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综合

  

薪火相传的桐乡印学

       据2002年出版的《桐乡印人传》记载,自明代以来桐乡有篆刻家154人之多,其中当代55人。从钱林印社到《篆刻报》再到青桐印社,无论是明清时期还是在现当代,桐乡的印学一直处于全国该领域内的先进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晚清以来桐乡籍的西泠印社社员更是达到了12名,在全国各县级市中名列第一。 

 

 

展现桐乡印人成就的著作

 

       印史源远流长 

 

       有史记载的桐乡印人,《飞鸿堂印人传》中有沈皋、明中等6人。《广印人传》中有胡钁、沈振名等36人。《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有张宏牧、吴宝骥等39人。《近三百年嘉兴印画人名录》和《桐乡县历代书画篆刻家传略》中均有70余人。


  桐乡的印史,大致可分明、清和近现(当)代三个时期。明代桐乡的印学艺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奇。清代是中国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桐乡印学在吴门派和浙派篆刻的影响下,印学水平不断提高,著名印人层出不穷。


  晚清是中国印学史上的一个高峰,特别是西泠印社的成立和发展,在中国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以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为代表的晚清印人,更是把印学推向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其间,桐乡也涌现了胡钁、胡传缃、沈庆云、吴宝骥、吴传经等一大批印人。


  桐乡印人,首推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胡匊邻,这一点有史为证:高野侯在为《晚清四大家印谱》作序时称:“印之正宗,当推匊邻”。据史料记载,胡匊邻善刻竹、木、碑版、砚石,今桐乡市博物馆及崇福等地所存的《重修石门县桥梁记》、《修石门县城碑记》,皆出自胡匊邻之手。福严寺内《绉云石护石记》亦由其摹勒上石。鉴湖女侠秋瑾反清败事,慷慨就义,为安葬秋侠,徐自华撰文,吴芝瑛书丹,胡匊邻刻石,时称“三绝”。


  事实上,胡匊邻不但与吴昌硕等西泠名家往来甚密,跻身“晚清四大家”,而且在《西泠印社志稿》中,胡氏也名列榜首,可知其荣耀无比。虽然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在桐乡已难觅胡氏的踪影,但菊乡那特有的芬馥,并不曾忘记。


  桐乡近代印人,从清末到现代去世的有16人,如漫画大师丰子恺、文学巨匠沈雁冰、西泠印社副社长钱君匋等,3人被誉为从桐乡飞出去的“三只金凤凰”。当时有这样一句说法,“如一县之内有其中一家,亦足以有百年美誉”,由此可见桐乡印学史上的辉煌。桐乡现当代印人有百余人,其中徐畅、袁道厚、傅其伦、鲍复兴、晋鸥、沈慧兴为西泠印社社员。

 

 

晚清篆刻家胡匊邻的篆刻作品

 

       印学成果丰硕


       纵观国内、国外,每逢篆刻大奖赛,都能看到桐乡印人的身影。更为重要的是,不论哪一次大赛,桐乡籍印人的名字从来不会掉落于荣誉榜之外。


  徐畅寄情于翰墨、得意在笔端;袁道厚篆刻刀笔相彰而弥真趣;鲍复兴篆刻苍浑静穆,秀茂清新;傅其伦篆刻结体方整,线条生辣朴茂,气息古拙又鲜活可人,作印常以墨涂印面,以刀代笔,以石代纸,尽情挥运,奇趣乃出;晋鸥篆刻出入秦汉,刀韵石味,苦追天然……


  除了在印坛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家之外,桐乡更有一批在印界颇有知名度的印人,如印风爽健俊逸的毛建翔、空灵飘逸的管琳、凝重古朴的马友今、古拙散淡的徐雷宁、灵动冷隽的胡强、古朴苍劲的申继鸿、纯厚凝炼的吕燮强、厚重沉着的沈岩松、劲挺简洁的徐国强、清新婉约的王勋、质朴自然的张明……其中,吕燮强、胡强、申继鸿、沈慧兴、徐国强、张明、钱宜东、王勋、蔡泓杰、钱国等一批中青年都有所建树。以沈慧兴为例,其书法、篆刻、刻字作品曾多次入展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举办的展览,“桐乡印史稿”等五篇论文入选西泠印社主办的印学研讨会,其中“吴隐印学活动综述”获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印学峰会一等奖。编著有《桐乡印人传》、《沈慧兴印学文稿》、《桐乡文脉》、《西泠印社小志(点校本)》等。其中《桐乡印人传》填补了我国历代县域印人传的空白。


  沈慧兴说:“自从2002年编纂出版了拙著《桐乡印人传》以来,我对印学研究的兴趣一直有增无减,其中最主要的动力,是印学前辈们给予的帮助和鼓励,以及西泠印社学术研讨会的号召。2008年以论文一等奖而加入西泠印社,似乎是对我几年来青灯苦读的一种奖励。”


  纵观中国篆刻艺术史,女印人可谓凤毛麟角。在桐乡72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更是活跃着一支10多人的女印人队伍,可谓“印林一奇”。


  《桐乡印人传》中记载的55名当代印人中,有王劲梅、高逸仙、孟滟湘、王晓雨、沈震亚5人。另外,王劲梅、高逸仙、许雅颖、孟滟湘、王晓雨、陈晓明、朱敏华、陈奕耶、陈雅琦、邹武、沈红霞等均能刻印,这对一个县级市而言,有如此众多的女印人,亦足以称奇印界了。

