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乌镇 发展好桐乡

叶瑜荪:子恺老乡说你不知晓的石门历史

一一 丰子凯研究会会长 叶瑜荪

金名片

叶瑜荪,字知秋,斋号容园,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原桐乡市政协第五、第六届副主席,浙江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原桐乡市文联副主席,自幼深受乡里前辈丰子恺先生人品和艺品影响,7岁学画,12岁学篆刻,1979年后专攻竹刻。以浅刻和留青刻法摹刻古今名家书画,尤以善刻丰子恺作品饮誉海内外,被视为难得的艺术精品。著有《竹刻漫谈》、《竹刻文化谈荟》、《丰子恺的艺术人生》等专著,出版《容园竹刻》、《竹刻技艺》专著,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应邀赴新加坡举办竹刻展览。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57/76/17577676_98914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57/76/17577675_658067.jpg

  卢珊:共话桐乡旅游共促桐乡发展。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丰子凯研究会会长叶瑜荪先生,他将和我们说说石门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如果你对石门的历史与文化的话题有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上,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同时,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叶瑜荪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叶老师,您好!

  叶瑜荪: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再次作客《旅游桐乡》,和我们说说石门的人文历史与文化。

  叶瑜荪:好的,很高兴有机会来聊聊石门的历史

  卢珊:叶老师,您是石门人,对石门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很有研究。石门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地方,石门镇名称的来历就很有故事。

  叶瑜荪:好的。石门作为一个镇的名字,作为一个地名,确实有一点特别。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人呢,我想肯定会想象,那里有一座石头做的门。但是你到了那里,却找不到石头做的门。不要说现在,即使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啊,恐怕也找不到。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2500多年前的历史地,只是它延用到了今天。春秋末年,春秋战国,就是春秋时期,我们这一代,是属于吴国和越国两国的交界地方,那么吴越两国呢,就打仗了。吴越争锋,产生了很多历史故事。比如就是卧薪赏胆啦,西施啦,都跟吴越争锋有关,那么石门呢,在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地。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国家,吴国跟越国打来打去,后来呢,就是越国人呢,在这个地方用石头垒了一扇门,其实是垒了一堵墙,墙上开了一个门,那么就有了石门这个名字。吴国呢,也在这个地方,结寨,就是驻扎了兵寨,以抗击越国。所以《大清一统志》说:尝垒石为门,以防吴,垒石为门为吴越两国之限,或谓之石夷门。所以古时候石门又叫石夷门。但是你要知道,作为两国的边界,它不象柏林墙,拦起来了就阻断交通了,其实,它还有一个通道的作用,因为它是门么,就是你不打仗的时候,两方面的老百姓还是可以来往的,可以交流的。门现在是见不到了,早已见不到了,而且到了春秋战国两个国家都没了,都被楚国吞并掉了,所以就不需要再做界限了。但是这是2500多年前,吴越两国的交界,这个遗址保留下来了,保留到了现在。就是原来垒石弄这条小巷,它是当年吴越分疆垒石为门的遗址。所以上个世纪的1991年,我们按照很多专家的意思,在那里立了一块碑,就是“古吴越疆界碑”,作为这个遗址的纪念。

  卢珊:那其实,石门可追溯的历史远不止是在春,时期,早在公元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劳作了。

  叶瑜荪:是啊,石门这个地名只有2500多年历史,但是产生这个地名以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那就是石门的罗家角遗址,这个罗家角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很有名的古文化遗址,它是1956年发现的,发现的时候很惊动考古界,认为当时发现的是我省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达12万平方,你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一块地方。1979年冬天,省文物考古所组织考古队对罗家角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我为什么说局部挖掘呢?因为它只发掘了1300多平方,只挖了百分之一。这个遗址现在是国保单位,你要碰它,要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我们整个以文物保护为主,一般都不轻易地挖掘。那个时候因为农田改造的需要,这个遗址有一部分遭到破坏,所以它同意批准挖掘一部分。但这个一发掘,虽然只有1%多一点,但这次发掘确定了这个罗家角遗址,它是7000多年前的古遗址,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发现了7000多年前的石器、骨器、木器、陶器等等重要的文物,最重要的在这儿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而且我们能够确定它是人工栽培的,不是野生的,它已经能分出籼稻和粳稻两种。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水稻现在是亚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世界上也是排在第一位的。

