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节,美丽如昔。笔者在沭阳县农村采访时惊喜地发现,11月,它蕴含着沭阳大地另一股温暖气息:乡镇工业集中区吊塔林立,标准化厂房一幢连着一幢;农民集中居住点居民楼整齐划一、风格各异;高效农业产业园里欢声笑语,各式蔬菜瓜果飘香……
科学发展缘于科学决策。“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建房向规划居住点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解决农村发展瓶颈制约、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谈到新农村建设时如是说。
工业集中区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坐落于章集社区工业集中区的鼎丰鞋业有限公司,由浙江客商投资兴建,年产室内拖鞋和粘胶鞋200万双,全部出口英、法、美、日和比利时等国家,年创汇达300多万美元。公司负责人透露,今年该公司已生产出价值200多万美元的出口产品,折合人民1500多万元,已出口创汇80多万美元,高峰时工人月工资达3800元。“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是推动县乡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升乡镇工业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说。
为此,沭阳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奖励政策》等文件,引进外来客商和鼓励个体民营大户进入工业集中区投资兴业。
乡镇工业工业集中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沭阳经济发展全局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促使乡镇级财政收入保持高幅增长。一至三季度,乡镇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4.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90.2%,税收占比76.2%。33个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其中超3000万元的乡镇达9个。全县在工业集中区就业的农民工已达23万人,年工资性收入3.45亿元。工业集中区已成为继县经济开发区之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增长极。
与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相呼应的是集中区配套能力迅速提升。县财政拿出1.5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乡镇标准化厂房建设,全县乡镇今年共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230万平方米,其中已基本建成120.3万平方米。章集社区依靠县财政资金400万元新建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社区财政又投入150多万元铺设8000平方米东西和南北两条主干道、安装的100盏节能路灯,把工业集中区装扮得亮丽多姿。
落户刘集镇工业集中区的沭阳新锴阳工贸有限公司是由浙江永康客商投资1100万元兴建,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于2009年7月份建成投产,目前拥有生产线3条,产品销往浙江、山东、广东和香港等地。坐落在该镇工业集中区的沭阳康泓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该公司由武进客商投资1800万元创办,主要生产加工3G手机配件以及螺丝、螺帽等铜制品。该项目已建成厂房面积及辅助用房9000平方米,目前已安装数控车床等生产设备100多台套。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的乡镇工业集中区38个,落户200万元以上项目1000多家,总投资额近400亿元,已经初步形成以木材加工、铜制品加工、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玩具等项目群和企业群。
集中居住区把农民带入社区时代
坐落于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苏北花卉示范园内的庙头镇聚贤村集中居住点,拥有联体式新居105幢、单体式5幢,可居住205户,目前已入住198户,小区绿化覆盖率35%,道路畅通,供排水设施齐全。
在塘沟镇王华农村集中居住点,56岁的孙连桥说,“活了半辈子终于住进了这样好的小洋楼,养殖小区就在旁边不远,鸡鸭鹅有几名退休村干照看,搬进居住点对头了。”
“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把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来抓,按照‘田园化、别墅式、生态型’的要求,高标准建设,高水平配套,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经得起时间考验、带动农村发展繁荣的惠民工程和精品工程。”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在全县重点工作推进会上多次强调。
沭阳县把加强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县里按照农村新型社区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拓展发展空间。该县围绕“规划建设优质、基础配套优良、村容环境优美、生活质量优越”的“四优”标准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目前,已编制农村集中居住点391个,启动建设198个,其中建设60户以上的集中居住点108个,已建两层以上住宅楼25740套,具备“五室两超一场”的集中居住点131个,达到“五通、四无”标准的集中居住点86个。
在沭阳,除集中居住点以外,非规划零星自然村庄的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翻建的工程一律停批停建,所有新建房屋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全部进入集中居住点建设。
据了解,沭阳县还设立总规模不低于1亿元的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并设立4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县财政从耕地占用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和每年的15%以上可用财力用于集中居住点建设;县金融机构为在农村集中居住点建房农户提供“康居乐”贷款,县财政给予利息补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已有1200多户迁入了农村集中居住点,近60000农民变成了居民,进入了社区时代。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让农民走出“巴掌田”
近年来,沭阳县鼓励和扶持农民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入股经营,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传统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这片第五代日光温室大棚有1200多个,占地3000多亩,投资1.2亿元,生产日本阪田千一尖椒,樱桃红西红柿,无刺水果型黄瓜等国内外蔬菜新品种,通过订单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超市及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年销售收入达3亿多元。”在汤涧镇创办江苏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山东寿光老板伦玉忠告诉笔者。
汤涧镇党委书记袁长青认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对农民有三个好处,一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华盛公司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后,流出方3000多个劳动力就地转为“工人”,参与务工的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10000元。二是农民长了见识。当地农民长期种植稻麦,很缺乏科学种菜技术,镇里选派了2000多名农民分批到山东寿光等地学习培训,使他们成为蔬菜专业的“科班”毕业生,不仅老板高兴,农民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三是农民变成了股民。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农户承诺,农户入股公司只赚不赔,并签订协议保证分红。村民黄玉龙把家中几年的积蓄60000元,全部投进了江苏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10月底已得到红利近2万元。“农民以土地入股是转变经营方式的现实要求,不仅为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腾出了空间,而且使当地留守农民有了更多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袁长青说。
沭阳县采取大户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龙头企业基地化经营等模式,掀起土地流转的热潮。
在沭阳,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还缘于农民对提高生产力、使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的渴求。
该县万匹乡丁蒋村,722户村民将1038亩承包地以每亩年租金700元的价格,流转给殷正本等5个大户创办西红柿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建成的500个标准钢架大棚反租给当地村民种植多品种蔬菜,出租土地的村民既得了租金,又在出租的土地上获得二次收益。“我家有3亩地,全都租给了合作社,我又在合作社反租了3个共3.5亩的大棚,今年收入带租金已得了2万多块钱,这是我以前3亩地10年的纯收入。”丁蒋村村民丁训会感叹道。
沭阳县委农工办主任王少东认为,一部分农民与农业公司实行订单农业或成为农业工人,另一部分农民可以脱离土地自由从事二三产业,这样的收入远比一家一户兼业从事农业要高得多。同时,还造就了一批现代农业的主体,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由于农业公司与农民之间能建立较为平等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双赢的效果。
沭阳县还围绕“流转促规模、流转促高效、流转促品牌”的目标定位,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包括土地流转兴办的花木、蔬菜、食用菌等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畜禽养殖场、连片养殖小区和规模渔业等高效农业项目实施政策性质奖励。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82.95万亩,其中适度规模经营45.94万亩。全县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28个,入股农户31273户,入股土地面积90124亩,带动农户15360户。1至10月,全县农民土地租金收入5500万元,农民在规模经营项目务工收入达2.8亿元。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