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书画篆刻家、诗人 毛建翔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50/23/17502342_03150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49/90/17499013_870738.jpg
卢珊:关注桐乡旅游共建旅游桐乡。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书画篆刻家、诗人毛建翔先生。如果你对桐乡历史文化,特别是对屠甸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同时,你可以通过在新浪微博上给我们留言,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毛建翔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毛老师,您好!
毛建翔: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毛建翔:宣传家乡,既是我的荣幸,又是我应尽的义务,当尽绵薄之力,只是限于所学,今天,就我所知的与大家聊聊吧。
卢珊:毛老师,屠甸是您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我想您对屠甸会很有感情,也很了解的。屠甸又称为石泾,“屠甸”和“石泾”各有什么出处和来源呢?
毛建翔:屠甸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对屠甸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我多怀有深深的感情。有关“屠甸”和“石泾”各有说法。屠甸之名,据清光绪《桐乡县志》载:“有谓为屠岸贾故里者,说殊不经(甚不可靠意),然有屠庵及屠家板桥,则地名固以姓传。”古代郭外称郊,郊外称甸,故有屠甸之名。石泾之名来源,因镇旧名石人泾,系地以水名,旧志载:在千金乡,县城东南十八里,石泾称市,已有一千年历史了。以镇称始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寂照寺买地种松碑记。元至元《嘉禾志》云:寂照(寺)有二石佛,温润如玉,顶冠冕,披缦衣,制度不凡,古传自海浮来……寺前有河,自西南流来,有名石人泾,世传石佛自此浮来,故名。传说动听,说到寂照寺,不得不展开一下:寂照寺为屠甸名刹,位于屠甸镇中心山门街。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八年(943),初名“报恩院”;宋治平间(1064-1067)改称“寂照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名“寂照教寺”,俗称“寂照寺”。据地方史料记载,当时寂照寺建筑宏伟壮观,全盛时,有僧人一百十三房之多。老百姓习惯叫“屠甸寺”。因而民间有“先有屠甸寺,后有屠甸市”之说。对“浮来”一说,清代屠甸诗人沈协的一首《石泾竹枝词》说得很明白:泾水清于长水清,小船一棹浪长轻。浮来石佛何人见,还是生成是凿成?显然是持否定态度的。
卢珊:我们知道,屠甸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六千年历史、五千年文明”之说,这个该怎么理解呢?
毛建翔:约数吧,我的理解是:六千年指马家浜文化、五千年指良渚文化。亦即(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与(玉器时代)奴隶社会的大概区分吧。晏城吴家墙门遗址是六千年马家浜文化的代表,屠甸王家山遗址,属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山遗址,它是一处迄今为止嘉兴、湖州地区良渚文化时期等级最高的遗址,是贵族墓葬区。另外如普安桥、小六房、喇叭浜、杨家车、金家浜、井令头、花果园等,是良渚文化密集型遗址地。所以,专家认为屠甸不仅是良渚遗址最密集地,而且等级是最高的,如果良渚中心在浙江余杭的话,那么屠甸是几个次中心之一。说到遗址,屠甸的吕希周墓,俗称吕大坟是绕不过去的。吕希周,桐乡骑塘人,生于明正德年间(十五世纪初),明嘉靖丙戌(1527)进士,官至通政使,后告假乡里。嘉靖三十五年(1556),适逢倭寇犯境,吕希周会同崇德知县蔡本瑞奉檄构筑建城,改运河为曲行环绕县城,以水为屏,并建吊桥防御,捍卫乡里。因此桐乡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崇德吕希周,直塘改作九湾兜。”吕希周享年九十,墓葬于屠甸。吕大坟,是桐乡现存最完整最高大的明代古墓,位于屠甸镇的西南角约三里的沈家门。朝南座北,封土高12米,占地3.2亩,墓道南侧有石制供桌、石兽和翁仲。墓南相对坟的位置有一漾潭,宽阔大小似坟,东西两侧长度符合古官帽的比例,形似官帽,故名官帽漾。吕大坟历经四百多年,风风雨雨如今依然矗立在一片田畴之上。它地形开阔,四面环水,是一块风水宝地。现今开辟了公园广场,是大众游玩的好去处。
卢珊:据说,春秋时期屠甸这个地方就已是一片热土,它曾是吴国和越国的战场,至今屠甸还存留许多与这场战争相关的地名,是吗?