  卢珊:那这罗家角遗址与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叶瑜荪:这个关系应该说很大。为什么呢?因为罗家角遗址的发掘,奠定了马家浜文化,在新石器考古史上的地位。我们这里是属于太湖流域,太湖流域的古文化遗址早期发现的,比如良渚文化,在杭州的良渚发现的,那良渚文化的年代,它是在3700年,有的说是4200年前-5000年,它的特点是有了高度文明的,就是玉器,玉文明。笔良渚文化再早就是松泽文化,松泽文化是5000年前-6000年,那松泽文化以前有没有呢?1959年的时候,嘉兴的马家浜发掘了,发现了一种新的文化遗址,它比松泽文化还要早,当时就有人提出来,要重新命名,一种比松泽文化更早的文化。但是专家不统一,有的人提出它能不能单独命名?那时余姚的河姆渡已经发掘,因为河姆渡文化6000多年,它比良渚、比松泽还要早已点,也有人提出来,我们这儿发现的是不是属于河姆渡文化在钱塘江北岸的一种延伸?这个争论来争论去,到了1979年,我们罗家角遗址正式发掘以后,有重大发现。为什么说有重大发现呢?因为嘉兴马家浜遗址里面是两个文化层,只是到了6000多年,但是罗家角遗址发现有四个文化层,它的年代远远超过了嘉兴马家浜的年代,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个类型的。按照我们考古的一种惯例,就是哪个地方先发现就按最先发现的地方来命名。按理说,我们罗家角比嘉兴马家浜要早,但是马家浜早了二十年发现,所以这种文化类型就用马家浜来命名。只是说,罗家角是马家浜的早期类型。所以你可以想象,假如没有罗家角的发现,那么马家浜文化你要单独命名,有的专家是不认可的。有了罗家角遗址就好了,马家浜文化它的历史地位就确立了。因为它超过了河姆渡,我们罗家角挖掘出来的东西松到北京大学,经过碳14测定,按最保守的公布,是7040年,建设它超过了7000年。

  卢珊:这罗家角遗址的发现历史意义是非常伟大的。叶老师,我了解到,历史上还有“石门县”,是因为石门在历史上还曾设立过县吗?

  叶瑜荪:这是一个容易使外人误解的问题,其实石门没有设过县,但是因为崇德县这个县名改名,所以留下了这一段历史。1644年满清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到了康熙元年的时候,也就是1662年。满清刚进来的时候,文化上它还顾不上,有些事它不管。但到了1662年,康熙元年国家比较稳定了,它慢慢重视文化方面的东西了。“崇德”这两个字是清朝皇太极,就是顺治的父亲,他在关外建立政权,其中一个年号,叫崇德。那么皇太极已用过这个年号,他是清太宗,那么后人就不能用“崇德”这两个字,要避讳。那怎么办呢?崇德这个县名就把它改掉。不能再叫崇德了,那么就把“石门”两个字用在了县名上,就出现了一个石门县。但是这个县还是设在崇福镇,还在原来的地方。“石门”用作县名了,不能再作镇名了,不能再叫石门镇了,就改称玉溪镇,玉溪是指石门这条运河。但是玉溪这个名字是官方公布的,我们民间都不习惯,都没人叫,只有在正式的文件上面叫玉溪镇,我们老百姓不叫石门镇了,叫石门湾,或者叫石湾镇,当地人干脆叫湾里。所以外地人不知道这段历史,往往容易搞错。我们以前好多的人,特别是清朝的人,一些文人、做官的,他自己介绍:我是石门。他指的石门是一个县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在整理的时候以为他是石门人,就把他归到石门镇。其实这个错了。

