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稳步前行,确保“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干部走访更到位,群众受访更欢迎,从而形成干群心连心的良好局势。2014年,龙翔街道针对全街道农房搬迁改造集聚工作实际和新时期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探索开展了“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工作,按照“四三二一”模式有序推动,起到文明家庭模范带头作用,干部走下去摸底调查,群众请上来反映问题,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
一、突出“四层关系”
按照“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邻里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四好家庭(德孝)、平安家庭、公益家庭、绿色家庭”为创建标准,达到其中一项标准加一个“★”,并在“★★★★”家庭评选基础上按照“有突出表现,群众美誉度好、社会认可度高,具有较强的带头模范作用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准评选产生“★★★★★”文明家庭。
(一)家庭成员之间——创建“四好家庭”。建设“孝顺好、恩爱好、家教好、勤俭好”的“四好家庭”是桐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家庭建设目标,“四好家庭”创建也成了龙翔街道“星级文明家庭”创建的首要标准,也是最基本的创建要求。在具体评创过程中,鼓励家庭以“德孝”为重点,自觉赡养老人,孝老爱幼,夫妻恩爱,勤俭持家,率先实现家庭内部的团结和谐。
(二)家庭与邻里之间——创建“平安家庭”。平安是基、平安是福,在农村居民大规模集聚的背景下,“平安家庭”更多地体现在家庭与邻里、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融洽程度。在“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过程中,街道把平安家庭的标准定为“善待他人、邻里和睦,不无理取闹,化解矛盾“零暴力”;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无违法犯罪行为”,其目的就是通过千家万户的“小平安”来推动整个集聚社区的“大平安”。
(三)家庭与社会之间——创建“公益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与社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梳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标准将其中的一颗星定义为“公益家庭”,其目的就是鼓励普通家庭积极配合村委开展各项工作,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强化社会公德意识,弘扬社会正气。
(四)家庭与自然之间——创建“绿色家庭”。“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将“绿色家庭”作为家庭创建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标准,重点突出家庭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具体标准为“家庭内外物品堆放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无违章搭建,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侵占公共绿地”。“绿色家庭”的标准看似简单,但受农村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恰恰是当前农村家庭最难达到的一个标准。
二、围绕“三治合一”
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是桐乡在创新社会管理上提出的全新模式,“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紧紧围绕了“三治合一”的工作理念,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强化服务等,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家庭积极参与,努力形成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家庭“德治”,弘扬德孝文化。“德”是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思想精髓,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社会道德一起共同组成了“德治”的落脚点。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美德也是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基础。每家每户的“夫妻和睦、孝老爱亲、教子有方、热心公益、勤俭持家、邻里和睦”是社会平安的基石,也是政治平稳的关键。因此,“星级文明家庭”将家庭美德的构建放在首位,注重家庭德孝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褒扬“好”家庭,鞭笞“问题”家庭,最终“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良好“家风”、“民风”的形成,有效提高道德水准。
(二)家庭“法治”,强化法律意识。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均由于公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信访不信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涉及婚姻家庭、财产分隔、赡养、继承等多方面的日常生活问题往往与家庭成员有关,加上“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思维定势,导致很多在法律上“显而易见”的事情变得“极端复杂”,家庭成员之间蛮不讲理,甚至反目成仇的案例比比皆是。“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将家庭成员知法守法纳入评星定级的标准,其目的是增强所有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让家庭成员皆知家暴违法、不赡养老人违法、计划外生育违法、破环公共设施违法等等,转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施压的目的。
(三)家庭“自治”,践行社会责任。正如龙翔街道“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的工作的宣传广告语:家庭多一份责任,龙翔多一份美丽,评创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从家庭到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在引导家庭参与“自治”的过程中,“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把家庭维护村级集体利益和积极参与集体工作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并将各行政村的村规民约作为家庭参与“自治”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家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家庭参与村民自治的强大力量,从而有效降低村级组织实施村务管理的成本,减轻村干部工作压力。
三、服务“两个转变”
(一)服务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随着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与城市接轨,但农村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道德文化素质在短时间内却难以改变。特别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逐步完善,但农村居民乱堆乱放、环境卫生意识差、随意破坏绿化等行为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但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却根深蒂固。随着农村社区的逐步发展,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会自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改变,但实践证明,若无一定的刺激性推动,这个转变的过程将会非常漫长。
通过“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引导农村家庭在较短的时间内“知荣辱、找不足、促约束”,进而快速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逐步适应农村新社区建设。
(二)服务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转变。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深化社会协同治理,重点在于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管理不应当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而应当成为社会的“大合唱”。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很多社会事务在一个社区内部就可以解决,像纠纷、教育、文化、养老都在一个共同体内部,通过家庭、社区来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求助施政者、依靠施政者。把社会治理的关注点重新回归定位家庭,对于推进当前社会治理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由政府负责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增强家庭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意识,引导家庭共同参与社会事务,增强社会治理力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四、建设“一个家园”
龙翔街道推动“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工作影响力、保证动态评创效果的关键在于“全民参与”,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自始自终贯穿的一个理念:共同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鉴于街道近年来大规模开展的统筹城乡“两新”工程建设,50%以上的农户在搬离了原来的生产生活圈,农村原有的行政区域划分被打乱。搬迁集聚随即带来了一些列社会管理方面的难题。以网格为单位,以家庭为根本,从家庭的角度渗透社会治理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相互比较对象逐渐从原来的老邻居向集聚后的新邻居转移,比较内容也逐渐从家庭内部“家长里短”向“参与公益、服务社会”等外部效应转变,从而逐步转移家庭的搬离老宅基地的注意力,消除家庭因搬迁集聚产生不适感,尽快融于全新的社区居住模式,增强新社区生活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