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的浪潮中,对企业而言,在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正催生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并更趋激烈。
面对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一次大洗牌,我们不难发现,首当其冲的正是那些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或是那些管理水平粗放的低端行业。在“危”与“机”的双重考验下,很多企业主逐渐明白,只有进行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在日后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有牢牢控制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所向披靡。
对于这一点,我市的很多企业已经成功作出了表率。比如“申河水泥”从嘉兴市水泥行业的龙头老大跨步到从未涉足的光伏行业,而且在发展的征程上一路高歌猛进,迎来了企业发展又一个美丽的春天;成立于2005年的“比华丽”,曾是一个在我市科技“孵化器”中一个待哺的“婴儿”,通过几年的科技创新,今年已确立了1亿元的销售目标。“玉溪针织”通过与大专院校的成功合作,不仅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产品的销售实现了大幅提高……
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我市企业与全国50所大专院校、15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其中300多家落实了稳定的技术依托。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8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形势看似喜人,但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外部需求收缩,加之资源、环境瓶颈、贸易竞争等制约因素的不断加剧,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依然显得任重道远。
当然,对于什么才是“科技创新”,我们不能片面地将之理解为纯粹是高科技领域的内核,宏观地说,它的涵盖面很广,不仅包括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包括理念的创新、意识的创新、市场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不一而足。就如有些创新只不过是一种外观、色泽、实用性上的一个小点子,但它恰好迎合了客户的口味,实现了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这其实也是一种科技创新。
说到底,结构调整也好,转型升级也罢,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一点上,作为企业必须要有高屋建瓴的创新意识、大胆创新的精神和魄力,抓住人才的关键,对内部人才要留得住,对外部人才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而作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除了想方设法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外,还应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搞好科技创新服务工作。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