  卢珊:叶老师,刚才您说到石门还有被称为石门湾,就是因为大运河,它紧靠大运河,说石门,是绕不开大运河。

  叶瑜荪:对。石门紧邻大运河,就在大运河的旁边。自从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江南大运河开凿以后,石门这个地方的名称又多了一个“湾”字,“石门湾”、“石湾”,为什么呢?因为江南运河是800里,它从杭州,杭州市京杭运河的终点,从杭州南面过来,到了石门之后,它拐了一个120度的大湾,往东北方向,到嘉兴去了。有了这个运河的大湾,就出现了“石门湾”这个名字。古人说:“石,令人古。”因为随便那块石头,肯定是地质年代的东西,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的东西,人可以马上想象很古老。但有了水呢,令人远。因为水是活的,这水是很远很远的地方流来的,所以我们建公园的时候,造园林的时候就要用石头、用水。一条小溪,你可以想象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流过来的。所以“石门湾”这个名字,也很有诗意。

  京杭大运河在古代,你要知道,特别在我们江南水乡地区,运河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所有的物资、人员的来往,交通运输都是要靠这条水路。这条大运河把我们桐乡,我们称起来是斜贯桐乡,从西南角上进来,到东北角上流出去,一共80多里,41公里多。它正好在石门这地方拐了个弯,把整个桐乡的这片土地,726平方公里划成四个区块。所以桐乡本地人称桐乡之为塘东、塘西,就是运河的东面还是西面,象我们同福、灵安、高桥,那些地方都是塘东的,洲泉、羔羊、芝村,那些地方都是塘西的。到了石门往东,分成了塘南、塘北,当地人都很清楚你什么人,是塘南人还是塘北人。塘南塘北种的东西也不同,塘北种的主要是水稻,塘南种的各种杂物就比较多了。石门刚巧是在这四个区块的交汇点上,就处在了桐乡地理位置的中心。所以运河开通之后,我们就把桐乡的一切都可以概括为运河文化。因为运河开通之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交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交通便利了,人口也多了。所以到了隋朝大业六年运河开通,到了唐代就在石门设了一个驿站,这是官方的。假如你翻过《太平广记》,里面有唐人的志怪小说《通幽记》里面其中有一篇《王蘃》,它说的就是发生在石门驿旁边的一个故事。运河开通之后,使我们这里很快发展起来,经过300多年发展之后,觉得这个地方管理上面有困难了,一方面的好处是使我们桐乡这个地方建制升格了,本来是乡、是镇,到了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就把嘉兴最西边的七个乡单独划出来设立了一个县,叫崇德县。

  卢珊:因着大运河,使许多名人与石门有了关联,最有名的乾隆六次下江南,都在石门住宿,康熙下江南也是在石门住宿。

  叶瑜荪:是的,清高宗乾隆学他的祖父也六次下江南,由于乾隆下江南在小说、戏剧里面大加宣传,所以影响特别大,乾隆是16年(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到乾隆49年(1784年),这34年当中,他曾6次下江南。这6次下江南都在石门过夜,石门建了一个营宫,也称为石门大营,当时是属于桐乡县管辖的,它就是专门接待乾隆的。

  康熙是否过过夜?肯定的,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营宫。因为设这个营宫并不是石门有什么重要,其实它是距离决定的。因为皇帝的船是从嘉兴的大营出发,早晨出发,走了七十多里,天黑了,你只能过夜了,所以在石门设了一个大营。石门、早晨出发,走了一天,到了余杭塘西,所以塘西也有营宫,塘西出发就能到达杭州。其实,这是由距离决定的。石门的营宫是乾隆16年设立的,康熙来的时候还没有营宫,他只能在船上过夜。

