每个镇都有十景八景之说,龙翔的八景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分别有又桥帆影、龙翔古刹等,其中甑山云林就是其中一景,古人还曾留下过:林麓萧萧寺,门幽不籍扃(爽)等佳句。
卢珊:还有其中一景——九里松涛也在元丰村,是吗?
沈卫林:甑山的东南面就是九里松桥(就是现在过了龙翔收费站往民兴方面的大桥),九里松涛也是八景之一,曾是一望桥林如巨壑,现在能看到的是一座公路大桥和金年塘边的防护林。
卢珊:元丰村真厉害,炉头一共八景,它一个村就占了两景。
沈老师,刚才说到了元丰的山,说了山之后,我们就要来说说元丰的水。我们江南水乡,最大的特色就是水。有人说,水是水乡的标志,也是水乡的魂。我们去村里走走,觉得元丰的水系很发达。
沈卫林:元丰当然也不例外,比如南北向油车桥港、金牛塘,东西向的狭泾桥港、国堡桥港等等,大河小浜交叉密布。
卢珊:说到元丰的河,我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金牛塘。
沈卫林:金牛塘说是大名鼎鼎确不为过,它是我们桐乡市6条嘉兴市级河道之一,往北接通乌镇市河,南面穿过京杭大运河连通过新板桥港,不论从河南宽度、交通运输、文化底蕴等各个方面去看都是气势恢宏、名列前茅的。
卢珊:我从村里人口中得知,有关金牛塘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是吗?
沈卫林:金牛塘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播,虽然落入俗套,却是表达了老百性的美好愿望。故事大致是这样的:说天上有一头金牛看中炉头柞溪水清河阔,在一个中秋之夜下凡洗澡。后来,每年的中秋夜金牛都来到这条河里洗澡,并且帮助当地的老百姓耕田耙地。这个消息被当地的一个财主知道了。这个贪得无厌的财主一心想得到金牛。这一年,又到了中秋节,财主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管家开始商量怎么抓住这只金牛,二儿子说:我们可以把船停在柳树底下,准备好工具,等它露面之后再出奇不意把它抓住,管家的建议更绝:我们再准备一把刀,如果抓不住就宰了它,反正死活都是金牛。
这天夜里,明月高挂,河面上碧波闪闪,财主一伙等了好久,终于看见金牛穿在鼻子上的链条露出了水面,财主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船划向金牛,抓住金链条就往船里拉,谁知金链条特别长,拉了老半天,船都快沉了,才见金牛露出了水面。金牛一看这伙不怀好意的人,摇摇头就沉入了水中,金链条也被哗哗地带下水去,任凭财主几个人怎么拉也无济于事。财主慌忙之中举刀朝金链条乱砍,心急手乱,猛的一刀下去,砍掉了自已的3根手指,痛得跌倒在船仓里。回过神来一看,早已不见了金牛的踪影,船仓里留下了3根手指和一节金链条。
老财主回到家里,伤口腐烂化脓,看病的郎中请了一个又一个,值到花光了所有的家产和那节金链条,最终落得人亡财空。
后来人们为了记念那头金牛,便给这条河取名为金牛塘。这个故事与石门白马塘的传说很相似,更巧的是这两条大河往北到到了乌镇竟然碰到了一起,非常有趣。
卢珊:美丽的传说折射出了村民们质朴善良的情感。我还了解到,金牛塘,可以说是这条美丽河流的一个俗名,它还有自己的雅名。
沈卫林:可以说,整个龙翔的文化除了京杭大运河就是金牛塘了,我们桐乡的每个镇几乎都有一个带水的别称,如崇福称语溪、洲泉称湘溪、石门称玉溪、大麻称麻溪等等,这条孕育了昔日炉头文化的河流则被称为柞溪,因为据说当时河的两岸栽满了柞树,人们在此处渐渐集聚成村镇,所以称为柞溪,这样一种把河名与地名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说与我们桐乡江南水乡的风格一脉相承。
卢珊:沈老师,那有河就有桥,河多就桥多,小桥、流水总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元丰村的桥也是很多的。
沈卫林:通过实地的走访,元丰现在还有四座古桥,从北到南分别是油车桥、江家石桥、三元和西溪桥,其中油车桥最为破败,江家石桥保存得最完整,它建在一条河的三叉口上,东岸有一个茂密的竹园。西堍还有几户黑瓦白墙的人家,是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不可多得的桥中精品。而三元桥和西溪则是有故事的两座古桥。
卢珊:那这座三元桥,有怎样的故事呢?
沈卫林:桐乡地属江南水乡,河道密布,当时的元丰村陆路行走因狭径河受阻,附近的村民经过商量,决定在狭径河上造一座桥。于是大家纷纷四出募化,一年以后,终于有了足够的资金,他们请来几位石匠师傅造桥。石匠师傅见这条河水流湍急,知道造桥难度非常大,但见大家决心很大,只好叮叮当当地凿石料开工了。
造桥的第一步就是打木桩。石匠师傅把一排木桩打下去后,第二天一看,却出现了奇怪的事,前一天打下去的木桩有的已经浮在了水面上,有的不见了。石匠们心有余悸,继续打下木桩,但到第二天一看,还是老样子。这一下,石匠们害怕了,对族长说这里根本不能造桥,因为这里一定是住着河神,所以打不下木桩,如果在这里造桥的话,就会得罪神灵,为此石匠们打算放弃了。
卢珊:这桥建造不起来怎么办呢?
