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参观者看了洲泉镇村妇现场展示的桑蚕丝制作技术后惊呼——
虽然从北京回来已多日,但洲泉镇清河村孙爱芬、施月娟和张美娟三名普通农村妇女仍然沉浸在自豪和兴奋之中。自豪的是,她们的现场桑蚕丝制作技艺展示,为家乡人民赢得了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奖。兴奋的是,6天的展演,让她们成为浙江馆内最为热捧的人物。连日来,她们眼前还常常浮现出被参观者团团围住、问个不停的情景,耳畔常常响起那句最让她们难忘的话:“神奇,太神奇了,比刘谦变魔术还神奇!”
6月16日至21日,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清河村的孙爱芬、施月娟和张美娟参加了浙江省代表团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她们现场进行桑蚕丝制作技术的表演。尽管以前三人都曾在丝厂做过,对从茧到丝的制作流程已了然于心,但毕竟此行是代表着家乡人民,而且还是现场手工展示。临行前,她们特地向村里79岁的张美金老人拜师学艺。整个桑蚕丝制作展示所需要用到的“土丝车”及其配件也都是从村里“访得”,一起带到了北京。
16日上午,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后,前来参展的人陆续进入,当来到这个桑蚕丝制作技艺现场展示区后,纷纷驻足观看。一只大口的电饭煲(带去的是一个煤炉灶,但馆内不能使用明火)里烧着茧子,孙爱芬坐在电饭煲旁,右手用一把竹铲不停地翻动着锅内的茧子,直到能捞到丝头,左手则将捞出的一个个丝头攥在手里,数量控制在30个左右。同时,脚不停地踩踏板,这一根根银丝就通过导丝钩、响肠、移丝钩,被均匀地绕在一个用红布捆扎好的轴上。“质量好的茧子,从出现丝头一直拉到见蛹,都不会断,有1100米左右。而我们要做的关键技术是要盯着这一根根丝,万一哪根断了要马上接上。”孙爱芬说。
把断了的丝头接上,对孙爱芬她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倒是每天来参观的人千奇百怪的提问让三名农村妇女有点招架不住了。“请问这个‘虫’做茧子的时候,是从里面做到外面,还是从外面做到里面?”“请问一件衣服需要多少个茧子?”“请问这个茧子是公的还是母的?”……孙爱芬、施月娟和张美娟忍住了内心的窃笑,能回答的一一作了回答,不能回答的只能报以微笑。
看着一头是跳动着的茧子,一头是雪亮的白丝,中途断了,用手一“甩”就又连上了,许多人想跃跃欲试。可是无论怎么做都接不上,看了半天还是没看明白这一“甩”里的奥秘,只能惊呼:“神奇,太神奇了,比刘谦变魔术还神奇!”
“有几位大爷大妈,连着五天来我们这里观看,还说我们应该放在展馆的最前面。”施月娟微笑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日、20日正好是双休日,来了很多学生和家长,每个小孩子都向我们要了一个茧子回去,说是回家也要拉成丝,真是好笑来!”
显然,这三名农村妇女压根没想到,司空见惯的事出了桐乡、到了北京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她们说,如果下次再举行农民艺术节,要展示一下蚕丝被的现场制作,变一个“从茧子到被子”的魔术。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