  乾隆在石门过夜,留下了几件在我们桐乡历史上很有意思的故事。其中有一次,就是乾隆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就是1757年,他在石门营宫过夜,当时的桐乡县官,他要考虑皇帝来了,我们送点什么东西给他呢?皇帝什么东西都有,不缺,送什么好呢?就把我们桐乡的一位画家金廷标的画——十六阿罗汉册进献给乾隆,想不到乾隆很喜欢,很喜欢金廷标的画风,所以当乾隆到了杭州,回到北京的时候,又路过桐乡,又要过夜,他就把画家金廷标叫来,带到了北京,所以金廷标成了桐乡历史上唯一一个宫廷画师。而且乾隆特别喜欢他的画,金廷标每画一幅画,乾隆就要在画上题诗,题了很多很多诗。金廷标过世后,乾隆因为喜欢他的画,把他的画找出来,又在上面题诗。所以你现在去看,我们桐乡光绪时代的最后一部古代的《桐乡县志》,他的第一编是什么呢?就是乾隆皇帝的题诗。乾隆皇帝题的与桐乡有关的诗,其实就是题在金廷标画上的题画诗,作为桐乡县志最重要的第一编编在县志里。

  还有一件事,是乾隆第五次下江南的时候,在石门过夜。那是1780年,桐乡有一个当官的,金德舆。金德舆就是为了迎接乾隆下江南,他很早就已规划,动脑筋了,送皇帝什么呢?他就把我们这一带的风情、风俗,那些有趣的故事,搜集起来,请崇德的一位画家方兰坻,叫他画成画,请人题了诗题了词,编成了一部叫《太平欢乐图》,进献给乾隆。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拍皇帝的马屁。无非就是说,在你乾隆的统治、领导之下,我们这一带都是太平盛世。有一百幅画编进去,但你要知道,这100幅画现在看来是很重要的、乾隆时代我们江南水乡、我们这一带的民风、习俗,都给画下来了。所以现在这本《太平欢乐图》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看重,一再的翻印,这就是发生在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一件文化盛事,就发生在石门的。

  卢珊:说到住宿,我知道,诗人陆游也曾在石门住宿过,是吗?

  叶瑜荪:对,是有这回事。因为陆游有一本日记叫《入蜀记》,《入蜀记》就是他要到四川去做官,他谋到了一个小官,在四川,这是宋孝宗乾道五年年底,朝廷发布叫他到四川去做官。他呢是乾道六年五月出发的,从绍兴到了杭州,到了杭州就沿京杭大运河慢慢、慢慢地过来,到了那年的六月初三,中午后到了崇德县,但他没有在崇德县过夜,催船快走,再走了18里,到了石门过了一夜。这在他的《入蜀记》里记得很清楚。他是沿江南运河到了镇江的京口,再换成长江的大船,到四川去的。从这个记载里面你可以知道,当时做官的人,都是走这条京杭大运河的,都要经过石门的。陆游到石门,我没有查他是不是写下诗?我们桐乡的文史爱好者可以去找找,当时他在石门过夜过在哪一家?因为那时石门有张园,东园、西园。

