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新居民子女差在起跑线上 |
|
桐乡历来崇文重教。10月29日,记者从桐乡市获悉,投资1600万元、占地30亩的新居民子女公办学校已经通过方案论证,开始进入工程招标阶段。这意味着这座浙江省班级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新居民子弟学校,即将在桐乡拔地而起,惠泽2.3万多名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新居民子女。
这样的消息让人为之激动不已。新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恐怕自国内“民工潮”涌现之日始,就已经相伴而生了。然而,这么多年了,新居民子女入学这个老难题,依旧没有圆满解决。
也应该理解新居民输入地政府的苦恼。大量新居民的到来,其子女的教育投入确实增加了输入地政府的财力负担。此外,新居民的流动性大,在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有时候完全可能因为某种产业的兴旺,而使得新居民人数激增,靠临时扩大公办学校无济于事,何况公办学校也不能无限扩招。于是,在很多农民工集中流入城市,即使是简陋的民办学校,只要新居民子女有学上,也觉得很不错了。
桐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并不因为给新居民子女创造了上学机会就沾沾自喜,而是往前再走一步,让新居民子女和本地学生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学上仅仅是形式上的公平,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目前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的新居民子女数量毕竟有限,由政府埋单建造高水平的公办新居民子女学校,让新居民子女享受国家的各种免费政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在蓝天下,一起共成长。
其实,说起新居民子女的上学问题,还牵涉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问题。国务院2006年5号文件特别指出,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以全日制中小学校为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从长远上讲,这实际上是要求输入地政府积极创造条件,最终达到新居民子女的教育无差别阶段。新居民大多来自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但这种地区差别,不应该在他们子女的教育上延续下来。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怎么忍心让新居民子女在起跑线上就差一截呢?
每一孩子不管出生在哪里,都是国家的未来。为新居民子女创造同等的教育环境,是责任所在,也是社会公平的道义要求。
所属专题:
|
 |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评论记者 廖述毅 陈 健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
|
|
|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
|
|
|
[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
|
|
|