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蹲点农村 接地气通民情 |
|
时间: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晴
12月2日 星期五 多云
地点: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
“不知道屠甸镇和荣星村在何处?不知道那里的人好不好相处?不知道晚上住在哪户人家?……一切都是谜。”这段话出自徐丽斐下乡前一天的日记。这个中央民族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高才生,瘦瘦小小,皮肤白皙,出生在桐乡乌镇的北大街,生活在桐乡市区,从小生活环境优裕,无忧无虑,农村对她而言很陌生。
12月1日,桐乡市“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全市336名驻村干部到村里就位。24岁的徐丽斐是其中一员,她是去年10月考入桐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这一次她被安排到屠甸镇荣星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期一年。活动要求这些下派干部住在农户家,和农户在同一个锅里吃饭,在同一片地里干活。这令城里生城里长的徐丽斐略微有些担忧,因为她对农村的情况所知甚少。
在荣星村的第一天、第二天,她经历了很多个头一次:清晨,被鸡啼和狗叫声唤醒,24年来头一次;寒风中,进大棚帮村民摘葡萄,24年来头一次;在农户家,看到成捆的羊毛衫和加工的机器,24年来头一次……
农村于徐丽斐来说一片陌生。这是什么?很多路边的绿色植物她都叫不出名字;为什么征用土地那么难?她不曾掂量过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为什么不把羊毛衫的品牌打响?她觉得贴牌加工利润太低,但不清楚创强一个品牌的艰难……
两天时间里,徐丽斐对周围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什么都不懂,以后要麻烦你们了。”虚心、认真的态度让周围人很快就接纳了她。这次驻村虽是上级的要求,但她也是积极主动申请参加。她说:“想要做一个好的公务员,必须接地气,听得懂群众的语言,说一些能让群众听得懂的话。”
“人,多几种生活经验总是可贵的事。”作家三毛的这句话,她一直很喜欢。
如今农民忧的是环境
而非“腰包”
12月1日一大早,徐丽斐开着老爸的车来到了荣星村,车窗外,成排豪华气派的农家别墅掠过,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河水清澈,杨柳依依,令徐丽斐惊讶不已。在儿时的记忆中,成群的鸡鸭在泥路上闲逛,脏兮兮的垃圾肆意飘荡,而如今,一切截然不同。
村里帮她安排住在了一个小康之家,男主人谢自强从事羊毛衫生意,妻子钱李梅在镇上的小学教书,谢自强的父亲是兽医,母亲是普通的农家妇女,女儿则在杭州上大学。今后,这里就是徐丽斐的第二个家了。根据桐乡市要求,“驻村干部要与联系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按标准支付食宿费用,每月在农户家住宿不少于15夜。”
对住户的选择,镇、村干部考虑得很周到。“像谢自强这样条件不错的家庭能提供单独的房间,不会有负担。同时,他们一家各种职业都有,便于驻村干部学到东西,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屠甸镇党委组织委员洪怡龙说,晚上,镇里的女干部会陪同徐丽斐工作和住宿。
当天晚上,徐丽斐便和谢自强一家一起吃饭了,农家的热情令徐丽斐喜出望外。钱李梅还拿出了自己酿的葡萄酒欢迎徐丽斐的到来。边吃边聊,徐丽斐长了不少见识。
“你知道吗,我们家盖房子的时候,隔壁邻居一直盯着我们呢,怕我们盖得比他们高,这样不行的。”“农村兄弟分家,点蜡烛、放鞭炮都要同时进行的。”钱李梅很健谈,说起自己的学生更是滔滔不绝:“我教的都是新居民子女,孩子们普遍不注意卫生,教室里味道不好闻……”很多事情,徐丽斐闻所未闻。谢自强告诉徐丽斐:“农民想要富还得靠做生意,种地是靠天吃饭,好坏难测。今年的春茧每担能卖2000多元,但秋茧每担就只有1000多元了,而今年的杭白菊行情更是暴跌,菊农损失惨重。”徐丽斐本以为农民都在为赚钱烦恼,没想到很多人都在为“环境污染、水质安全”担忧。谢自强说:“说了你可能不信,村里很多人都担心自己喝的水是否安全,现在水污染、空气污染都太严重了,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身体健康。”
住到村里的第一个晚上,她与谢家夫妇的第一次拉家常,让这个年轻的驻村干部对农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欣喜之余,她辗转难眠,“农村事情那么多,我能做些什么呢?”
