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三代的第一笔存款PK
“记得你爷爷说过,他的第一笔存款在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才几元钱。再看看我们现在,可不得了啊。”今年下半年,崇福镇新桥村种植大户范建良又迎来了一次大丰收。前些时候,42岁的范建良和自己68岁的老父亲范明荣商量了一下,把刚拿到的一部分货款凑个整数存到银行。此刻正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老父亲拿着存单追昔抚今不禁感慨万分。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崇德县响应中央号召纷纷办起信用社,范建良的爷爷范宝森东拼西凑拿出几元钱入了股。从那时候开始,世代为农的范家就成了当地一家信用社的入社农户,随后也就有了全家第一张存单。
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全国物资紧张。这段时间里,范家再也没有去存过一分钱。一直到了80年代初,当地开始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范家才又开始慢慢有了点积蓄。
“1990年我也开始存钱,那时我在一个兽医站已经工作4年了,第一笔款存了900元。”范建良也越说越有劲,后来他就是拿着这笔存款当启动资金养起了猪,又办起了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事实证明,范家的故事也绝非特例。1951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才1元,到2008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30431元,粗粗一算后者已是前者的3万多倍。而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存款433.9亿元,贷款312.5亿元,分别是1960年的8119倍和1329倍。
“独此一家”变“百花齐放”
“1978年全市金融机构只有人民银行一家,没有证券机构也没有保险机构。”人民银行桐乡支行的陆磊回忆说。1983年前后,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陆续在桐乡设立,并在1983年这个节点后逐渐以专业银行之姿为国民经济分门别类地“供血”。“但这个时候,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合作还不够充分,国有银行的台阶毕竟有一定高度,很多桐乡的中小企业想贷款还是很难的。”于是时间再次定格在2004年,这一年桐乡引进了全市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嘉兴商业银行。自此,四大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很多老板正是从那年开始真正学会了与银行打交道。
“那时我的企业正处在扩张期,急需购置新机器和原料。因为没有抵押资产,到四大银行贷款简直是妄想。”时至今日,一名线缆老板仍不免唏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先在嘉兴商行办了结算业务。没想到,他们十分看好我们的发展前景,一下就贷出了250万元。”此后,这家本地线缆企业不断得到了银行的输血,生意越做越大,眼下其贷款已达900万元。
去年6月末,我市又新设两家银行,即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截至目前,桐乡市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11家。
市民乐享投资理财
从现金消费到刷卡消费,从只存钱到购买理财产品,从站着咨询到坐进理财室……如今,桐乡市民的金融生活早已是五彩缤纷、选择多多。
今年45岁的李霞是市区一家银行的常客。在她的记忆里,她读中学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一些存款,但存取款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人们缴费、消费基本上都用现金。“我上中学住校时,每月回家一到两趟去取生活费,上大学后学费、生活费也是带现金。”后来,李霞给自己和家人办了银行卡,用时直接去银行取钱。“慢慢地,又有了自动取款机,有了刷卡消费,全家就更不用为存钱取钱费神了。”如今,李霞皮夹里已有工资卡、信用卡、消费卡、贷记卡、借记卡等好多卡,“现在我出门只带很少现金,包括出差、去商场买东西、到饭店吃饭等基本都是刷卡,既方便又省事。”
60年来,银行产品由最初的存款、贷款、汇兑、结算等比较单一的服务产品,逐步向社会提供完善的、综合性、立体性服务与产品发展。其中,个人理财、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推出,中间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使人们对个人资产的管理、经营、避险手段实现了多元化。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