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乌镇 发展好桐乡

钟云坤:高桥文化人说高桥从前事

一一 桐乡市文联副主席 钟云坤

金名片

钟云坤,高桥人,桐乡市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会员,桐乡市作家协会理事,出版了《菊乡来风》、《桐溪清风》等散文集;他又是位画家,当过桐乡一中美术教师十多年。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54/61/17546100_95674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54/60/17546060_421299.jpg

  卢珊:共话桐乡旅游共促桐乡发展。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桐乡市文联副主席钟云坤先生,他将和我们说说高桥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高桥的历史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我们的微信和微博都为大家开通着,您可以在微信、微博上给我们留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您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听众朋友,在节目开始之时,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嘉宾——钟云坤先生。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桐乡市文联副主席钟云坤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钟老师,您好!

  钟云坤: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你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钟云坤:谢谢!很高兴来到《旅游桐乡》节目。

  卢珊:钟老师,您是高桥人,熟悉高桥,今天我们要请您来和我们说说高桥的历史文化,聊聊高桥人文掌故。

  钟云坤:是的,我是土生土长的高桥人。20岁以前一直生活在高桥,后来考上了师范,便离开高桥外出读书,又在桐乡县城工作,至今已经30多年了。尽管离开高桥这么多年,但对高桥我一直很关注,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也多少了解一些。

  卢珊:高桥是我们桐乡的南大门,在地里位置上与海宁接壤,因此它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甚至经济和海宁更接近些。

  钟云坤:是的。高桥地处桐乡南部,与海宁的斜桥、周王庙接壤,所以高桥老百姓的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与海宁斜桥、周王庙一带相近。比如在讲方言时候,说“对”往往说成“断”(主要是原骑塘一带的人,还有一个“了”字,原骑塘一带的人常常说成“了”。如,“吃饭了”,“回转了”等。在农作物种植上,高桥是桐乡榨菜的主要产地,而海宁的斜桥榨菜种植也很广泛,而且斜桥榨菜在外面很有名,我猜想,这也与两者在地域上相连有关。

  卢珊:高桥的地貌也蛮有特色的,境内河网密布,有三条河自西向东贯穿高桥全境。

  钟云坤:高桥在地理地貌上有它自身的特色,有三条河流自西向东呈平行状贯穿全境。这三条河流分别为南沙渚塘、中沙渚塘和北沙渚塘。三条塘的边上分别建起了三个小集镇。有意思的是,三个集镇都以桥取名,分别是星石桥、高桥和亭桥。

  星石桥的名称来源于这个集镇有一座星石桥,而这个“星石桥”的名字则来自于这座桥上的一对桥联:“当年曾观金星象,异日应传黄石书”,取上联中的“星”和下联中的“石”组合而成。高桥这一地名在中国有很多,为了区别于其他“高桥”,当地人也称它为“沙渚高桥”。另一个小集镇“亭桥”也叫“亭子桥”。

  卢珊:那高桥还有一个小集镇叫南日,它怎么没有象其它几个小集镇一样,地名里带一个“桥”字呢?

  钟云坤:南日这个集镇,它的全名叫”南日晖桥”,”南日”是它的简称。在桐乡地名上,日晖桥一共有两个,一个在原百桃乡境内,地处北面,叫北日晖桥,而另一个在南面的日晖桥叫南日晖桥,也就是现在的南日集镇。所以严格来说,高桥辖区内四个集镇的名字都带有一个“桥”字。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说明高桥一带自古以来河多桥多,是典型的水乡。

  卢珊:那这些高桥、星石桥、亭桥、南日等,过去可都是历史悠久的小集镇,有着自己的人文历史。钟云坤:是的。高桥辖区内的几个集镇,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建镇时间,但形成至今,我想至少也有几百年了。

  卢珊:钟老师,刚才在说到高桥境内河网密布,有河就会有桥,因而高桥镇有许多的桥,而且这些桥都是很有故事和典故的,是吗?