  卢珊:说到东园和西园,我就想到,东园和西园,就是因着诗人戴复古的一首诗而名声大噪,许多诗人都在诗里提到这两园。

  叶瑜荪:对、对。南宋时的西园、东园成为历史上的名园,主要是与戴复古这首《初夏游张园》有关,“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这首诗收到了《千家诗》里,《千家诗》是古时候教育的通俗读本,所以这个影响很广很广,以后到石门的人都要到东园、西园去看看,后来明代以后,东园、西园衰落了,但是来的人还是很多,他们还是要去看,哪怕是去凭吊一下留下来的东西也好。比如明代的那个魏楷,也是一个大诗人,他有一首诗就是——“两花园在玉溪头,曾属张郎载酒游。今日凄凉思金谷,夕阳衰草动人愁。”清代的胡漟写《语溪棹歌》里面也有一首写张园的:“张氏园林成古丘,”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了,成一堆土堆了,“东西载酒忆风流。而今又见枇杷熟,摘尽黄金买尽愁。”就是很感叹。所以诗人到了这个地方都能留下诗,因为东园、西园在当时文化人心目当中是怎么样,800多年来有关东园、西园的诗很多很多,几十首肯定能找出来。元、明、清几代文人墨客到了石门,都有提到东园、西园。那么这两个圆呢,其实是南宋初年跟着宋高宗南渡,就是北方的士大夫,北宋灭亡了么,他们就到了江南。两个姓张的人他们选择石门住下来了,住下来之后,造了房子,修了园,东园是施州刺史张子修建的,西园是迪功郎张汝昌建的。他们本是做官的,官宦人家,又是北方的士大夫,做诗都能做,所以结交的都是些文人,所以留下了这两个名园。张汝昌他的曾孙张伯淳,元代他娶了湖州的赵孟頫的姐姐,他的儿子叫赵孟頫叫舅舅的,你可以想象,赵孟頫大家都知道,你练过毛笔字,韩、欧、柳、赵,四大体之一的赵,就是赵孟頫。

  卢珊:那这东园和西园,现在已经没有了,它的遗址发现与您有关的,是吗?

  叶瑜荪:可以这样说吧。石门有东园、西园史志上都有记载,石门老一辈人口碑也有,石门有东园、西园。2002年4月的时候,我们接到石门文化站的一个报告,说石门中学要迁建,在迁建的基地里发现了疑似文化遗址的奇怪石头,听当地农民说,挖下去越挖越大,露在面上的很小的两块石头。当时我还在文化局,是分管文物的副局长,就和博物馆的周伟民副馆长,两个人就去查看,因为我是石门人,对石门比较了解,听老人说起过东、西园的事,所以我听了他们报告、实地看了以后,问了当地的农民,说挖过,挖下去越挖越大。我就想,这石头假如是一座山,那么当然是越挖越大,它的山根应该是跟天目山、灵云山一样的。但他们说,挖下去很深很深有石板。那我想石板是人工的,不是天然的,我马上想到,这很可能是东园的遗址。我回来后就把我手头有的东园史料找出来,从我们县志里面、地方志里面,找出来之后,报告给他们。到4月18日,我们试掘一下,确定是一个古园林的遗址。,报告给省考古所。省考古所就在2002年冬天就派了一个考古队,跟桐乡博物馆一起组成一个考古队,对这个遗址进行挖掘。一挖掘之后就发掘出很多很重要的,就是一座南宋的古典园林遗址展露在世人面前。作为一个宋代的园林,留下来的其实很少。比如苏州是一座以园林著名的城市,号称有宋、元、明、请四大园林,宋代的就是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但是假如你现在到了苏州的沧浪亭,你能说清哪一个景点、哪一块石头是宋代的东西?很难说。很多专家都不承认,你拿出证据来,哪一块砖头、哪一块石头是宋代的。但是我们东园遗址挖出来的东西可以明确地确定这是宋代的。

