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乌镇 发展好桐乡

褚红斌:民俗研究者讲河山民俗故事

一一 桐乡市文化馆馆长、桐乡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褚红斌

金名片

褚红斌,嘉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桐乡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从事二十多年基层文化工作,致力于桐乡的民俗、民间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与人合作出版了《含山轧蚕花》、《桐乡高杆船技》等研究桐乡非物质文化方面的著作。对如何保护和传承民俗、民间文化、如何运用桐乡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来为桐乡发展服务等,有自己的一份独到见解。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51/61/17516110_99812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51/61/17516109_487724.jpg

  卢珊:关注桐乡旅游,共建旅游桐乡。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桐乡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褚红斌先生,他将和大家一起聊聊河山,说说河山的今生前世,如果您对桐乡历史文化,特别是对河山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您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褚红斌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褚馆长,您好!

  褚红斌: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和我们聊河山,说河山。

  褚红斌:很高兴,也很荣幸再次来到我们《旅游桐乡》节目,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让我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聊聊我对可爱的家乡——河山的乡愁记忆。

  卢珊:褚馆长,您是河山人,而且在河山从事了二十多年基层文化工作。我想,您对河山的人文历史文化一定很熟悉了解的。

  褚红斌: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山人,自然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家乡情怀,说到熟悉了解也谈不上,在这里我只能就我了解、掌握的知识,来谈谈对河山的人文历史文化的理解。

  卢珊:我了解到,河山虽然它的建镇的历史不象崇福、濮院、石门那样悠久,但它同样有着我们祖先在那里生活的遗址。

  褚红斌:从发掘的历史遗存和文物普查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河山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聚居、生活、耕作。就文明的起源来说他也属于良渚文化的范畴。

  卢珊:我从《崇德县志》中看到,河山原来并不叫河山,是叫大安,那是为什么不叫大安叫河山了呢?

  褚红斌:据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崇德县志》记载,明代河山地域隶属崇德县石门乡,民国时期属五泾乡。根据河山镇陆松华田野调查收集的地名资料里谈到:解放前啊还不称“河山”。当时的乡名为“大安联合乡”。194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含山,在山上修筑工事、筑造碉堡,把枪口对准了周边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安”乡不得安宁,名不符实。当地一位陆姓秀才从民族英雄岳飞“还我河山”壮语中得到启迪,找到当时主政的庄乡长,建议将大安乡改为河山乡,以示抗日的决心,乡长采纳了其建议,从此也就有了河山乡的由来。虽然这是民史,但是可见河山人爱国保家的情怀市值得后人称道的。还有一种传说,我们知道老百姓希望生活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可是河山无山只有水,有一次当地名人绅士发现含山的倒影投射到河上,水中映山,分外娇美,所以就建议当政者取名河山,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当然这是野史,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卢珊:您刚才说,河山在民国时期还是属五泾乡,而且这“五泾”过去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小集镇,是吧?

  褚红斌:我们知道,以前的小镇基本是依托码头而建,据说五泾古集镇形成于三国时期。五泾也叫五河泾,因为有5条河在此交汇,形成一个大漾潭,故命名为五河泾。漾潭很大,东西两岸足足相距约二百余米。河道东向一河直通白马塘,南连京杭大运河,北达乌镇;北向一河直通练市;南向一河连接西圣埭港,向东不远处即为石门镇;西向二河通达含山塘,作为当时水陆交通的重镇,商贾云集,非常繁华。每逢清明,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穿着一新,穿越五泾镇,步行至含山祈福。一到下午,所有去含山祈福的百姓返程中也会一齐涌向五河泾集镇。那些在含山庙会表演中意犹未尽的表演者们也会在五河泾河开展摇快船,打拳船表演。五泾漾潭,还有一段传说。那时候,民间嫁娶新娘,靠的也是摇摇船(又称迎船、新娘子船),因为漾潭是由5条河流交汇而成,河口交汇处如5只迎亲船同时巧遇,漾潭中间就会出现金牛祝福、那是莫大的彩头和祝福了。

