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桐乡欧迪亚皮革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娟芬总在思索一个问题:年产25万牛皮标张的制革前道生产线停用后,如何才能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欧迪亚公司是一家制革企业,在今年高桥镇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中,其涉及淘汰、调整的项目最多。
“现在主要的目标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最近我都在和外地的前道生产厂家洽淡供货业务,也在积极联系引进半成品的进口皮。”虽然前道生产淘汰后,生产成本和利润都要低,但在陈娟芬眼里,这正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好时机。
与欧迪亚公司一样,桐乡市更新丝绸有限公司也面临着淘汰K091捻丝车50台的“命运”。
“政府帮我们跨出了企业转型的第一步。”面对淘汰落后产能后新增的机器费用,更新丝绸公司总经理吕自力只是淡然一笑,他告诉记者,虽然企业花费了100多万元引进了10多台S318型号的捻丝机,但相对于之前的50台旧机器,企业的用工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桐乡市晨光皮革有限公司是一家年产值达亿元的制革企业,由于行业整治等原因,原先的复鞣转鼓机器在新技术面前面临淘汰。针对这一情况,企业花费了50万元引进了一台新型的复鞣转鼓机器,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生产效益大约是传统复鞣转鼓机器的4至6倍,而且能够节能减排,机器运行正常后将再引进数台。”公司副总经理陈建忠表示。
在桐乡市天虹电子元件有限公司,设备转型升级也被摆上工作日程。原先的一条加热土窑在投入300多万元后脱胎换骨,成了一条终罩炉生产线,虽然生产的量不增加,但企业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
天虹公司经理张惠明说,设备更新后,生产的电子元件已经远销广东,广泛用于灯具、微波炉等小家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