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任何时候,借鉴都是创新得以登高的助力阶梯。今日起,本报一版开设“解放思想求突破,凝心聚力促发展”专栏,依次报道周边吴江市、余杭区、海宁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与兄弟县(市、区)的对比,寻找发展差距,并将组织专题讨论,寻求良策,发挥干部群众的创造力,为桐乡新一轮发展指明方向。
吴江经济开发区
2010年10月,一份《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让地处“吴头越尾”的江苏省吴江市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这份榜单上,吴江市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深圳、上海、苏州和北京,名列第五,成为创新能力最强的县级城市。
记者10月11日在吴江市采访时,听到这样一组数字:今年以来,吴江市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1月至8月,实现工业总产值2431.41亿元,同比增长21.9%;完成工业投资206.2亿元,同比增长41.9%;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946.36亿元,同比增长17.3%。
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缆光缆是吴江市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纺织产业占该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10年产值超1000亿元。目前,吴江市直接从事化纤纺织业的生产企业超过8000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却是吴江人对创新的直接诠释。与桐乡一样处于城市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吴江,如何挥动“创新”这根魔棒,为传统产业注入不懈动力?
在吴江市委决策者眼里,吴江的纺织产业不仅意味着全市30%的工业总产值,更是几十万吴江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不管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纺织业都不存在“要不要转”的问题,关键是“怎样转”的问题。
在吴江,从上到下,大家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转型并不是“一刀切”抛弃传统优势产业,而是通过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端化,提升竞争力。在新形势下,纺织业的转型目标更要着眼于国际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全面提升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今年5月份以来,面对欧盟、北美市场需求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提高,金融信贷政策紧缩的严峻形势,许多纺织企业老总感受到阵阵寒意之时,吴江市的不少企业主却仍旧气定神闲,他们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差异化发展,成功化解危机。
盛虹集团化纤生产车间
盛泽镇纺织业龙头之一的盛虹集团便是其中典范。一年多前,生产涤纶纤维的盛虹集团决定产品向超细、超绒方向转型。企业与德国巴马格公司合作,定做了一套高技术的生产设备,不仅生产出了世界上最细的纤维,而且在产能方面达到了世界第一。盛虹集团每年拿出销售收入5%用于研发费用。盛虹开发的“记忆纤维”,净利润是普通化纤丝的10多倍,即便NIKE、ADIDAS、日本东立等国际大品牌,也要排队才能拿到货。
盛虹集团用发展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通过创新研发,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新兴产业。
在吴江市纺织业发展过程中,从丝绸到化纤,从仿真丝到亮光丝的转变中,科技研发起着关键作用。大的纺织集团在科技创新上形成了对产业发展较强的带动力量,而中小企业则走差别化路线,从而形成了梯次发展的格局。
吴江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纺织业作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除了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兼并整合,还引导一些有能力的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政府部门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丝绸纺织行业与中科院8个专业研究所实施技术合作,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丝绸产业发展的色牢度、起皱等世界级技术难题。
吴江市经信委新闻发言人沈斌告诉记者,去年该市经信委和发改委联合制定了“4+4+1”的产业振兴规划,其中第一个“4”便是指提升四大传统产业、支柱产业;第二个“4”对应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食品业四大新兴产业;而“1”则是指发展现代服务业。
采访后记:从“制造”到“创造”,一字之差,让吴江传统产业迸发出了新活力。现在吴江传统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挥着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头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吴江市一些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主动寻求与掌握技术的科技团队对接,通过自己的资本优势,联合开发高端产品,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移。
创新转型是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市坚持一手抓改造提升毛衫、化纤、皮草、家纺等优势特色产业,一手抓培育发展新能源、新特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吴江相比,无论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还是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显薄弱。当前产业发展正面临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多种因素制约,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策根本在于科技创新。走创新之路,桐乡任重而道远。
所属专题:
解放思想求突破 凝心聚力促发展 大讨论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