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菊海 通讯员 邵国良 摄
浙江方圆聚合纤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记者 岑军 摄
绿色村道 通讯员 邵国良 摄
严寺景区 记者 岑军 摄
2013年,对凤鸣街道来说是丰收的一年。截至目前,街道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1.66亿元,同比增长12.7%,工业投入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服务业投入完成年度目标的113%;固定资产投资8.31亿元,预计全年可完成8.5亿元,完成年度冲刺目标的107%;全年实现接待游客8万人次,同比增长11.4%。
新老产业齐头并进
刚刚过去的“双11”和“双12”,让无数网商惊喜不已,连连刷新着本年度的销售纪录。
泱泱网民,都是潜在客户,意识到这点,2011年,浙江乐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顺势而生,定位于成为国内领先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的企业。该企业的诞生,意味着电子商务将会为“凤鸣”经济开辟“新丝路”。
由于凤鸣街道多以传统产业为主,为此,“乐麦”以传统行业升级发展为基础需要,依托“天猫”、“唯品会”、“当当网”等主要的大型电商平台,产品涵盖鞋类、服饰类等,面向传统生产企业提供网络销售、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软件支持等技术服务。
时过两年,经历了起步、稳定、壮大,到2013年11月29日止,“乐麦科技”已由当时的注册资本1188万元,增资到1388万元。今年至今,已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200万元,主营业务税金达15万元。
引用“乐麦科技”董事长张荣昌的一句话就是:“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未来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兴行业崛起的同时,传统产业项目也“不甘示弱”。2013年,街道完善企业扶持发展政策和班子成员联企业联重点项目制度,召开规上企业家管理培训班,鼓励引导企业实施“两改两创”。
与此同时,全力抓好7个市级和15个街道级重点项目建设,结合规模企业培育、行业整治等相关工作,倒逼企业提升发展,7个重点退低进高项目有序推进,8家企业整治提升工作稳步推进。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浙江方圆聚合纤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的差别化锦纶项目一期工程。经过新建厂房、购置设备、调试运行,现下,该项目一期6万吨已投产,成功地跨出了转型升级第一步,为街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改善环境美化农村
凤鸣街道有11个村和1个社区,农村幅域占据“半壁江山”,大部分百姓生活在农村。只有人居环境好,才能安居乐业。
今年,街道以“创建森林乡村,构建和谐凤鸣”为目标,针对目前生态脆弱的现状,抢抓冬春有利时机,进行植树造林。今年,已投入绿化资金900多万元。
植树造林,必当身体力行。今年2月16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街道组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及各村领导近100人参加义务植树,共种植2000多株,成为该街道一道绿色风景线。
与此同时,街道积极开展创建绿化示范村工作,通过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史桥、西牛桥两村申报了桐乡市级绿化示范村,联庄、建胜两村申报了嘉兴市级绿化示范村,而新农村村正在努力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
为了增添更多绿色,街道还在新农村、联庄、西牛桥等三个村营造、建设休闲公共绿地26亩,植树1000多株。并在辖区内建成4条市级绿道,总长17多公里,4条街道级绿道,总长15多公里。
据悉,2013年,街道共完成绿化面积1305亩,超出市下达任务489亩。
除了绿化工程,村庄整治工作也是重头戏,尤其是垃圾收集处理。早先,街道实行在各个自然组每5至7户农户间设立垃圾箱的方法,以试图改善乡村环境。或许因为环保意识不够强烈,乱扔、乱抛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猫、狗、鸡、鸭等牲畜的抓爬,不仅把垃圾箱周围弄得一团乱,更导致了二次污染。
于是,2011年开始,凤鸣街道各村拆除了路边的垃圾箱,全面推行“一户一桶”制,并组建了100余人的保洁队伍,划分保洁责任区。经过两年的普及,2013年,街道继续开展以“户集、村收、街道运”为方针的保洁工作。街道美丽乡村办主任魏松元介绍,村民将垃圾放在桶内,由责任区的保洁员及时收集,运到村里的中转房,再由村送到街道中转站。
就这样,层层把关,农村面貌一改往昔,没有出现隔日成堆的垃圾,村民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谐征迁方便出行
健全的交通网络,是凤鸣街道连接周边的纽带,既为百姓出行带来方便,更凸显出了街道的区位优势,为街道带来更多机遇。
桐九公路、市级道路,穿过凤鸣街道史桥村,由于建造时间久、车流量大等原因,路面已严重破损,无法满足现有交通运输的需求,所以改造势在必行。
为了配合上级部门,凤鸣街道全力以赴,成立领导小组,下设政策指导组、拆迁安置建房管理组、土地房屋签约组、养老保险组,四管其下,分别处理史桥村4个村组的征迁事宜。从上门宣讲政策开始,他们一直奔波在前线。一次不行,二次;白天不行,晚上。一点点,一步步,让村民理解、接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前期的铺垫,随后的工作水到渠成。至此,所涉农户全部签订了土地征用协议,完成150亩土地征地工作,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83人。
目前,桐九公路正在施工当中,届时将梧桐、凤鸣、高桥串联起来,不仅可以弥补客运中心与高铁火车站之间无高等级公路直接相连的不足,加快两个客运站之间客流的转换,还可以加强三个镇(街道)的联系、互动。
