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城乡一体化惠及20万农户 |
|
“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曾是许多农民多年的期盼,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山东省莱西市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让60多万农民好梦成真。目前,98%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镇镇建有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临时救助;教育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区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市基本形成了市区--重点镇--重点村的三个圈层结构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农民喝上放心水
马连庄镇代家院村的村民世世辈辈都喝着苦、咸的劣质水,当清澈、甘甜、达标的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时,村里的王大娘抱着水龙头一口气喝了个饱。
莱西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群众的吃水问题,近年来,大力实施了自来水化工程,实现了自来水村村通。但是由于地势和水源等各方面的原因,有300多个村庄是单村或联村供水,用的是自备水井,水源不能满足需求,水质得不到保证。为从根本上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莱西市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战略。在供水工程规划上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供水水网分割;在工程建设标准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供水工程与城市供水工程按同等标准质量进行设计建设;在供水水质上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村供水水质与城市供水水质标准相一致,消除城乡差别;在管理方式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由市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目前,规划中的城区水厂、姜山水厂、孙受水厂已完成对周边村庄的延伸对接,供水面完全覆盖了该市的中部和南部。投资500万元的高格庄水厂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北墅水厂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向周边供水。到今年年底,该市将构建起1个供水中心、4个供水次中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主体框架。
镇村卫生一体化:农民看病不再难
“看病贵、看病难”是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莱西市大力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加大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今年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8%以上。相对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莱西市推行的镇村卫生一体化战略,真正让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较高医疗技术的服务。让我们来看一下莱西市南墅镇的做法。这个镇共有75个行政村,3.9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118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26个。自2003年以来,镇财政累计投入300余万元,用于镇卫生院新病房楼和门诊楼的建设。目前,卫生院拥有1000万元的固定资产, 96个病床位,1800平方米的病房楼,1500平方米的门诊楼,为实施镇村卫生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镇村一体化过程中,该镇对原有59处村级卫生室,70多名的从业人员进行摸底登记,并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服务人口2000-3000人的规模,按区域调整为18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原有乡村医生实行统一考核和竞争上岗后,统一进行培训。镇卫生院对其服务站实行“三制”(聘任制、工资制、社会保险制)“四统一”(行政、业务、财务、药品)的管理模式。社区服务站的办公场所和设备,采取由镇政府补贴,村集体负责提供的方法解决。建成后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病人提供了快捷、方便、实惠的就医绿色通道。目前,镇村卫生一体化工作在莱西市全面展开,已有6个镇争取到上级1300多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镇卫生院建设,为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
城乡服务一体化:好事办到家门口
落户口、建房批地、企业注册等这些过去百姓难办的"小事",如今在莱西市农村,由一支1300人的专职队伍无偿全程帮助办理。今年1月,“为民服务代理制”这一经验,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为民服务代理制就是通过市、镇、村三级代理机构为群众提供无偿代理服务。2007年莱西市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新行政服务中心, 31个部门、220名机关干部联合办公,办理221个许可服务事项、90个收费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服务的有效形式。在镇级,单独设立镇为民服务中心,直接办理镇级权限事项,全程代理市级权限事项。在村级,全市862个村庄和24个城市社区全部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为辖区群众提供咨询代办服务,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共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50多万件,服务满意率99.8%。
据了解,莱西市今年提出了基础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统筹,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实施养老保险、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系列的"一体化"建设,让农民的梦想成为现实。
所属专题:
|
|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宋学春 吕树明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
|
|
|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
|
|
|
[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