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桐高毕业,在浙江大学完成了本科至博士的学业;他与女友相隔数千里,婚期定在了今年年底,但他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8月4日早晨7时,56岁的陈云松刚刚从家里推出电瓶车,想要到工地上做泥水小工,他的妻子、55岁的朱金仙正在洗衣服……
这是桐乡市高桥镇龙南村极其普通的一户农家,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却也波澜不惊,夫妻俩侍弄着1.6亩田,还养养蚕。春蚕养了两张,收入了3000多元,虽然付出了心血,却也足够让他们满足了。
但这一切的平静,都被儿子的一个电话打破了。
儿子陈正波今年31岁,在浙江大学读了博士,两年前到上海工作。陈正波在电话里急切地对父亲说,人不舒服,务必来一趟上海,并且不要告诉母亲。
陈云松有点不明白,工地上有活要做,请个假也不容易,明天来行吗?
陈正波说,一定要今天来。
陈云松扔了电瓶车,人生中第一次乘了高铁,第一次来到大上海。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云松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儿子,身高1.8米的高大英俊的儿子,怎么一脸苍白?
当天晚上,医院的检验报告单出来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
支撑着他们的希望
是什么
昨天上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号楼25病区7号床。病床上的陈正波留着干练的短发,戴着口罩,倚床而卧,靠着窗口,阴晴不定的天空与他的心绪一样,随风而动。
母亲朱金仙坐在病床边,父亲陈云松正在租房里烧午饭。
为了照顾儿子,夫妻俩都来到上海,在中山医院边租了个房间,80元一天的租金,咬咬牙承受了下来。陈云松说,有了租房,可以烧点儿子喜欢的饭菜,补充营养。
陈云松每天都要上菜场,对每天的菜市行情非常清楚:小白菜每斤要7元钱,鸽子每只35元,鸽子蛋每个3.5元,猪肉每斤22元,昨天开始,大米每斤涨了1毛钱——在大上海,生活成本是如此之高,让这位老农恨不得把一元硬币掰成两半来用。夫妻俩每天吃点蔬菜过日子,但儿子每天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马虎不得。即使省吃俭用,每天单吃住的开支就要130元。
更贵的是儿子的治疗费用,一天4000元的费用,压得这户农民家庭喘不过气来。
但是陈云松咬咬牙,牙缝里能省一点是一点,为了给儿子看病。
8月4日,主管医生第一次把陈正波的病情向陈云松摊底:前期的治疗加上后期的骨髓移植,需要70万元。
夫妻俩把原本给儿子办婚事的钱拿了出来,救孩子的命要紧!
陈云松对儿子说,结婚是你的事,看病也是你的事,反正,这钱都得花在你的身上。
供养儿子读了博士,家里几乎倾其所有了,这原本准备办婚事的两三万元钱,能挽救儿子的生命吗?
儿子在老家骑塘读完小学与初中,在桐乡高级中学读了高中,在浙江大学读了本科,后来在浙江大学硕博连读,30多年来,一家人在清苦中坚守着希望。
这份希望,深藏于心底,从来没有改变,即使儿子患上了如此绝症,夫妻俩也坚信:奇迹会发生!
陈正波是他们家唯一的孩子。
B
让他灿烂面对磨难
是什么
陈正波很阳光,短头发,有点酷,喜欢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
可前天中午,他在“鬼门关”前被拉回来一次。化疗期间的输液反应让他休克,全身都起了红点点,手指都发青了,后来上了呼吸机,坚强的他再一次挺过来了。
陈正波供职的是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搞药物的研发。躺在病床上的他指了指用的化疗药品,风趣地说,自己在研发相类似的药品,没想到竟然用到自己身上了。
6月中旬开始,陈正波时常感觉体力差、头晕,但他却不以为意。8月头上的一天,陈正波正在单位做化学研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晕倒了。单位同事先送他去浦东医院检查,他的病最终在中山医院得到了确诊。
昨天中午,主管他的承医生介绍了他的病情:8月4日的检验报告显示,正常人单位红细胞数量在13克以上,陈正波只有5.3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常凶险,如靠化疗等常规治疗,病人不能长期生存,唯一的生存之路是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最佳时间在三四个化疗疗程之后,也就是三四个月之后。
其实,在到中山医院之前,陈正波就对自己的病情有了基本了解,他对承医生说,不要告诉家里人,他自己来决定治疗。承医生非常感动,她告诉陈正波,这个病,不是普通的人能独自承担下来的,需要家里的支持,也需要社会的帮助。陈正波这才与父亲通了电话。
在第一个疗程的治疗中,陈正波表现出的乐观与配合,深深地感染着医护人员,化疗引发的高烧、溃疡等副作用,对他来说,都是一道道“鬼门关”,陈正波都挺过来了。
昨天,躺在病床上,陈正波说,一位师兄告诉他,在美国的朋友患了此病治好了。说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他风趣地说:“那是必须的!”
