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乌镇 发展好桐乡

王立:作家心中的“人文濮院”故事

一一 桐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立

金名片

王立,原名王海坤,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桐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浙江雀屏纺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品散见于《台湾文学选刊》《莽原》《作品与争鸣》《青年作家》《文学报》等报刊、杂志,作品收入《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2》《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4》等多种文学选本;著有《邂逅——曾经的悦读》《蝴蝶梦——重述与追寻梁祝经典爱情》《最后一个道士——王立短篇小说集》《我的江南我的爱》等多部随笔、小说专著;近年来注力于濮院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记录濮院的古与今,写有《人文濮院》等。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46/53/17465389_99885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46/53/17465348_978606.jpg

  小婷:共话桐乡旅游共促桐乡发展!听众朋友,大家好,又到了我们的《旅游桐乡》直播访谈节目时间了,欢迎你收听。我是节目主持人小婷。今天走进我们节目的是桐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立老师,如果你对桐乡历史文化,对我们桐乡旅游发展,特别是对濮院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你有好的建议想提供,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同时,你可以通过在新浪微博上给我们留言,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小婷:听众朋友,现在桐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立老师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王老师,您好!

  王立: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小婷: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

  王立:我非常愿意宣传、推广我们桐乡、特别是濮院的人文历史,关注吴越古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小婷:王老师,您是濮院人,喜欢濮院,对濮院的历史文化很有研究,写过《人文濮院》,今天您就和我们大家说说濮院,说说濮院的人文历史文化,好吗?

  王立:濮院是我的家乡。在更早以前,我对濮院的历史几乎是一无所知的。直到有一天,我们镇党委书记朱明杰找到我,让我写一写濮院的人文历史,通过查找资料,我大吃一惊,原来濮院蕴藏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在桐乡一境,把濮院推出来,是毫不逊色的。所以,我要感谢朱明杰书记的督促,让我完成了一次濮院的历史文化巡礼。

  从历史来看,濮院值得骄傲的是,从吴越春秋以来,濮院就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了。我觉得,民间传说,往往是历史的折射,所以在今天,我们津津乐道西施与范蠡的传说与遗迹,寄托的是一种文化情怀。还有,濮院的镇名,来自于一个家族的姓氏,这里面就有很多传奇的故事。而且在濮氏家族时期,打响了濮绸品牌,使得濮院的繁华程度,在元明清时期一直领先于桐乡各镇。因为濮氏家族,因为濮绸,所以造就了我们濮院历史上经济与文化的灿烂。

  小婷:那王老师,我看了您的《人文濮院》,濮院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范蠡、西施曾在濮院一带生活过,现在濮院流传着许多范蠡、西施的传说和古迹。

  王立:历史上的濮院古称“槜李墟”,在史料记载与传说中,范蠡、西施与濮院的结缘,今天看来是十分动人的,当时范蠡护送西施入吴,途经濮院时,西施犯了心口病,正好这个地方有特产名果:槜李。西施吃了槜李后,心口病不治而愈,这就是一筐槜李救西施的传说。我们都知道,西施入吴是负有复国重任的,歌舞礼仪一定要入乡随俗,尤其是语言,濮院这个地方正好处在吴越边界,属于吴语系范围,那么西施就在这里学习吴语,然后前往苏州。后来,越国打败了吴国,范蠡带着西施隐居到了濮院,在濮院百丈河边的一座小楼,开了一爿绸庄,由范蠡设计图案,西施织锦刺绣。

  如果要追溯濮绸的源头,我想,吴越春秋时期的范蠡与西施就为濮院这个地方注入了绵绵不息的人文基因,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切入点。

  小婷:据说,濮院这个名字还是宋朝的一个皇帝赐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由皇帝命名的,是有这回事吗?

  王立:是的,在南宋理宗朝,吏部侍郎濮斗南退隐濮院时,理宗皇帝为他的宅第赐名“濮院”,意思是濮家大院。皇帝下诏赐名,当然是濮家的大事,所以就在宅院门口立了一块石牌坊,一直到元末战乱时,濮家大院与石牌坊都毁掉了,其中的石柱,到清朝初期还在。然而到了今天,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历史记载了。

  小婷:那皇帝之所以取“濮院”这个名字,而不是其它张院、李院,是与濮凤这个人有关,对吗?

