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强新市镇·书记访谈
五区联动 推进“两新”建设 ——访石门镇党委书记徐鸣阳
“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石门镇的主要经济指标几乎都翻了一番。”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镇,到如今入围嘉兴十强新市镇,徐鸣阳认为石门的成功得益于近几年持续的大投入带来的大产出。
徐鸣阳笑言,2007年,石门工业总产值只有30多亿元,当时镇党委提出争创工业“百亿”镇时,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是异想天开。然而,3年时间,石门镇依靠扎实的工作一点点逼近目标,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5.08亿元,今年预计能完成86亿元,每年平均新增2家亿元企业,2009年实缴税金比2006年翻了一番,达到15284万元,这一系列的发展实绩让质疑渐渐变成了信心和干劲。
2006年投入1.8亿元,2007年投入2.1亿元,2008年投入2.8亿元,2009年投入4.3亿元,2010年目标是5.5亿元,一条高高上扬的工业生产性投入曲线,为我们揭开了石门快速发展的秘诀。大投入带来大产出:最早引进的杭迁企业——德美彩印,为“香飘飘”品牌做配套生产,产值已经突破1亿元;为吉利汽车做配套的佳供钢铁科技有限公司将在今年投产;华钢彩钢板经过几年发展,年销售额从几千万元猛增到7亿元,今年更将突破10亿元……2004年至今,石门镇凭借区位优势,已成功引进40余家杭迁企业。伴随着这些企业相继进入快速产出期,过去以建材、轻纺、鞋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上了汽配、电器、包装等新产业的强力支撑,变得更为多元、合理。“石门工业经济总量虽然不大,但产业结构较好。”徐鸣阳自豪地告诉记者。
而针对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徐鸣阳直言那是石门镇一直以来发展的“短腿”。如何拉长“短腿”,正在推进的“两新”工程给了石门镇新的机遇。徐鸣阳对此已有清晰的思路:首先是抓住加快“两新”工程建设带来的有利契机,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镇西新区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配套,目前,分别投资2000多万元的镇中心小学和镇中心卫生院已投入使用,接下去中心幼儿园、三星级酒店、商业中心将陆续新建;其次,是加快从生产型企业中剥离服务业,从而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第三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大力发展物流业;第四则是做好农家乐生意,打造休闲观光农业。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正在开展的“两新”工程建设提供了内在的支撑力。“虽然石门镇不是‘两分两换’的试点单位,但是石门镇的新村规划却起步很早,从2007年就开始着手在做了。”徐鸣阳介绍说,在集聚农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石门镇不断摸索并根据实际调整规划,全镇18个行政村的新村规划点从最初的150多个缩减到了72个。开展“两分两换”工作以后,新市镇总体规划、村庄整体规划和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得到了进一步修正,最终确定了“1+13”的村庄布局规划。其中,“1”分为三个社区,目前一期占地61亩的市镇集中安置小区玉溪花园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2007年至今,全镇已经完成了2200户农户的集聚,今年我们的目标是确保集聚350户,力争集聚400户。”徐鸣阳说道。
“大桥到,石门到;大桥过,石门过。”看似玩笑话,实则触及石门城镇发展的软肋。中心城镇范围小,功能不齐全,直接影响了城镇品位。2010年,新社区、新市镇建设如何更进一步,石门镇提出了“实施五区联动,推动‘两新’建设”的总体思路。据了解,五区分别为:镇东生态居住区、镇南鞋业特色区、镇西运河工业区、镇北精品农业区、镇中商贸行政区。其中,镇东生态居住区主要是利用镇东桂花村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优势,规划开发生态居住区;镇南鞋业特色区则是发挥省级皮鞋品牌商标基地的作用,打造集生产、研发、市场、运输服务于一体的鞋业特色区,今年力争增加鞋业企业50家,新增鞋业规上企业5家,新创桐乡市级以上品牌5个;镇西运河工业区整合全镇工业区块资源,连接羔羊鞋业特色园区,是石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点;镇北精品农业区重点建设示范性七大精品农业基地;镇中商贸行政区打造集商贸、餐饮、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商贸中心,推动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
“新市镇不仅要发展农业、工业和三产服务业,还要发展文化事业,打造软环境。”石门作为一个历史古镇和文化名镇,如何在打造新市镇的过程中,将其内涵和特色张扬出来,是徐鸣阳常常思考的问题。“石门是丰子恺的故乡,石门有远近闻名的桂花村,这些资源优势都可以利用起来。下一步,在古镇保护的同时,石门要深入挖掘名人文化效应,并结合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打造一些特色三产项目。”徐鸣阳介绍说。
’09嘉兴·十强新市镇发展实绩数据解读
数据1: 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工业总产值75.08亿元,同比增长16.57%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依靠持续的招商引资和生产性投入,只有今天的投入,才有明天的产出。”徐鸣阳这样告诉记者。
坚持这样的发展思路,石门镇去年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坚持“四资”并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商活动。全年共引进工业项目10个,实际到位内资1.7亿元,同比增长44.55%,完成合同外资45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50万美元。
引进新项目的同时,石门镇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让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益。2009年,该镇进一步落实责任分解、工作督察和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形成了抓项目、攻投入的良好氛围,全镇50万元以上工业性投资项目85个,开工率达到100%,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4.8亿元,同比增长18.2%。
同时,石门镇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09年石门镇积极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全镇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累计已达118家,新增超亿元企业2家,累计达到8家,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产值37.84亿元,同比增长17%。
数据2: 完成服务业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42.2%
三产服务业是石门镇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抓住“两新”工程建设,人口向城镇集聚带来的有利契机,石门镇不断加大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去年全镇完成服务业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42.2%,通过加大三产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完成市外内资1230万元。
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做大生态休闲旅游是重要内容。去年,石门镇专门邀请上海大学修编完成了《石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规划》,通过嘉兴市旅游强镇和同星村旅游特色村创建验收,并成功举办“四季石门”——石门湾生态休闲观光游系列活动。
此外,近年来,流通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全镇新增服务业企业241家,同比增长11%,全年实现三产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8.2%,实缴税金1063万元,同比增长37.16%。石门镇还积极引导生产型企业剥离发展服务业,组建了金宇大件运输公司和圣富德贸易公司。
数据3: 全年完成农户建房改造集聚529户
2009年,石门镇完成了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确定了“1+13”的村庄布局规划。推进村庄集聚工作,加大规划集聚点建设投入,严格执行农村建房审批制度,开展违章违法建筑的集中整治,全年完成农户建房改造集聚529户。
人口集聚的同时,城镇功能也在日益完善。去年石门镇启动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基本完成东洋潭旧城改造安置房建设及配套附属工程,子恺中路建设正在实施。同时,镇西新区也已初显形象,叶新区块启动了拆迁,育才路、市场路、叶新路延伸工程、王河泾港改造基本完成,中心医院、客运中心等工程已投入使用。
今年,石门镇将进一步以推进“两新”工程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启动13个中心社区规划点的建设。2010年全镇确保改造集聚350户,力争集聚400户。农房集聚过程中,石门镇鼓励村民改革建房模式,新市镇以公寓和联排为主,新社区以联排为主。加快农房集聚的同时,基础设施也将加速向“1+13”规划点延伸。此外,在推进“两新”工程建设中,今年石门镇还将探索成立新市镇投资开发公司,积极抓好融资平台建设,破解资金“瓶颈”。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