说起父母,陈正波动容了:“非常感谢父母多年来含辛茹苦的培养,本来想着工作后,父母的压力能小点了。”他希望能早点康复,让自己有机会来报答父母。
再过三四天,陈正波完成首个疗程就可以出院了,但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路上,这只是个起点。
c
让爱情如此美丽
是什么
陈正波的婚期原定在今年农历十一月廿九日。由于没有能力在上海购房,陈云松让人把乡下的房间装修了一下,准备当婚房。
4月,陈正波与女友赵肖拍了婚纱照。
母亲朱金仙按照乡下的习俗,已在帮儿子准备结婚用的被子。
父亲陈云松甚至叫好了厨师,来烧婚宴的菜。
这美好的一切,都被突如其来的病魔给打乱了。
儿子的婚事,是朱金仙的一块心病。儿子读了博士,到了30岁,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大半辈子侍弄着农田的朱金仙急了,在乡下,儿子的同龄人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啦,她一次次地催。陈正波总是说:“不急不急。”
直到去年夏天,毛脚媳妇上了门,朱金仙乐开了花,但一问情况,又愁云满面。原来,儿子的女朋友赵肖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山东菏泽。
陈正波一听,笑了,对父母说:“这样好的媳妇,你们哪里找去?工作是可以调动的。”
陈正波的病情,第一时间告诉了赵肖,赵肖急急地赶来,向单位请了假,照顾了他两个星期,给了他最初战胜病魔的力量。
现在,他们联系的唯一方式是短信,“早安”、“过两天再来看你”,简单朴素的话语,浸润着多少矢志不渝的爱的誓言。
昨天,陈正波再一次回忆着与赵肖的相识相恋,荡漾着幸福的涟漪。他们是在网络上玩游戏时认识的,是网络带来的缘份,她的网名叫苏小小,一个江南女子的名字,她在西安读的大学,却向往着江南的小桥流水。
“他是个很优秀的人!”赵肖说,她和陈正波相识于3年前,当时异地的两人在网上“一聊如故”,在陈正波到上海后两人开始交往。
由于相隔两地,陈正波和赵肖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不是他去山东就是她来上海。幸福的距离再远也是甜的。
赵肖说,她还不敢把男友的病情告诉弟弟和妹妹,她现在最想做的事是尽快到上海照顾他,最想说的话是“希望你好起来”。
“如果没有这场病,按照原来的安排,这两天赵肖来上海,我们要去定做婚纱与礼服了。”躺在病床上,医用口罩盖住了大半边的脸,陈正波似乎在用眼睛说着话。
后记
在新浪微博上,“力救桐高人”的一条微博牵动人心,同样,桐乡生活论坛上也于近日出现了一则帖子,上面详尽地描述了陈正波的病情,给予他温暖援手的正是昔日的同学。
上周日,陈正波的桐高同学徐小峰和其他3位同学来到了中山医院,把一笔3万元的捐款送到他面前。北京、上海、杭州、嘉兴等地的桐高校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现在大概有70多人参与。
在同学眼中,陈正波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大家亲切地叫他“波波”。
晚报将及时报道陈正波与病魔抗争的故事,愿他平安。
如果读者有什么心里话要对他说,或者想为他提供帮助,请致电晚报的24小时热线。关爱热线:8282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