  王立:对,濮院的名字,就是来自于濮氏家族。濮氏始祖濮凤南渡而来,定居濮院,在此生儿育女、置业经营、修桥植树……,一代代兴旺发达起来,特别是到了濮鉴这一代,濮家真正成为了嘉兴一地的名门望族。明代,我们濮院正式建镇,无论是秀水县,还是桐乡县,都用了“濮院”这个镇名,以纪念濮氏家族。

  小婷:王老师,刚才您和我们聊了“濮院”的由来,可以说,今天的濮院人是要感谢濮家的祖先的。

  王立:在濮院的历史上,濮氏家族是一个最伟大的家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出现类似濮家这样一个家族。

  小婷:那说到濮家,我就想到您书中写到的一个人——叫濮鉴,您也很推崇他。

  王立:濮鉴作为一个儒商,他是濮院商人的一个杰出代表。他轻财重义,积而能散,造福乡邻,如修桥铺路、创建寺观、救济贫苦、体恤孤寡、办学兴教……,由于他赈灾救民,他还被元代朝廷任命为富阳税务官,官阶为将仕郎,后来又提升为淮安路屯田打捕同提举(粮官),跻身于政坛。

  最值得我们称道的是,濮鉴以超前的经商眼光,在濮院市中设立四大牙行,收积机织产品,提供给外来客商。实际上这是一个丝绸交易市场,便于外来客商采购丝绸产品,不用四处奔波了。所以,大家称这个地方为“永乐市”。在明清时代,濮院成为江南五大织造名镇之一,就是来自于濮绸,也就是濮鉴打下的基础与品牌。

  在濮鉴之后,他的儿子濮允中,也踏上了政坛,是盐场的一个转运司令,所以濮院人都叫他“濮司令”。濮司令把父亲濮鉴的事业发扬光大,使濮绸品牌更加声名卓著。

  小婷:濮绸就是因为濮鉴而起的名字吧?

  王立:经过多年的运作,濮院的丝绸产业链得以完整,濮院的丝绸产品质优价廉,知名度在国内市场打响了,人人称颂“濮绸”,就是濮家的丝绸。所以,濮绸的名称也是来自濮氏家族。

  小婷:可以想象当时濮院繁华的盛况,那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带动文化的兴盛,濮家曾有过一个聚桂文会,盛况空前。

  王立:日出万绸,日生万金,濮绸为濮家带来的财富,那是非常巨大的。濮家把巨资投入到了濮院的建设上,使濮院成为一座繁华美丽的吴越古镇。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有元一代最伟大的艺术大家赵孟頫及其夫人管道升是濮家的座上宾,他们之间的交情之深,直到今天都令人动容。到了濮鉴的儿子濮允中时代,同样表现杰出,特别是与其子濮彦仁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聚桂文会”,东南五百多名士前来濮院,锦绣诗文,书香弥漫,并且邀请元末文坛领袖杨维祯担任主评裁(就是评委会主任),评定优劣。这场文化盛会,影响极其深远。元末,一代诗文大家、后来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宋濂、刘基都到过濮院,尤其是宋濂在濮院读书期间,专门为濮院写下了“濮川八景诗”。这些,都成为了濮院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小婷:那王老师,如今濮院还有濮家的后代吗?

  王立:明代朱元璋时代打击江南富豪,濮家当然也不能放过,明洪武二年濮氏族人七十二支分析而居,只余濮鉴一支留在了濮院。到了明永乐七年,濮氏家族再次遭到政治打击,这个家族在濮院就烟消云散了,非常可惜。现在的濮院,濮姓稀少,究竟是不是宋元时代的濮氏后裔,也很难查证了。

  小婷:王老师,因着朱元璋的打击,濮家曾经的辉煌已灰飞烟灭了,但从范蠡曾在濮院经营绸庄,濮鉴经营丝绸而得名濮绸,上世纪七十年代,濮院人率先闯市场,羊毛衫生意做得是风声水起,一脉相承的敢闯敢拼的的基因在现代濮院人身上没有变,要不然,怎么不是桐乡的其它乡镇,而是濮院呢?

