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挑战,在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大背景下率先实现企稳回升。然而,2010年国内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如何打牢经济复苏的基础,全面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把“促转变”作为“关键之年”的工作主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可以说,在“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促转变”已成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线。
“2009年,由于特殊时期、特殊的经济环境,政府把保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不过,特殊时期的应急政策如不能在合适的时机作出调整,也会给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与隐患。”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内涵十分明确,就是指经济发展并非仅是GDP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张,而是要让经济增长不仅民生目标明确,而且在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之间达到平衡,投资、消费及出口之间达到平衡,产业与产业之间达到平衡。”
“可以说,经济工作会议是个转折点,关注的问题明显由短期向长期转换,政策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表示。
调控政策基调不变,“针对性、灵活性”增强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关注民生成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共同“重点”。尽管双政策主基调不变,但“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提出为未来政策调控预留了较大的空间。
对此,易宪容表示,2010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会“退出”,但不会出现2009年由于特殊经济形势造成的货币投放极度宽松的情形,银行信贷在2010年会有所收缩。如果2009年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多在“宽松”上,2010年重点则该放在“适度”上。
专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的微调在所难免,而且会更加注重信贷速度与平衡的问题。
“通胀预期”压力不大,其他风险不可忽视
在2009年我国货币供应创出天量、世界主要国家投放巨额流动性的背景下,通胀问题成为媒体和民众广为关注的焦点。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物价的持续回升正在导致通胀预期不断增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虽然只提及“管理通胀预期”,但专家表示,这一提法显现出政府宏观调控的前瞻性。而早在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已经首次将“管理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一道列入宏观调控重点内容。
对此,王小广和易宪容等专家均认为,在中国目前的CPI体系下,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CPI等指标可能不会显现出通胀苗头,但是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风险却不容忽视。股市和楼市的过度活跃和投机过热,往往是通胀的前奏。管理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关键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形势相适应,因此必须调节货币流向、信贷结构,防止大批资金流入股市并助推资本市场泡沫化。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
“扩内需”潜力在农村,促进居民消费是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议指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这意味着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将更加明确和具体,而政策操作思路开始转向解决深层次问题。
那么,“扩内需”应从何处着手,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呢?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来扩大内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的一个环节,必将成为2010年经济工作部署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调结构”刻不容缓,为经济回升打牢基础
“扩内需、促消费”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主题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跃勤认为,从国际横向对比来看,虽然金砖四国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并不是最大,而且四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并未下降,但其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暴露出经济快速增长的脆弱性,可以说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四国经济持续崛起的巨大威胁,而我国“调结构”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为突出。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这意味着,2010年政府投资“铁公机”的力度将减弱,公共服务投资将加强。会议要求,下一步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需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失衡上,分配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的失衡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成为2010年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着力点。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稳步扩大农村需求;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
深化改革,寻求实质突破口
众所周知,“调结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长期挑战,背后的深层次矛盾的解决仍需体制的再造和改革的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可以说2010年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脉络已清晰可见。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此外,2010年我国还将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要深化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为了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将“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列为2010年改革重点之一,并释放出“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的积极信号,要求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对此,多位专家明确表示,只有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才能更好推进改革。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以往的一些治标之策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以前被掩盖或推迟出现的矛盾,现在正逐渐浮出水面。2010年既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做准备的关键一年,而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也只能通过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摘自《半月谈》,本文略有删改)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