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桐乡地方文史专家 俞尚曦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46/61/17466131_85965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46/61/17466130_894363.jpg
小婷:共话桐乡旅游共促桐乡发展。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小婷。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桐乡地方文史专家俞尚曦先生,他要和大家一起聊聊洲泉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桐乡历史文化,对我们桐乡旅游发展,特别是对洲泉历史与她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小婷:听众朋友,现在俞尚曦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俞老师,您好!
俞尚曦: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小婷: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俞尚曦:谢谢!能够在这里和广大听众朋友再次相聚,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小婷:俞老师,今天请您来和我们聊聊洲泉,说说洲泉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
俞尚曦: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我就是一个洲泉人。我现在虽然离开了洲泉几十年,但对这块生我养我的故土,始终满怀着深深的眷恋和挚爱。在我的心目当中,洲泉虽然是个蕞尔小镇,但是她照样有着灿烂的史前文明;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曾经出现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名人,发生了许许多多影响本地历史进程的要事。洲泉古镇的历史文化,还有待于我们再去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小婷:洲泉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发现和挖掘了许多古文化遗址,是吗?
俞尚曦:是的。根据考古发现,洲泉近郊,有黄鹤村、杨家大桥、北道桥、岑山、石山头、小营里等古文化遗址。这些古文化遗址,其文化类型,从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一直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都有,并且从中出土了不少文物。上述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洲泉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生产劳动,为日后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最早的物质基础,谱写了洲泉古镇文明史的第一乐章。
小婷:那俞老师,洲泉,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洲泉呢?这个地名,历史上有什么记载?
俞尚曦:说来话长。“洲”,其本意是水中的一块陆地(《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洲泉之“泉”,原为金钱之“钱”。何以得名“洲钱”?旧志记载,“四周皆水,其中一地如钱”。《嘉兴府图记》亦谓:“洲钱市,在积善乡,地形如钱,周遭皆水。”
“洲钱”这一地名,究竟始于何时,史料无载,难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就有了这个地名。后来,“洲钱”,渐渐写作了“洲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在吴方言中,“泉”“钱”同音。“泉”,古代又是钱币的名称。《周礼·地官·泉府》贾公彦疏:“泉与钱,今古异名。”至少在明末清初,“洲钱”又有了“洲泉”之名。清康熙时朱紘撰有《洲泉积善录》。
小婷:原来我们桐乡许多镇都有雅称的,洲泉叫湘溪,那我要用桐乡人的话来说,截树刨根,洲泉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雅名呢?
俞尚曦:这里是江南水乡,许多的江南市镇,他们都有与水相关的雅称,这也是地域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譬如崇福雅称语溪,石门镇雅称玉溪,濮院雅称梅泾,又称濮川等等。宋室南渡,定都临安。洲钱距临安咫尺之遥,扁舟一叶,可朝发夕至,中原士大夫寓居镇上者二十余家。洲钱的商贸兴盛,市镇繁荣,其实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宋汉恭宪王七世孙、赵善应之子赵汝愚即生于洲钱。赵汝愚后任右丞相,因而洲钱又称相州,由此衍生湘洲、湘溪等雅称。
小婷:俞老师,刚才您和我们聊了洲泉之所以有湘溪这个雅名,是与南宋时洲泉曾出过一个宰相有关,其实,洲泉历史上一直是名人辈出,单说在明末清初的特定历史时期,就出了许多名人。
俞尚曦:明末清初,王权更迭,“城头变幻大王旗”,一时风云突变,社会板荡。洲泉人吴尔埙(1621—1644),系福建巡抚吴之屏长子,崇祯十六年(1643)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值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吴尔埙间关出京,历尽艰难,随史可法守扬州。时友人海宁祝渊来别,尔埙断一指归遗父母,称“愿寄我家,以是为信”。扬州城破,史可法、吴尔埙等壮烈殉国,家人以衣冠葬墓,而将一指包裹其中,洲泉因有一指坟。胡漟《语溪棹歌》之一:“太史孤忠胜国闻,谁从汗简考遗文?丹心碧血埋荒草,记认当年一指坟。”
小婷:太有气节了,令人敬佩!那这位吴尔埙是属于哪个家族?这个家族还产生过其他名人吗?
俞尚曦:洲泉有吴氏家族,人称“千年吴”。除吴尔埙以外,还有他的弟弟吴尔篪,以及吴涵、吴之振等名人。吴涵,康熙二十一年(1682)榜眼,官至左都御史。吴之振,官内阁中书。与吕晚村、吴自牧合编《宋诗钞》,著有《黄叶村庄诗集》八卷,又有后集、续集各一卷,《寻畅楼杂著》一卷,《德音堂琴谱》四卷等。擅长书画,片纸只字,人皆珍若拱璧。吴之振的八世孙,就是崇福名画家吴伯滔。
小婷:这位吴之振与住在崇福横街的吴之振是同一人吗?
俞尚曦:是的。吴之振十岁时,父亲吴尚思病故。时值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盗贼蜂起,其母范氏因携十岁孤儿迁居县城,买下横街劳氏守愚堂旧宅定居。时在顺治六年(1649)。康熙十四年(1675),又迁入城西新建的黄叶村庄别业。从此,吴之振一脉就在崇德繁衍生息。
小婷:吴家还出过一位名家,叫吴克谐,是吗?
