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学

人文璀璨话屠甸


    宽阔的长山河穿过屠甸镇区,是桐乡境内仅次于大运河的黄金水道。

 

       说到屠甸,当从“甸”字说起。古时城外称“郭”,郭外称“郊”,郊外称“甸”。用现在的说法是,以城为中心,第一环为郭,第二环为郊,第三环为甸。唐代学者贾公彦还对距离作了规定,他在《周礼义疏》中说:“郊外曰甸,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按“甸”在城外一百里至二百里的距离来推测,屠甸当是以杭州城为中心的,所以,屠甸人可以骄傲地说,早在古代,屠甸便是杭州的卫星城镇了。


  至于为何冠以“屠”字,一种说法是当地以屠姓居民为多,考今屠甸周围,确有屠家坝、屠家板桥、屠庵等屠姓村庄,以此观之,当如是说。

 

  屠甸有着众多的古迹和传说


  江南的城镇,可以说百分之百是依水而筑的,屠甸也不例外。贯穿屠甸镇的主要河流有两条:长山河和长水塘。长山河横贯东西,长水塘自北向南,在镇郊与之贯通,可见屠甸的水上交通是相当便利的。特别是长山河在1984年全线拓宽后,行驶吨位大幅提高,成为桐乡仅次于大运河的一条黄金水道,而且,由于它直接出海,以前在桐乡是不可能看到船头又高又尖的海船的,现在却是司空见惯了。


  石泾又称“石人泾”,所以屠甸又称“石泾”。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有一个神话般的传说,说寂照寺有两个石佛,系自海中浮至,旧时文人好雅,亦好事,遂以此取名,以后代代口传,直至今日。


  范蠡湖和汏脚湾屠甸境内最久远的人文古迹当是范蠡湖和汏脚湾,它们都与名列“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有关。当然,200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沧海变成桑田了,不可能还存有遗迹,仅留下一个令人遐想的地名了。现在,范蠡湖只是一个约20亩广的小漾潭。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败吴后,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于此,地方旧志称范蠡坞。清光绪《桐乡县志》载:“范蠡湖有二,一在千金乡,中有小洲,一在濮院镇。曹旒有《范蠡坞》诗云:乌喙深知不可亲,功成只合老江滨。五湖剩有闲风月,甘作鸱夷寄此身。”现在,湖中小洲仍在,野芦丛生,杂树葱笼,颇有古意,亦相当入画。屠甸旧属千金乡,千金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宋代时即有,1998年第一次乡镇撤并前,屠甸下辖有千金、海桐、合星、万新、星星、勤星、益星等村,多数村名带有浓厚的“文革”色彩,惟独千金这个村名承载着深远的历史底蕴。汏脚湾,旧志作洗足滩,传说西施曾在此汏过脚。它的面西便是原百桃乡桃园村——槜李的原产地,而槜李也与西施沾过边,它皮上的印痕相传是西施留下的抓痕。这一带是桐乡流传西施故事最集中的地方,可见它人文历史的丰富和悠久。

  寂照寺是屠甸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迹。


  寂照寺屠甸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迹当是寂照寺,它始建于后晋天福八年(943),初名报恩院,北宋时改称寂照寺,民间习惯称屠甸寺。南宋末,名僧子温和尚来居,使寂照寺名声大振。子温俗姓温,字仲元,号日观,松江府人,年轻时正值乱世,他放荡不羁,嗜酒成癖,荡尽家产后,看破红尘,剃度出家。居寂照寺后,律己甚严,治学至勤,专心绘事,擅长画水墨葡萄,须梗枝叶,皆成草书,世称“温葡萄”,后名扬海内,正史上也留下记载:“作水墨葡萄自成一家,枝蔓皆合书法。”元代鲜于枢有《观寂照葡萄诗》:“阿师已把书为画,俗客那知色是空。却忆西湖酒醒处,一棚凉影卧秋风。”王冕也曾作诗盛赞“温葡萄”:“日观大士道眼空,佯狂自唤温相公。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有时泼墨动江浦,叱喝怒骂生风雨。草圣绝倒张伯英,春蚓秋蛇何足数?龙须倒卷鬼眼枯,枯藤脱落无根株。”其画惜今国内无存,传世之作《葡萄图》传入日本。