 

 

袁道厚在篆刻

 

       篆刻根基繁荣


       目前,在桐乡印人中,兼有老、中、青、少,且薪火相传,新人辈出,成绩斐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政协秘书长傅林林认为,这得益于桐乡文化的沿袭和历史的传承,桐乡有这种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加之桐乡地处长三角地带,有经济基础支撑从事篆刻,如饭都吃不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谈及桐乡目前印学领域的现状,曾受袁道厚指点的胡强、吕燮强、王勋、沈慧兴、徐国强、张明等一批当今印坛高手认为,桐乡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袁道厚及《篆刻报》,为桐乡印学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慧兴说,桐乡印人众多,与桐乡历代书画繁荣有关。在印学昌盛的年代里,父子甚至祖孙三代、五代都能刻印的印人世家屡见不鲜,这些承传有序、家学渊源的印人,是桐乡印学发展的基础,也是桐乡印学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桐乡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一些崇尚文艺的青年加入到书画篆刻的队伍中。


       “袁道厚老师起到了一个桥梁纽带作用,他在学习工作之余,不遗余力地把我们这些弟子引荐到余正、朱关田、张根源、孙慰祖等大师门下,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胡强如是说。徐国强对袁道厚的亲自点拨指路也是百感交集:“当初自己曾迷茫过,业务上似乎没有太多的长进,多亏袁老师指点迷津,才有我的今天。”提及桐乡的印学成就,王勋、吕燮强、张明也不吝溢美之词,“袁道厚老师就是一块丰碑,凭借一份《篆刻报》极大地提高了桐乡在全国的影响,也让我们这些弟子在篆刻领域有了更多的知识积累。”


       “君匋艺术院的建立,也为推动桐乡的文化建设和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钱老捐赠给桐乡的4083件中国近代书画、印章篆刻及其他文物,让桐乡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名师大家的艺术瑰宝,也吸引着一批大师级人物前来交流研讨。” 君匋艺术院主任茅威放说。

 

       《篆刻报》与青桐印社 


       桐乡篆刻艺术传承有序,绵延不绝。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有郑彬、殳书铭等先人矢志不渝地坚守印坛。正如很多人所言,桐乡篆刻,必定要与袁道厚联系起来。


  袁道厚自幼喜涂鸦刻石,曾得乡贤郑彬先生法蒙,复受教于陆维钊、叶一苇等名家,后师承江南宿儒谭建丞先生门下,专攻诗、书、画、印,有大量作品及文章在国内外展览、发表。1990年加入西泠印社,其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大奖,入编《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美术书法家汉英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篆刻卷》等上百种书籍。出版《道厚书画篆刻作品选》、《厚道人篆刻》、《厚道人六十回湘诗书画印汇报展作品选》、《厚道人吟草》等多本专著。


  改革开放以来,以袁道厚为代表的印学中坚进一步把桐乡的篆刻艺术发扬光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桐乡篆刻艺术薪火相传,锦上添花。1984年,他一手创办了《篆刻报》,填补了当时全国篆刻专业报刊的空白。虽然总共出了17期,但时至今日,大凡从事篆刻的,对《篆刻报》都不会陌生,甚至当今西泠印社大家也得益于该刊物。


  1986年,袁道厚组织成立“青桐印社”,曾主办“虎年篆刻大奖赛”、“足佳杯龙年书法篆刻”、全国印社联展、海峡两岸篆刻联展、袁道厚师生展等多项全国性展览,桐乡的篆刻由此声名鹊起。袁道厚还热衷于篆刻教育,培养了不少印坛新人。可以这样说,桐乡当今印坛有建树之人,大多得到过他的点拨。如今,袁道厚的门下弟子已过半百,仅中国书协会员和浙江省书协、美协会员就达数十人之多,社员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累计100余次,可谓桃李满园,硕果累累。


  篆刻名家叶一苇先生曾在《书法报》上这样评价袁道厚:道厚在艺术上成就的起点“在于道,在于厚”,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为人,道厚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厚道的人,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不务空言、默默地学、默默地干,所以能从“道”中求“厚”,取得成绩。

 

  记者的话

  应该看到,近十年内,通过印学大家的言传身教、中青少的传帮带,桐乡当代印学出现了多点开花的局面。但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后,一些印人会因种种原因而放弃了篆刻,好在一些年轻的篆刻爱好者又会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但其发展速度有所缓慢。

  对于青桐印社的未来,当今桐乡印界中坚力量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忧虑,“有名无分”是它最大的问题,加之大多数印人忙于自己的工作,对青桐印社的关注度不高,甚至连活动经费也时常难以筹集。“如果长此以往下去,青桐印社是否也会成为历史?”面对中坚力量的担忧,希望有关部门能在此方面作些努力,如若有朝一日青桐印社这个团体不复存在,那不仅是桐乡印界的一大损失,可能也是桐乡印学的一大遗憾了。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文/摄 记者 王 亚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抢险小分队水上大集训
    抢险小分队水上大集训
    省运会毽子赛
    省运会毽子赛
    浮萍满河绿 保洁打捞忙
    浮萍满河绿 保洁打捞忙
    急救知识 必要一课
    急救知识 必要一课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