  卢珊:褚馆长,说到河山,就要说到民俗、民风在河山的保留和传承这一话题,我觉得这些非遗传统在河山的保留和传承特别好,氛围特别浓厚。

  褚红斌:桐乡蚕桑习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民俗保护项目《含山轧蚕花》以及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桐乡蚕歌》的项目保护地都在河山镇,河山也是我们桐乡西部蚕乡习俗保留较为完成的一个典型性的地域代表。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生产生活都和古老的蚕桑习俗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蚕桑习俗一直在延续传承。形成了大量与蚕桑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等,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河山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河山蚕桑文化空间。在非遗保护的当下,这项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也赋予了蚕桑文化恒久的生命力。蚕桑习俗是河山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桐乡市市委市府提出的“一业驱动四化”的战略目标中,我觉得如何打好蚕桑习俗这张旅游金名片、发展旅游经济、造福百姓是河山人民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卢珊:作为我们桐乡独特的蚕文化,在河山的展现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说,在桐乡是独一无二的。河山也是国遗项目《含山轧蚕花》的保护地,我听说,“游含山”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或者说,一些有趣的习俗,非常有意思的,是吗?

  褚红斌:河山人有清明游含山轧蚕花的习俗,轧发轧发,越轧越发,所以男女老少清明那日都已到过含山为荣,讨个好口彩。相传含山是如来看西湖周边有水无山,美中不足,就命四大金刚一天之内搬来100座山,日落西沉时,还剩3座没有完成,大金刚体谅兄弟,自告奋勇把任务接来,两肩各扛一座,口叼一座,走到桐乡、吴兴一带实在筋疲力尽了,就坐下歇息,随手把两座大山两边一放,嘴里含着的也吐在地上,歇息完毕,准备起身,哪知山落地生根再也搬不动了,为此他们还受到如来的责罚。因为是金刚口中含着的山,所以后世起名含山。含山也是江南蚕文化的发祥地,以前,每年清明,四里八乡的蚕农都会不约而同背着蚕种包去山上祭祀蚕花娘娘,求取蚕花,带回家中蚕房、灶台供奉,祈求一年的养蚕丰收,蚕花廿四分,同时通过踏青、赏水戏等民俗活动娱神娱己。再说一个有趣的习俗,河山当地有含山滩上比老婆的习俗,每到清明头麦日,已婚的小夫妻和未婚的男女都会把心仪的另一半带到含山上,比一比谁的老婆漂亮,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同时尚未有对象的男女也把这天游含山,作为自己寻找爱情的机缘把握,可见,含山也是一座爱情之山。

  卢珊:清明还有许多吃的方面的习俗,而且这些都是蛮有故事或意思的。

  褚红斌:是的,河山当地有清明大如年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裹三角形的清明蚕花粽、做茧圆、甜麦塔饼、立夏狗、困猫、元宝、青龙等,来祭祀清明蚕花菩萨和祖先。我们在非遗调查中发现,有些蚕农会用米粉做青白两色茧圆、元宝、然后搭茧山、四周用米粉长条缠绕,祈求今年养蚕收茧如山、蚕丝绵长质量好。做元宝、青龙是祈求养龙蚕、赚大钱。做立夏狗、困猫祭祀后要用线串好放置在阴凉处风干,等到立夏时再煮食,全家分享。据说可保夏日里大人小孩如小猫小狗一样强壮,不生病、不疰夏。同时为了养好蚕,希望小孩多睡觉,不要打扰到大人养蚕。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要吃顿团圆饭,吃好团圆饭,象征着休闲到此为止,一年一度的辛苦劳作就要开始了。同时清明夜饭也很丰盛和讲究,除鱼、肉外基本是一色颜色带青的菜,比如荞葱炒蛋、马兰头笋丝、大蒜叶千张、炒青(田)螺、发芽蚕豆、莲藕、咸鸭蛋等等。青代表着时令节气、生机活力,我想这也是老百姓为一年讨个好口彩吧。特别是吃螺丝也叫挑青,也是希望养蚕中杜绝“青娘”病毒的发生。吃好螺丝后还要把壳扔到房前瓦上,除瓦剌蛰伤蚕宝宝。