  钟云坤:是的。高桥辖区内古老的石桥有很多,到目前估计还有20来座保存着。

  卢珊:说到这,我就想到了,高桥的另一座桥——盐官桥。据说,这也是一座与官员有关的桥。

  钟云坤:盐官桥在高桥村,是一座石拱桥,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那里的村民小组也以桥为名,叫盐官桥。至于为什么要叫它盐官桥?一种说法是桥下的河道直通海宁盐官而得名,也有一种说法是这座桥为一个管盐的官出资建造;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由一名县官捐资建起了这座桥,因为在高桥一带的土话中,“县官”与“盐官”读音相近,于是把县官桥便写成了盐官桥,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不过盐官桥上的两幅桥联写得很有特点,朝南的一副叫“积石补天工,野虹连地脉”,很有诗意;朝北的一副则突出了方位感,叫“东西接语溪,南北通沙渚”。在盐官桥的北面不到一千米,有一座古老的平桥,名叫“万富桥”。此桥同样建于清代。上面没有桥栏,看似很普通,但桥柱上的两副对联同样很精彩。“东行路仲无多路,西望高桥何等高”;“北达沙渚是中塘,南至斜川方九里”。通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写出了各个方位的不同地点,而且十分对仗,十分精彩。盐官桥和万富桥,两者同跨于盐官桥港上,一座是拱桥、一座是平桥,两者相距很近,相得益彰,是当地的一个景观。

  卢珊:我了解到,高桥镇上有两座很有特色的桥,它们相距只有几十米,是吗?

  钟云坤:是的。在高桥镇上,有紧靠在一起两座桥,一座南北横跨中沙渚塘、体型较大的叫“大高桥”,它原来是一座石拱桥,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挖市河时拆掉改成了水泥桥;另一座叫“小高桥”,东西向,是一座平桥,桥下是一条由沙渚塘向北流的一条支流,叫小高桥港。我老家就在这条小高桥港的终端。

  卢珊:钟老师,高桥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仅有许多特色古桥,还存有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时期时期的遗址,是吗?

  钟云坤:在高桥境内,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有不少。其中梵山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遗址。梵山坟遗址现在保存完好,高出边上的农田超过3米,面积也比较大,长宽超过100米。梵山坟上原先有建有一寺庙,解放后不久被毁掉。有传说墓主人说是江南一大户人家梵家。担据文物考古专家分析,梵山坟早期可能是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堆积起来用于祭祀高台,里面有无墓主尚不能确定。但有一件事情确实发生过。上世纪60年代初,大约在1962年秋天,民间传说有人看到有一个骑白马的人来过梵山坟,那人认为梵山坟上来了白求恩转世,周边老百姓听了以后信奉迷信,认为那里的树木和庄稼都是“仙方”,吃了可以治病。因此大家纷纷拥向梵山坟上,将那里的柏树枝条扮下来拿回家熬汤喝,说是治百病。又将种在那里的庄稼蕃薯藤和叶子全部采光拿回家煮汤喝。不到几天功夫,整个梵山坟上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卢珊:据说,在高桥落晚村还有一个叫“严家厅”的古建筑?

  钟云坤:严家厅在高桥落晚村的严家角小组。这幢建筑建于清代末期,房主人叫严伯英。整个建筑为坐北朝南五开间厅房,前面为墙门,厅前为一个天井。天井两旁为两个“过路”。与周边普通民房相比,严家厅明显要高大许多,相当于两层楼高。传说,100多年前,严家主人是高桥一带有名的地主。后来,地主家的儿子中了秀才,准备娶一个富商的女儿为媳妇,然而对却取笑他家的房子太低太小,矮得连进出的门连蜡烛都立不了。这句话刺痛了严家,严家为了争一口气,卖掉了所有田地,最后在剩下的宅基地上造了这幢宽敞气派的大宅,后人称这幢房子叫“严家厅”。因为房子空间很大,可以摆一百桌酒,也称“百桌厅”。特别是房子里面的4根大柱子,分别用4种不同的树种来做,这4种树木分别是椿树、朴树、梧桐树和练树,连起来叫“春朴梧桐练”,图一个好口彩。解放后,“严家厅”被划给了高桥粮管所,一直用作粮库存放粮食。

  卢珊:钟老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桥是地灵人杰,历史上,高桥名人是蛮多的。

  钟云坤:是的。高桥这地方虽然不大,但还是出了一些名人。

  卢珊:说到名人,我想,现在最大的名人该是太虚。钟老师,您给我们说说太虚,好吗?

  钟云坤:好的。在我们桐乡,太虚这个人虽然没有茅盾、丰子恺等名气那么大,但是他在佛教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所创导的佛教主张和学术理论,对后人影响很大,在我国佛教领域的地位非常高。只不过以前人们没有去挖掘、宣传有关太虚的人和事,所以知道的人不多。太虚原名吕淦森,出生于清末(1890年),解放前夕(1947年)在上海玉佛寺圆寂,一生只活了59岁。

