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作为农村改革发展中一项基本目标任务。这表明,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将继续深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再次迈出坚实步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将越缩越小。
公共基础设施日益惠农
每次望着家门口通往屠甸镇这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荣星村村民杨荣江心头总会涌起一番感慨。他清晰地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根本就没有路,村民到镇区都是踏着田间小路走的,后来村民们筑起了一条机耕路,虽然下雨天道路泥泞,但跟以前相比,出行方便多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机耕路上铺上了石子,这条路就变成了石子路,拖拉机、摩托车等都从这条路上开过;到了本世纪初,石子路浇上了柏油,成了一条柏油路;而从2005年开始,这条路又大变样,成了一条宽约7米的水泥路。“如今到桐乡市区,开着私家车十几分钟就到了。”杨荣江兴奋地说。
荣星村通往屠甸镇的这条路30年来的变迁,正折射出桐乡3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以来,桐乡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在桐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桐乡市委作出决策,坚持市域一体化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分类、分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前曾有人开玩笑说:“桐乡是哪个乡?”但如今到桐乡几个镇和村走走看看,还真分不清城里和农村有多大差别。目前,我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771.146公里,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100%,极大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同时,30年来桐乡电网受供电能力成倍提高,至2007年底,全市用电户数、全社会用电量、最高负荷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是1978年的31倍、50倍、41倍和31倍。并且实现了“1989年建成全国第一个大电网供电的农村初级电气化和2006年建成全国第一批新农村电气化县”的“两个全国第一”。除此,2006年,市政府把“组组通上自来水”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之一,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
公共服务制度日益完善
在崇福镇联丰村农村文化示范户金雪芳家里,一台大彩电、一个书柜、一个报夹,每天晚上都吸引数十位村民前来读书看报。特别是摆放着的有关农技知识方面的书籍,更是吸引了一些种养殖农户前来阅读。桐乡自2000年下半年实施农村文化示范户工程,至目前全市已建立文化示范户1000户。农民们称文化示范户是“身边的学校”。
几年来,我市一方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还大力改善包括农村公共卫生、文化及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社会保障制度从1987年起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建立起城乡各具特色又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新格局,初步实现了农民由土地养老、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新格局。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至目前,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中农村人口有45.67万多人,占应参加人口的98.12%,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全国农村初保达标县(市)、全国农村改水改厕先进单位。我市还通过进一步完善“以市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