复杂的村务工作
超出了她的想象
“要管好一个村很难,你得让老百姓看到你们为他们办了实事,他们才会尊重你,配合村里的工作,但修路要钱、开沟要钱,这些钱还得村里自己赚回来才行。”荣星村党总支书记金福良对初来乍到的徐丽斐说出了心里话,村干部也得懂得经营,但赚钱谈何容易。
荣星村有34个小组,2408名村民。村里有170多户个体户从事羊毛衫生意,星马针织制衣有限公司是全镇数一数二的企业,年产羊毛衫700多万件,吸收了大量的本地工人,工人月工资有三五千元。在屠甸8个村中,荣星村农民的收入也是数一数二的。不过,荣星村的集体收入却是在2009年才好起来的。
2008年,村里开始实施“两新”工程,在新村集聚点,村里规划了在道路两边开设商铺,公开竞拍商铺选位权。农民出钱竞拍到土地,然后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盖房子。公开竞拍商铺选位权给村里带来了一大笔原始的可支配收入,金福良把这些钱用于建设新村集聚点的基础设施和村农贸市场。
很快,村里投资800多万元的农贸市场就要开业了。对于这个投资,金福良很有信心。“农贸市场离镇区很近,附近有工厂,有新村集聚点,人流量很大,客源不用愁。市场建在新村集聚点,能吸引更多的农户过来。农贸市场里的商铺和摊位都是出租的,是村里的一项长期收入来源。”金福良介绍说,农贸市场内的70多间商铺已经出租了60间,318个摊位中已经有三分之一租出去了。
12月2日上午,金福良带着徐丽斐参观了新村集聚点和农贸市场。集聚点两旁的商铺都已形成规模,卖各种物品的都有。农贸市场内也已经有了人气,肉类、蔬菜、水产、豆制品、面条、酒、调料、香烟……应有尽有,空气中还弥漫着阵阵的熟食香气。为了吸引租户进入,带动人气,村里决定蔬菜摊位免租金一年,肉摊免租金半年。“建一个农贸市场已经不容易了,还要想办法让这个市场兴旺起来,这更不容易。”徐丽斐感叹。
沪杭高铁两边各30米要建成绿化带,需要租用农民的土地。12月2日上午,村里几名干部去为农民量地,量多一寸少一寸都关于钱多钱少,村干部和农民谁都不马虎。徐丽斐好奇地跟着去看了看,寒风凛冽,她把外套裹得紧紧的,穿过一块块农田,来到了高铁下,看到几名妇女嘟嘟囔囔地在和村干部说着什么。金福良感叹:“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征用土地的工作很不好做啊。”
徐丽斐向金福良请教农村工作经验。“村里工作靠多走动,但这个也不好做,白天年轻人都去企业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老人又不能做主,工作不好开展,我们只有逮着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去做群众工作。”最晚的一次,金福良在农户家呆到凌晨1时40分。
偌大的一个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计生宣传、征地拆迁……什么事情最后都要6个村干部去落实,实在不是轻松的工作。复杂的村务工作远远超出了徐丽斐的想象。她想,在荣星村锻炼一年后,肯定会收获很多,希望到时候自己能学到一些好的基层工作经验,“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开展工作,肯定是要靠大家的。”她希望到时候能留下一个机关干部好的形象,带给农民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采访手记
12月1日和2日,我和徐丽斐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想亲身感受桐乡市开展的“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实践活动到底给干部、给村民带来了什么?干部是怎样从中受启发的?村民又是怎样看待这项活动的?他们都有什么期待?或许,对徐丽斐等年轻机关干部来说,活动刚刚开始,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他们的考验还在后面。一年的时间绝非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么简单,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要学会思考,要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所属专题:
|
 |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应丽斋 张芬娟 通讯员 董树华
编辑:
朱勋一
相 关 稿 件 |
|
|
|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