  卢珊:说到南宋,当时有一个王爷就在石门的普慈寺出家,还因此引出了一连串故事。

  叶瑜荪:这个故事也很有趣。北宋灭亡以后,宋高宗南渡,逃到杭州,在杭州建立了南宋。很多的皇室人员、士大夫都跟了他往南逃。但是那个时候,淮河以北都给金兵占领了,大宋江山只剩半壁江山,所以很多有点爱国情绪的人,都很懊恼、都很消极。其中有一个皇叔,他到了石门以后,没有再往前走到杭州,他就在石门出家了。出家的地方就在普慈寺。这是一所唐代的寺院,在石门以北七里路的地方。他出家以后带来一个问题,因为他的身份是皇叔、皇爷,地位很高的,而石门是在大运河的旁边,这条大运河是古代的高速公路,所有官船都要路过石门,刚才说过陆游到四川去做官也要通过石门走的,他要到镇江才能换乘长江船。那么你可以想象,石门运河上来往的官员是很多很多,那么出于当时的礼节,一个皇叔、一个皇爷在这里出家,虽然他已出家,但他的身份还是皇爷皇叔,所以那些官员,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要步行到普慈去朝拜他,这是一种礼节。那个皇叔呢,他出家后他的法号慧梵,他既然出家了,其实是想安安静静清静一点,也不喜欢你们多来。所以他想了个办法,就在石门的运河边上建了一所接待寺,传下话去,所有来往的官员你们没有必要到普慈来见我,你只要在接待寺,把名片放在那里就可以了,你可以走,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不需要再步行七里路,他其实是为了方便大家,他也清净一点。因为你来了我总得接待,浪费时间,也耽误你们的工作。我觉得他的这个想法到现在还是值得推崇的。简便、简政。他在普慈出家,普慈一带现在就是石门,那里流传了很多的民谣,因为他是皇叔嘛,传说当中普慈里面很多法器是用金色和银子做的,所以现在你到那个地方听那些老人说起来还有很多民谣,比如说,七里金七里银,要得金银七里寻。我小时候都能听到这种故事。

  卢珊:叶老师,如果说大运河是我们桐乡人共有的,那石门还有独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一代大师丰子恺先生,就是石门人,他的故居缘缘堂就在石门镇上。