 

  白社书院旧址有一个小村落不得不说,它叫院基里,是桐乡最早的书院——白社书院的旧址。白社书院又名白莲书院,是宋末理学大儒卫富益讲学的地方。地方史志说:“桐乡书院之名,无古于此者。”卫富益自号耕读居士,人称正节先生,崇德人,宋帝赵昺崖山蹈海后,卫富益设坛遥祭。元朝建立后,地方官荐之于朝廷,卫富益以“世受宋恩,不事他姓”坚辞不从,并拒绝与做官人来往,创白社书院于屠甸,终日与白衣人讲学论道,晚年不出乡里一步。他常说:“士之品,以道德为上,功名富贵何足慕哉!”卫富益以近乎固执和偏激的言行捍卫了旧时正直读书人的涵养、胸襟和气节。他生于宋元交替的乱世,感喟异族入主中原,一生不得志,郁郁寡欢,竟然活了96岁,乱世享高寿,可谓殊异。

  高大的吕大坟是屠甸镇又一处古迹。


  吕大坟桐乡民间有一句谚语,叫“崇德吕希周,直塘改作九湾兜”,明代嘉靖间的吕希周以筑崇德城抗倭而载入地方史志,他虽然是崇德人,但与屠甸也有关,他死后即葬在屠甸镇一个叫“小六房”的村落里,距镇4里,墓东西长达60多米,南北达30多米,高约12米,是桐乡境内最高最大的古墓。也正因为高大,人们存有疑惧之心,400多年来才逃过了一劫又一劫。目前,虽然屠甸的工业园区日渐逼近,正在吞噬着昔日的桑田美池,但这座高大的坟墓依然矗立在一片田畴之上。坟顶上种着青青的桑树、豆麦等各种庄稼,几个老年妇女正在锄草,只有朝南一侧还留着几片茂密小竹和荒草,才让人联想到几分芳草萋萋的古意。站在坟顶,俯视四周,可以清晰地看出此处地形的复杂和水流的曲折,从中也可猜度出建墓者幽深的城府和精巧的设计。吕大坟的北面是店家塘港,西面是港的一条支流,绕过坟脚,折向坟南,蜿蜒地向东流去,又与店家塘港接通,这样,坟墓被水四面环通。坟前的一段水流特别宽,呈半月状。据村民说,水也特别深,去年冬河道清淤,抽干河水一看,竟有五六米深。很明显,当初营墓用的土即是从河里挖上来的。这个半月形状的河道,村民叫“山前潭”,历代相沿,由此也可知,吕大坟在淳朴的村民心目中是一座山,墓主人吕希周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潭西南有一个现在很少见的大竹园,竹风呼啸,给碧波荡漾的山前潭增添了几分画意,而这泓碧水也给吕大坟增添几分神秘感,有风,有水,水绕山,山临水,这是古人也是今人所追求和希冀的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的所谓“风水”吧。

坐落在屠甸镇上的钱君匋故居。


  屠甸还有着众多的文化名人


  近现代的屠甸,与乌镇、石门、濮院等周边水镇一样,也是文人荟萃,名流云集。徐菊庵的画,谢养弦的字,朱梦仙的《谱》,在桐乡乃至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特别是晚起的钱君匋,更是名声远扬,走出屠甸,走出桐乡,走向了上海,乃至走向了世界。

 

  徐菊庵别号枰香馆主、澹香庐主、九百品斋主,室名为清风玉蝉之室。年轻时曾开小酒馆,因爱好书画,敬慕当地名士孙良伯,竟移家迁居,与孙家为邻。上世纪40年代,去上海卖画,被一个名叫孙爽秋的绸庄老板所赏识,邀至家,供其膳宿,作画赋诗,好不悠闲自在。徐菊庵虽然生活清贫,但为人豪爽正直,高雅不俗,曾在一幅墨梅图上赋诗:“门前债主乱如麻,柴米油盐没处赊;我也管他娘不得,溜出后门看梅花。”可见其十足的名士风范。他初学松江画家改琦,后师吴兴费晓楼,设色典丽,体物精微,意境清逸,解放前常刊发于上海各报,蜚声艺林。

