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抓项目
坚定不移强投入
——为努力开创桐乡提速发展新局面夯实后劲
市委副书记、市长 盛勇军
同志们:
年前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我市描绘了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刚刚结束的市两会又明确了新一年政府工作目标任务,使命光荣、催人奋进。谋发展必须强投入,全市上下务必把推项目建设、抓有效投入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投入保增长、以投入促转型、以投入求突破,努力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下面,我就“强投入”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现实,顺应形势,高度重视有效投入
(一)始终将强投入作为保障发展的主动力。中央为今年经济工作定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省政府对经济发展提出了“重投入、兴实体”的总思路,无论是“稳中求进”,还是“兴实体”,投入都是关键。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狠抓投入既是保持经济即期增长的需要,更是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桐乡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正是依托前五年年均17.6%的投资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了1.1倍和1.4倍,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新一届政府明确的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的既定目标,仅以规上工业为例,按照1:2的投入产出比,完成目标需要工业生产性投入710亿元,年均为142亿元。2012年,我们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确定了119亿元的工业生产性投入任务,这个任务必须要确保并努力超额完成,才能为五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始终将强投入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贯穿我市“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目前,我市三次产业中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经济中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区域竞争力中创新驱动不够。要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型升级,出路在于加大有效投入。为此,我们要围绕至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以上、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科技研发经费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的既定目标,千方百计上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扩大有效投入,实现增量优化、存量调整。这是我们应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拉动经济稳中求进、转型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更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根基。
(三)始终将强投入作为提速赶超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大投入促大发展,纵向比增速较快,但横向比与兄弟县市仍有差距。“十一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在嘉兴五县(市)二区中,不仅低于海盐(32.3%)、嘉善(19.7%)、海宁(18.9%),也低于嘉兴全市平均0.6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7亿元,在五县(市)二区中也仅列第4位,比海宁少了33.3亿元;与我们访邻居、找差距学习的另外两个兄弟县市余杭、吴江比较,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为他们的52.2%和41.5%,差距十分明显。“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形势十分严峻。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唯有加快项目建设、狠抓有效投入,才能实现逆势而上、稳中求进,才能实现加快发展、提速赶超,也才能再创桐乡经济社会发展新辉煌。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加大有效投入
(一)紧盯项目促实效。项目始终是强投入的重中之重,没有项目就没有投入,有效推进才能实际产出。今年要突出抓好211项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24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既定目标。推进项目建设关键在于抓落实。一是要确保责任到位。尽快把投资增长任务分解到各责任主体,把项目建设责任制和前期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全程跟踪、责任到人,确保全市重点项目开工率超过90%、竣工率达到50%。各相关企业要从兴实体、促转型的高度抓好既定项目推进工作,确保年度投入目标如期实现。二是要确保服务到位。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联系制度,完善重点建设协调机制,帮助项目业主切实解决土地供给、项目融资、资源环境容量及征地拆迁等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要确保管理到位。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规范投资项目管理,把政策激励、强化监管作为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的重要抓手。各镇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项目建设目标,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努力营造合力推项目的良好氛围。
(二)招商选资扩增量。招商选资是做大投资总量的必然选择。尽管今年招商选资形势严峻,但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5亿美元、实到外资2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48亿元以上的任务必须完成。一是要突出招商重点。依托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的集群优势,重点引进有助于产业提升的行业领先企业;充分发挥桐昆、巨石等龙头企业优势,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紧紧围绕我市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在更加细分的层次上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二是要强化招商措施。招商区域方面,在加强上海、北京等重点城市驻点招商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建立境外招商平台,努力提高引资质量。招商对象方面,要紧盯世界500强企业、优质央企和知名上市企业,实行专人负责,力争有所突破。招商队伍方面,要积极引进招商专业人才,完善招商考核奖励办法,激发招商热情和干劲。三是要创新招商方式。坚持以选优为标准,以效益为核心,变招商为请商,变引资为选资。以经贸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全面展示我市的区位、产业优势,提高聚焦度和吸引力。同时,要加强招商工作研判,建立翔实的招商信息资料库,以点对点招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招商选资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两退两进”挖存量。在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已成定局的背景下,加快实施“两退两进”,已经成为存量挖潜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增加有效投入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推进“退二进三”。对城市及城镇建成区内的现有工业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制订计划、逐步清退。对环境污染大、群众反响强烈和严重影响城镇开发建设的企业,必须限期实施整体搬迁或关停收购。同时,要积极鼓励工业企业利用现有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要实施“退低进高”。扎实推进印染、造纸、制革和化工等行业的综合治理和落后产能淘汰,完成3米以下水泥磨机淘汰任务。有序引导企业实施产业转换,鼓励优质企业并购重组,盘活低效资源。支持工业企业加大技改研发投入,完善产业链条,实现转型提升。三是要强化行政推动。严格项目准入评估制度,强化土地亩均效益考核,加强源头控制。完善“退二进三”实施意见,制订“退低进高”专项政策,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充分调动企业和镇街道推进“两退两进”工作的积极性。开展产业提升专项行动,加大环境保护、能耗限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或转移退出。
