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园在浙水之滨,东海之畔。记得有人曾经这样描述那块地方:“我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我想起了石板铺成的大街,两旁是木头的电线杆,里面发出嗡嗡的声响。”(《余华自传》)这样的景致现在早已经远去了,我出生的时候自行车随处可见,而童年的我也略微见到了在现代文明吞噬下仅存的那一片石板路和一两根木电线杆。这一切的确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事实上在那里也确实发生过“沧海桑田”的故事,若是在街上随便找个老人问一下,可能他就会绘声绘色地向你讲述那个遥远的故事——曾经的海盐县城在千年之前已经为鱼鳞塘外的波涛所吞没。现在的县治为武原镇,何谓“武原”,因其镇处于杭嘉湖平原又是吴越两国用武之地,故而以“武原”名之。“沧海桑田”的变化的确令人在时间面前感到渺小与无奈。余华所见和我所见也已经相差那么大了,而现在回首可能依旧未变的就是那座小花园了吧。
此园以树木山石为主,一进园便是满目的假山,不是边边角角的山石点缀,而是让人诧异的山石遍地。绮园占地十五亩,大约三分之二都是假山,余下的一部分是水面,各种各样的石桥将其勾连起来,搭配得甚是巧妙。我也是苏州的常客,而与姑苏园林相较,这样大面积的叠山理水的确是罕见的。因为大多数的花园都是住宅的一部分,园主人首先要考虑的是居住的功能,必须以建筑为主体,花石草木只是点缀。无怪乎有人感叹姑苏的园林建筑过于稠密,假山与池塘只是象征作用。
但是绮园的建筑只有四处,即入口处的潭影轩,大池子边的凌波水榭,山巅上的小隐亭和山脚下的滴翠亭,除此之外皆是山水相间于其中。三路假山逶迤曲折,蜿蜒有致,有的陡峭盘旋而上,有的临水化为驳岸。也有几处石头的迷阵,但这绝非狮子林中那般扑朔迷离,嘻哈互动。
水的处理也颇有称道之处,潭影轩四周潭影溪潺缓流动,随着山势的走向,穿过石梁汇入大池之中。大池仿西湖理水之法分为两堤,有四剑桥和罨画桥相贯通,池明净如妆,锦鲤出没,犹如一块明镜。天光山色、亭阁花木的倒影清晰地映现于其中,化成一片生机鼓吹的大化世界。两条堤岸丝带般凌于碧波之上,甚是灵动。当年的陈从周老先生曾以“山随水转,水因山活”品评绮园叠山理水之高妙,此言得之。
海盐产盐,《太平广记》中曾经这样描述海盐:“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这里的盐又称吴盐,因此地在春秋之时属吴地,记得前人有“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离人发”之句,可能也是一位家住吴地而人处他乡的游子吧。
吴地的酿造业甚是发达,这里所酿造的酱油和酒一般都行销于沪上,相邻的硖石镇上已有裕丰酱园,为新月诗人徐志摩父亲所经营。而绮园的园主冯氏也是以酱油酿造发端,然亦颇通文墨,娶倚晴楼主人黄燮清次女为妻。黄氏在嫁大女儿之时耗资甚剧,等到次女出嫁,嫁妆只能以绮园代之。冯氏得此园之后又加以经营修缮,以“绮”名之取其意“妆奁绮丽”。
这些当年的风月雅事现在都已经化为发黄的书页了,不经意间回首已是晚清旧事了。而我留在这里的往事,或喜或悲、亦笑亦泪,渐渐地,宛如淡淡的墨痕氤氲在宣纸上,若有若无,讲不清道不明。
这里的树现在已经参天蔽日了,若植者见此应会有“木有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吧。山巅上的小隐亭亦称“望海亭”,曾经在此西可望天宁寺镇海塔,东可见鱼鳞塘外钱塘中素车白马,现在高楼林立已经见不到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