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民生

  

生命不愿承受重压 学生心理压力待排解

  这是一个普通的清晨,阳光明媚,暖意融融。


  这是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清晨,一个鲜活的生命从三楼坠落。


  “嘭!”


  小明(化名)仰面躺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


  谁也不曾想到,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会选择跳楼;谁也猜不透,这样一名成绩优秀的高中生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的生命。


  老师还记得,那天下午,小明突然情绪低落,要求请假回家。不明所以的老师问其原因,小明却闭口不谈,说自己没有理由,就是想回家。老师打电话找来小明的父亲,将父子俩送到了校门口,还多番叮嘱:“回家好好休息。”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孩子竟会选择轻生。


  看到自己的孩子留下遗书跳楼轻生,父母也吓得魂飞魄散。小明被迅速送往医院抢救。“送来时已经昏迷了,浑身都是农药味。很明显,他是先喝农药再跳楼,下定决心要放弃自己的生命。”ICU的大夫回忆,小明腰椎、胸椎、骨盆等多处骨折。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全力抢救,小明终于获救。大夫说,小明醒来后比较平静,没有大吵大闹。对于自己的行为,他只是说“学习压力太重”,不愿与人多沟通。


  因为担心伤害小明及其家人,记者没有采访他们,也没有仔细去探究这个孩子轻生的原因。但这个事件的本身,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思考。人们开始提问:“尖子生也有压力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小明是个极端的例子,然而其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心理素质低下的现状,令人扼腕,值得深思。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说起心理问题,人们总是会联想起“精神病”、“抑郁症”、“妄想症”等。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往往会招致别人异样的目光。这目光仿佛在说:“你精神有问题吧。”其实,这是大众对心理问题这一概念的误解。嘉兴市康慈医院防治科科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王金龙坦言:“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些问题并没有上升到精神疾病的程度。”


  “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的‘坏孩子’”、“青少年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表现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偏差。”桐乡市教育局教研教科室副主任周施清看法相同。比如有的不爱学习、虚荣心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有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自负和自卑等等,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性格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


  弄清了这个问题,尖子生也会有心理压力这个提问就迎刃而解了。“我接触过一个初三年级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甚至可以保送桐高,竟然在某一天开始逃学了。”王金龙说,父母起初想不通,尖子生怎么会厌学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了。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还有其他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情感等。当某一个事物的吸引力超过了学习,孩子就会被吸引走,而导致厌学。


  心理问题之产生是十分简单的,之所以难以打开心结,是因为最初的那个事件在之后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一个小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最终滚出大问题。周施清说,比如一个女生第一次来例假,有的不知所措,她不好意思告诉其他人包括父母。女生的情绪受到了影响,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影响了学习。外出活动时,她又不好意思请假,其他同学跑步时也跟着跑,结果肚子疼必须请假,又耽误了学习。学习成绩下降了,不明就里的父母立即施压,女生的心理压力就越来越大。

 
  因此,只有找到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一切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


  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根源探寻


  那么,致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拜访了我市几所学校的心理老师。通过分析发现,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多且复杂,但几个主要原因还是容易找到的。


  压力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这其中以学习压力为主。桐乡茅盾中学心理老师郭松涛这样总结:“如今孩子的学业、个人成长愿望与家长期待、社会期待无法同步。”客观来说,应试教育的压力如同一块巨石。教师过高的期望、学习本身的难度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劳,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都在无形中给了孩子“读好书才能有出息”的心理压力。除了这些外部环境的因素,学生也会自我施压。有的学生做事要求完美,积极要求上进,但有时“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一旦学习目标没有达到,就容易产生焦虑、担忧情绪;有的学生个性敏感,易焦虑,过于内向,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也容易产生学习压力;还有攀不上“优生”和所谓的“差生”,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考试综合征”和“教师恐惧症”,叛逆、抗拒心理由此而生,并导致厌学、逃学等种种行为。


  除了学习压力外,成长环境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小觑。“比如单亲家庭、父母双亡、父母正在冷战等,都容易给学生带来压力。”桐乡市第六中学心理教师曹海青介绍。另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相互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人际交往也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的青少年均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其他同学相处。郭松涛接触到过这样一名学生,父亲是生意人,与人交往往往要从对方获得相对等的利益。于是,这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变成了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与同学交往也往往追求利益。结果,自然是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社交恐惧。


