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专题 >桐乡15周年 >改革开放30周年

三个改革村发展各不同的启示

       30年前,黄河岸边的一个人民公社几乎与安徽的小岗村同步,实行了“分田到户”的大胆改革。这就是后来被誉为“塞上小岗”的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中滩公社。30年后,记者重访这个已合并到双河镇的“中滩”故地发现,昔日的那些改革先行村由于选择了不同发展道路,今日命运迥异。 

       下滩村:改革大潮中被遗忘的村落 

       黄河堤坝上泥泞的通村路、满眼的破旧房屋、虽是收获季节却难见青壮年……走进双河镇下滩村,记者很难把眼前这一落败农村的景象,与当年辉煌一时的“塞上小岗村”联系在一起。“幸亏昨天没有下雨,不然,这条从县城通往村里的路开车根本进不来。”前来迎接记者的下滩村党支部书记池秉义无奈地说。 

       当年改革时,池秉义在生产队里当会计。谈起30年前的那场改革,他仍感慨万千:“当时的生活真是人缺粮食、地缺种子、牲口缺饲料,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靠国家的返销粮或供应粮维持,搞分田到户是被吃不饱逼的。”1979年初,中滩公社以党委决议的形式,把部分土地以“口粮田”的名义分到社员手中,明确“口粮田”的收获都归社员所有。 

       当时任下滩大队四小队队长的乔发回忆说,分田到户的第一年,下滩大队就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不仅不要国家1斤返销粮或供应粮,而且还向国家上缴了5万公斤“爱国粮”。 

       但家庭承包并非一包就灵,它无法解决农民致富问题。曾经辉煌的下滩村如今的尴尬境地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这个黄河岸边的村庄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用78岁的乔发的话说,下滩村村民“一饱就是30年”,分田到户头几年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但多少年来发展上不去,一直就是老样子。 

       池秉义说:“下滩村与30年前相比确实进步很大,但与周围的一些村镇相比差距也很大。” 

       究其主要原因,池秉义说,30年来,下滩村改革发展之路,走得很“平淡”,没有成功办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大动作,绝大多数村民从没有离开过种地。另外,下滩村的发展还受制于路,通往下滩村的路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修,所有进村的车都得从黄河土堤上走,逢雨天无法行车,村民致富的梦想被无奈的土路所终结。 

       如今,下滩村的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而且一去不复返,留在村里种地的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整个村庄缺乏生机。 

       河口村:集体经济使村民负担为零 

       离下滩村不远有一个曾被评为全国500强的村庄——双河镇河口村。这个“塞上小岗村”在30年前实行“大包干”时,保留了主要的村集体经济,并且30年来努力坚持办好村集体经济,走出了另外一条发展路。 

       曾担任了近20年河口村党支部书记的徐玉河老人回忆说,当时搞“大包干”时,土地、牲畜、农具都分给社员,但有2辆拖拉机、2辆铲车以及一些水利设施没有分。他说:“当时,全县保留集体经济的村只有河口村,我们遵循应分则分,应统则统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不好分的财产仍归集体所有。” 

       上世纪80年代,河口村在原有的集体经济基础上补充了一批货车、客车,组建运输队为村里创收,年收入高达10多万元。1994年,村集体又“淘汰”了竞争激烈的运输业办起了砖厂,如今砖厂的资产总额达到135万元,从业人数60多人,年利润达15万元~20万元。2007年,河口村又依托地处黄河北岸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办旅游餐饮业,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河口村村民的自来水、农灌用水、基本医疗保险、兴办公益事业经费等由村委会统一支付,生活用电每人每年由村委会补贴50元。村民基本实现了“零社会负担”。而且村集体先后投入160多万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为村民收入的增加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在周边其他没有集体经济的村是做不到的。 

       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徐建平自豪地说:“别的村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而在我们村年轻人出去读书的多,村里一半以上孩子都在读大学。”问及30年来坚持巩固集体经济的原因时,徐建平说,河口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强,村民都能受益,而且集体经济办得好,村干部的待遇也比别的地方好,因此,村民和村干部办集体经济的积极性都比较高。 

       海生不拉村:多种经营走上致富路 

       走进以前同属中滩公社的双河镇海生不拉村,一排整齐敞亮的新砖瓦房、修建一新的小广场、种类齐全的健身器材、设施齐全的农村科学文化活动室、新建的敬老院……全村呈现一派生机盎然、和谐文明的乡村景象。 

       “我们村年人均收入已达到近万元,全部住上新房。”海生不拉村党支部书记杜小六不无自豪地说,“如今我们已经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调整种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强村、富村之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生不拉村依托当地的一批龙头企业,先后建成了无公害胡萝卜种植基地1000多亩、蔬菜鲜贮转运站1处、温棚蔬菜基地26亩,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极大调动了村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积极性。同时,村民们借助位于附近的托克托电厂工业园区的建设,纷纷购置大型装载车、运输车、客货车发展个体运输业或发展个体餐饮业。此外,这里的葡萄种植业和黄河岸边家庭旅游业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记者走进村民孙秀英家看到,5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停放着一辆大货车和一辆小轿车,整洁明亮的砖瓦房里各种现代化设施齐全。孙秀英说:“从1996年开始种植订单胡萝卜,家里的生活就逐渐好起来,2007年丈夫和儿子开货车跑运输后,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富裕。”现在,自家的20多亩地她一个人种,地里的胡萝卜和玉米每年就能卖约2万元钱。 

       托克托县委书记孙建国深有感触地说,三个“塞上小岗村”不同的发展路径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温饱问题,想让广大农民致富还要有新的理念和思路,寻找适合各自发展的道路。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半月谈 作者: 记者 勿日汗 柴海亮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最新
 
图片
 
    粮食收购第一天
    粮食收购第一天
    “夕阳红”在路上
    “夕阳红”在路上
    居民绘制环保袋
    居民绘制环保袋
    率先实现“村村电气化”
    率先实现“村村电气化”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