毛建翔:是有很多,如千人坡、南长营、烽火楼、天荒荡等,天荒荡在晏城南,分南荡、北荡,均属二千多年前的吴越春秋文化遗存。相传吴王夫差曾筑四城抗拒越国,分别为何城、晏城、管城、萱城,晏城便在屠甸境内(何、萱两城在石门,管城在海盐)。宋代张尧同有《晏城烽火楼》诗可证:“吴越称雄日,区区在用兵。空余争战地,无处不高城”。
卢珊:那说起春秋时的屠甸,就不得不说范蠡和西施,他们的足迹到多屠甸很多地方,流传在屠甸有关他们俩的传说也很多。
毛建翔:是的,如范蠡湖、汏脚湾等处都与范蠡和西施有关。范蠡湖,地方旧志又称为“范蠡坞”。据清光绪《桐乡县志》记载:“范蠡坞,在千金乡,中有小洲。”志中所说的千金乡即今屠甸镇一带,“小洲”便是范蠡湖中的土墩。范蠡湖原属屠甸镇蠡湖村,后经行政村合并,现归于红星村。范蠡湖的北岸有一个村庄,叫汏脚湾,传说当年西施曾经在这里洗过脚而得名,又名“洗足滩”。
卢珊:我了解到,除了范蠡湖、汰脚湾,还有浮鞋桥、胭脂汇、胭脂汇桥等。
毛建翔:对,还有更有名的是“槜李”古地名,记载于《春秋》、《左传》两部史书中,是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地方。其实“槜李”地名所指的范围很广,涵盖了嘉禾一地。说到“槜李”地名,又得说说其地所出产的珍果槜李了。槜李产于屠甸镇桃园村,是桐乡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它果形硕大,皮色殷红,芬芳异常,甘甜鲜美,并有微微酒香。传说西施入吴时,途经此地,品尝之后曾醉倒,故又名醉李。嘉兴王店朱彝尊在他的名著《鸳鸯湖棹歌》中有咏槜李诗:“徐园青李核何纤,未比僧庐味更甜。听说西子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流传于今。
卢珊:毛老师,从您刚才的介绍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屠甸那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屠甸的历史上,是出过许多名人,特别是诗词书画这一方面尤其突出,象明初的大诗人贝琼就是屠甸人,是吗?
毛建翔:是的,他是明初诗坛上的佼佼者,又是著名文学家,在明清两代影响深远,贝琼曾隐居在屠甸东南的殳山,创办了殳山诗社,留下了著名的《殳山游记》和其它许多有名的诗文。参加殳山诗社的人员都是桐乡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画家,如石门著名画家宋旭。朱彝尊评贝琼诗“足以领袖一时”。屠甸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如:宋末元初的理学大儒,人称正节先生的卫富益,他有一首诗题赵子昂竹很有名,“汉宫日暮风流远,南国秋深水殿寒;留得一枝烟雨里,又随人去报平安。”他隐居屠甸,创立白社书院,为桐乡境内第一所书院。民国元年(1912)屠甸创办的“崇道小学”即建校于原白社书院的院基,后来改名屠甸完小,本人就在那里上的小学。宋末元初名僧温日观,又称子温和尚,曾担任寂照寺主持,擅画水墨葡萄,自成一家,被人誉称“温葡萄”,深得后人喜欢。元代诗人邓文原称赞其画葡萄是“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另外如:侍讲学士吴琪,环碧深堂朱显道,来青堂陆容,文华殿大学士鲍恂,工部尚书张文宪,昭庆楼沈明瓒,传胪朱响中,武举人沈啟,晚佳轩沈受恒,半壑园陆鸿,壶庐诗人范敦……等均为一时俊彦,名享当时,可惜的是故居均已无存。还有钱君匋的两位启蒙老师:书法名家孙增禄,原“寂照寺”三大字,就是他题写的。画家徐菊庵,蜚声沪上,曾与钱君匋一起在上海合办过书画展览。另外还有刚正不阿的“狂人书家”谢养弦,他是一位名医,是孙增禄的一位学生。
卢珊:那我听说,曾有一家出了四个诗人的。
毛建翔:这是新发现的资料。根据沈金祥老先生介绍:《毕燕衎堂四世诗存》记载了毕氏一族,五代四世七人的诗词作品集,七人是:毕松、毕槐、毕纶、毕灏、毕发、毕纯甫、毕醰甫。是典型的诗香世家。
卢珊:到了民国时期,还出了一位叫朱梦仙的书画家。