俞尚曦:对。吴克谐,字夔庵,号南泉老人,家住洲泉镇东侧南泉村,年轻时长期游幕在外。归里后,构建南泉书屋,藏书数千卷,有宋刻本《河南二程全书》、明嘉靖本李时珍《本草纲目》、明刻本《陶渊明集》等。尤喜藏砚,藏砚百余方,佳者二十有八,因称其藏砚处为二十八砚斋。复擅绘山水,宗法王翚,取得很高成就。
小婷:我了解到,吴克谐有个女儿也是非常了不起的,琴棋书画,样样都行,特别是诗画。
俞尚曦:吴克谐女儿吴玖,嫁桐乡程同文为继室。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工诗善画。父亲为她筑写韵楼。绘画初学恽南田,撰写折枝花卉;后师方兰坻,作山水兰竹。桐乡博物馆有其作品《荷花图轴》。著作有《写韵楼集》。其实吴克谐的儿子吴廷镛也是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人,曾参与纂修清嘉庆《石门县志》。吴廷镛之子吴曹麟很早就去世,但他创作的《语溪棹歌》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小婷:我从您编的《洲泉镇志》上看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洲泉还出了位大家,叫胡钁,他的一个私人庭院,用今天的话说,是私人会所,叫喜雨草堂,当时常聚集着一帮文人雅士,当年也是一景。
俞尚曦:胡钁是晚清时一个篆刻名家。他的篆刻作品,可以媲美吴昌硕,“虽苍老不及而秀雅过之”。杭州西泠秋瑾墓碑就由徐自华撰文,吴芝瑛书丹,胡匊邻刻石,时称三绝。另外,他的书法、绘画、收藏,也极有成就。他的《闲闲草堂随笔》手稿本,现藏浙江图书馆。胡氏宅第,在洲泉镇区西北侧屠家坝,宅中有喜雨草堂,胡匊邻亲家吴伯滔题额。胡氏也是诗书传家。他的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胡枚,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曾官贵州学政,入军机处十八年。胡枚之父胡漟,也曾作《语溪棹歌》,光绪《石门县志》载入二十四首。
小婷:俞老师,洲泉文脉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您觉得在洲泉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人和事值得后人去追怀、去发掘的?
俞尚曦:洲泉镇区域的文化底蕴,我们不仅要着眼于镇区,还要扩大视野。比如在屈家浜村,晚清时屈元爔、屈元炘弟兄就很值得后人关注。弟弟屈元炘曾中举,参与修纂光绪《石门县志》,而且天文、地理、数学,无一不精。兄屈元爔曾纂辑《石门诗存》,这是他对地方文化事业的一大贡献。屈氏耕读传家,天平天国之后,一邑文献,半为灰烬。弟兄二人悉心收罗散佚,庋藏之富,遂冠全邑。“文化大革命”时,被焚毁一空。
小婷:那除了屈家浜屈元爔弟兄以外,洲泉农村地区,还有哪些文化亮点呢?
俞尚曦:亮点很多。岑山村就是一个典型。岑山,其实是一个高高隆起的土墩。过去说,海宁陈氏营墓葬于此,故名陈山。但《名胜志》却说:“陈山,在积善乡,高十三丈,周一里。昔有陈氏居此,积土为之。”2002年,马头村并入岑山村。马头村有“千年吴”的一个分支。吴詻(换“车”字边)由进士授桂林府推官。打击豪强,为平民伸冤,对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注重疏导启蒙,开发民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正能量。岑山上丰里,抗战期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支部。该村东园村沈曰俊,中学毕业后在崇德一小任教,值抗战爆发,投笔从戎,以军功逐渐升至中校参谋,后入南京陆军大学深造。1937年“淞沪会战”,沈曰俊所在部队遭敌机轰炸,在上海宝山泗塘桥以身殉国,年仅二十九岁。
小婷:说到村,我想到了,最近,屠建平先生写了《马鸣村纪略》一书,马鸣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是洲泉镇西部的一个名村。去年底的时候,我们去过马鸣,那里有一条老街。
俞尚曦:是的。马鸣村在洲泉镇区的西面。由于距离洲泉、崇福、新市等中心市镇都较远,谷自然形成马鸣集镇。集镇规模很小,以前百业兴旺,功能齐全。但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集镇逐渐衰落,然而,在当今旅游潮当中,它又被赋予了旅游开发的新使命,又充满了新的活力。以前村中有马鸣王庙。它不仅是民间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娱乐、演戏酬神的地方。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庙里经常演“对台戏”。清朝时石门知县邝世培曾撰有《马鸣王庙碑记》。马鸣村中,一处处古村落,一座座古桥,其实是一块块记载文化遗存的活化石。
小婷:经您这么一介绍,洲泉一带,历史文化的亮点还真不少。
俞尚曦:除了以上谈到的人文资源,洲泉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可圈可点。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清河双庙渚的蚕花胜会。它起源于南宋,清代至民国时期为盛,每年清明前后三日,万船云集,人头攒动,高竿船、摇快船、拜香船、赛拳船竞相表演,各显技艺。这是蚕区的一项大型民间祈神活动,反映了蚕农祈求来年蚕茧丰收、收入增多的美好愿望,是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升华。现在,洲泉也和其他各地一样,从农业文明快速地迈向了工业文明,但是,蚕花胜会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却被保存了下来,甚至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小婷:而如今,洲泉人把蚕桑文化与互联网联系起来,蚕丝被通过互联网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古老的农业文明插上了现代的互联网翅膀。
俞尚曦: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走向,它符合历史前进的客观规律。虽然前进的道路不无曲折,甚至会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一定会是潮头越来越猛,气势越来越大,各行各业,不管你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被挟裹其中,逐浪前行!
小婷:相信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的文明,会使洲泉越来越美,越来越吸引人。
俞尚曦:是的,旅游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加盟,更使这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镇再次实现华丽的转身,以更加靓丽的姿影出现在世人面前!
小婷: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桐乡地方文史专家俞尚曦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俞尚曦:听众朋友,再见。
小婷: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