 

  谢养弦又名养园,号无漏居士,室名“心无挂碍斋”,信佛,业医,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有“狂人”之称。少亦就学孙良伯门下,及长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晚年则嗜酒如命,饮则一醉方休,醉后书写,字迹更是苍劲,曾为人写婚联“唐代合欢金橘,汉宫多子石榴”,叹为观止。抗战时,日军驻军头目野古欲请谢养弦出任“维持会长”,谢养弦怒拒,野古不甘心,书“东亚共荣,皇军友好”尺幅,以博取好感,谢养弦竟以“皇军暴行,杀人放火”回赠,险些遭到杀害。后不得已避难于祖居南日谢家村、福严寺等处。在福严寺避难时,曾题《绉云石》一诗:“片云高耸石峻峋,辗转宁非有夙因?家国已非干净土,祗园究竟绝纤尘。千般磨劫留根器,万古沧桑阅世人。点点苔痕斑斓处,将军汗渍未全湮。”诗中充满着对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朱梦仙亦僧,少年拜画家仲小某为师,专攻花鸟虫草,花卉翎毛,清隽秀逸,尤擅画蝴蝶,故人称“朱蝴蝶”,后人评其画:“胸怀万象而发于画,其写人物花卉,草虫鱼蝶,靡不精妙,毫端巧捷,色彩鲜丽,神形纤显,奕奕如生,可谓深得南田风格。”朱梦仙的另一大成就则是著述了《槜李谱》一书,为了这部书,他在屠甸南市旱桥头,买了两亩八分的坟地,圈地为园,遍种桃李,名晚翠园,园中筑一小平房作画室,称“晚翠小筑”,从此,不问世事,潜心于绘画写生,莳花栽果。专门从镇北桃园村的槜李原产地移植槜李,悉心钻研,不耻下问,向果农讨教,对槜李的历史、现状以及选种、嫁接、管理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终于写成了文字典雅精辟的《槜李谱》一书。著名文史专家郑逸梅在书的序言中评价:“《槜李谱》为其经验有得之谈,直堪与前彦之《荔枝谱》、《水蜜桃谱》、《橘录》并传,亦艺林佳话也。”惜朱梦仙不寿,书成后不久得不治之症,44岁即归道山。现在,他生前悉心经营的旱桥头晚翠园早已荡然无存,但他用多年心血凝成的不朽结晶《槜李谱》却流播世间,遗惠大众,真可谓“物质恒灭,精神永存”。听说当年他的好友钱君匋题赠的“晚翠小筑”匾额犹在他的后人手中,惟一遗迹,硕果仅存,可叹可慰。

 

  钱君匋是近现代屠甸人文的集大成者,他“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从艺80年,艺迹遍涉篆刻、书法、国画、收藏、鉴赏、诗文、装帧、出版等领域,尤其是书画篆刻,融冶古今,独辟新径,名重当代,更以收藏宏富而著称海内。他1907年出生于寂照寺西侧的一户小商之家,是寂照寺的钟声唤起了他对光阴的感悟,“娇颜无奈岁月刀,流光容易催人老”。他后来在一篇短文中说:“余幼居屠甸寂照寺西,昕夕必闻寺钟。”并把它刻成印章,取名“钟声送流光”,作为时刻警示自己不可一日虚度的座右铭。同样也是这寂照寺的钟声,让他感悟到了人世匆匆而精神永恒的人生真谛,于是在他80岁那年,他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壮举,将毕生收藏的4083件珍贵文物捐赠给故乡。德被桑梓,惠及子孙,他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景仰,成为艺苑的表率,后人的楷模。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文/颜剑明 摄/金卫其 徐建荣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比武对抗
    比武对抗
    童话故事上墙
    童话故事上墙
    新“粮票” 宽粮农心
    新“粮票” 宽粮农心
    三车相撞
    三车相撞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