  卢珊:看来很多清明风俗在河山保留着,今年河山镇就又准备举行“轧蚕花品美食”活动。

  褚红斌:轧蚕花是河山民俗文化活动的一种典型体现,说到清明美食不得不提“甜麦塔饼”,它是一种绿色食品,由草头、米粉、甜麦等制作而成。清明是寒食节,所以它也是一种蚕农养蚕时节必备的当做干粮的时令食品。我曾经也听到有这么一个传说,话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的时候,留恋此处的美景和手下走散了,当他走到含山上的时候又累又饿,就倚在塔下狼狈不堪。这时有位蚕娘恰巧上山求蚕花,就把随身所带的甜麦饼赠与乾隆充饥,乾隆享用后顿觉清爽、甘甜,真乃人间美味也,刚想问问这个食品叫什么的时候,蚕娘已经下山了。乾隆回京后,一日忽然又想起甜饼,要手下去寻访,但只记得蚕娘给他的时候说是甜麦做的,不知道叫什么,所以想想当时是在含山塔下吃的,饼又是扁扁的塌塌的,就起名“甜麦塔饼”。当然这可能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河山镇能够利用传统美食举办轧蚕花民俗活动,是传承保护我们乡风民俗代代延续的有效举措。

  卢珊:褚馆长,刚才提到了王家弄村,我了解到,王家弄村里还有一个凉亭,也是与清明轧蚕花习俗有关的。

  褚红斌:河山民风淳朴、忠孝节义、为人向善的故事也比比皆是。这个凉亭始建于清光绪15年(1895年),当地一位善人为了让四面八方来轧蚕花的蚕农,中途有个歇脚、蔽日躲雨的去处,特地出钱捐建的。时光荏苒,凉亭破损、也移建多次,但是一直保留至今,同时也是在传承一种助人为乐,为人向善的河山精神。

  卢珊:据说,唐朝名臣褚遂良也与王家弄村有关联,是吗?

  褚红斌:这个目前也没有经过专家的考证,褚遂良是唐代书法家,史料记载他是钱塘人士,我们这个地域在古代也在钱塘区域内。据河山老人们讲,河山曾有过褚姓大官的衣冠冢,石马、旗杆石等等,但这需要考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河山人崇文向学的情怀所在。

  卢珊:这个王家弄村不简单,这么有故事。其实,在河山这样有故事的村不仅仅是王家弄村,一些村一些桥都是有故事的,象庙头村就很有故事。

  褚红斌:…据桐乡地名故事记载,庙头村是因为一座庙得名,庙名叫淹蹄庙。大家应该记得南宋康王赵构泥马渡江的故事,淹蹄庙是他的后续故事。据说,康王逃到此地,一问已离杭州不远,就说好了好了马上到了,话未说完,泥马一松劲,一个趔趄,一条泥腿就散架跌落在河里了,而当地百姓后来知道是御马马蹄在此跌落,为了求得皇气,福佑后代就建了淹蹄庙供奉,庙头村也因庙得名。

  卢珊:河山不仅仅保留和传承着这些民俗、民风,古代农业文明也还完美的保存着,俞家湾双基鱼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褚红斌:俞家湾双基鱼塘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是一个古代生态环保农业发展的典范。塘中养鱼,塘泥填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放在现在也具有借鉴意义,在提倡绿色环保生态养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俞家湾桑基鱼塘不光具有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价值,也将引发人们在保护生态、科学种植等领域的思考。它也是嘉兴硕果仅存的桑基鱼塘。目前已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它正被计划着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和文保教育为一体的河山旅游基地。

  卢珊: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相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传承和发展。

  褚红斌:是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河山人民幸福所在,河山人在弘扬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延续着崇文育人的公共文化发展服务理念,无论是从坚持了28年的河山镇迎春文化艺术节、还是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村级文化礼堂兴建,都体现了河山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我相信,未来的河山一定会依托特有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来构建属于河山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桐乡市文化馆馆长褚红斌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褚红斌: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