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桥镇范桥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以往农村的草堆、垃圾堆都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标有“讲究卫生、人人有责”字样的垃圾箱。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每天都有人来收拾垃圾,再集中运到镇上,真正做到了日产日清。”而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高桥镇开展的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
2009年5月,高桥镇在15个行政村,以每150户至200户配一名保洁员的标准,村村建起了保洁队。全镇36名保洁员,上午8时至11时,下午1时至5时,每天7小时的工作制,以村容整治为本职工作,担负着村道畅通、河道净化、绿化养护、路灯亮化等工作。
2010年1月18日上午10时许,在通往高桥镇范桥村的一条村道上,一名50多岁的保洁员正在把垃圾箱里的垃圾清理到垃圾车内。“我们村共有4名保洁员,每天轮流一名负责收集垃圾,其余3名就负责村道、河道的卫生。”这名正在“上班”的保洁员,名叫于敬海。据他介绍,范桥村共有100多只垃圾箱,全部清理干净,要花6小时左右。而道路保洁,每人每天清扫的路面也都在1公里以上。如果碰上拖拉机开过,大量的泥土被辗压在路面,清理起来就更费力了。“但我们是拿工资的,这既然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就应该尽力做好。” 我想,这也代表了其他农村保洁员的心声。
农村河道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有了这支农村保洁员队伍,高桥镇15个行政村的河道也实行了长效保洁机制,各村与保洁员签订了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承包协议书,全面实施保洁工程。
高桥镇境内共有180多条大小河道总长60余公里。18条保洁船每天穿梭在这些河道上,杂草、垃圾、枯枝,看到河面上有漂浮物,就清理掉。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河道保洁,高桥镇还在亭桥村上游与外界相邻处,雇了一条船由专人24小时看管,64岁的马雪明成了这里的“把门人”。记者看到,这条名为中沙渚塘的河道,一边是清清的河水,一边漂满了干枯的水葫芦和白色垃圾,根本看不到水面。中间拦起一道高高的隔离网。马雪明的船停在干净一边的河岸。“我吃住都在船上,一有其他船经过,带过来的垃圾就要及时清理。”原来,虽然河面漂满了垃圾,但船只依然可以通行。“每天早上5时至7时,总会有3条捕鱼船经过这里,平时有两三条装东西的挂桨船开过,每经过一条,就会随船带入大量的漂浮物,如果我这里不及时清理掉,流到下面,想要清理就难了。俗话说,一个人丢,10个人捡都捡不过来,就是这个理。”在马雪明管辖的这片水域,100余米长的水面上,又拦起了3道铁丝栏。一条船,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劳动工具,正是由于他的日夜看守,才为下游河道的清澈、通畅,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据了解,高桥镇还制订了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目标任务和制度建设考核评分表,对各农村保洁员实行量化考核,如果当年考核分在90分以下,将被淘汰,重新充实新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