  王立:我曾经用“三个一”来概括濮院的历史:一个家族,一匹濮绸、一件毛衫。这是濮院最鲜明的、最有特色的三个人文标志,也是解读古镇历史独特的文化密码。

  濮绸文化,形成了我们濮院的织造传统,虽然在清末、民国时代,濮绸渐渐消亡了,但是这种文化基因始终存在,等到合适的时机,就会重新萌芽、破土、绽放。改革开放就是这样一个机遇,濮绸传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伟大时刻,敢于梦想,敢于拼搏,在这个不牧羊、不产毛的吴越古镇上,打造出了一个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濮院之所以能够演绎出这样一个传奇的神话,我想不是偶然的,而是濮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小婷:那现在羊毛衫和当初的濮绸一样,已经成为濮院的一个别名,而且已入选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要创毛衫时尚小镇。

  王立:我们很幸运地赶上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在濮院历史上,今天的我们没有经历濮绸的繁华,然而,毛衫的辉煌,是我们亲身在经历。当代的濮院人,既是新时代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见证者。

  小婷:现在濮院正在旅游大开发,有人说,毛衫+时尚+古镇,就是那濮院旅游最大特色,您不知您是否认同。

  王立:很认同,但是我要强调一点,濮院毛衫时尚小镇,一定要注入文化内涵,如果要看古镇、那么乌镇、周庄、西塘、南浔……太多太多,所以濮院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濮绸文化、毛衫文化等。吴越古镇的文化元素与人文景点,一定要有差别化,才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探索。没有文化的旅游产业,是无法走远的,也不能可持续发展。

  小婷:也就是说,濮院的发展方向是毛衫+时尚+古镇,它的背后要有文化作为总纲把这三个元素串起来。

  王立:确实是这样,游客到濮院来看什么,肯定不仅仅是小桥流水人家,例如创造传奇濮绸的濮家大院或者遗迹有没有?南宋驸马濮凤亲手栽下的两棵银杏树,这是濮院活着的历史文化地标。香海寺、翔云观,是古代濮院宗教文化的活动中心,历代名人写过很多的诗文。赵孟頫为濮鉴写的墓志铭,杨维祯写的《聚桂文集序》《桐香室记》等,宋濂写的《濮川八景诗》,方孝孺写的《泊舟幽湖》,都是我们濮院的文化资源。名人故居中,如沈家的“红药山房”,沈氏祖孙三代、甚至是四代都为濮院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还有蔡冠洛的“可园”,民国时期的蔡冠洛是个一代名师、编辑家、作家,他还养蜂,在濮院成立了跨省市同业商会——江浙养蜂协会,并担任理事长。另外,濮绸博物馆、毛衫博物馆,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和宣传,并有机地结合到旅游观光中来,这才是有意义的。

  现任濮院镇党委书记沈根潮先生在前两天的节目访谈中,也特别强调了濮院文化、人文古迹的传承、保护与宣传。政府的主导与支持,是打造文化名镇的基础,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点。所以,沈书记的讲话,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濮院的文化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成为人文名镇、时尚小镇的建设者。

  小婷:有濮院人敢闯敢拼的精神,毛衫时尚小镇会再创辉煌的。

  王立:我与你一样,正是这样的期待。相信今天的濮院人,不会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一定会超越前人,再创辉煌。

  小婷: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访谈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桐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立老师,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好,听众朋友,《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可以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或关注我们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同时,今天下午6点05分和明天早晨7点35分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下次2月2日的《旅游桐乡·访谈版》,我们将邀请梧桐街道党委书记苏伟明做客我们节目,欢迎你到时收听。

  欢迎你到时收听,并期待你的参与,也欢迎大家继续收听和参与我们971旅游之声的其它节目。

  王立:听众朋友,再见。

  小婷:听众朋友,本期节目监制:李冶

  策划:李冶、小婷

  主持:小婷

  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