毛建翔:对,他是仲小某学生,和濮院的百岁画家岳石尘是同门,他除了画花鸟外,最擅长画蝴蝶,人称朱蝴蝶。他还是个园艺家,不仅亲手栽培槜李,还出了一本《槜李谱》,于右任题字,是钱君匋约请的。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放学回家,每次经过旱桥头,目睹“晚翠小筑”桃花、李花、梅花等花草树木,一年四季不绝,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卢珊:嗯,他和钱君匋先生是亦师亦友,钱先生是大家,也是屠甸人,如今家乡人还保留着他的故居。
毛建翔:是的。钱君匋先生“一生精三艺,九十臻高峰”,既是著名的书画金石大家,又是位大收藏家,是屠甸的骄傲。他把毕生的收藏献给了国家,君匋艺术院就是因他捐献的书画文物而建造的。1991年间,我曾为“钱君匋旧宅”刻过砖刻,书法是前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李一氓题的。钱君匋先生是我的同里前辈,我曾写有《向钱老请教琐忆》一文,记录了我与他的一些交往过程,日前刊登于《桐乡文化报》。
卢珊:如今书画在屠甸后继有人,汇丰村就是一个典型,它是浙江省第一批书法村。
毛建翔:对,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并授牌的,桐乡唯一的一个书法村,经常参与书法活动的约有二三十名爱好者,非常热火,还有作者在省里获奖。
卢珊:毛老师,刚才您跟我们聊了屠甸悠久的人文历史人化,特别是南宋迁都杭州后,屠甸兴旺起来,与一些名人有了关系,范仲淹,就是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位,他的一支后裔就生活在屠甸,是吗?
毛建翔:是的,据说是范仲淹第三个儿子范纯礼支脉,其曾祖范德贵于清光绪年间由安徽来屠甸,延至今日,范矛彧为三十五代孙。有家谱记载。范矛彧现在是范仲淹文化网创始人,发表过不少研究文章。
卢珊:还有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也在屠甸的。
毛建翔:有的说于谦故居在杭州,是钱塘人。屠甸的于家埭是祖居、故乡,这留待专家们继续考证吧。现今每到清明节,到于家埭于谦墓祭祀的人很多。作为屠甸人,引于谦为家乡人总是好事,对弘扬民族英雄精神,建设人文名城有积极意义。
卢珊:我听说,兴旺起来的屠甸,历史上有十景,有哪十景呢?您给我们说说好嘛?
毛建翔:好的,记得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位同学带了本薄薄的油印本,里面就记载了屠甸十景:一、院基怀古,二、松岭望塔,三、拱枢沐月,四、泾桥夜泊,五、寂照晚钟,六、龙潭跃鲤,七、顾送折柳,八、旱桥残雪,九、斜港帆影,十、竺林松涛。当时,我还手抄了一本。
卢珊:那这些风景随着岁月的推移,有的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屠甸正在打造生态休闲小镇,又有了新十景。
毛建翔:是的,近几年屠甸镇党委、镇政府重视地方文化,倾力打造新十景:森林屠甸、寂照寺、钱君匋故居、二十五史清官园(汇丰乡村旅游特色村)、荣湖公园(吕大坟)、范蠡湖、百美农庄、老园丁玫瑰园、浙北皮革城、菊博园。镇政府为发展旅游业,还与市文联及相关文史研究人士,合作筹划连续出版了《屠甸史话》、《屠甸史话绘画集》、《屠甸史考》、《屠甸掌故》等文史书籍,彰显屠甸魅力。桐乡市作家协会、桐乡市美术家协会、桐乡市女画家协会等组织学会人员,相继到屠甸进行采风写生活动,出刊了不少书籍画册,为扩大屠甸的知名度作出了努力。
卢珊:愿屠甸小镇越来越美。
毛建翔: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书画篆刻家、诗人毛建翔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毛建翔: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