  叶瑜荪:是的。一代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出生在石门镇上,1898年11月9日出生在百年老屋惇德堂的楼上。1932年秋冬他又开始建造缘缘堂,1933年春完成的。有关丰子恺他的散文也好,他的漫画也好,我们桐乡人都比较熟悉。我想今天我可以和你,和听众朋友谈一个事情,就是丰先生为什么在1932年,他的事业真如日中天的时候,达到高峰的时候,他为什么突然说要辞职,离开上海要回到石门,修缘缘堂?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丰先生是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他要完成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毅然决定的。这里我就要讲到1920年,丰子恺1919年在浙一师毕业以后到了上海,跟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专科师范学校。在那个时候丰先生就觉得自己的学历还不够,你再去教人家其实是害人的,他呢也想去日本深造。他回来跟母亲谈了这个事情。母亲呢很支持,儿子要到日本去深造去留学,他当然支持。但是家里没钱怎么办?那只能筹借。那你要知道,那个时候丰子恺还不是名人,你要借钱不是那么简单的,碰了好多钉子,只有他的二姐夫很慷慨,家里也有钱,答应借了四百块大洋。这个数字在那个时代已经很不得了了,但是到日本还是不够啊,他的三姐把自己的首饰都卖了,支持弟弟。他的母亲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把自己家里祖传的一幢的老房子,在石门斜西弄的,卖掉了。把卖了房子的钱给儿子,用作到日本的经费。但是卖祖产的这件事情在他们丰家的族里面,还有街坊邻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你要知道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祖上留下来的产业是留给后代大家共享的,你可以享用,但是你不能把它卖掉。到你手里你把它卖掉了,等于说这个房子一个人享用完了,你的后代就没法享用了,但是祖上留下来的是要给所有的后代大家享用的。所以卖了祖产大家就非议,说这个人败家,他没有创业,反而把祖上留下来的败掉了。丰子恺的母亲钟氏,她听了人家的非议以后,心里很难受,很难过,以后有几年,她斜西弄这条路她都不敢走,走过那个地方,看到自己的老房子,她就心里难受。那丰子恺看到了这个情况,因为丰子恺知道这个房子其实是我卖的,是为了我你才卖的,所以他安慰母亲:今天我卖了一个旧房子,你相信我以后一定能建新房子来奉养你,他就给母亲发了这个誓言。母子两人心里就定下了我们一定要建一个新房子,因为我们卖过祖产,一定要建一个新的。但是很可惜,到了1928年,丰子恺的母亲就在自己老家买了一块地,也偷偷和丰子恺去量过可以选多大的房子,但是因为经济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他就没有建。到30年正月,丰子恺的母亲就去世了。丰子恺心时有多大的压力,我跟母亲说过的,我要造新房子,但是到母亲死我也没造起来,到了31年32年丰子恺的经济条件好了,他有这个力量了,他决定:我要回来。32年的冬天就建了缘缘堂。其实建缘缘堂是他和母亲立下的誓言。这个地是母亲买下的,他来完成他来建。等到房子上梁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风俗,用那个上梁的包子馒头要分送给左邻右舍,上面不是点那个红的嘛,但是丰子恺造缘缘堂的时候上梁用的那个包子,他不是点的那个红的,他刻了一方印章,刻了两个字春晖。那你要知道,他要报母亲春晖之恩,就盖在那个上梁的包子上面。这房子造好以后他搬进去,搬进去以后发现不对了,这房子的一边不是直的,是斜的。因为这块地不是正方的,施工的建筑队他为了多一点面积舍不得把地移下来,按照那个地形建了一个缘缘堂。结果有一条是不直的,歪的。房子的角不是直角。丰子恺发现,他就很懊恼,说我这个房子不要了,为什么?说我怎么能留一幢歪的房子给子孙呢?做人要正直,做房子也要正直。丰子恺相信,环境支配人的文化。所以他不允许造一幢歪的房子,丰子恺生气回上海了,他家里的人商量那怎么办呢?叫施工的重新拆掉,重新建起来,总算完成了一个正直的房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缘缘堂。现在虽然是重建的,但是这个房子造好后就在缘缘堂的东边,就留了一条夹弄,就南宽北窄的三角形斜边,留下了这么一条痕迹。建好以后,丰子恺自己很满足了,这房子真正达到了他的审美标准,全体正直、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丰子恺很高兴,他提了四个字,刻在墙门的坛门上边——欣及旧栖。这什么意思?很多人都不了解,讲不明白,问丰子恺的女儿丰陈宝、丰一吟,她们也讲不清楚,新房子完成了他为什么要提到老房子呢?欣及旧栖呢?栖就是指老房子。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丰子恺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他这句话,房子造好了,是告诉他母亲说的,就是我很欣慰,我终于造出了一幢比得上老房子的新房子。我可以告慰祖辈、告慰你母亲了。房子完成了,他第一件事情要告诉的就是母亲,因为母亲为这件事受了很多很多委屈。

  卢珊:丰先生非常热爱家乡,写了许多故乡石门的随笔散文,就说:“石门是个好地方。”

  叶瑜荪:是呀,丰先生爱家乡这是大家都知道,是说过这句话。他是1937年逃难以后,在逃难途中,得知缘缘堂被战乱炸掉了,他很悲愤。到了1939年的9月,还在逃难途中,到了广西的恩施,在恩施他写了一篇避难五记之一的《辞缘缘堂》。这篇散文特别长,可以说,丰子恺散文中最长的,有二、三万字。这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因为他逃难后跑了很多地方,比来比去还是我家乡好,所以说了这么一句很有爱乡思乡情味的话。因为石门是他父母、祖辈歌哭生息的地方,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深爱着石门。

  卢珊:那叶老师,您对石门的人文历史是很有研究的,那你能不能再给我们介绍几位还不为我们熟知、与石门有渊源的大师呢?

  叶瑜荪:好的。除了缘缘堂,石门历史上还有一个慎行堂,这是清朝康熙时。慎行堂是吴氏的。吴氏家族中出了好多名人,影响最大的就是棋圣——吴清源。吴清源他自己说,他的祖辈是从石门迁出去的,是慎行堂的后代。

  卢珊:那吴清源先生的祖籍在石门人是新近发现的吧?

