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时年45岁的高桥镇永安村人沈祥康经人介绍结婚后生下了女儿沈亚清,一年后,妻子因不堪忍受贫穷,离家出走。多年来,他与女儿相依为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将其送入了云南大学的校门。
“这次我实在是有心无力。”眼看开学在即,面对女儿还没有着落的大三学年学费,年近七旬、满头白发的沈祥康有些绝望,因为他实在想不出好的办法来继续女儿的前程。
8月9日上午10时,记者见到沈祥康时,他正端坐在灶间的椅子上摇着蒲扇看女儿沈亚清复习英语功课。看到有人上门,沈祥康急忙搬出凳子招呼落座,虽然灶间相对阴凉又有吊扇送风,但20分钟后,众人已是汗流浃背。灶间的屋顶因为年久失修,斑驳的阳光透过破损的瓦片可以随意进入。
“电视机3年前就已经损坏,不打算修了。”相比于同龄人,沈亚清的脸上多了一份坚毅和成熟,她告诉记者,这样的日子她早已习惯,无聊的时候,书和收音机是她最好的伙伴。
除了书和收音机,天热的时候,和她感情最深的还有灶间里的两条凳子,因为白天的时候,它们是她学习时的“座驾”;而晚上,经过简单拼接,凳子则成了她的小床,陪她度过漫漫夏夜。
“楼上太热,住不了人。”沈祥康无奈地说。10年前,通过扶贫建房,他建起了前面的两层小楼,由于附近没有树木遮挡,每到夏天,楼上的房间就像蒸笼一般。
循级而上,在二楼房间的西侧墙壁上,记者看到了两张沈亚清高中时代的学生证,但里面的照片却分明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孩模样。
面对记者的疑惑,沈亚清有些不好意思,她说,那时学校要求自己去拍1寸照做学生证,而自己不忍心向父亲开口要钱,直接将六年级时候的照片交了上去。
在沈祥康记忆里,女儿经常做这样的“傻事”,他告诉记者,从浙江坐火车到云南要48个小时,但女儿只买坐票,一年来回4次,这样可以为家里省下1000多元钱。
尽管父女俩这么节省,但这次,对于总数1万多元的大学费用,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记者从永安村村委会了解到,沈祥康由于年近7旬,身体又不太好,家里平时只靠每月700多元的低保金过日子。
“加上4000多元的慈善助学款,还有四五千元的资金缺口。”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也在积极寻找企业和爱心人士结对,以帮助父女俩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