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俭民与孩子们一同放飞风筝
雨后新发的嫩芽压弯了岸边的垂枝,鹅黄色的鸭儿在湖中戏水……在如诗如画的江南,似乎所有春天的味道,都被揉进了四月里,那一句“草长莺飞四月天,好趁东风放纸鸢”,让她显得特别柔软和亲切。
眼下,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若能和孩子一起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风筝,在阳光下笑着、跑着、牵着线儿你追我赶,看风筝高飞,是多么惬意。然而,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或者知道风筝的制法,哪怕是最简单的“豆腐干”、“小蝌蚪”?
这被人渐渐遗忘的美好,却总有人还记得。
被遗忘的风筝制法
上周五,这一只只纸鸢飞进了乌镇植材小学的校园里,悠哉悠哉。
春光里,学生们将风筝高高举过头顶,朝着来风的方向慢慢跑动,在跑动中,慢慢地放线。一只只风筝陆续飞上天空,惹得学生们阵阵欢笑。
这些色彩艳丽的风筝,不同于商店购买的那般,它们均出自植材学子之手。这天,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罗俭民带着他的技艺走进了乌镇植材小学的课堂,手把手教学生们制作风筝。
四根细竹条、一张正方形的风筝纸,一根专用线、一卷双面胶、一盒水彩笔……这是罗俭民为孩子们准备的工具。“现在哪有孩子会做风筝。”罗俭民微笑着,却难掩落寞之情,“每到一个学校,我只能准备好材料,孩子们就能很容易把风筝做好。”
对学生们来说,做风筝只是图新鲜。在罗俭民的教导下,孩子们在风筝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402班的蔡佳怡拿着自己制作的风筝,爱不释手,“这是一个会说话的彩色大苹果。”
的确,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学做风筝。
一堂风筝制作课,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让这一被人遗忘已久的传统“非遗”技艺走进了学生们的视线。
一段与风筝的情缘
在乌镇植材小学的操场上,记者与罗俭民聊起了他与风筝的故事。58岁的他告诉记者,他专注风筝制作也是因为孩子。
如今的罗俭民,黑发丛中已生白发,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目光凝而不散。看着眼前洒脱甚至有些狂气的罗俭民,你绝对想不到,年近六旬的他,已与风筝相伴走过了19载春秋。
那一年的春天,罗俭民为儿子亲手制作了人生中第一只风筝。带着这只普通的四方形风筝,儿子参加了学校的风筝比赛。然而,风筝达人的处女作未能飞上天空。“一回来就哭着对我说,风筝做得不好,害他在比赛中没能取得好成绩。”说起19年前父子间的这段小插曲,罗俭民嘴角荡漾着幸福。他说,从那时起,他慢慢开始钻研风筝的制作技艺,这一做,便坚持到了今天。
“有人说我做起风筝来像个疯子。”罗俭民说,他投身风筝行业确属偶然,但后来对于风筝的喜爱,称得上疯狂。罗俭民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几乎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风筝的“扎、糊、绘、放”中。
如今的罗俭民,无论走到哪,都有他的风筝相伴。除了他的心头爱,跟随他一起行走人生路的,还有两个木箱子、一辆老式自行车。木箱子分挂于自行车两侧,里面整齐地摆挂着这些年制作的部分风筝成品。
“这两个箱子呀,跟了我10多年了,没办法,装风筝少不了它。”罗俭民告诉记者,这两个箱子是他自己做的,自行车也一直修修补补,见证了他和风筝的故事。
采访间隙,罗俭民得时不时跑回操场,教学生们放飞风筝。一拿起风筝,像个孩子般,顿时来了精神,举止投足间,满是对风筝的痴迷。
不折不扣的“风筝王”
帮学生们放飞风筝后,罗俭民从木箱子中拿出了珍爱的部分风筝成品,与记者聊起了风筝的传统制作技艺。
鹰勾嘴,彩羽毛,罗俭民戴上老花镜,将立体式雄鹰风筝的每一个关节固定。没过一会儿,一只如同真鹰般的风筝便展开了翅膀。他说,做风筝的最高境界不仅外观形状要逼真,飞起来还得灵活。
没有拜师学艺,没有参考书籍,罗俭民制作风筝全凭自我琢磨。“风筝的制作技艺复杂,对竹篾的粗细、提线的长短……都有严格的要求。”罗俭民说,“这只雄鹰风筝,他得花上两个多星期的时间。”
探索风筝制作的过程,也是罗俭民创新的过程。说着,他从木箱内拿出了去年新完成的风筝。经过一番组装,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呈现在大家面前,引起了学生们的阵阵尖叫。
通体蓝白色、头顶鲜红,眼前的这只“仙鹤”,已不能简单地定义为风筝,罗俭民是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在雕琢。而经他手制作完成的风筝,似乎真的有了它自己的灵魂。
“先用泡沫雕刻出仙鹤的爪子,用棉纸一层层包裹,再用水粉颜料上色……”说起风筝的制作工艺,罗俭民滔滔不绝。他说,每一只风筝都有自己的平衡点,翅膀上的竹篾尤其马虎不得,须由同一片竹片对劈开。
展翅搏击的苍鹰、旋转轻盈的蜻蜓、盘旋翱翔的海鸥……这些风筝,罗俭民如数家珍。在他家中,有一间房间专门用于存放他的风筝。他说,自己曾花费三个月制作而成的长龙风筝,长70多米,如今已被搬进了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记者手记
老技艺期待传承
早在3月下旬,记者便试图联系采访罗俭民。但他实在太忙,一直腾不出时间。
他说,这些日子他一直在各地的学校,忙于教授学生们制作风筝。“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制作过风筝。”他希望通过他的教学,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这门手艺,并且传承下去。
如今,罗俭民对风筝的痴迷依旧。然而,对于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他也不无担忧:“这一传统技艺正在渐渐没落,会做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学,真怕有一天就消失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