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找准“三农”问题根本 解决农业基础问题

——专家领导夜话“三农”情

2016年03月16日 09:03 来源: 中国网现代农业
稿源:  中国网现代农业  
原文链接:   http://ny.china.com.cn/a/xinwen/xingyexinwen/2016/0315/19588.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3月14日晚,中央党校原组织部部长、现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主任张虎林与浙江省桐乡市市委书记卢跃东以及在今年两会期间深入采访的资深媒体人王林在中共中央党校会面,并对时下热议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央党校原组织部部长、现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主任张虎林与浙江省桐乡市市委书记卢跃东以及资深媒体人王林探讨“三农”问题。

  自2003年以来,中央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直至后来成为政府工作、乃至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之深。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张虎林主任着重指出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 “三农”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根本,农业、农村和农民,就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不但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势必将大大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三农”还是我国人民政权建立和稳固的基础,农民是“三农”的主体,要巩固人民政权,完善我党的执政地位,必须较好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些年中,“三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也积累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就当前经济态势,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

  认识“三农”问题解决基础问题

  张虎林主任长期关注和研究“三农”。他认为,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前30年,国家资金的流向以农村流向城市为主,长期的工农业生产“剪刀差”造成了农村与城市发展速度的不对称,城乡差距拉大,导致农村发展潜力欠佳。政策上对农村和农民的偏离持续了很多年,对三农的投入长期偏低,亏欠太多。工业多年高速低成本发展造成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对生态环境与农业产业资源的破坏等种种行为已严重破坏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基础不完善的局面得不到进一步纠正,农业想发展,农民想致富简直是无稽之谈。”

  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农业产业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国家财政投入不够,各级地方对党和国家农业政策的贯彻力度也存在不足。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现在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张虎林主任建议说,应将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进行立法规范。若将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多少进行立法,农业的基础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才能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农业进一步发展,从而促使我国整体经济的积极、健康、稳健发展。

  重理新农村建设

  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成型,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主张农村城市城镇化。张虎林主任对于此理论持保留态度,他认为这个理论基础存在一定的瑕疵和误导。农村城市化和城镇化有一个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过程,人为推动有拔苗助长之忧。他认为,解决农村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即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文化卫生教育、社会福利保障等基本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而现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往往是只看到表面拆了多少房子,建了多少新村,这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只是让农村有了表面光鲜亮丽壳,但背后却埋藏着诸多隐患。“新农村建设切忌成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张虎林主任一再强调说。

  张虎林主任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健康顺利的发展,必须要全面认识和从根本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观念必须要转变,各级政府要将相关文件与精神理解透彻,一定要结合本地“三农”实际情况应对当地农村发展。其次要从教育入手,全方面真正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转变并开阔农民的思想观念,三是科技助力,将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在农村进行真正的转化,以科技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所以,解决这些总是的根本还是要解决财政支持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起来,要‘多予少取’,逐步做到‘只予不取’”,张虎林主任说。

  乌镇与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这是摆在专家尤其是各级党和政府的首要问题。浙江省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要从多方面综合把握,正确认识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其中,农村一定要像农村,新农村建设绝对不能理解为形式上像城镇,而是要依据自身特色,建设美丽乡村。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新农业建设,可以看成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典型。乌镇解决“三农”总是一直是和城镇化全面结合的。十年前的乌镇面临着是全面开发还是保留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争议,在去还是留的的问题上颇费周折和争论。但乌镇前瞻性地选择了“古为今用,保留千年古韵的同时将现代特色融入到发展之中”的思路。在乌镇十多年的保护与发展中,这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了公认的“乌镇模式”——它的成功,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并不矛盾,没有大拆大建,也一样建设新农村,也一样可以城镇化。

  “乌镇模式”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曾6年5次访乌镇,每一次到乌镇,习总书记总是着重强调乌镇“历史遗产保护开发和再利用”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乌镇也没有辜负期望,“一业一网”,凤凰涅槃,将“三农”与“旅游”结合,将“三农”与“互联网”相结合,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将在永久在乌镇举办,实现了乌镇的华丽转身。互联网大会,成为乌镇又一个名片。

  各自的“三农”情怀

  “我在农村长大,在基层历练成长过”,卢跃东书记总是这样对朋友们说。5年乡镇干部,5年县委副书记,5年市长,5年市委书记,多年的基层锻炼使得卢跃东对“三农”有着别人不可比拟的深厚感情,对于新农村建设,他有着自己独特地理解。他真心希望把“三农”建设好,所以他带着对“三农”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短板以及“先富带后富”到底应该怎样做等等总是,在两会期间访遍专家学者,取经学习。他想对“三农”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思路和更多的指点。

  资深媒体人王林经常深入浙江省基层采访、调研“三农”问题,也是一个三农专家了。他很赞同桐乡市“诗化水乡典范,旅游人文名城,网络智慧强市”的发展理念,希望乡村建设能为美丽的桐乡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希望关注桐乡的新农村模式能够成熟成型,以便向全国推广。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农村和城市整体化发展,农村是发达的农村,农业是发达的农业,农民是新型的农民,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农村城市化。这是专家、学者和媒体人秉烛夜谈得出的一致结论。

所属专题:
来源: 中国网现代农业 作者: 记者 李会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