  叶瑜荪:这是我两年多前发现的。因为日本有个学者桐山桂一,他写了一本《吴清源与他的兄弟——吴家百年史》,这本书当然是用日文写的,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中译本出来了,我就买到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吴清源他们这个“吴”字是福州的,是从石门迁出去的。是从什么时候迁出去的呢?是1825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已点,道光时代。他的曾祖父叫吴渶,考中了举人。按照我们古代的规矩,考中举人之后就可以放官了,可以做官了。他被放到福建北部的一名学官,县学里面做教官,后来派到漳州,闽南地区做官,最后他在福州住下来,成为福州吴氏的始祖,第一代,传到吴清源呢已经是第四代了。吴清源出生在福州,但他出生后马上跟他父亲到了北京,其实他是在北京长大,但是他们都知道,他们的祖籍是在石门。很难能可贵的是什么呢?我现在才知道,吴清源其实在生前一直在催促他的后代,他的子孙辈,就是叫他们去找找祖籍地,在石门那个地方,去联系一下,看看祖籍地,还有没有姓吴的人?现在怎么样?但是这个事情在吴清源生前没有完成。

  我虽然在2013年写了文章,发表了,那个时候吴清源还没死,还在日本,但是没有跟他联系上,他也不可能看到我写的文章。到了去年,他在福州的一个侄孙找过来了,找到桐乡来了。他跟我说,已经找了好多年了,嘉兴来过两次,一直到去年,他偶然打了一个电话到崇福镇里,问他们祖上的情况。崇福镇一个小青年接的电话,他也说不清,说不知道。他就跟他说:“我们留个电话给你,以后你假如知道了这方面信息的话,你告诉我,好不好?”他说:“好的。”现在网络发达,崇福这位小青年也很负责,他撂下电话后,就在网上查,一查就看到我这篇文章。他就马上打电话过去,说你上网查一下,有啊,人家写大这个事情——吴清源的祖籍地在石门。他看到了很高兴,要找我,找来找去,找到桐乡政协。政协第一个接电话的不愿意告诉他,说私人电话不能随便告诉你。后来他不死心,又打,跟他说明我为什么要找这个人。政协接电话的就告诉他了我的电话,他就打电话到我家里。我就告诉他,现在在北京的吴蓬就是你们慎行堂的后代,你们同宗的,就是你们吴家门的。你们吴家门的,石门还有二十多户,是你们的本族。

  卢珊:最后我们来说说吴蓬吧,他也是吴家这个大家族里的一个名人。

  叶瑜荪:对、对,吴蓬在他石门老家还保留了一些老的家具,家具后面就写得很明白——慎行堂。吴蓬现在主要的事业是画画,他是中国画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本启蒙教材——《芥子园画谱》的第三代作者,《芥子园画谱》所有学中国画的都要用,从这本画谱开始学习画画,第一代作者叫王概,是康熙时代的,是嘉兴人。后来这本《芥子园画谱》一再地翻印,模糊不清了,过了几百年,到了清后期不行了。有一个叫巢勋,也是嘉兴人,由他重新画了以后,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巢勋的本子。到了现在,都是彩色了,以前古时候《芥子园画谱》都是黑白的,所以有人提出来,应该有个彩色版的《芥子园画谱》。这件事就是由吴蓬来完成的,他完成了《芥子园画谱》的彩色版,这本彩色版的《芥子园画谱》对现在学习中国画的人来说,更加重要,更好了。本来你画黑白的,你怎么上色得另外去学。他完成了彩色版的《芥子园画谱》后,又搞了《芥子园画谱》讲座,他的讲座经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长期在播放,受教受益的人太多了,早已成千上万。所以吴蓬在这方面的贡献值得我们桐乡人骄傲的。

  卢珊:石门不愧为有“古韵石门”之称,有着这么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丰子凯研究会会长叶瑜荪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叶瑜荪: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