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上千年的沧桑轮转,老稻田依旧以淡然的姿态隐逸于桑绿之间 百年的风霜侵染,古桂和焦门静静伫立,诉不完的风云变幻

“推开”石门,触摸岁月

2014年03月07日 09:11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丰子恺故居
 

 

罗家角遗址石碑
 

 

古桂

 

  石门,这名字听来有些沉甸甸,粗犷中夹杂着厚重的历史。

 

  轻推“石门”,带着一声低沉,缓缓打开,一脚迈进,浮现眼前的是7000年前的稻田、180岁的古桂、缘缘堂里被日军大火肆虐后残留的焦门……它们如此安静,而岁月已然浸染上它们的容颜。它们就如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岁月中越发变得从容。

 

  它们,就像岁月的图腾,述说着古镇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一片老田诉说七千年文明

 

  行驶在桐石公路上,车窗拉下一道缝,透进点风,吹拂着脸颊,微醺。

 

  途径钱林村,继续朝西前行,过了一个加油站,罗家角遗址石碑静静伫立在路旁。

 

  转而北上,那个约12万平方米的遗址由远及近。这里不是一马平川,而是高低相间、错落有致。

 

  每一块田在土坡的围绕下,各有“自成一派”的味道。有些田块种的是旱稻,田里干得连一滴水都挤不出来,收割完,只留了一片枯黄稻草。

 

  又有些田块种的是水稻,尽管现下不是播种的时节,可田里依然是水盈盈的,春风掠过,碧波荡漾,绿草“露”尖尖角,随风摆动。

 

  与众不同的田块,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你来找寻什么?”7000多岁“老稻田”仿佛突然开口说话。

 

  “记忆。”

 

  “老稻田”笑了:“说记忆,谁也不能跟我比呢。”

 

  印象中,7000多年前,就有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骨耜翻土耕作,告别“刀耕火种”,还栽培出了籼稻和粳稻。

 

  “知道什么是骨耜吗?它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用来挖土的。形状嘛,有点像现在铲子或者铁锹。”“老稻田”确实有自豪的资本,因为在它下面叠压着4个文化层,其中,第三、四层中出土的156粒稻谷,最为难得。

 

  据了解,这156粒稻谷在马家浜文化已发现的稻谷遗存中年代最早,较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年代还要早300多年。

 

  桂花飘香流传百年佳话

 

  桂花村,以桂闻名。

 

  刚一跨入桂花村姚家埭桂园,只见枯黄树叶“落地为营”,但这一点都不妨碍赏桂。

 

  绿意盎然的金桂比肩接踵,充盈着视线,环绕着四周。瞬间,连呼吸都变得轻盈。

 

  踱步前行,一棵金桂年约180岁,轻摇枝叶,好像化身一位“老翁”,招手问好。

 

  还没等我回过神,“老翁”已带我“钻”进其中一棵金桂下,一阵沁凉,扑面而来。不过,要在树下自由走动,个高点儿的人,得压着身板儿,周围的树枝实在长得太好,都快触到地面了。

 

  树枝旺,根亦强。埋在泥土里的树根,根深蒂固,吸尽养分,纵向延伸之余,横向展开,土表上能隐约瞧见根系的轮廓,有破土而出之势,当真是越老越强壮。

 

  如今,“老翁”已是桂花王了,在此处,年龄最长。

 

  关于“老翁”,有这样一段传说,一百多年前,姚家太公姚生财去杭州灵隐寺进香。诚心拜佛,乐于捐助,他的善举感动了寺里的老和尚,为此,老和尚特送了他一棵桂花树……

 

  回家后,姚生财把树栽培在僻静雅致的后院,三面环水,无人踏足,三年后,桂花树开出了金黄色的桂花,岁月弥漫,便成了林。

 

  斑驳焦门再现大师品格

 

  在石门,有一位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的名人,便是丰子恺。

 

  老镇一隅,丰子恺纪念馆就这样静静守候。

 

  迈过门墙,穿过院落,一块玻璃背后一片漆黑,这就是焦门。

 

  焦门有着怎样的生平?1933年,春天,丰子恺用积攒的稿费在此建造缘缘堂,本以为,平静地生活、创作,可以就此过完一生。殊不知,世事难料,1937年,日军轰炸石门,丰子恺便踏上了逃难之路。

 

  难过的是,在这场战争中,缘缘堂未能“独善其身”。“除了抢救出去的部分书稿和我,其他的几乎都化为灰烬。”焦门似在诉说。

 

  缘缘堂重建时,焦门被再次竖立起来。如今,焦门的对面与昔年一样,江南民居风格,木质结构,高大敞亮,轩昂正直,别具深沉朴素之美。只可惜,景依旧而人不在。

 

  跨过门槛,步入正厅。这里是清一色的木制品,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唯一夺目的是墙上那幅梅花图和木匾。

 

  再往楼上,楼梯很窄、很陡,用手把着,才能上楼。这一层是卧室,放了几张老床和几样简单家具,井井有条,不乏温馨。忆往昔,一大家子人生活在这里,欢声、笑声,不绝于耳。看了丰子恺的故居,很想赏其佳作。走进”丰子恺漫画馆“,一切就都实现了。

 

  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很朴实,全是源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甚至是琐碎小事,吃饭、走路、掏耳朵……普通百姓眼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在丰子恺画笔的勾勒还原下,便能提炼出深意,搭配文字,便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人生“教科书”。

 

  那时,那日;今时,今日,丰子恺的作品无论何时,都那么意味深长。

 

  告别时,我特地重回焦门,竖起了大拇指:“丰子恺,让我品出了人情味。”

 

  焦门又似会心一笑,与我挥手作别。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程新星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