除桐九公路,面对洲甸公路征迁工程,“凤鸣”成功地复制了“史桥经验”,再一次圆满完成征迁任务。此工程涉及史桥村4个组、红旗村2个组、新农村村21个组,完成征用土地150亩,基本办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分流安置208户农户,共213人。
眼下,施工队已全面进场。洲甸公路的扩建,将会大大分流320国道的车流量,缓解交通压力,同时也为群众行车增加了更多可选路径。
此外,凤鸣街道还在积极准备320国道改造的筹建工作。
法治基石护航发展
“三治”包括“德治、法治、自治”。而凤鸣街道以“法治”为突破口,根据“人员来源于民、平台来源于民、工作根植于民”的原则,全面推行社会治理“村民法治驿站”建设。据了解,今年以来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
近年来,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然而,仍然无法摆脱一知半解、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的窘况。“村民法治驿站”恰好补足了这个“缺口”。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推出“1+5+N”模式,建立一支法律服务队,由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和街道相关人员等22人组成,为“村民法治驿站”正常运行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保障。并且已建立“村民法治驿站”服务室11个,开展培训1次、送法活动4次。
同时,划建5个村级网格。每个行政村设有五个左右的网格,每个网格建立“村民法治驿站”,以网格长、三小组长为主干力量,法律爱好者、热心公益人士为助推力量。
根据成员特点和村民需求,在“村民法治驿站”下,设立若干个驿站活动组,通过热心宣传法律、耐心答疑疏导、用心依法维权、诚心化解矛盾“四心”方式,有效化解邻里纠纷,真正做到“法律服务送到屋里头,法律宣传做到田坂头,法治意识驻到心坎头。”至此,该街道共成立121个法治驿站活动组。
为了实现服务专业化,“凤鸣”成立“四型”活动组,“普法教育型”活动组,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开展法治宣传17次;“法律服务型”活动组,传递基层法治需求,举行法律资讯12次;“帮教感化型”活动组,增强社工组织力量,结对帮教对象34个;“矛盾调解型”活动组,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
此外,街道还制定日常接待、例会学习、工作对接等六项制度,来促进运行的标准化,确保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暖微行动以新管新
打造党建高地,靠的是每一位党员,没有户籍之分。近年来,随着街道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居民功不可没,而新居民党员便是这支队伍中的核心力量。据统计,当前,全街道共有57名新居民党员。
如何依托新居民党建工作,推动新居民教育管理,提高新居民幸福指数,增强新居民归属感,成了摆在“凤鸣”党委面前的考题。此时,“暖微行动”呼之欲出。
一个“微联盟”,发挥新居民党员先锋作用。为使成效不再是纸上谈兵,街道在文华小区建立新居民党员服务中心,在浙江嘉名控股有限公司、灵安村建立了新居民党员先锋站,并且“新居民自治管理小组”由新居民党员担任小组的组织员、联络员、宣传员,真正实现“以新管新”。
一个“微平台”,加强新居民党员沟通交流。党员工作并不是一个人的“战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为此,街道创建“手机党支部”,利用“手机QQ群”、“手机微信群”、“手机微博群”,掌握思想动态,讨论焦点话题,公开党务信息。
一个“微距离”,拉近新居民党员心灵距离。建立新居民党员动态信息管理机制和党员教育机制,因地制宜组织新居民党员参加活动。并且通过“以老联新”和“以新带新”的牵手连心制度,让1名本地党员联系1名新居民党员、1名新居民党员联系10至20名新居民群众,结对帮带,切实帮助新居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个“微服务”,传递新居民党员正能量。实行“一员双岗”制度,新居民党员在履行“敬业岗”的同时,可根据自身特长认领“奉献岗”,发挥个人优势,参加红色义工服务。据了解,至今街道组织新居民党员参加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捐赠捐助、夜巡防等活动20多次。
一个“微心愿”,温暖新居民党员心灵世界。向新居民党员发放微心愿卡,征集50多条微心愿,采取“1+1+1”联合对接的形式,即一名新居民党员+一名“红色义工”+一名机关干部,通过党组织和党员捐赠、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帮助新居民实现愿望。
五个“微”,象征着无微不至的服务。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让新居民行使了“党员”的职责和使命,让他们有了施展的舞台,更让他们感觉到了第二故乡的人情味。
新一年工作思路
2013年即将结束,2014年,凤鸣街道将再接再厉,牢牢接棒,稳稳起步。
明年,全街道将以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县”为契机,以打造“和谐美丽新凤鸣”为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业。
同时,加快发展新型工业,针对排摸出的方圆聚合纤锦纶续建、乐麦智能家居、汉邦纺织助剂等6个市级重点项目,以及华灵丝绸技改提升、舒乐橡塑技改等10个街道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推进生态效益农业,继续巩固蚕桑和杭白菊农业生产的特色亮点,不断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新建3至4个杭白菊无公害生产基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真正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新村点规划,优化新户型设计,对农户建房加强监管,坚持先拆后建原则。推进灵安商业街、商贸综合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其雨污分流、绿化及路面建设,提升集镇面貌。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