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晚稻收割时节,往年这时候,桐乡市高桥镇曹泾村大多数村民都在忙着打听、联系收割机。今年,该村640户村民显得很笃定:“打电话给我们‘经纪人’好了,他会安排。”对跨区作业的江苏机手叶富生来说,也顺心多了。以前要找熟人、拉生意,现在一到桐乡,只要给属地乡镇跨区作业收割机接待站打个电话,他的信息就会被输入“农机作业服务直通车”,接下来,“收割活”就会自动找上门。
把农户与跨区作业机手的需求输入网络,实现无缝对接,达到两者都“省心、省力、省钱”的双赢状态,得益于桐乡市不断完善的粮食收割机械化服务体系。桐乡市本地收割机保有量一直较低,每年可出勤不足50台,无法满足全市28万多亩晚稻的收割需要。虽然每年来桐乡跨区作业的外地收割机数量很多,但由于缺乏好的管理模式,单机收割效率低下,常出现农民找不到收割机、收割机又找不到活干,或是某一区域内“收割机扎堆”进而互相压价的场面。“以前有些外来机手一天只能收割十多亩,如果正常运作,一台收割机一天起码可收割40亩的!”叶富生对此深有感触。
“2005年前,桐乡市粮食机收率一度低于50%,处于嘉兴市末位。”桐乡市农机技术开发推广站站长江宝庆告诉记者,2005年,桐乡开始建立新型粮食收割机械化服务体系,在市、镇(街道)、村建立了三级共188个联络站,加强对外地收割机的调度和管理。2007年,又投入50万元,构建了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农机作业服务直通车”,将调度和管理接入虚拟网络进行统一管理。据介绍,该网络信息平台主要有两大作用:通过设在村里的系统终端采集录入所在村适合机收面积、机具需求量、当前已收割面积等基本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反映各地收割进度、收割机作业情况等信息。
“最初是在6个村试点,2008年又扩大到79个村,并落实了93个村级信息联络员,配套培训了57名经纪人。”一位刚受过培训的经纪人表示,今年,他的任务就是在晚稻收割时节,当好农户和收割服务队的“红娘”,并把双方的需求提供给村级信息联络员,由其录入网络平台。
作为村级信息联络员,曹泾村村干部丰金高已操作这个信息平台近一年了。他告诉记者,如今,他只要每天点点鼠标,就可调配好村民的收割需求,并了解全村晚稻收割进度。“以前一个月才能收割完全村晚稻,今年,顺利的话一个礼拜就能完成。”丰金高说。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