沈卫林:这时候,工地上来一位老道士,他拿着罗盘在河岸上来回走了几圈,然后捋着白胡子对众人说:“此地水流湍急,不宜造桥;若要造桥,只需向东移过50米就行。
造桥的石匠们不相信他。道士微微一笑,从包里拿出一个大水盘,在盘里放满水,然后又从袖袋里拿出三个铜钱,对大家说道:“我这里有三个铜钱,我把它放进水盘,如果铜钱能浮在水面上,就说明这里是造桥的风水宝地。”说罢将三枚铜钱缓缓放入,说也奇怪,三枚铜钱果然都浮在水面上,这下子大家都相信了道士的话。大家都同意道士的意见,桥往东移50米,石匠们也有了十足的信心,继续造桥,很快就将石桥造好了。
卢珊:那为什么这个三个铜钱怎么会浮起来呢?
沈卫林:其实族长和道士共同演的一出计谋,因为水盘中是高度的盐水,密度超过了铜钱就浮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石匠们吃下定心丸,增加他们的信心,最终把桥造成了。这个故事不管真假,对我们现做事是很有启迪的,很多时候一件事能不能做成完全取决于有没有信心。因为这座桥全因为三个铜钱造成,所以人们给他取名三元桥,有了三元桥后,这个村也就叫三元村。现在我们看到了三元桥是1950年重建的模样,因为当时群丰村还叫新民村,所以重建时改名为重新三新桥,但当地人还是习惯称它了三元桥。这座老式的复古桥梁,从元丰村往北到乌镇民兴方向可以一睹他的风采。
卢珊:原来是这样,值得庆贺的是桥终于造起来了。这元丰村呀,真的是好山好水好风光。
沈老师,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古村的元丰村,虽然只是一个小村落,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好山好水的孕育出了无数的人才。
沈卫林:龙翔街道的南面是有个钱林村,他与吴越王钱镠有着莫大渊源。吴越王在五代时期虽然偏居江南一隅,却是励精图治,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钱氏家族与桐乡、与龙翔千百年来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卢珊: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当然是甑山钱氏家族,这一家族在桐乡历史上也是算得上,也是响当当的。
沈卫林:钱林与龙翔只有一河之隔,一条河是割不断他们的关系的,历史上的钱氏家族非常庞大,关系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在邹汉明老师的《炉头三记》甑山钱氏一章从有较为详细的表述。据说吴越王的后代后来分为三支,其中“石门钱林”一支繁衍为甑山钱氏。
卢珊:甄山钱氏的那支有位武肃王的二十二世孙钱贡,他入了乡贤祠的。
沈卫林:钱贡是吴越王的二十二世孙,他是明嘉靖年间一位有能力的清官,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官至刑部待郎。那么为什么说甑山钱氏与钱贡有关呢?《明诗综》录了钱贡的一首诗,并在后面写了附注:钱公居甑山之阴,殁葬山麓,其后人至今聚族柞溪左右。这一条记述再加上之前严辰《桐乡县志》中“钱公梦得墓道犹存”的记载。这个历史上流芳的家族曾居于元丰村甑山脚下是有凭据的了。
卢珊:钱贡的几个儿子也是很争气的,特别是长子钱梦得,更是出色。
沈卫林:钱梦得生于官宦世家,家境殷实。但是从是从小家教非常严格,出门见客,经常只穿青布短衫,不着华服。后来官至河南巡府,身上所穿的也都是自己家里面制作的粗布衣服。包括后来的对他的儿子钱恺度也是要求非常严格。但是他们在为官任上却一身正气,为民办事。包括他的弟弟梦传、侄子允鲸等都是性格耿直,不惧权贵,留有佳名的。
卢珊:一代大儒杨园先生也与钱家颇有渊源的。
沈卫林:我们知道杨园先生虽是终身布衣,却是公认的一代大儒,他那种务实的作风与博大的情怀深深影响着后人。本来,杨园先生是是杨园村人,与今天的话题无关,但有两件是值得一提的。一是杨园先生生前与钱恺度与钱允鲸私交甚好。先生家贫,曾得到了钱家的接济,而钱家的子孙,有许多则师从杨园先生,这样一种不论身份与阶层贵践的君子之交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二是先生的务本堂和墓葬均位于西溪桥南,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更迭,书中所记的古迹早已荡然无存,但是,还有一座古桥西溪桥横跨在元丰村与杨园村的交界处,这座与杨园先生有着莫大关系的古桥可以说是一座还摆在眼前的精神之桥。把这样的古桥保护起来,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文物,更是先贤的故事和精神。
卢珊:钱氏家族的确是了不得,五百年前的甑山钱氏是令桐乡人骄傲,也是一个流光溢彩的家族。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桐乡市科技局你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科长沈卫林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好,听众朋友,《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05分和明天早晨7点35分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下期8月8日的《旅游桐乡》,依然是“风雅桐乡”的系列访谈,我们将邀请桐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陈之农先生做客我们节目,和我们说说他的民间文学创作人生,欢迎你到时收听,也期待着你们参与我们节目,欢迎你继续锁定我们971。
听众朋友,再见!
沈卫林: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