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凌晨,高桥镇湘庄村大家桥组养蚕户吕达庆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对蚕房内的蚕宝宝进行了最后一次巡视,这些陪伴了他10天的小生命在数小时后将被各蚕农领走,到别处安家了。
吕达庆今年61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规模化养蚕,专门帮助周边村民进行小蚕的有偿寄养。经过30多年的经验积累,连周边海宁周王庙、斜桥等地的蚕农都慕名而来,将蚕种寄养在他这里,最多的一年达到300多张蚕种。今年,他一共帮助蚕农饲养了200多张。
昏暗、温湿,这是记者来到吕达庆家蚕房内的第一感受。在不到30平方米的蚕房里,整整齐齐摆放着30多个蚕匾,蚕匾内“睡”满了蚕宝宝。
“你看,嘴巴嘟出成珠状,说明蚕宝宝已经进入了‘二眠’。”吕达庆一边观察蚕宝宝的体征,一边和记者聊起了养蚕经。
吕达庆向记者介绍道,从蚕种下发到“二眠”,蚕宝宝要在吕达庆的蚕房内经历10天的成长,每天3次进食桑叶,而这里的温度要长期保持在华氏81至82度,在吕达庆看来,正是因为小蚕饲养难,需要精细化管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找他代为照料。
“这条通道就是用来控温的。”吕达庆妻子张培仙指着蚕房中间隆起的地方说,每天晚上12点到第二天早上,她和丈夫都要轮班给蚕房加热,连瞌睡都不能打,好在帮助饲养的时间只有10天,坚持一下就好了。
聊天中,记者对另外一个问题产生了好奇:10天的寄养,蚕农们要付给吕达庆多少报酬?
“每张150元。”吕达庆告诉记者,他今年请了10个工人帮忙协助喂养,每人每天的工资为90元,去除人工、工具等成本,也赚不了多少钱。“单人工成本就从几年前的40元涨到了今年的90元,对我们影响也很大,如果继续上涨,明年我们的养殖规模可能会有所减少。”
记者从镇农经中心了解到,今年高桥镇春蚕订种1.4万余张,集中在亭桥、骑塘一带,预计本月底春蚕可迎来收获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