(四)拓展平台增后劲。近年来,我市精心构建了布局合理的重点产业发展平台,这是我们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决战投入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紧抓不放。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定位明确、空间拓展、配套完善、统筹协调”的思路,编制完善重点发展平台产业规划,加大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力度,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二是要拓展平台空间。桐乡经济开发区要重点抓好四期新能源产业园建设;濮院针织产业园区要突出提升能级;崇福经济区要以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建设步伐;临杭经济区要重点抓好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区建设,重点保障桐昆集团、新凤鸣集团等重大项目有效落地;乌镇国际旅游区、高桥新区要重点围绕平安、雅达两大健康养生项目加快推进征迁工作;石门湾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要重点抓好省农科院基地项目建设。三是要注重超前配套。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五大平台确保年度投入6亿元。重点抓好区内道路、供水供电、污水收集等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入园企业的建设、生产需求。积极推进技术、信息、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完善平台功能配套。
三、创新思路,缓解制约,全力保障有效投入
(一)尽心做好土地文章。一是要用足用好新增指标。2012年,我市预计可获得上级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00亩左右,这些有限的用地指标将明确投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主要保障既定的重大产业类项目、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两新”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适度考虑经营性用地需求。二是要积极争取点供指标。抓紧出台《桐乡市争列省重点建设项目激励办法》,充分调动项目主体争列省重点的积极性。以华能热电联产、平安养生养老、雅达国际健康产业园等为重点,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计划。加快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服务业项目争取省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创造条件。三是要努力做大自有指标。加大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力度,对已经批准立项的18个项目进行梳理分析和优化调整,确保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积极申报新增项目,扩大新增项目对“两新”工程的覆盖面,确保年内新立项15个。抓紧出台农村土地整治实施意见,力争完成复垦面积3000亩。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确保闲置土地处置率达到85%以上。同时,要十分珍惜和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深化“两违”整治,做好土地卫片执法整改;严格新项目“双控”管理,力争经济开发区和临杭经济区亩均投资达到400万元以上,其他平台亩均投资达到300万元以上。
(二)用心做好资金文章。一是要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资源、政策倾斜,力争全年新增贷款不少于80亿元。要按照服务实体经济的总要求,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既要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又要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要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扩大直接融资面,确保社会融资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要发挥政府平台作用。抓紧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专项清查,摸清家底,做实政府性资产,做大做强城投公司投融资平台。积极整合资源,组建服务业投资集团。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可融资空间,通过新增发行债券等途径扩大政府融资规模,保障政府投入资金的有效供给。三是要发挥开发主体作用。各项目建设开发主体要根据各自的项目特点和自身优势,积极寻找对口有效的融资对象,主动加强与相关银行的联系沟通。如石门湾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农发行的支持,“两新”工程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开行的支持,投资总量比较大、周期比较长的大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国有银行的支持,中小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支持。
(三)精心做好资源文章。一是要着力挖掘环境资源。全面开展能源管理“双控”工作,严格控制高能耗、低效益项目建设,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的加工制造环节,为好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污水收集处理及尾水外排工程效应,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推进新三年企业入网计划,确保年内新增污水管网80公里、入网企业200家。深化新建项目排污总量替代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合理配置有限的环境容量。二是要优化配置电力资源。2012年,全市预计最大用电缺口在40至45万千瓦之间,新增变电容量需求在50万千伏安左右。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500千伏桐乡变、华能热电联产项目等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电网结构,推进电网电压序列优化工作,确保电网运营安全。积极应对可以预期的用电负荷缺口,通过各种途径有效争取尽可能多的网供电量指标,科学制定有序用电方案,努力缓解电力供需矛盾,稳定供用电秩序。三是要充分利用上市资源。2010年以来,我市新增上市企业3家,募集资金近40亿元,不仅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事实也证明,企业上市工作为我市有效投入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对已经完成上市辅导的华友钴业、新澳纺织和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新凤鸣、生辉照明、嘉澳环保等5家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服务,确保按照既定期限如期上市;对其他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要建立上市企业储备库,靠前指导、积极引导,努力形成“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良好格局。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