  说到太虚的生世,那是在19世纪末,他的父亲吕骏发从老家高桥湘庄村一个名叫“斗富斗”的小村庄里,走出去到长安镇上一个张姓的泥水匠家中学手艺,后来与东家的女儿结婚生下太虚。太虚一岁那年,父亲病死,母亲在他5岁那年改嫁于桐乡洲泉镇上一家开水果店的李姓人家。此后他随外祖母一起来到一所叫“大隐庵”的庵庙里生活。后来便走上了一条弘法之路,最终成为了中国近代佛教的泰斗,也是新佛教运动的巨擘。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启动编写一套代表中国二十世纪学术成果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书系,一共选入44家共编成35卷,其中太虚大师被单独编成一卷,可见他的学术成就之高。现在,为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太虚大师的学术成就,去年一月我们桐乡文联成立了太虚大师研究会,吸收广大文史爱好者来研究太虚。

  卢珊:那说到高桥名人,就不得不提明嘉靖年间的吕希周,崇福啊、屠甸啊一些地方的人文历史时都会提到他。那他是高桥人吗?

  钟云坤:是的。明朝的吕希周虽然名气在外,其实他也是高桥人。他出生在高桥镇南面落晚村一个叫“北阳桥”的小村庄,现在他的祖居地上已经是一片桑树林。我小时候每次从高桥步行去斜桥,都要经过北阳桥这个小村庄。吕希周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在朝朝廷做官做到通政使司的的右通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负责大小内政事务。

  吕希周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他曾亲自指导修筑崇德城,并亲自撰写“筑城记”。同时决定将原来笔直的运河河道改成弯道,绕着崇德城而过,这样一方面是水利上的需要,使水流速度减缓,另一方面便于抵御倭寇的侵扰,起到护城河的功能。于是便有了“崇德吕希周,直塘改成九弯斗”的说法。吕希周死后,安葬在屠甸镇西南面一个叫“小六房”的村庄边,那个十分高大的坟墓人们习称它叫“吕大坟”,墓主人就是吕希周。

  卢珊:著名画家鲍月景,也是高桥人,家乡人至今还保留着他的故居呢。

  钟云坤:鲍月景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工笔仕女画家,1980年2月去世,享年91岁。他长期居住在星石桥小镇西端,现在他的故居还在,临南沙渚塘而建。鲍月景早在解放初期,便是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浙江分会理事,与丰子恺和当时的浙江美院院长、潘天寿等是很要好的朋友。当时潘天寿曾力邀鲍月景去浙江美院教工笔仕女画,但他是一个喜欢清静,习惯于乡间生活,最后没有前往。由此说明他在当时艺术界的地位。

  鲍月景的工笔仕女画题材广泛,用笔非常精到,尤其是画女子的头发,根根青丝清晰可数,十分细腻。他的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画有两幅,一幅是《百子图》,画面上100个小孩子姿态各异,有的翻筋斗,有的点鞭炮,有的敲锣打鼓,形象非常生动;另一幅是《唐宫百艳图》,也叫“百美图”,当时他杭州都锦生丝织厂作为创作了大量画稿,织成的丝织品出口到海外40余个国家。

  卢珊:说到画家,高桥还有一位民间艺人,虽然他名气没有鲍月景大,叫沈华良,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灶画的传承人,是吗?

  钟云坤:是的。沈华良这个人我也认识,是我们高桥村的人,他是一个民间艺人,我小时候也经常有人在说他,说沈华良这灶画画得怎么怎么好,那确实是。他出生实际上是一个泥水匠,但他打得那些灶头,灶头上画的那些画,画得特别漂亮。我印象中他画的都是传统的三国演义啊,(福禄寿啊)古代的一些人物,(有一些好的口彩在里面),对、对。线条也非常流畅,他的灶画确实非常有名,现在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灶画的传承人。

  卢珊:听说高桥还有一样特产——高桥糕,它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钟云坤:制作高桥糕的人是沈华良的弟弟,他的名字叫沈华学,他制作高桥糕的来历,我听说,他的父亲是海宁一家食品厂的糕饼师傅,退休之后回老家,回到高桥来,把自己掌握的一门手艺传给了儿子,在家里搞了一个家庭作坊,专门制作糕点。因为制作质量很高,一般吃起来口味特别好,特别是他里面的核桃肉、糖放得很多,所以吃起来是又香又甜,口感很好。而且他是用手工刀切,一片一片,在吃的时候,一片拿下来是软棉棉的,一放到嘴巴里是入口即化,这也是一般糕点做不到的。所有这个高桥糕因着好吃,一传十、十传百,慢慢传出去了,高桥有一家人家生产的糕特别好吃,因为这家作坊是在高桥,所以人们习惯上统称它为高桥糕。久而久之,现在已成为高桥已个特产、一个品牌。我开玩笑,相当于桐乡的阿能面,卢珊:今天和钟老师聊了这么多,感觉高桥真是人杰地灵、高桥人心灵手巧。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桐乡市文联副主席钟云坤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钟云坤: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