  到了初高中,也就到了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有明显的心理特征:他们如同疾风骤雨,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过于理想主义,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青春期是两性意识的觉醒时期,男女生之间产生微妙的关系,早恋问题随之而来。老师,尤其是家长谈早恋色变,由于学校、家长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一旦引导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有一天,一个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女学生找到了我,向我提了一个问题,让我有些惊讶。”郭松涛说。学生的问题大致是这样的:“老师,学习是为了什么?好好学习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有好工作是为了有高收入,有了高收入就有了好生活。如果我的说法没有错,我觉得学习仅仅是为了有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样有什么意思呢?”郭松涛说,孩子成长时,思维十分活跃,他们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很好的引导,难保这样的学生不会产生问题。


  老师和家长朋友,如果有孩子向你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回答呢?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


  其实,女学生的问题并不难回答。郭松涛当时是这样说的:“这样一个过程是社会常规模式,是生活的需要。当然,生活并不仅限于此。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论,五大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种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向后面的需要发展,满足的百分比越少。自我实现,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他们并不追求‘社会给予我什么’,而是追求‘我为社会创造什么’,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你的考虑已经触及到了最后一个层次,希望你努力完成前四个层次,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产生心理问题,且心理问题千变万化,之所以没有上升为心理疾病,没有产生不良后果,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调解的能力。许多人通过冷静思考,向父母、老师、朋友倾诉,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等种种途径,重新找回自我,也就找到了成长的动力,心理问题则不药而愈。就如同这个女学生的问题一样,有人帮助她解决了,她就找到了成长的动力。


  “我们要做的,就是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王金龙表示。


  然而,谁来教?怎么教?这都是问题。


  学生心理教育严重“贫血”


  放眼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边缘地带。通过走访得知,近年来,大家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深受学生欢迎,但在学校它只是“副课中的副课” 。一名班主任向记者坦言:“毕竟现在是‘应试教育’,老师、家长、学生,全都围着分数转,心理课要受到重视是不现实的。”而事实上,心理课、心理讲座等产生的作用也受到质疑。目前,心理课、班会课等都会开展主题教育,比如让学生学会感恩、责任、与人交往,等等。“形式很好,但一堂课可能三天之内还有效,过几天就忘记了。”王金龙坦言,心灵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单凭心理老师一人之力,所能解决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学生的问题。由于学生不好意思进入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只能被动接待来访。“平均一年100人次”、“平均一年30人左右”,这是记者从心理老师处听到的声音。


  另外,教师也是处于边缘化状态,一般小学心理老师以兼职为主,初中兼职、全职各半,高中才设有全职心理老师。心理老师中有不少还是“半路出家”,他们接受的培训并不系统,所讲授的知识都比较肤浅。所以,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心理老师的专业化、心理课程设置的科学化,都有待提高。


  此时,有人提出,应该让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师、家长都成为青少年思想成长的引领者。王金龙则表示,据相关调查显示,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高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家长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自己的心灵要率先成长起来。

 

  有话我也说

 

  郭松涛:“爱知法”,所有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掌握。谁都爱孩子,然而爱分真爱、假爱、错爱,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关注其成长,才是真正的爱。“爱”的同时要“知”,即通过沟通,知道孩子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要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最后是“法”,就是知道了问题,运用某种方法去解决,才完成为人师、为人父母的义务。


  周施清:所有人都应该教孩子学会沟通。沟通是解决心理问题最好的桥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学会在沟通中成长、改变,学会在沟通中与他人求同存异,学会在沟通中找到方法,学会在沟通中凝聚感情……


  王金龙: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学科化,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语文课、数学课。但从提升心理教师地位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角度来说,学科化最有效。学科渗透摸不着边、咨询太被动,排进课表就不一样了,那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当然,这还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

 
  家长朱金芳: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只要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网友“清风”: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要“敬畏生命”。


  网友“随心”:全社会都有责任。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了不该乱扔垃圾,但走到大街上却看到许多人在乱扔。孩子究竟该相信谁?老师还是社会?

 

  编后语:还能有什么不幸比孩子抑郁甚至轻生更令人痛惜的?因为他们正值花季—— 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那么,让我们共同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共同为他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细心地分享他们的喜与忧,在给予他们物质支持的同时,健全他们的精神骨骼!


  目前,我市有关部门也正在开展这样的宣传教育工作,然而要真正做到普及,任重且道远。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我们惟愿这首经典的歌曲伴随着阳光少年们健康地成长。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黄薇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丫丫学步
    丫丫学步
    毛衫结缘结连理
    毛衫结缘结连理
    文化世博 阅读天下
    文化世博 阅读天下
    春季车展举行
    春季车展举行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